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1)
1野心初露(1)
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4)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9)
4火烧日本公使馆(11)
5《济物浦条约》签订(15)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19)
7开化党发动政变(22)
8甲申政变失败(27)
9再烧日本使馆与《中日天津条约》签订(31)
第二章战争前导(36)
1金玉均之死(36)
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40)
3中日出兵朝鲜(44)
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46)
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49)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52)
7演出“逼宫”丑剧(55)
8李鸿章的幻想(59)
第三章抗日援朝(63)
1丰岛海战(63)
2屈辱与光荣(67)
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70)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73)
5平壤大会战(76)
6黄海海战(79)
7慈禧太后执意求和(82)
第四章辽东战役(87)
1日军铁蹄踏进中国疆土(87)
2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陷落(90)
3金州、大连湾陷落(93)
4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96)
5清政府第一次求和受辱(100)
6日军受阻摩天岭与山县大将离职回国(104)
7岫岩、析木、海城陷落(107)
8缸瓦寨之战与盖平失守(111)
9反攻海城(115)
10血战大平山(119)
11日军继续北犯(123)
12牛庄、营口失陷(127)
13田庄台大决战(130)
第五章山东战役(135)
1清政府第二次求和遭拒绝(135)
2第二战场的开辟(139)
3荣成湾登陆(143)
4南岸炮台攻陷(146)
5威海卫城失陷(150)
6威海卫海战(153)
7碧海蓝天系忠魂(158)
8投降失节可耻(162)
第六章《马关条约》签订(167)
1清政府第三次求和被接受(167)
2春帆楼初开谈判(170)
3春帆楼再开谈判(173)
4春帆楼三开谈判(176)
5施压力攻占澎湖(179)
6李鸿章遇刺(183)
7引接寺停战协定成立(186)
8日方逼和(189)
9春帆楼重开谈判(192)
10最后一次和谈(196)
11《马关条约》签订与互换(199)
12三国干涉还辽(203)
第七章台湾割让与反割让(209)
1台湾交割(209)
2台湾民主国成立(213)
3基垄台北沦陷(217)
4日军南侵受阻(222)
5日军大“扫荡”(226)
6苗栗沦陷(229)
7彰化沦陷(233)
8刘永福渡海援台(237)
9黑旗军英勇抗日(242)
10刘永福内渡与台南沦陷(246)
1野心初露(1)
2侵略台湾吞并琉球(4)
3《江华条约》与朝鲜新旧党之争(9)
4火烧日本公使馆(11)
5《济物浦条约》签订(15)
6壬午兵变平息与大院君被掳(19)
7开化党发动政变(22)
8甲申政变失败(27)
9再烧日本使馆与《中日天津条约》签订(31)
第二章战争前导(36)
1金玉均之死(36)
2北洋海军检阅与朝鲜东学党起义(40)
3中日出兵朝鲜(44)
4起义平息与李鸿章失策(46)
5中日撤兵谈判破裂(49)
6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52)
7演出“逼宫”丑剧(55)
8李鸿章的幻想(59)
第三章抗日援朝(63)
1丰岛海战(63)
2屈辱与光荣(67)
3成欢之战与中日正式宣战(70)
4“避战保船”与“主动出击”(73)
5平壤大会战(76)
6黄海海战(79)
7慈禧太后执意求和(82)
第四章辽东战役(87)
1日军铁蹄踏进中国疆土(87)
2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陷落(90)
3金州、大连湾陷落(93)
4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96)
5清政府第一次求和受辱(100)
6日军受阻摩天岭与山县大将离职回国(104)
7岫岩、析木、海城陷落(107)
8缸瓦寨之战与盖平失守(111)
9反攻海城(115)
10血战大平山(119)
11日军继续北犯(123)
12牛庄、营口失陷(127)
13田庄台大决战(130)
第五章山东战役(135)
1清政府第二次求和遭拒绝(135)
2第二战场的开辟(139)
3荣成湾登陆(143)
4南岸炮台攻陷(146)
5威海卫城失陷(150)
6威海卫海战(153)
7碧海蓝天系忠魂(158)
8投降失节可耻(162)
第六章《马关条约》签订(167)
1清政府第三次求和被接受(167)
2春帆楼初开谈判(170)
3春帆楼再开谈判(173)
4春帆楼三开谈判(176)
5施压力攻占澎湖(179)
6李鸿章遇刺(183)
7引接寺停战协定成立(186)
8日方逼和(189)
9春帆楼重开谈判(192)
10最后一次和谈(196)
11《马关条约》签订与互换(199)
12三国干涉还辽(203)
第七章台湾割让与反割让(209)
1台湾交割(209)
2台湾民主国成立(213)
3基垄台北沦陷(217)
4日军南侵受阻(222)
5日军大“扫荡”(226)
6苗栗沦陷(229)
7彰化沦陷(233)
8刘永福渡海援台(237)
9黑旗军英勇抗日(242)
10刘永福内渡与台南沦陷(246)
日本明治维新伊始,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国策。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公布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同一天,明治天皇发表《宸翰》(御笔信),其中说:“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接着明治政府便提出了“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的方针。中央政府首脑之间提出了“征韩论”,即武力侵略朝鲜。当时日本侵略朝鲜的原因,一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使下级武士陷于困境,他们对政府不满,纷起叛乱,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外征,把矛盾转向国外;二是列强对日本
四周的争夺已经开始,为自身安危,有必要在俄国南下之前侵占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明治政府在拟订侵略朝鲜计划的同时,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计划。1870年10月,日本政府派遣柳原前光,携带外务省书信来天津,谒见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和通商大臣成林,请求通商立约。信上说:“大日本外务卿清原宣嘉、外务卿大辅藤原宗则,谨呈书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宪台:我邦维新之始,即欲遣公使修盟约,因国内多故,迁延至今,深以为憾。兹特遣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外务权少丞花房义质、文书权正郑永宁等来贵国预商通商事宜,以为他日遣使修约之地。伏冀贵宪台下,款接各员,取裁其陈述。谨白。”
李鸿章、成林将此信转给总理衙门。不久总理衙门下达指示:“允许通商,但不订条约。”柳原前光见目的并未完全达到,再三向李鸿章请求说:“目下我国文化大开,交际日益广泛,近年来与西方各国订约,通商往来频繁,但与邻邦贵国,尚未通情好,结和亲。两国虽有商舶往来,但未修邻交之礼,这岂不是一大缺陷?愿中堂大人尽邻邦之友谊,为共同之利益修盟订约,以敦千秋睦邻友好。”那时日本的野心还未暴露,李鸿章被纠缠得头痛,心想日本也曾受到列强欺侮,实有同病相怜之感,便连日向总理衙门建议与日本立约。最后总理衙门同意日本的请求,允许两国订立条约,以修和好。
1871年6月,日本派遣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为副使,来天津商议条约。清政府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江苏臬司应宝时、天津海关道陈钦为帮办,进行谈判。上次柳原前光曾带来一份条约草案并对李鸿章说:“欧美各国强迫日本通商,日本不甘心,可是力难独抗,中日两国应先通好,同心合力对付列强才是。”所以李鸿章极力主张与日本签订对等条约。但此次伊达宗城一反柳原前光所说,提出的条约草案以中国和西方各国签订的条约为基础,把日本置于和欧美各国同样的地位。
面对这个不平等条约的草案,李鸿章大吃一惊,对柳原前光说:“去年送来的约章,均以两国立论。此次章约,全改为一面之辞,而且综合西方各个条约择优采用。这岂非自相矛盾,将前稿作为废纸不成?未订交先失信,以后的事怎么办呢?教我如何向皇上复命?”柳原前光解释道:“此次约稿,大致与西方各国的条约相同,但相异之处也不少。交际之道,万国只可划一,不可有轻有重。重了则会遭西人妨忌,轻了则会遭西人侮辱诋毁。现在两国均有西客,旁观出入,颇生枝节;倘有参差,非但不能通行,而且会说使者不出力气,有何面目回国复命?”伊达宗城在旁插嘴说:“当今之计,我们两国惟有内求自强,外御其侮。诚能心照,不妨按照西洋成例立约,毋须更动,不露声色为好。”此时应宝时、陈钦驳斥道:“贵国特派大臣前来,原为通两国之好,若怕西方各国猜忌,那末伊达大臣不来中国,忧虑皆无,更能照应西人,岂非好哉?”伊达宗城被驳得哑口无言。
最后,李鸿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草案,对伊达宗城说:“自主之国,应有自主之权,何必遵循他人呢?何况条约中无可使西人生疑之处。两国有来有往,与有来无往的西方不同,故立约绝不可与西方完全相同;而且西人所得之利,还没有单单不给日本的。今送去草约,请与西约比较,不知何重何轻,希一一指开茅塞。”说毕,将中国所拟的条约草案递交伊达宗城。伊达无口可藉,只得收下。
后来伊达宗城对条约内规定日货不能运入内地,日人不能入内地购买土产,以不同于西约为辞提出异议。李鸿章说:“华人前往西国,随处通行,并无限制。今日本系以八个口岸与中国通商,华人既不能到日本内地贸易,日本岂应入中国内地贸易?此系两国一致,确乎公允,何得引西约为例?”伊达宗城被驳倒,无以为言。
7月29日,大体上按中国的方案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一国受他国侵略时须互相支援;互派驻外使节;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等。这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对等条约。
条约订毕,伊达宗城一回国就被罢官。1872年4月9日,柳原前光携带外务卿副岛种臣、外务大辅寺岛宗则的书信来到天津,要求改订前约,被李鸿章讥为“寒盟”。柳原前光含恨而去。同年12月,日本以外务卿副岛种臣为全权大臣,来中国力求改约,清政府竟然同意。1873年5月,改约完成,并在天津互换。从此以后,日本轻视中国,更胆大妄为了。
四周的争夺已经开始,为自身安危,有必要在俄国南下之前侵占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明治政府在拟订侵略朝鲜计划的同时,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计划。1870年10月,日本政府派遣柳原前光,携带外务省书信来天津,谒见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和通商大臣成林,请求通商立约。信上说:“大日本外务卿清原宣嘉、外务卿大辅藤原宗则,谨呈书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宪台:我邦维新之始,即欲遣公使修盟约,因国内多故,迁延至今,深以为憾。兹特遣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外务权少丞花房义质、文书权正郑永宁等来贵国预商通商事宜,以为他日遣使修约之地。伏冀贵宪台下,款接各员,取裁其陈述。谨白。”
李鸿章、成林将此信转给总理衙门。不久总理衙门下达指示:“允许通商,但不订条约。”柳原前光见目的并未完全达到,再三向李鸿章请求说:“目下我国文化大开,交际日益广泛,近年来与西方各国订约,通商往来频繁,但与邻邦贵国,尚未通情好,结和亲。两国虽有商舶往来,但未修邻交之礼,这岂不是一大缺陷?愿中堂大人尽邻邦之友谊,为共同之利益修盟订约,以敦千秋睦邻友好。”那时日本的野心还未暴露,李鸿章被纠缠得头痛,心想日本也曾受到列强欺侮,实有同病相怜之感,便连日向总理衙门建议与日本立约。最后总理衙门同意日本的请求,允许两国订立条约,以修和好。
1871年6月,日本派遣大藏卿伊达宗城为正使,柳原前光为副使,来天津商议条约。清政府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江苏臬司应宝时、天津海关道陈钦为帮办,进行谈判。上次柳原前光曾带来一份条约草案并对李鸿章说:“欧美各国强迫日本通商,日本不甘心,可是力难独抗,中日两国应先通好,同心合力对付列强才是。”所以李鸿章极力主张与日本签订对等条约。但此次伊达宗城一反柳原前光所说,提出的条约草案以中国和西方各国签订的条约为基础,把日本置于和欧美各国同样的地位。
面对这个不平等条约的草案,李鸿章大吃一惊,对柳原前光说:“去年送来的约章,均以两国立论。此次章约,全改为一面之辞,而且综合西方各个条约择优采用。这岂非自相矛盾,将前稿作为废纸不成?未订交先失信,以后的事怎么办呢?教我如何向皇上复命?”柳原前光解释道:“此次约稿,大致与西方各国的条约相同,但相异之处也不少。交际之道,万国只可划一,不可有轻有重。重了则会遭西人妨忌,轻了则会遭西人侮辱诋毁。现在两国均有西客,旁观出入,颇生枝节;倘有参差,非但不能通行,而且会说使者不出力气,有何面目回国复命?”伊达宗城在旁插嘴说:“当今之计,我们两国惟有内求自强,外御其侮。诚能心照,不妨按照西洋成例立约,毋须更动,不露声色为好。”此时应宝时、陈钦驳斥道:“贵国特派大臣前来,原为通两国之好,若怕西方各国猜忌,那末伊达大臣不来中国,忧虑皆无,更能照应西人,岂非好哉?”伊达宗城被驳得哑口无言。
最后,李鸿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草案,对伊达宗城说:“自主之国,应有自主之权,何必遵循他人呢?何况条约中无可使西人生疑之处。两国有来有往,与有来无往的西方不同,故立约绝不可与西方完全相同;而且西人所得之利,还没有单单不给日本的。今送去草约,请与西约比较,不知何重何轻,希一一指开茅塞。”说毕,将中国所拟的条约草案递交伊达宗城。伊达无口可藉,只得收下。
后来伊达宗城对条约内规定日货不能运入内地,日人不能入内地购买土产,以不同于西约为辞提出异议。李鸿章说:“华人前往西国,随处通行,并无限制。今日本系以八个口岸与中国通商,华人既不能到日本内地贸易,日本岂应入中国内地贸易?此系两国一致,确乎公允,何得引西约为例?”伊达宗城被驳倒,无以为言。
7月29日,大体上按中国的方案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其主要内容是:两国互不侵犯领土,互不干涉内政;一国受他国侵略时须互相支援;互派驻外使节;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等等。这是近代史上中日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对等条约。
条约订毕,伊达宗城一回国就被罢官。1872年4月9日,柳原前光携带外务卿副岛种臣、外务大辅寺岛宗则的书信来到天津,要求改订前约,被李鸿章讥为“寒盟”。柳原前光含恨而去。同年12月,日本以外务卿副岛种臣为全权大臣,来中国力求改约,清政府竟然同意。1873年5月,改约完成,并在天津互换。从此以后,日本轻视中国,更胆大妄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