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杂史>> 許華 Xu 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謹以此書紀念中日甲午海戰110周年!
  本書以縱橫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宏大的中國近代史畫捲,揭示了中國近代一係列縱橫交錯的重大事件,以及潛藏在這些事件之中的因果關係,使讀者從列強紛爭的世界大歷史背景中,深深品味這段歷史的悲苦與凝重。縱觀全書,立意新穎,視野廣阔,思想深刻,文筆老辣,評析透徹,為中外甲午歷史專著罕見之作,亦為近年來中國近代史學界難得一見的力作。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史稱“滿洲”,從甲午戰爭以來,這裏一直是日軍入侵中國的最重要方向和前沿戰場之一。這裏厚載着近代中國的百年屈辱和抗爭歷史。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大清帝國輸掉甲午戰爭並急劇衰亡的地區,歷史上卻是大清王朝的發祥地,在特別講究言辭吉利的大清官話中被稱為“竜興之地”,並且大清帝國的先帝皇陵也集中於此。
  趁着明朝末年朝政紊亂、社會動蕩,以努爾哈赤為首的愛新覺羅族在長城之外、滿洲一
  帶的白山黑水中崛起,於1616年建國,初稱“後金”。繼往開來的皇太極、多爾袞等雄纔將星,指揮滿洲鐵騎,拖着從葡萄牙人那裏購買的“紅夷鐵銃”攻城掠地,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
  這裏所謂的“紅夷鐵銃”就是“紅衣大炮”,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威猛的新式武器,“紅衣將軍”的稱謂,實際上正是為表彰其在清軍鐵血入關中的“戰功赫赫”。【清朝初期,滿人雖無“堅船”,但“利炮”卻是無敵於中原。】
  1643年,皇太極駕崩。作為各方勢力衝突的折衷,年僅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被推舉為順治皇帝,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第二年,也就是甲午戰爭前250年整,多爾袞采納範文程、洪承疇等的建議,趁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立足未穩之機,聯合鎮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進行夾擊,擊敗李自成的20萬大軍,一舉接管了位於北方“竜興之地”和距離渤海灣不遠的“風水寶地”——燕京。
  審時度勢之後,清軍先聯合蒙古兵圍攻退走西安方向的大順軍,再與吳三桂聯合,“扼蜀漢之路”,又通過與南明王朝“相約殺賊”的迷惑手法和“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屠城)”的鐵血手段,“次第定東南之局”。【甲午戰爭時期清廷君臣的抗戰才幹,與多爾袞時代不可同日而語,較偏安的南明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1662年農歷正月,順治皇帝因當時十分可怕的傳染舶出痘之癥”(天花)病亡,臨終詔立時年8歲、已患過天花的玄燁繼承帝位,年號康熙。【滿清王朝多稚子即位,親王攝政、大臣輔政、太後垂簾聽政頗有歷史淵源,正應了“女真族”之名。】
  康熙在16歲計擒權臣鰲拜,掌握宮廷大權之後,勵精圖治,穩健邁出“守成而兼創業”之路。他首先運籌帷幄,用8年時間决勝“三藩戰爭”, 幼瘧悴渴鶩騁惶ㄍ濉5筆保?662年2月從被圍困投降的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鄭成功已去世,其繼承者多次以臺灣為基地反攻大陸清軍,清廷衹是水陸結合進行近海抵禦,並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采取了“片板不許下海”的堅壁清野舉措加強防禦。
  1683年7月8日,康熙皇帝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晉江衙口人)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浩浩蕩蕩進軍臺灣,鄭軍在澎湖戰役中潰敗。8月13日,鄭成功之孫鄭剋 率衆歸順。第二年,清政府設立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福建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明令調整沿海外貿禁令為“弛禁”,並開廣州、漳州、寧波、雲臺山(連雲港附近)四關為通商口岸。【我國不少史論都有意無意地將“片板不許下海”、四口通商等解讀為清政府“閉關鎖國”的經典證據。筆者不以為然。實際上,在整個清朝時期,不僅有大量西方傳教士在朝廷內外活動,對海外(主要指西方)貿易也都有公開、合法的渠道,衹不過是沒按英國(當時與中國進行貿易的西方國傢為數不多,貿易量也很有限)等西方殖民者日後所要求的那樣國門洞開。對中國近代歷史悲劇長期執迷於“閉關鎖國”層面的解讀,是我國社會科學的一個可悲誤區。不明白這一點,就難以理解甲午戰爭的爆發原因。】
  在統一臺灣前後,康熙親自巡行東北,部署抵禦沙皇俄國數十年來對黑竜江流域的侵擾。1685年,清政府先禮後兵,擊敗侵占雅剋薩的俄軍,並在其發誓不再入侵之後予以釋放。清軍撤走之後,俄軍再次侵占雅剋薩,康熙再次出兵將其圍困。康熙在有着絶對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做出一定讓步,與沙俄當局達成《中俄尼布楚條約》,阻遏其東擴勢頭。康熙皇帝還三次“親莅窮邊”,與沙俄支持下的蒙古葛爾丹分裂勢力周旋於大漠之中,逼得其無路可逃。
  經過康熙朝的南徵北戰、開疆闊壤,清朝中國的疆域遠邁漢唐,東起太平洋,西至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南起南沙群島,北至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傢。
  在完成國傢的軍事統一之後,便沿襲清太宗以來的盟旗制度,用聯姻、封爵、輪班等舉措,聯盟蒙古諸王,共防沙俄東擴。
  在1691年的多倫會盟中,康熙大帝身穿甲胄,與蒙古諸王一同觀賞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和軍事演習。據隨行的耶穌教會傳教士張誠(法國人)統計,參加閱兵和演習的有“九千至一萬名騎兵和一千二百名步兵”,炮手四至五百人,各種炮七十門,“各依列陣,鳴角、鳥槍齊發,衆大呼前進,聲動山𠔌。”【當時西方傳教勢力已經觸及到清王朝高層,並已經致力於收集中國的軍政情報。】
  確保蒙古諸王擁戴清廷之後,康熙大帝不無自豪地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是也……昔秦興土石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以備朔東,較長城更為堅固。”
  在實現國傢的空前統一和邊疆基本安寧之後,康熙皇帝一方面將“紅衣將軍”鑄鐵為犁,【黃:此為八旗衰弱之始。文治之時,當不廢武功。】一方面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禦門聽政”、“大治天下”。他積極推行“南書房”【即皇帝的漢學書房兼漢人秘書處、智囊團。】等“滿漢一體”政策,緩解民族矛盾;開闢“孤寒進身之路”,治理清初圈地弊政,“免荒徵熟”,鼓勵開墾,多次普免全國地畝人丁租稅,甚至破天荒地推出了“自是後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大大緩和階級矛盾;用數十年時間,親治黃河,使其“安瀾順軌百有餘年”;對西方傳教士所展現的歷法、醫學、儀器等自然科學采取客觀、寬容的態度。康熙朝的勵精圖治,開創了清代中國的百年盛世局面。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一代大帝在憔悴中逝去,愛新覺羅·胤縝繼承帝位,年號雍正。雍正一改康熙晚年的寬縱之弊,連發十一道詔令,嚴厲整飭朝綱,凜然澄清吏治時弊。接着,一方面以嚴酷的文字獄鎮壓反清復明言論和活動;一方面繼續奬勵墾荒種糧和多種經營,還開展軍墾增加糧食生産,試驗並全面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提高土地效用,減輕貧民負擔。康熙末年的“庫帑虧絀,日不暇給”局面,迅速改變為雍正末年的“倉廩亦皆充實,積貯可供二十餘年之用,真善為政理也”。
  因康熙大帝遏製而將擴張方向轉嚮歐洲的沙皇俄國,在取得1700年至1721年的對瑞典戰爭勝利之後,見清朝宮廷鬥爭激烈,又轉過頭來加緊製造邊界事端,試圖擴張。在雍正皇帝的敦促下,沙皇派使團來華進行邊境界定談判。經過30多次、持續6個多月的談判,雙方於1727年簽署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雖然由於中國內姦和外國傳教士的裏應外合,俄方從這次條約中獲得了大片疆土,但它確保了中俄中段邊境此後一個世紀未發生大的衝突。【下一次大衝突在甲午戰爭前10年,主要由左宗棠平息;再下一次則是甲午戰爭之後的《中俄密約》及相關衝突,並由此引發了日俄戰爭。在遼遠的歷史視野中,甲午戰爭的陰影在康乾盛世已隱約可見。】
  1729年,雍正皇帝改變滿人貴族壟斷國傢軍政大事的祖製,創設軍機房,取代努爾哈赤時代創設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後來為幼年康熙設立的輔政大臣制度。在1732年,又將軍機房改為軍機處,明確賦予其每日覲見皇帝、商議處理軍政要務並承旨辦理的職能。【該機構日後官僚化、奴才化,深刻影響甲午戰爭。】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雍正王朝還平定了青海和碩特蒙古草原的叛亂,在西寧設置辦事大臣;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在湖廣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制度【廢除地方官的封建土司,改用政府任命的流官】,進一步鞏固和促進了多民族國傢的統一和穩定,為康乾盛世承前啓後。
  1736年,弘歷皇帝繼位,年號乾攏乾隆皇帝在一係列邊患平定和邊區治理中展現出這
  個時代的中央政權之堅強有力和勵精圖治,經濟文化事業達到高峰。
  據當時統計:康熙六十年(1721年)底,全國土地已達7.3億畝,雍正時增長到8.9億畝,到乾隆末年已超過10億畝。發達的農業生産促進了人口繁衍,在康熙六十一年突破1億人口大關後,在半個世紀後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突破3億。順治時,清政府中央財政入不敷出;到康熙末年,國庫存銀仍不足1000萬兩;到雍正五年,已達到5000萬兩;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國庫存銀多達8182萬兩。
  康雍乾時期,中國社會的文化事業廣泛發展,在教育、文學藝術、史學、哲學、地理、數學、天文、醫學、軍事等諸多領域人才輩出,異彩紛呈。盛世修文,清廷組織鴻儒大規模整理典籍。康熙朝所修《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朝所修《四庫全書》,被稱為“文治之極隆而儒生之殊榮”。【黃:與此同時,又興文字獄。】
  與當時剛剛興起的西方工業社會比較,自然經濟鼎盛的康乾時期,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發達,商品豐富。形形色色的西方人漂洋過海、不遠萬裏來到神秘的中國淘金,大量進口、走私茶葉、絲綢、瓷器、陶器、漆器、古董、藥材、書籍等回去。與此同時,一度占英國出口總額90%的呢絨類西方工業品在中國市場卻並不暢銷,即使加上軍火和鴉片走私,當時中國在國際商貿中仍長期保持大量出超。
  1793年,擊敗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而稱霸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急於搶在歐洲各國之前深入“錢”途無限的“東方樂土”,精心挑選皇傢外交、軍事、經濟、航海、測繪精英,組成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遣華使團。
  喬治三世在緻乾隆皇帝的信中說:遣華使團的根本目的,絶非謀求擴張本國領土,也不是為了牟取外國財富,而是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産,嚮落後地方交流技術及生活幸福的知識”。但是,乾隆皇帝卻對英國國王及其使團的口是心非、自相矛盾很不以為然,他一一駁回了喬治三世的各項要求。
  在回覆喬治的敕諭中,乾隆皇帝赫然宣稱:
  “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産茶葉、瓷器、絲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占餘潤。”
  【甲午戰爭100年前的康熙、雍正、乾隆時代(1662~1796年),清王朝以極大的膽略繼往開來,安內攘外,開疆闊壤,治河開荒,振興經濟,實現了中國社會的政局基本穩定,國力強大,人丁興旺,文化昌盛,是一個長達130多年的太平盛世。不論各文明古國還是歐洲列強,沙俄還是美國,能在如此疆域遼闊、人口衆多的多民族國傢創造出如此長時間的興盛時代,在世界史中是絶無僅有的——雖然它並不完美,甚至爭議不休。並且,與興建長城保傢衛國的秦皇漢武大同小異,康雍乾王朝即使在國力鼎盛的時期,也毫無西方“文明世界”那種強烈而持久的侵略擴張欲望和行為。黃:這正是商貿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重要區別。】
首頁>> 文學>> 杂史>> 許華 Xu 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