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年輕的書。這是一本對近十年來中國新銳傳媒新鮮經驗進行總結的書。這是一本試圖為傳媒業界人士和有志投身傳媒業者,提供一些可資藉鑒的“兵法”的書。 本書的編者都是傳媒工作者、研究者。基於對國傢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我們相信,傳媒將在21世紀的中國日益顯示出巨大的影響,傳媒人對於社會輿論乃至社會發展、國傢未來也將發揮日益重要的影響。 目前國內出版的關於傳媒、關於傳媒界人物的書籍不少,但大多集中於主流傳媒和耆宿、“大腕”。“江山代有才人出”,放眼未來,我們以為,某些新銳媒體和一些有思想、肯探索的新銳傳媒人,其發展後勁、前景不容輕視,理應進入研究者乃至社會大衆的視野。 為此,我們决定以“影響未來”為標準,將目光集中在中國傳媒界的後起之秀和未來領袖上,重點探究他們所代表的傳媒新現象、新手段和新經驗。從2003年春開始,我們組織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2級傳播學研究生課程班的百餘位同學(大多具有在傳媒業及相關領域工作的經驗),進行了一個主題為“影響未來的中國傳媒人”的大型采訪活動。期間,遭遇“非典”肆虐,一些計劃采訪的傳媒人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受訪。經過將近一年、跨越大江南北的艱苦采訪,終緻完成。而後,我們從中遴選出三十篇有質量、有見地的文章,結集成為此書。 本書采取“原音重現”的方式,通過采訪者與受訪者的對話,完整展示這些傳媒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試圖對近十年中國傳媒業發展的一些新鮮經驗進行總結,讓讀者從中瞭解這些傳媒人改革創新的心路歷程以及經驗教訓。我們以為,從新聞傳播學來說,這是一份有價值的口述歷史式的記錄。對於傳媒業界人士和有志投身傳媒業者,也應該具有啓迪和藉鑒的意義。 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國內優秀的、有作為、有思想的傳媒人層出不窮,此書難免有遺珠之憾;再如,新聞傳媒業的改革是一個正在探索中行進的事業,其中的規律以及一些經驗與做法還需接受時間的檢閱。這些有待我們今後再行彌補與完善,我們也誠心期望有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在這個新領域和新人群上來。
入選理由 曾經在《經濟參考報》和《中國經濟時報》擔任重要職務的包月陽,擁有着經濟學的學術背景和對新聞的天生敏感,也許正如他的名字,兼容並包了太陽和月亮的光芒。他正等待着機會實現自己的“華爾街日報夢”,這也是衆多中國讀者的夢。 簡 歷 包月陽,男,生於河南省舞陽縣,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武漢大學經濟係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3年8月進入新華社,先後在新華社山東分社、《經濟參考報》工作, 1994年獲得新華社首屆十佳記者稱號。 1994年4月起參與籌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時報》,任常務副總編輯,主持了試刊、創刊的編輯工作,此後一直主持編采業務,對《中國經濟時報》風格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1997年10月至今任《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長期關註中國宏觀經濟與經濟改革,撰寫了數百篇經濟和時政評論。2000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傳媒觀點 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如果報紙將國內與國際割裂開來,就國內談國內,就國際談國際,對讀者來說這種信息是片面的。所以我們提倡要為讀者培養一個國際化的視野,讓他能夠用全球的眼光看中國,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把中國的事情和世界的事情聯繫起來觀察。 報紙一定不能僅僅為賺錢而存在,一定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中國的經濟改革進行到現在這一步,有人睏惑:我們要走嚮什麽樣的市場經濟?我們要追求什麽樣的民主?如果報紙這樣的社會工具也衹強調賺錢,衹為富人服務,衹寫老闆的生活,沒有人為弱勢群體說話,這個市場經濟就不是好的市場經濟。目前中國的某些報紙過於強調贏利,越來越強調為富人服務,這需要引起註意。媒體在維護市場經濟規則、維護社會公正、弘揚社會正氣上的義務是不能回避的,媒體不能變成一個衹追求利潤的普通企業。 善用“經濟”的眼光 ——訪《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 文/張梅東 采訪者:當年你選擇離開新華社,參與創辦《中國經濟時報》,是如何考慮的?當時設想要辦成一份怎樣的報紙?現在感覺跟當時的初衷遠不遠? 包月陽:1994年初,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準備辦一份報紙,現在的社長喬仁毅(2004年1月已調離——作者註)和當時《管理世界》雜志的副主編方宇是主要的發起人,他們二位將《中華工商時報》總編輯黃文夫、《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庹震和我約出來謀劃如何辦這份報紙。談過沒幾天,方宇就力邀我“下海”一起幹。考慮了三天,想辦一份真正有分量的經濟類報紙的衝動最終讓我選擇出來“創業”。 報社起步時非常睏難,第一筆錢——三十萬元註册資金是藉來的,創刊初總共陸續藉了一百多萬元。除了資金的睏難,還有刊號問題。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之前辦過的《中國開發報》的刊號被吊銷了。辦《中國經濟時報》要重新申請刊號。因為有“前科”,所以申請起來就不容易,直到7月要試刊了,刊號纔終於批下來。 試刊的時候我正好參加新聞出版總署辦的“新辦報紙總編輯培訓班”,衹好邊參加培訓,邊指揮當時編輯部惟一的編輯王宏(現在的總編室主任)找稿子、編稿子,我們兩個人做出了試刊。8月份開始試刊,試了五期,1994年的11月1日正式創刊。頭兩個月每周一期,對開八版,1995年1月改成每周兩期,1996年每周四期,1998年達到每周六期的日報規模。報紙的擴張過程就是這樣的。 采訪者:當時的信心來自哪裏?是因為看到背靠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的背景嗎? 包月陽:當時很模糊。但我們認為報紙一定能辦起來。 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的背景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雖然沒有錢,但管理比較寬鬆,給我們的空間很大,這在當時是很多報紙比不了的,現在看來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在《經濟參考報》的時候,我看到了中國經濟類報紙很多問題,許多報紙上常識性的錯誤比比皆是,比如說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都談不上,比如說有的報紙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資訊和信息,全是教訓人的內容、報道成就的內容……我想至少我能夠剋服這些問題,可以屏蔽掉那些沒價值的東西,做有價值的東西,單就這一點我就可以站得住腳。當時我提了四條編輯方針:前導性、服務性、客觀性、國際性,可說是報社的立身之本。 前導性就是要藉助國務院政策研究中心在政策、决策信息方面的資源,在報紙上體現一種先導性、前瞻性。通俗地說,讀別的報紙能知道昨天發生了什麽,讀《中國經濟時報》要能知道明天可能發生什麽、將會發生什麽。這是《中國經濟時報》的靈魂。 服務性是說要把報紙作為一種商品來生産,強調為讀者服務。服務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要實用,二是要可讀。實用性不必多說,在可讀性方面,我們要求編輯記者不管是稿件選擇、寫作,還是版面設計、標題製作,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到便於讀者閱讀,甚至要便於讀者剪資料。現在這麽說是很平常的,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這樣提卻還會有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