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濟成 據說喬丹退出籃壇之後,中國的NBA球迷減少了一半。 後來的調查表明,這減少的一半中大多數是女球迷。後來和女球迷聊起這件事,她們毫不掩飾地說,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什麽“四角戰術三角戰術”,我們是看人不看球,看NBA就是看喬丹。 第一次見到易小荷,她遞過來的名片背後寫着一行字:我和他們不一樣。這裏的“他們”當然是男記者,從性別上說易小荷絶對是當時籃球記者中的“稀有品種”。看看她在《親歷NBA》中寫的這些東西,就會知道無論從文筆還是角度上,易小荷都算得上籃球記者中的“稀有品種”。 雖說是籃球記者,但是易小荷像所有看籃球的女球迷一樣,從來都是毫不掩飾地說:“我不懂籃球!”但這並不妨礙她喜歡看籃球寫籃球,有時候甚至成為她的一種優勢。去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世界男籃錦標賽上,中國男籃主教練王非和NBA火箭隊主教練湯姆賈諾維奇成為衆多記者追逐的重點,因為他們兩人都和NBA新科狀元姚明有關,結果采訪王非和湯姆賈諾維奇最成功的是易小荷。其實大牌教練對於自稱不懂籃球但又虛心求教的記者,不管男女,一般都會特別耐心。 據說在姚明徵戰NBA的第一個賽季中,身邊最多的時候有來自體壇、南方、新民、新聞、娛樂信報和央視的6位國內女記者跟隨采訪,好像這些報社和電視臺的老總都開了會似的,一律派娘子軍“追殺”姚明。加上衆多的男記者,那蔚為壯觀的場面,讓火箭的“老大F3”和“小鬼諾裏斯”羨慕得口水直流。 在追蹤姚明的記者大軍中,駐紮時間最長的就算易小荷了。她在報紙上的專欄也成了國內讀者關註姚明的重要窗口。而在這本新書中,那些窗口被擴展成一扇扇大門。易小荷沒有像那些懂籃球的男記者一樣,把姚明寫成了籃球的一部分,她用“不懂籃球”的眼光和筆觸,把籃球寫成了姚明的一部分,她,為自己也為喜歡籃球的人打開了從前衹有自己獨品的性情籃球世界;她筆下的灌籃高手是食五穀、有血肉的,是有靈魂的;她筆下的籃球不僅僅是籃球,也是一種文化和思想。 幸虧易小荷“不懂籃球”。
2004年1月 北京 北京的夜晚開始涼透了,那涼是絲絲潛入皮膚中的涼,是那種刺骨的涼。南城的大街小巷早早地就隱入了黑色之中。每次走在路上,都有些懷疑那些隱隱若若的燈光,是浮在海面遠處的那些極其遙遠的彼岸。 偌大的豐田中心,人聲鼎沸。休斯敦火箭隊的新場館、新球衣、新隊徽、新教練甚至是新打法,他大踏步地走過來,萬千的目光就探照燈似地掃過去,還是那些熟悉的噓聲和掌聲,還是那張中國面孔-姚明。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此情,此景,宛若時光倒流,昔日重現。 2002年12月到2003年4月,整整四個月,打包、在路上、到達機場仿佛已成了生命的全部,洛彬磯、休斯敦、達拉斯、聖安東尼奧、亞特蘭大......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仿佛永遠都沒有一個地方能讓人歇息下來、停留下來。 那些個夜晚獨自在一座又一座陌生的城市悄然驚醒,望嚮窗外時,巨大的燈海卻衹都泛着冷冷的射光,照射着那個繁華而喧鬧的國度。 飛機巨大的轟鳴聲仿佛仍在耳邊,還記得前往那個陌生的國度時和一位臺灣老太太的對話。 “小姑娘,你是去讀書的嗎?”她用一口軟軟的臺灣腔問我。 “哦,我是去采訪姚明的。”說出來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底氣十足。 “yao-ming?”老太太有些遲疑,停頓了一下。 “就是那個在NBA打球的中國人,個子很高那個!”我語速加快。 登上飛機之前,姚明已經去了近一個月了,從美國這邊發回去的報導顯示,他知名度的日益提升。但如此看來,還遠未到“老少皆宜”的地步。 “哦,我知道了。”她停止了詢問,臉上那絲遲疑卻並未完全收回去。 那是在2002年的12月22日,飛機終於降落在底特律,我必須在這裏過海關,我的機票是從北京-東京-底特律,最後再轉往休斯敦。獨自一人背負着所有的行李,當磁性的男低音通告着這個城市名字時,心中涌起的卻是巨大的對陌生的恐懼感。在機場獨自地傍惶,獨自地顫抖。滿目的人來人往,無一人相識。填好若幹報表之後,我斂聲屏氣地排隊等侯過關,也不知道為什麽,打小我就對穿製服的人有種不自覺地膽怯。“man,u need write down the address!(同志,你必須要填好你要去的地址)”面前的女黑人官員嚴肅地指指我的表格,我思索一番,還未來得及回答,(我也不確定自己要住在何處)黑胖姐手嚮邊上一揮,言下之意是:老兄,一邊填好了再來,別擋路!然後就一絲不苛地開始辦理下一個了。 經過咨詢,填好表格,這次我挑了個男士,果然他衝我露出“黑人牙膏”廣告似的笑容。 “這位女士,請問您來美國的目的是什麽?” “我來自中國的>,我是去采訪姚明的。” “啊-哦,姚明,是那個7英尺幾英寸來着的大個嗎?”他眼睛一亮,興奮地嚮上一比劃。 “是啊是啊。”剛纔被延誤的一點點小氣惱一下子被我拋在腦後。 “真羨慕你啊,我最喜歡看NBA的比賽了!”黑哥們一邊笑嘻嘻地和我聊着,絲毫不顧我身後等待的人群。 ...... 長長短短的回憶,不緊不慢的歲月,總是麯麯折折,疊去又疊來。 眼前的姚明,臉上是滿滿的自信,從白捲狀元到輕鬆拿下兩雙,“步進球員通道血就往頭上衝”的那句話被隔在了一年之前的時間走廊之外。電視屏幕上的名嘴們在激烈地提議着“是否應該讓姚明早日接過火箭的老大位置”。那些新秀們則鼓足了勁兒,都想在他面前顯一把,“現在我感覺就像為上海東方隊打球一樣,”姚明說:“你知道,上海是我的故鄉。”這已經差不多是他在NBA的新傢,火箭希望他可以將這個地方變成他自己的城堡,他可以像黑肯.奧拉居旺一樣國王般地統治。 無數個夜晚,我們那間叫不準名字的西班牙旅館的門前,總有夜鳥的啾鳴,抑或是車流的奔息,伴陪着我們屋內不知疲憊的敲字聲。 沒有那些個難忘的夜晚和記憶,一切都將重新退回到那個最初的夜晚。 感謝體壇周報給我的機會,跟着姚明的足印,看到了那樣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個世界裏有NBA的衣食住行,有和姚明、奧尼爾、喬丹等NBA隊員們息息相關的東西,有我們眼中的喜怒哀樂,也有那些異域天空你所未能感知過的東西......。 也是在休斯敦,長長的仿佛捱不到頭的日子過後,我們打包各自回國,望着滿地的亂絮在空蕩蕩的房間中,就如那些剪不斷的記憶被遺留在那異地,話別的那個夜晚,我們所有人都不由得百感交集。 “這一年就這麽過去了。”姚明感嘆道。 是的,那一百多天的日子裏就這樣慢慢地沉澱了下來了。 於是,回憶的翅膀輕輕地掠過眼前這些人群,和夜色,無聲無息地回到那座最初的休斯敦,那最初的康柏中心,和那些最初的觸動與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