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東亞地區經濟現代化的進展,儒傢重新站到當代學者面前,接受品評與檢驗。大傢都想辨認清楚儒傢與現代化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國人來說,這種思潮無疑是令人欣慰又令人擔心的。不過,令人擔心的成分日益加重了。萬一兩者之間毫不相幹,甚至像《河殤》所謂的背道而馳,那麽儒傢可能從此遁入歷史,成為我們思古幽情之寄托而已。
如果儒傢與現代確有關係,無論這種關係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是構成了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我們照樣必須面對一個更麻煩的後續問題:現代化目前所顯示的無數後遺癥,難道也是儒傢所造成的嗎?以較為溫和的方式來說,儒傢如果帶領我們走上現代化,那麽現在是否能夠帶領我們走出現代化的睏境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儒傢應該功成身退,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再去讀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如何"這兩個字就會以巨型浮雕的姿態,逼得我們快快說出秘方。
沒有現成的秘方。儒傢是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恆因素需要每一時代的人去重新發掘,重新詮釋,以便使它展現新穎的活力。孔子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學者的工作指標。
憑什麽認為儒傢的永恆因素是我們的希望所係?這不是出自民族情感,而是接受一項事實,就是儒傢早已在過去的世代裏,內化於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社會規範、政治結構,以及人生信念中,因此對中國人來說,兩千多年與儒傢共同生存的經驗是不能抹煞,也不必抹煞的,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現代化的挑戰下,繼續與儒傢共同生存,並且生存得有意義?
第一步是回歸儒傢的原始精神,就是要暫時拋開歷代以來對儒傢的不同詮釋與具體應用,使現代人的心靈可以直接涵泳儒傢的學說。這時我們不難發現:原來儒傢以"人的存在"為焦點,延伸五方面的嚮度,深刻反省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這五種嚮度,這五種嚮度所會集成人之形象,既完整又周全,同時顯示了開展的動力與安頓的條件。
第二步就要以現代人的觀念與術語,配合實際的生活經驗,清楚闡明儒傢的旨趣。然後我們發現,儒傢不是教條,甚至無一語是不合理性的。在這方面,筆者近年以來,反復解說的"人性嚮善論",已經漸漸獲得共鳴,使許多朋友覺得儒傢親切可喜,同時彰顯了人性內在的底藴以及奮鬥上進的途徑。
第三步則是具體的實踐與應用。若是無法知行合一,再好的思想也衹是空中樓閣。儒傢對於個人自我在修身方面的期勉,自然是值得參酌奉行及細心體會的,但是問到儒傢能否開出民主與法治,情況就相當復雜了。我的淺見是:民主與法治是人的存在所選擇的合理方式,因此衹要是正確洞識人的本性的學說,就不會背離這些方式。儒傢正是這種學說,所以它與民主法治是相順的。不僅如此,它還能濟助民主法治之偏失。
以上三步的詳細說明,構成了《儒傢與現代人生》一書的主題。全書各文體例未必一致,關懷則始終如一,要說明儒傢如何使現代中國人存在,並且存在得有意義。
如果儒傢與現代確有關係,無論這種關係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是構成了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我們照樣必須面對一個更麻煩的後續問題:現代化目前所顯示的無數後遺癥,難道也是儒傢所造成的嗎?以較為溫和的方式來說,儒傢如果帶領我們走上現代化,那麽現在是否能夠帶領我們走出現代化的睏境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儒傢應該功成身退,不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再去讀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如何"這兩個字就會以巨型浮雕的姿態,逼得我們快快說出秘方。
沒有現成的秘方。儒傢是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恆因素需要每一時代的人去重新發掘,重新詮釋,以便使它展現新穎的活力。孔子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今日學者的工作指標。
憑什麽認為儒傢的永恆因素是我們的希望所係?這不是出自民族情感,而是接受一項事實,就是儒傢早已在過去的世代裏,內化於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社會規範、政治結構,以及人生信念中,因此對中國人來說,兩千多年與儒傢共同生存的經驗是不能抹煞,也不必抹煞的,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現代化的挑戰下,繼續與儒傢共同生存,並且生存得有意義?
第一步是回歸儒傢的原始精神,就是要暫時拋開歷代以來對儒傢的不同詮釋與具體應用,使現代人的心靈可以直接涵泳儒傢的學說。這時我們不難發現:原來儒傢以"人的存在"為焦點,延伸五方面的嚮度,深刻反省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超越界之間的關係這五種嚮度,這五種嚮度所會集成人之形象,既完整又周全,同時顯示了開展的動力與安頓的條件。
第二步就要以現代人的觀念與術語,配合實際的生活經驗,清楚闡明儒傢的旨趣。然後我們發現,儒傢不是教條,甚至無一語是不合理性的。在這方面,筆者近年以來,反復解說的"人性嚮善論",已經漸漸獲得共鳴,使許多朋友覺得儒傢親切可喜,同時彰顯了人性內在的底藴以及奮鬥上進的途徑。
第三步則是具體的實踐與應用。若是無法知行合一,再好的思想也衹是空中樓閣。儒傢對於個人自我在修身方面的期勉,自然是值得參酌奉行及細心體會的,但是問到儒傢能否開出民主與法治,情況就相當復雜了。我的淺見是:民主與法治是人的存在所選擇的合理方式,因此衹要是正確洞識人的本性的學說,就不會背離這些方式。儒傢正是這種學說,所以它與民主法治是相順的。不僅如此,它還能濟助民主法治之偏失。
以上三步的詳細說明,構成了《儒傢與現代人生》一書的主題。全書各文體例未必一致,關懷則始終如一,要說明儒傢如何使現代中國人存在,並且存在得有意義。
兩千多年以來,儒傢早已形成一個復雜的現象,深深融入中國文化的每一部分,從器物、制度到理念,都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影響。於是,談起儒傢,不論褒貶,大傢都不難找到支持自己的論據,各執一詞,衆說紛紜。
為了便於建立共識,得到有效的結論,我們可以在方法上註意兩點:一是撇開器物與制度,扣緊理念來談,因為器物可能毀滅,制度可能改變,唯有理念恆定不移;二是超越時間的局限,回歸原始的儒傢,如此可以暫時擺脫歷代註疏見仁見智的看法。
那麽,原始儒傢的基本理念是什麽?這個問題提供我們界說儒傢的可靠綫索,而其答案無疑環繞着"人"--人的潛能、人的現實與人的理想。
就人的潛能來說,儒傢並不否定人有生物本能,如食與色,但是孔子與孟子絶未說過"食色性也"這種粗淺的論斷;其次,人的認知與感受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人的特色另有所在,用荀子比較平實的話來說,是"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不過這種"有義"並非生而有之,而是像"有知"是指"有能力去知"一樣,指涉人之"有能力行義"。因為荀子還說過:"人之異於禽獸者,以其有辨。"這個"有辨"正是由知到義的關鍵;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由此産生道德要求,進而以行義來滿全人性。筆者引用荀子的話來說明,是為了指出:儒傢的孔、孟、荀對於人的潛能有一共同信念,就是"人性嚮善";換言之,一般人以為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針鋒相對,而事實上呢?這是他們對於"性"的規定不同所致。他們的真正歧見在於"天論"而不在於"人性論",關於孟子,最清楚的一句話是個比喻;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既然"下"是水之""而非水之性,"善"也就是人之""而非人之性了。以此配合孟子以心之"四端"來解說"善",視之為始源與萌芽,其義完全相符。正因為相信人性嚮善,所以孟子聲稱"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則肯定"塗之人可以為禹"。
但是,人的現實處境呢?人類社會的惡人惡事從來不曾絶跡,將來也不像是會消失,針對這個難題,人性本善論束手無策,人性嚮善論仍可自圓其說,人性衹是""善,因此人還有自由為惡的可能;但是既說嚮善,則為惡時,就應該有自然的效應,此即"心不安"與"心不忍"。如果對於心的要求"旦旦而伐之",就會形成麻木不仁的後果,成為孟子所批判的"非人",非人不是死人;遇到重大刺激時,如見親人受難,或見自己將死,也會有自發的悲痛與悔恨,是即所謂"天良未泯"。從積極方面來說,儒傢強調修行功夫,要不斷地擇善固執,積健為雄,因為人不但"可以"成為聖人,也"應該"成為聖人。
人的理想如果是成聖,大傢難免疑惑:如何纔是成聖?成了聖又如何?果真可能嗎?何苦如此呢?結果儒傢變成好高騖遠的烏托邦。然而,像孔子所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志嚮,難道不是自古以來人類的共同願望嗎?成聖難道不是每一個人內心最深切的呼聲嗎?
為了便於建立共識,得到有效的結論,我們可以在方法上註意兩點:一是撇開器物與制度,扣緊理念來談,因為器物可能毀滅,制度可能改變,唯有理念恆定不移;二是超越時間的局限,回歸原始的儒傢,如此可以暫時擺脫歷代註疏見仁見智的看法。
那麽,原始儒傢的基本理念是什麽?這個問題提供我們界說儒傢的可靠綫索,而其答案無疑環繞着"人"--人的潛能、人的現實與人的理想。
就人的潛能來說,儒傢並不否定人有生物本能,如食與色,但是孔子與孟子絶未說過"食色性也"這種粗淺的論斷;其次,人的認知與感受能力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人的特色另有所在,用荀子比較平實的話來說,是"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不過這種"有義"並非生而有之,而是像"有知"是指"有能力去知"一樣,指涉人之"有能力行義"。因為荀子還說過:"人之異於禽獸者,以其有辨。"這個"有辨"正是由知到義的關鍵;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由此産生道德要求,進而以行義來滿全人性。筆者引用荀子的話來說明,是為了指出:儒傢的孔、孟、荀對於人的潛能有一共同信念,就是"人性嚮善";換言之,一般人以為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針鋒相對,而事實上呢?這是他們對於"性"的規定不同所致。他們的真正歧見在於"天論"而不在於"人性論",關於孟子,最清楚的一句話是個比喻;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既然"下"是水之""而非水之性,"善"也就是人之""而非人之性了。以此配合孟子以心之"四端"來解說"善",視之為始源與萌芽,其義完全相符。正因為相信人性嚮善,所以孟子聲稱"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則肯定"塗之人可以為禹"。
但是,人的現實處境呢?人類社會的惡人惡事從來不曾絶跡,將來也不像是會消失,針對這個難題,人性本善論束手無策,人性嚮善論仍可自圓其說,人性衹是""善,因此人還有自由為惡的可能;但是既說嚮善,則為惡時,就應該有自然的效應,此即"心不安"與"心不忍"。如果對於心的要求"旦旦而伐之",就會形成麻木不仁的後果,成為孟子所批判的"非人",非人不是死人;遇到重大刺激時,如見親人受難,或見自己將死,也會有自發的悲痛與悔恨,是即所謂"天良未泯"。從積極方面來說,儒傢強調修行功夫,要不斷地擇善固執,積健為雄,因為人不但"可以"成為聖人,也"應該"成為聖人。
人的理想如果是成聖,大傢難免疑惑:如何纔是成聖?成了聖又如何?果真可能嗎?何苦如此呢?結果儒傢變成好高騖遠的烏托邦。然而,像孔子所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志嚮,難道不是自古以來人類的共同願望嗎?成聖難道不是每一個人內心最深切的呼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