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
人生至理的追寻--国学宗师读书心得
  《人生至理的追寻》是“勉仁斋读书录”的修订增补本,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根据家中旧稿辑录,所收读书笔记,共计61篇,最早的写于1930年。在这些读书笔记中,贯串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梁先生对人生至理不懈追寻实践的精神。
人生至理的追寻(精编版) 目录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录——辑录者前言
  一、追寻人生至理
  至性动人——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读《河上肇自传》
  生命通于宇宙——读有关圣雄甘地事迹各书
  读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二、中西思想之异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摘录徐旭生论中西文化手稿
  中国传统政治有异于欧日——费孝通文章摘抄与按语
  三、儒学乃修己之学
  中国自古远于宗教——《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
  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
  阳明宗旨不可不辨——评谢著《阳明学派》
  吾深爱诸葛公其人——读《诸葛亮集》有感
  《论语》决不可不读——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读熊著各书书后
  探求佛学胜义
  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
  《佛法与世间》 讲稿摘要与按语
  评说西方学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点
  读罗素著《中国之问题》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论中国的科学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录-辑录者前言(1)
  先父梁漱溟所写读书笔记一类文字,不时于标题之前冠以“勉仁斋读书录”数字。这样做,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届暮年,也曾如此。现在我们兄弟二人将他的读书笔记一类文字整理辑录成书问世,即沿用之以为书名。
  “勉仁斋”三字首次出现在他所写《思亲记》一文:文末写有“记于勉仁斋”数字。这是1925年春他借住于清华园时的事:当时他独自一人在此整理编辑我们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遗书。所写“勉仁斋”三字自然是指清华园内他的借住之处。
  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书末先父提出“再创中国古人讲学之风与近代社会运动结合为一”的主张,想要聚合一些朋友,试作一种类似于宋明古代书院式讲学活动,而随后就有人响应。于是若干青年朋友自愿与先父聚拢于一处,开始了同处共学的生活。他们“自起居游息以迄工作读书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这种生活似最早起于1922年,当时先父尚任教于北大。他们同处共学之地为北平地安门内吉安所(街道名),赁屋若干间,历时约两年。此时已来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参与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师友一度同往山东曹州(今菏泽)省六中高中部办学,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赁屋于什刹海附近的东煤厂(街道名);不久迁至西郊大有庄(颐和园外东北,今中央党校东),租了一个宅院,又过起这种同处共学的生活。这时参加的有北大在学学生或旁听生,有原山东省六中学生;籍贯有山东、山西、四川的,还有远道来自海南岛的。当时除熊十力先生,又多了一位德国人卫中先生。由此可见“勉仁斋”曾是有址可寻的,只是前后多变,而且由原指个人读书之处变为称谓师友同处共学之处了。
  师友们过的“虽然是一种团体生活,但没有什么会章。大家只是以人生向上相策励,每日只是读书讲一讲学问”。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愿模模糊糊地过下去的人”。他们“讲学问”,自是讲求那种“能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即讲求自身修养之学。此时以及日后,就有“勉仁斋诸友”一词不时出现在师友间的信函中。这样,“勉仁斋”三字又衍变为师友团体代名词了。
  师友以讲求自身修养相互策励,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于自觉、自主、自如”为其终生的追求。这一点,读书作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同样也有体现。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不难发觉先父梁漱溟对他所阅读的内容,往往以“人生”这两字为切入视角,或加以评价,或发表议论,或作摘录等,以表述其心得体会。这或许是这本读书录与他人所著同类著作有所不同之处吧。
  以本书中《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为例,他即指出厨川所说东西文艺观点之殊异,印证了在其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作的“判论”:中国人与西洋人之“分异点”,在于人生态度之根本相异。
  又如本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读物《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却引起他这位老人的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不久他读了一回,留有深刻印象,时隔七八年又借来重读,并写出数千字的笔记。是什么引起他如此关注?主要是卓娅的为人不凡。例如,卓娅十二三岁即表现出“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而先父一向认为“人类之可贵在其清明自觉”,因而极为赞赏卓娅,说她“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还有一本他一读(1963年)再读(1973年)的书——《河上肇自传》。此书传主自述其人生的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显然深深触动了他。又因为彼此的某些人生体悟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遂引起他的强烈的共鸣,因而赞誉河上肇为“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写出的读书笔记竟有七八千字之多。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在世俗趣味中混过一生,而独能在没有外来打击,生活平顺中,自己触发了人生疑问,失去了人生兴味,陷入苦闷深渊,然后获得了宗教经验”。于是联系到自己,梁漱溟说:“此其事例上有类于释迦牟尼感触人生问题而弃家出走,下则如我愚劣,亦曾于人生烦闷中早年思求出家,皆有若同符。”
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