解璽璋
如果說,孔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的話,那麽,他身後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幾乎所有朝代的統治者,都試圖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解釋孔子;這些解釋疊加起來,不僅使孔子的面目變得更加模糊,也顯得十分滑稽。千百年來,孔子就以這種面目在中國流傳,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和他的《論語》,也以這種方式,生存於五花八門的解釋之中。究竟哪種解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呢?或者說,哪種解釋更接近孔子的真實面目呢?人們已經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孔子”,其實都是現實的孔子,都是解釋者心目中的孔子。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從《論語》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論語》的基礎之上,介乎於似與不似之間。於是,我們要接近孔子,就顯得越來越睏難了。
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點,重新閱讀原著。與其從別人的解釋中接受一個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個自己的孔子。過去常說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讀《論語》也應該是這樣。我最初看到《隱藏的論語》這部書稿時,就很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在讀原著時是下了功夫的。《論語》這部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學生們分別記錄下來的老師的談話構成的,很多都是當時的口語,生動活潑而富有人間情趣,今天我們讀起來也並不特別的難懂。倒是後人的許多解釋,給《論語》戴了一頂又一頂高帽子,使我們如墜雲霧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隱藏的論語》或者是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局限於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他采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閱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本義的一種解釋。作者不玩兒概念,也不搞玄奧的東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閱讀陷入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秦漢儒學和以心性本體為框架的宋明理學的泥淖,而是聯繫實際,聯繫自身,使《論語》回到大衆生活和現實社會之中,找回曾經遺失了的人間的品格和功能。這一點,讀者從他的書中一定可以得到確認。如果說,《論語》有其本性的話,那麽,這種現實的人間煙火氣,就是它的本性。
所以,《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做的。《論語》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實踐性。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我們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這是讀《論語》時特別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頤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衹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頤的意思就是強調,讀《論語》一定要落實在“做人”上,即個人的修養上。黑格爾是不大看得上《論語》的,他嘲笑《論語》,衹是“處世格言”而已。這麽說也不能算錯,但並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實,即便就是“處世格言”,就是“個人的修養”,也還沒有那麽簡單,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關於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節的後面,都撰寫了或長或短的評論、札記和解說,其中不乏旁徵博引,引經據典,但更多的,還是結合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論述。讀這些地方,常能使我們得到一些啓發。
《隱藏的論語》很快就要和讀者見面了,作者新燕頓旺為此傾註了數年的心血。他希望我能為這本書寫一篇序,對我來說,是有點兒勉為其難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傢,作為此書的責編,我所得到的大大超過了我所付出的。所以,在這裏,我衹能寫下閱讀這本書得到的一點感想,就算是序吧。
如果說,孔子生前的命運充滿了悲劇性的話,那麽,他身後的遭遇則充滿了喜劇性。幾乎所有朝代的統治者,都試圖根據自身的需要來解釋孔子;這些解釋疊加起來,不僅使孔子的面目變得更加模糊,也顯得十分滑稽。千百年來,孔子就以這種面目在中國流傳,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而他和他的《論語》,也以這種方式,生存於五花八門的解釋之中。究竟哪種解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呢?或者說,哪種解釋更接近孔子的真實面目呢?人們已經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孔子”,其實都是現實的孔子,都是解釋者心目中的孔子。這些孔子,更多地不是從《論語》中得到的,但又不得不建立在《論語》的基礎之上,介乎於似與不似之間。於是,我們要接近孔子,就顯得越來越睏難了。
惟一的可能性是回到起點,重新閱讀原著。與其從別人的解釋中接受一個孔子,不如在心中造就一個自己的孔子。過去常說一句話,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讀《論語》也應該是這樣。我最初看到《隱藏的論語》這部書稿時,就很強烈地感覺到,作者在讀原著時是下了功夫的。《論語》這部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由孔子的學生們分別記錄下來的老師的談話構成的,很多都是當時的口語,生動活潑而富有人間情趣,今天我們讀起來也並不特別的難懂。倒是後人的許多解釋,給《論語》戴了一頂又一頂高帽子,使我們如墜雲霧之中,辨不清它的真相了。《隱藏的論語》或者是想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而不局限於前人的任何一種解釋。他采取的辦法,就是認真地閱讀原著,細心體會原著的意思,從而找到他認為最接近孔子本義的一種解釋。作者不玩兒概念,也不搞玄奧的東西,他避免使自己的閱讀陷入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秦漢儒學和以心性本體為框架的宋明理學的泥淖,而是聯繫實際,聯繫自身,使《論語》回到大衆生活和現實社會之中,找回曾經遺失了的人間的品格和功能。這一點,讀者從他的書中一定可以得到確認。如果說,《論語》有其本性的話,那麽,這種現實的人間煙火氣,就是它的本性。
所以,《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做的。《論語》的另一特性,就是它的實踐性。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我們都知道歧路亡羊的故事,這是讀《論語》時特別要警惕的。宋代的程頤說過:“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衹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程頤的意思就是強調,讀《論語》一定要落實在“做人”上,即個人的修養上。黑格爾是不大看得上《論語》的,他嘲笑《論語》,衹是“處世格言”而已。這麽說也不能算錯,但並不全面,也不深入。其實,即便就是“處世格言”,就是“個人的修養”,也還沒有那麽簡單,其中仍然包含着非常深邃的關於人性的理念和理想。在這方面,作者也是非常用力的,他在每一章,每一節的後面,都撰寫了或長或短的評論、札記和解說,其中不乏旁徵博引,引經據典,但更多的,還是結合現實生活的思考和論述。讀這些地方,常能使我們得到一些啓發。
《隱藏的論語》很快就要和讀者見面了,作者新燕頓旺為此傾註了數年的心血。他希望我能為這本書寫一篇序,對我來說,是有點兒勉為其難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傢,作為此書的責編,我所得到的大大超過了我所付出的。所以,在這裏,我衹能寫下閱讀這本書得到的一點感想,就算是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