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史称“满洲”,从甲午战争以来,这里一直是日军入侵中国的最重要方向和前沿战场之一。这里厚载着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和抗争历史。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清帝国输掉甲午战争并急剧衰亡的地区,历史上却是大清王朝的发祥地,在特别讲究言辞吉利的大清官话中被称为“龙兴之地”,并且大清帝国的先帝皇陵也集中于此。
趁着明朝末年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以努尔哈赤为首的爱新觉罗族在长城之外、满洲一
带的白山黑水中崛起,于1616年建国,初称“后金”。继往开来的皇太极、多尔衮等雄才将星,指挥满洲铁骑,拖着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的“红夷铁铳”攻城掠地,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这里所谓的“红夷铁铳”就是“红衣大炮”,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威猛的新式武器,“红衣将军”的称谓,实际上正是为表彰其在清军铁血入关中的“战功赫赫”。【清朝初期,满人虽无“坚船”,但“利炮”却是无敌于中原。】
1643年,皇太极驾崩。作为各方势力冲突的折衷,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被推举为顺治皇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第二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前250年整,多尔衮采纳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趁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立足未稳之机,联合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进行夹击,击败李自成的20万大军,一举接管了位于北方“龙兴之地”和距离渤海湾不远的“风水宝地”——燕京。
审时度势之后,清军先联合蒙古兵围攻退走西安方向的大顺军,再与吴三桂联合,“扼蜀汉之路”,又通过与南明王朝“相约杀贼”的迷惑手法和“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城)”的铁血手段,“次第定东南之局”。【甲午战争时期清廷君臣的抗战才干,与多尔衮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较偏安的南明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1662年农历正月,顺治皇帝因当时十分可怕的传染舶出痘之症”(天花)病亡,临终诏立时年8岁、已患过天花的玄烨继承帝位,年号康熙。【满清王朝多稚子即位,亲王摄政、大臣辅政、太后垂帘听政颇有历史渊源,正应了“女真族”之名。】
康熙在16岁计擒权臣鳌拜,掌握宫廷大权之后,励精图治,稳健迈出“守成而兼创业”之路。他首先运筹帷幄,用8年时间决胜“三藩战争”, 幼疟悴渴鹜骋惶ㄍ濉5笔保?662年2月从被围困投降的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已去世,其继承者多次以台湾为基地反攻大陆清军,清廷只是水陆结合进行近海抵御,并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采取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坚壁清野举措加强防御。
1683年7月8日,康熙皇帝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浩浩荡荡进军台湾,郑军在澎湖战役中溃败。8月13日,郑成功之孙郑克 率众归顺。第二年,清政府设立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福建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明令调整沿海外贸禁令为“弛禁”,并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附近)四关为通商口岸。【我国不少史论都有意无意地将“片板不许下海”、四口通商等解读为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经典证据。笔者不以为然。实际上,在整个清朝时期,不仅有大量西方传教士在朝廷内外活动,对海外(主要指西方)贸易也都有公开、合法的渠道,只不过是没按英国(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国家为数不多,贸易量也很有限)等西方殖民者日后所要求的那样国门洞开。对中国近代历史悲剧长期执迷于“闭关锁国”层面的解读,是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可悲误区。不明白这一点,就难以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
在统一台湾前后,康熙亲自巡行东北,部署抵御沙皇俄国数十年来对黑龙江流域的侵扰。1685年,清政府先礼后兵,击败侵占雅克萨的俄军,并在其发誓不再入侵之后予以释放。清军撤走之后,俄军再次侵占雅克萨,康熙再次出兵将其围困。康熙在有着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做出一定让步,与沙俄当局达成《中俄尼布楚条约》,阻遏其东扩势头。康熙皇帝还三次“亲莅穷边”,与沙俄支持下的蒙古葛尔丹分裂势力周旋于大漠之中,逼得其无路可逃。
经过康熙朝的南征北战、开疆阔壤,清朝中国的疆域远迈汉唐,东起太平洋,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沙群岛,北至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在完成国家的军事统一之后,便沿袭清太宗以来的盟旗制度,用联姻、封爵、轮班等举措,联盟蒙古诸王,共防沙俄东扩。
在1691年的多伦会盟中,康熙大帝身穿甲胄,与蒙古诸王一同观赏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军事演习。据随行的耶稣教会传教士张诚(法国人)统计,参加阅兵和演习的有“九千至一万名骑兵和一千二百名步兵”,炮手四至五百人,各种炮七十门,“各依列阵,鸣角、鸟枪齐发,众大呼前进,声动山谷。”【当时西方传教势力已经触及到清王朝高层,并已经致力于收集中国的军政情报。】
确保蒙古诸王拥戴清廷之后,康熙大帝不无自豪地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以备朔东,较长城更为坚固。”
在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和边疆基本安宁之后,康熙皇帝一方面将“红衣将军”铸铁为犁,【黄:此为八旗衰弱之始。文治之时,当不废武功。】一方面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御门听政”、“大治天下”。他积极推行“南书房”【即皇帝的汉学书房兼汉人秘书处、智囊团。】等“满汉一体”政策,缓解民族矛盾;开辟“孤寒进身之路”,治理清初圈地弊政,“免荒征熟”,鼓励开垦,多次普免全国地亩人丁租税,甚至破天荒地推出了“自是后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大大缓和阶级矛盾;用数十年时间,亲治黄河,使其“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对西方传教士所展现的历法、医学、仪器等自然科学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康熙朝的励精图治,开创了清代中国的百年盛世局面。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大帝在憔悴中逝去,爱新觉罗·胤缜继承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一改康熙晚年的宽纵之弊,连发十一道诏令,严厉整饬朝纲,凛然澄清吏治时弊。接着,一方面以严酷的文字狱镇压反清复明言论和活动;一方面继续奖励垦荒种粮和多种经营,还开展军垦增加粮食生产,试验并全面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提高土地效用,减轻贫民负担。康熙末年的“库帑亏绌,日不暇给”局面,迅速改变为雍正末年的“仓廪亦皆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真善为政理也”。
因康熙大帝遏制而将扩张方向转向欧洲的沙皇俄国,在取得1700年至1721年的对瑞典战争胜利之后,见清朝宫廷斗争激烈,又转过头来加紧制造边界事端,试图扩张。在雍正皇帝的敦促下,沙皇派使团来华进行边境界定谈判。经过30多次、持续6个多月的谈判,双方于1727年签署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虽然由于中国内奸和外国传教士的里应外合,俄方从这次条约中获得了大片疆土,但它确保了中俄中段边境此后一个世纪未发生大的冲突。【下一次大冲突在甲午战争前10年,主要由左宗棠平息;再下一次则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中俄密约》及相关冲突,并由此引发了日俄战争。在辽远的历史视野中,甲午战争的阴影在康乾盛世已隐约可见。】
1729年,雍正皇帝改变满人贵族垄断国家军政大事的祖制,创设军机房,取代努尔哈赤时代创设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为幼年康熙设立的辅政大臣制度。在1732年,又将军机房改为军机处,明确赋予其每日觐见皇帝、商议处理军政要务并承旨办理的职能。【该机构日后官僚化、奴才化,深刻影响甲午战争。】
趁着明朝末年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以努尔哈赤为首的爱新觉罗族在长城之外、满洲一
带的白山黑水中崛起,于1616年建国,初称“后金”。继往开来的皇太极、多尔衮等雄才将星,指挥满洲铁骑,拖着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的“红夷铁铳”攻城掠地,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
这里所谓的“红夷铁铳”就是“红衣大炮”,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威猛的新式武器,“红衣将军”的称谓,实际上正是为表彰其在清军铁血入关中的“战功赫赫”。【清朝初期,满人虽无“坚船”,但“利炮”却是无敌于中原。】
1643年,皇太极驾崩。作为各方势力冲突的折衷,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被推举为顺治皇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第二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前250年整,多尔衮采纳范文程、洪承畴等的建议,趁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立足未稳之机,联合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进行夹击,击败李自成的20万大军,一举接管了位于北方“龙兴之地”和距离渤海湾不远的“风水宝地”——燕京。
审时度势之后,清军先联合蒙古兵围攻退走西安方向的大顺军,再与吴三桂联合,“扼蜀汉之路”,又通过与南明王朝“相约杀贼”的迷惑手法和“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城)”的铁血手段,“次第定东南之局”。【甲午战争时期清廷君臣的抗战才干,与多尔衮时代不可同日而语,较偏安的南明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1662年农历正月,顺治皇帝因当时十分可怕的传染舶出痘之症”(天花)病亡,临终诏立时年8岁、已患过天花的玄烨继承帝位,年号康熙。【满清王朝多稚子即位,亲王摄政、大臣辅政、太后垂帘听政颇有历史渊源,正应了“女真族”之名。】
康熙在16岁计擒权臣鳌拜,掌握宫廷大权之后,励精图治,稳健迈出“守成而兼创业”之路。他首先运筹帷幄,用8年时间决胜“三藩战争”, 幼疟悴渴鹜骋惶ㄍ濉5笔保?662年2月从被围困投降的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已去世,其继承者多次以台湾为基地反攻大陆清军,清廷只是水陆结合进行近海抵御,并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采取了“片板不许下海”的坚壁清野举措加强防御。
1683年7月8日,康熙皇帝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浩浩荡荡进军台湾,郑军在澎湖战役中溃败。8月13日,郑成功之孙郑克 率众归顺。第二年,清政府设立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福建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明令调整沿海外贸禁令为“弛禁”,并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附近)四关为通商口岸。【我国不少史论都有意无意地将“片板不许下海”、四口通商等解读为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经典证据。笔者不以为然。实际上,在整个清朝时期,不仅有大量西方传教士在朝廷内外活动,对海外(主要指西方)贸易也都有公开、合法的渠道,只不过是没按英国(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国家为数不多,贸易量也很有限)等西方殖民者日后所要求的那样国门洞开。对中国近代历史悲剧长期执迷于“闭关锁国”层面的解读,是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可悲误区。不明白这一点,就难以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
在统一台湾前后,康熙亲自巡行东北,部署抵御沙皇俄国数十年来对黑龙江流域的侵扰。1685年,清政府先礼后兵,击败侵占雅克萨的俄军,并在其发誓不再入侵之后予以释放。清军撤走之后,俄军再次侵占雅克萨,康熙再次出兵将其围困。康熙在有着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做出一定让步,与沙俄当局达成《中俄尼布楚条约》,阻遏其东扩势头。康熙皇帝还三次“亲莅穷边”,与沙俄支持下的蒙古葛尔丹分裂势力周旋于大漠之中,逼得其无路可逃。
经过康熙朝的南征北战、开疆阔壤,清朝中国的疆域远迈汉唐,东起太平洋,西至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起南沙群岛,北至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在完成国家的军事统一之后,便沿袭清太宗以来的盟旗制度,用联姻、封爵、轮班等举措,联盟蒙古诸王,共防沙俄东扩。
在1691年的多伦会盟中,康熙大帝身穿甲胄,与蒙古诸王一同观赏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军事演习。据随行的耶稣教会传教士张诚(法国人)统计,参加阅兵和演习的有“九千至一万名骑兵和一千二百名步兵”,炮手四至五百人,各种炮七十门,“各依列阵,鸣角、鸟枪齐发,众大呼前进,声动山谷。”【当时西方传教势力已经触及到清王朝高层,并已经致力于收集中国的军政情报。】
确保蒙古诸王拥戴清廷之后,康熙大帝不无自豪地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以备朔东,较长城更为坚固。”
在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和边疆基本安宁之后,康熙皇帝一方面将“红衣将军”铸铁为犁,【黄:此为八旗衰弱之始。文治之时,当不废武功。】一方面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御门听政”、“大治天下”。他积极推行“南书房”【即皇帝的汉学书房兼汉人秘书处、智囊团。】等“满汉一体”政策,缓解民族矛盾;开辟“孤寒进身之路”,治理清初圈地弊政,“免荒征熟”,鼓励开垦,多次普免全国地亩人丁租税,甚至破天荒地推出了“自是后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大大缓和阶级矛盾;用数十年时间,亲治黄河,使其“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对西方传教士所展现的历法、医学、仪器等自然科学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康熙朝的励精图治,开创了清代中国的百年盛世局面。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大帝在憔悴中逝去,爱新觉罗·胤缜继承帝位,年号雍正。雍正一改康熙晚年的宽纵之弊,连发十一道诏令,严厉整饬朝纲,凛然澄清吏治时弊。接着,一方面以严酷的文字狱镇压反清复明言论和活动;一方面继续奖励垦荒种粮和多种经营,还开展军垦增加粮食生产,试验并全面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提高土地效用,减轻贫民负担。康熙末年的“库帑亏绌,日不暇给”局面,迅速改变为雍正末年的“仓廪亦皆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真善为政理也”。
因康熙大帝遏制而将扩张方向转向欧洲的沙皇俄国,在取得1700年至1721年的对瑞典战争胜利之后,见清朝宫廷斗争激烈,又转过头来加紧制造边界事端,试图扩张。在雍正皇帝的敦促下,沙皇派使团来华进行边境界定谈判。经过30多次、持续6个多月的谈判,双方于1727年签署了《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虽然由于中国内奸和外国传教士的里应外合,俄方从这次条约中获得了大片疆土,但它确保了中俄中段边境此后一个世纪未发生大的冲突。【下一次大冲突在甲午战争前10年,主要由左宗棠平息;再下一次则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中俄密约》及相关冲突,并由此引发了日俄战争。在辽远的历史视野中,甲午战争的阴影在康乾盛世已隐约可见。】
1729年,雍正皇帝改变满人贵族垄断国家军政大事的祖制,创设军机房,取代努尔哈赤时代创设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为幼年康熙设立的辅政大臣制度。在1732年,又将军机房改为军机处,明确赋予其每日觐见皇帝、商议处理军政要务并承旨办理的职能。【该机构日后官僚化、奴才化,深刻影响甲午战争。】
雍正王朝还平定了青海和硕特蒙古草原的叛乱,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在湖广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废除地方官的封建土司,改用政府任命的流官】,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康乾盛世承前启后。
1736年,弘历皇帝继位,年号乾拢乾隆皇帝在一系列边患平定和边区治理中展现出这
个时代的中央政权之坚强有力和励精图治,经济文化事业达到高峰。
据当时统计:康熙六十年(1721年)底,全国土地已达7.3亿亩,雍正时增长到8.9亿亩,到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发达的农业生产促进了人口繁衍,在康熙六十一年突破1亿人口大关后,在半个世纪后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3亿。顺治时,清政府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到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仍不足1000万两;到雍正五年,已达到5000万两;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
康雍乾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广泛发展,在教育、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地理、数学、天文、医学、军事等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盛世修文,清廷组织鸿儒大规模整理典籍。康熙朝所修《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朝所修《四库全书》,被称为“文治之极隆而儒生之殊荣”。【黄:与此同时,又兴文字狱。】
与当时刚刚兴起的西方工业社会比较,自然经济鼎盛的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商品丰富。形形色色的西方人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神秘的中国淘金,大量进口、走私茶叶、丝绸、瓷器、陶器、漆器、古董、药材、书籍等回去。与此同时,一度占英国出口总额90%的呢绒类西方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却并不畅销,即使加上军火和鸦片走私,当时中国在国际商贸中仍长期保持大量出超。
1793年,击败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称霸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急于抢在欧洲各国之前深入“钱”途无限的“东方乐土”,精心挑选皇家外交、军事、经济、航海、测绘精英,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遣华使团。
乔治三世在致乾隆皇帝的信中说:遣华使团的根本目的,绝非谋求扩张本国领土,也不是为了牟取外国财富,而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幸福的知识”。但是,乾隆皇帝却对英国国王及其使团的口是心非、自相矛盾很不以为然,他一一驳回了乔治三世的各项要求。
在回复乔治的敕谕中,乾隆皇帝赫然宣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
【甲午战争100年前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1662~1796年),清王朝以极大的胆略继往开来,安内攘外,开疆阔壤,治河开荒,振兴经济,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局基本稳定,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是一个长达130多年的太平盛世。不论各文明古国还是欧洲列强,沙俄还是美国,能在如此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创造出如此长时间的兴盛时代,在世界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它并不完美,甚至争议不休。并且,与兴建长城保家卫国的秦皇汉武大同小异,康雍乾王朝即使在国力鼎盛的时期,也毫无西方“文明世界”那种强烈而持久的侵略扩张欲望和行为。黄:这正是商贸文化与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别。】
1736年,弘历皇帝继位,年号乾拢乾隆皇帝在一系列边患平定和边区治理中展现出这
个时代的中央政权之坚强有力和励精图治,经济文化事业达到高峰。
据当时统计:康熙六十年(1721年)底,全国土地已达7.3亿亩,雍正时增长到8.9亿亩,到乾隆末年已超过10亿亩。发达的农业生产促进了人口繁衍,在康熙六十一年突破1亿人口大关后,在半个世纪后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3亿。顺治时,清政府中央财政入不敷出;到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仍不足1000万两;到雍正五年,已达到5000万两;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
康雍乾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广泛发展,在教育、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地理、数学、天文、医学、军事等诸多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盛世修文,清廷组织鸿儒大规模整理典籍。康熙朝所修《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朝所修《四库全书》,被称为“文治之极隆而儒生之殊荣”。【黄:与此同时,又兴文字狱。】
与当时刚刚兴起的西方工业社会比较,自然经济鼎盛的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商品丰富。形形色色的西方人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神秘的中国淘金,大量进口、走私茶叶、丝绸、瓷器、陶器、漆器、古董、药材、书籍等回去。与此同时,一度占英国出口总额90%的呢绒类西方工业品在中国市场却并不畅销,即使加上军火和鸦片走私,当时中国在国际商贸中仍长期保持大量出超。
1793年,击败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称霸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急于抢在欧洲各国之前深入“钱”途无限的“东方乐土”,精心挑选皇家外交、军事、经济、航海、测绘精英,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遣华使团。
乔治三世在致乾隆皇帝的信中说:遣华使团的根本目的,绝非谋求扩张本国领土,也不是为了牟取外国财富,而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幸福的知识”。但是,乾隆皇帝却对英国国王及其使团的口是心非、自相矛盾很不以为然,他一一驳回了乔治三世的各项要求。
在回复乔治的敕谕中,乾隆皇帝赫然宣称: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占余润。”
【甲午战争100年前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1662~1796年),清王朝以极大的胆略继往开来,安内攘外,开疆阔壤,治河开荒,振兴经济,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政局基本稳定,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是一个长达130多年的太平盛世。不论各文明古国还是欧洲列强,沙俄还是美国,能在如此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创造出如此长时间的兴盛时代,在世界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它并不完美,甚至争议不休。并且,与兴建长城保家卫国的秦皇汉武大同小异,康雍乾王朝即使在国力鼎盛的时期,也毫无西方“文明世界”那种强烈而持久的侵略扩张欲望和行为。黄:这正是商贸文化与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