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道李敖的人,無論是其親者還是仇者,都不會否認這樣的事實:李敖絶對是個人物!
他以筆為槍,談古論今,嬉笑怒駡,馳騁臺灣文笑傲江湖的基督山壇數十年,無人出其右。
他是臺灣文壇第一狂人、第一鬥士。
他是頑童、是“善霸”、是社會羅賓漢、是大作傢兼大坐牢傢,是風格迥異的歷史係教授,又是把競選視同兒戲的臺灣總統候選人。
從1966年到1980年,他在臺灣被全面封殺,名字一律不準在報紙、電視等媒體出現,但他一復出就以雙倍的攻擊回敬那些追殺自己的一切: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
他是臺灣社會最具爭議性的人物,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悄然隱退,他卻依然精力充沛,豪情不減,不但寫書,還開始在電視上主持“個人秀”,評論時事,指點江山,一件紅夾剋,一條紅領帶,一支所嚮無敵的筆,把政客們批得體無全膚,惹惱了不少人,也惹了不少官司,但他偏偏訴訟成性,別人不找他打官司,他還主動迎上前去,而且以一己之力,竟將臺灣三個市政府告上法庭。
但他偏偏又是個清教徒式的人物,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不講究衣食、甚至不喜歡交朋友,但他又喜歡美女的大腿,留戀忘返。
他窮睏過,甚至典當過褲子,賣過牛肉面;他俠義心腸,雖然不欣賞柏楊,卻毫無保留地義助柏楊。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自感身處亂世,卻一生倨傲不遜、卓爾不群、六親不認、豪放不羈、當仁不讓、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不折不撓、勇者不懼、玩世不恭、說一不二、無人不駡、無書不讀、金剛不壞、精神不死,其立言立德,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
一句話,他絶對特立獨行!
把李敖放在中國歷史的長流中來看,無論如何看都是個異類,卻又是個誰也不能輕易忽略的異類;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李敖卻是在一個戒備森嚴、等級嚴整的臺灣島硬硬捅出一個亂世,打造出一個個熱熱鬧鬧、八面威風的李敖世界,李敖傳奇。進入這樣的世界比蜀道還難,但城堡外和城堡邊緣的李敖迷、李敖狂、李敖仇又無不想進入這個世界探個究竟,或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滿足自己的英雄癮,或想找到靶子進行攻擊。
李敖有詩云:
人皆謂我狂,
我豈狂乎哉?
是非不苟同,
隨聲不應該,
我手寫我口,
我心做主宰,
莫笑我立異,
駡你是奴才。
這首詩堪稱李敖的自畫像。但描募成這樣一幅自畫像的過程卻是曠日彌久,日積月纍,點滴匯成江河式的。
“我恥於做一個平平庸庸的男人”
八九歲的時候,在二姐的小學畢業紀念册上,李敖已會題上“偉大驚人”的夫子自道!
李敖理想中的傳奇人物是:“也許一陣子書呆子,一陣子軍人,一陣子怪傑,一陣子作傢,一陣子商人,一陣子投機者,一陣子情場浪子,一陣子賭臺常客,一陣子熱如火,一陣子冷如冰,一陣子老僧入定,一陣子頑若狡童……或整年在溫柔鄉裏,或終歲在離群索居中”。
他嚮往的是大智大勇者的性格,在任何壓力面前,都無所畏懼;“亦剛亦柔亦狂亦狷,但都行之於神機莫測。女人抓不住他,男人傷不了他,朋友吃不消他,敵人又被他煩死。他的生命力有一股力量一團火,永遠折騰沒完。”
讀書的豐富,思考的獨立,使李敖的思想在小小年紀就已趨於成熟,他敢於堅持自己的道路,不為權威所迷惑。
但不經千錘百煉,怎能鑄成金剛不壞之身?
李敖的魅力,在於他自己主動跳進煉丹爐,一煉,再煉,反反復復煉,熔化後冷卻又煉!他自覺培養自己的鋼鐵意志,鍛煉自己不為壓力所動,不為世俗所動,培養出“一些個性,一些獨來獨往的氣魄,一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决絶”。
他要“花很多氣力來把自己鍛煉成鋼鐵。”他要“從摸索和試驗中,求得安身立命”。
“我不是軟弱的人,我是絶不再有暫時的消極情緒的,痛苦的折磨已使我變成一個千錘百煉的硬漢,我恥於做一個平平庸庸的男人,堅強的意志完全支配了我。”(1957年5月18日)
“我要做一個偉大的人,有一種偉大的自處生活和一種偉大的對人態度,我要使人以我而驕傲,不使人以我而羞恥,我在別人的心目裏要成為一個永不能忘的有光彩的人。”(1957年5月27日)
“我無法謙虛了,我深覺繼往開來的重擔上,我擔當着一大部分重量,而這等責任又是非我莫屬、捨我其誰的,我無法放鬆我自己,因為我無法忘懷我所應盡的責任,我深知在這渾墨的男人群裏,我是一個罕有的奇才,一枝鋒芒的獨秀,沒有人能夠跟我相比,我站在世界的一方!”(1957年7月5日)
在臺大,李敖的個性基本形成了。大學畢業後,他又自願到更能鍛煉男子漢的軍營去接受更多的“鍛煉”:“在許多方面,軍人生活更接近男子漢的生活,因為衹有男子漢,纔有過那種需要堅忍來挺下去的生活。”經過部隊生活的各種錘煉,李敖變得更加百折不撓了。
“請再勇敢的喝下這杯毒灑罷!”
他以筆為槍,談古論今,嬉笑怒駡,馳騁臺灣文笑傲江湖的基督山壇數十年,無人出其右。
他是臺灣文壇第一狂人、第一鬥士。
他是頑童、是“善霸”、是社會羅賓漢、是大作傢兼大坐牢傢,是風格迥異的歷史係教授,又是把競選視同兒戲的臺灣總統候選人。
從1966年到1980年,他在臺灣被全面封殺,名字一律不準在報紙、電視等媒體出現,但他一復出就以雙倍的攻擊回敬那些追殺自己的一切: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
他是臺灣社會最具爭議性的人物,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悄然隱退,他卻依然精力充沛,豪情不減,不但寫書,還開始在電視上主持“個人秀”,評論時事,指點江山,一件紅夾剋,一條紅領帶,一支所嚮無敵的筆,把政客們批得體無全膚,惹惱了不少人,也惹了不少官司,但他偏偏訴訟成性,別人不找他打官司,他還主動迎上前去,而且以一己之力,竟將臺灣三個市政府告上法庭。
但他偏偏又是個清教徒式的人物,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不講究衣食、甚至不喜歡交朋友,但他又喜歡美女的大腿,留戀忘返。
他窮睏過,甚至典當過褲子,賣過牛肉面;他俠義心腸,雖然不欣賞柏楊,卻毫無保留地義助柏楊。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自感身處亂世,卻一生倨傲不遜、卓爾不群、六親不認、豪放不羈、當仁不讓、守正不阿、和而不同、抗志不屈、不折不撓、勇者不懼、玩世不恭、說一不二、無人不駡、無書不讀、金剛不壞、精神不死,其立言立德,足以風世而為百世師。”
一句話,他絶對特立獨行!
把李敖放在中國歷史的長流中來看,無論如何看都是個異類,卻又是個誰也不能輕易忽略的異類;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李敖卻是在一個戒備森嚴、等級嚴整的臺灣島硬硬捅出一個亂世,打造出一個個熱熱鬧鬧、八面威風的李敖世界,李敖傳奇。進入這樣的世界比蜀道還難,但城堡外和城堡邊緣的李敖迷、李敖狂、李敖仇又無不想進入這個世界探個究竟,或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滿足自己的英雄癮,或想找到靶子進行攻擊。
李敖有詩云:
人皆謂我狂,
我豈狂乎哉?
是非不苟同,
隨聲不應該,
我手寫我口,
我心做主宰,
莫笑我立異,
駡你是奴才。
這首詩堪稱李敖的自畫像。但描募成這樣一幅自畫像的過程卻是曠日彌久,日積月纍,點滴匯成江河式的。
“我恥於做一個平平庸庸的男人”
八九歲的時候,在二姐的小學畢業紀念册上,李敖已會題上“偉大驚人”的夫子自道!
李敖理想中的傳奇人物是:“也許一陣子書呆子,一陣子軍人,一陣子怪傑,一陣子作傢,一陣子商人,一陣子投機者,一陣子情場浪子,一陣子賭臺常客,一陣子熱如火,一陣子冷如冰,一陣子老僧入定,一陣子頑若狡童……或整年在溫柔鄉裏,或終歲在離群索居中”。
他嚮往的是大智大勇者的性格,在任何壓力面前,都無所畏懼;“亦剛亦柔亦狂亦狷,但都行之於神機莫測。女人抓不住他,男人傷不了他,朋友吃不消他,敵人又被他煩死。他的生命力有一股力量一團火,永遠折騰沒完。”
讀書的豐富,思考的獨立,使李敖的思想在小小年紀就已趨於成熟,他敢於堅持自己的道路,不為權威所迷惑。
但不經千錘百煉,怎能鑄成金剛不壞之身?
李敖的魅力,在於他自己主動跳進煉丹爐,一煉,再煉,反反復復煉,熔化後冷卻又煉!他自覺培養自己的鋼鐵意志,鍛煉自己不為壓力所動,不為世俗所動,培養出“一些個性,一些獨來獨往的氣魄,一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决絶”。
他要“花很多氣力來把自己鍛煉成鋼鐵。”他要“從摸索和試驗中,求得安身立命”。
“我不是軟弱的人,我是絶不再有暫時的消極情緒的,痛苦的折磨已使我變成一個千錘百煉的硬漢,我恥於做一個平平庸庸的男人,堅強的意志完全支配了我。”(1957年5月18日)
“我要做一個偉大的人,有一種偉大的自處生活和一種偉大的對人態度,我要使人以我而驕傲,不使人以我而羞恥,我在別人的心目裏要成為一個永不能忘的有光彩的人。”(1957年5月27日)
“我無法謙虛了,我深覺繼往開來的重擔上,我擔當着一大部分重量,而這等責任又是非我莫屬、捨我其誰的,我無法放鬆我自己,因為我無法忘懷我所應盡的責任,我深知在這渾墨的男人群裏,我是一個罕有的奇才,一枝鋒芒的獨秀,沒有人能夠跟我相比,我站在世界的一方!”(1957年7月5日)
在臺大,李敖的個性基本形成了。大學畢業後,他又自願到更能鍛煉男子漢的軍營去接受更多的“鍛煉”:“在許多方面,軍人生活更接近男子漢的生活,因為衹有男子漢,纔有過那種需要堅忍來挺下去的生活。”經過部隊生活的各種錘煉,李敖變得更加百折不撓了。
“請再勇敢的喝下這杯毒灑罷!”
1961年11月1日,李敖在《文星》雜志發表了《老年人和棒子》,激起渲染大波,從此把自己投進急湍裏去了!
以這篇文章為里程碑,李敖開始實踐自己“用文字救世,鼓動風潮,關切蒼生”的志願。
這是一篇行動的誓詞,也是一代有為青年的宣言。以昂揚的姿態投入戰鬥的戰士李敖正式走進了文化主戰場!
但壓力也接踵而至,反對李敖者則利用各種報紙、雜志,甚至大開什麽座談會、研討會,試圖形成對李敖的“圍剿”態勢。
面對巨大的壓力,李敖再一次面臨着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回到書齋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學者,還是繼續沿着自己開闢的這條註定不會風平浪靜的道路走下去?
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你已經吞了不少苦藥,
請再勇敢的喝下這杯毒灑罷!
1963年李敖受邀主持《文星》雜志,從此他利用這一陣地,縱橫捭闔、左右開弓,對國民黨統治下的種種黑暗盡情抨擊!最終被國民黨羅織罪名,勒令停刊。
就這樣,屬於李敖的《文星》時代進入了墳墓和歷史。
李敖的《文星》時代,是他以己之力第一次正面與國民黨政府戰鬥的時代。他失敗了,但實際上勝利了,他贏得了越來越多追求思想自由者的心。
面對壓力,李敖矢志不悔,他就要在這個狹島上攪動翻天巨浪,撕破層層的黑幕,讓新鮮的空氣透進來,給人以希望和信心。
“在這個島上,誰又能比你做得更好?任何人,如果他衹是一個人在這裏,誰又能比你做得更多、更興風作浪?”
的確,李敖就如文化荒原上的一粒思想火種,在荒原上燃起熊熊大火,這把火燒得青年人興高采烈,燒得國民黨哇哇大叫,也燒得一些人大驚失色、暴跳如雷,最後形成對李敖的“朝野共同追殺”的局面。
1970年,李敖開始被國民黨軟禁,前後長達十四個月之久。
李敖以一種達者強者的人生觀來對待自己的睏厄,橫眉冷對國民黨的迫害。在被軟禁的歲月裏,李敖原則上與跟蹤者嘻嘻哈哈,不輕易報復,大傢互相方便,但骨子裏卻用盡心機,捉弄跟蹤者,而且報復的方法很“陰險”。
同時他還以此經歷為磨練自己意志的另一途徑,從苦中要品嚐出甜來。
1971年3月19日晚上,李敖被捕,從此結束了並不漫長的軟禁生涯,而踏上了真正漫長的獄中徵程。
李敖這個歷來反對臺獨的人竟然以“鼓吹臺獨”的罪名被捕入獄!
這是李敖一生中最陰暗的日子,他經歷了特務們的凌辱刑求,經歷了好朋友的陷害出賣,經歷了小情人的黯然離去。
但他不辯護,也不要求減刑。他要將牢底坐穿。
在對他的最後—次審判時,李敖以耶穌的姿態出現,他衹說了一句話:“耶穌受刑時,他也沒說話”,之後留下了一份書面意見,就不再多置一言。“意見”中有這樣幾句話:
衹要有下層階級,我就同流;
衹要有犯罪成分,我就同儔;
衹要獄底有遊魂,我就不自由。”
衹要我在這島上,不論我在牢裏也好,在牢外也罷;不論我是“名不副實”的“大作傢”也好,或是“名實相副”的“大坐牢傢”也好,我都不會有自由的感覺,因此關於我個人這部分,我不請求減刑。
李敖歷來喜歡挑戰,他把漫長的監獄生活也看成自我磨礪的一次考驗。 “志士仁人不以坐牢為苦,衹把坐牢看成一點不方便而已。小鳥在林間,它歌唱;在籠中,它也歌唱。快樂的小鳥在哪裏都是快樂的小鳥。”
經受了一次次的刑求和誣陷,一次次“洗腦”和“感化”,在這樣一個更加非人的地方,他經受了更大的磨練,也更加堅強了,他的精神和意志達到了金剛不壞的境界。
“這個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一坐牢就蔫,如柏揚,一種是越坐越堅強,比如我”。李敖後來如此笑談自己的監獄生活。
1976年11月19日,李敖終於勝利,破例無保釋放。
李敖這時已41歲了。
但他既未被感化,也未懺悔,而是秋後算總帳,重新拿筆,又開始了“沒有青春衹有‘鬥’”的生涯。
天下沒有白坐的黑牢
1979年6月,被封筆封嘴多年的李敖以《獨白下的傳統》為標志復出!
在該書扉頁上,李敖揮毫寫下錚錚幾句話:
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
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
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駡我吹牛的人,
心裏都為我供了牌位。
李敖這次復出後的批判鋒芒已不僅僅是中西文化問題,而是把矛頭直接對準了社會現實,對準了國民黨當局。
這條道路,實際上早在他復出前就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他已經清楚自己後半生的道路了,為此他將一如既往,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但就在李敖大踏步走嚮復出的同時,國民黨也在大踏步嚮他捲土追殺而來。首先是在輿論上對李敖進行封鎖。先是逼迫他終止在《中國時報》上開的《李敖特寫》專欄,接着又組織輿論要把李敖鬥臭,甚至施加壓力鼓動鬍茵夢“大義滅親”。
以這篇文章為里程碑,李敖開始實踐自己“用文字救世,鼓動風潮,關切蒼生”的志願。
這是一篇行動的誓詞,也是一代有為青年的宣言。以昂揚的姿態投入戰鬥的戰士李敖正式走進了文化主戰場!
但壓力也接踵而至,反對李敖者則利用各種報紙、雜志,甚至大開什麽座談會、研討會,試圖形成對李敖的“圍剿”態勢。
面對巨大的壓力,李敖再一次面臨着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回到書齋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學者,還是繼續沿着自己開闢的這條註定不會風平浪靜的道路走下去?
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你已經吞了不少苦藥,
請再勇敢的喝下這杯毒灑罷!
1963年李敖受邀主持《文星》雜志,從此他利用這一陣地,縱橫捭闔、左右開弓,對國民黨統治下的種種黑暗盡情抨擊!最終被國民黨羅織罪名,勒令停刊。
就這樣,屬於李敖的《文星》時代進入了墳墓和歷史。
李敖的《文星》時代,是他以己之力第一次正面與國民黨政府戰鬥的時代。他失敗了,但實際上勝利了,他贏得了越來越多追求思想自由者的心。
面對壓力,李敖矢志不悔,他就要在這個狹島上攪動翻天巨浪,撕破層層的黑幕,讓新鮮的空氣透進來,給人以希望和信心。
“在這個島上,誰又能比你做得更好?任何人,如果他衹是一個人在這裏,誰又能比你做得更多、更興風作浪?”
的確,李敖就如文化荒原上的一粒思想火種,在荒原上燃起熊熊大火,這把火燒得青年人興高采烈,燒得國民黨哇哇大叫,也燒得一些人大驚失色、暴跳如雷,最後形成對李敖的“朝野共同追殺”的局面。
1970年,李敖開始被國民黨軟禁,前後長達十四個月之久。
李敖以一種達者強者的人生觀來對待自己的睏厄,橫眉冷對國民黨的迫害。在被軟禁的歲月裏,李敖原則上與跟蹤者嘻嘻哈哈,不輕易報復,大傢互相方便,但骨子裏卻用盡心機,捉弄跟蹤者,而且報復的方法很“陰險”。
同時他還以此經歷為磨練自己意志的另一途徑,從苦中要品嚐出甜來。
1971年3月19日晚上,李敖被捕,從此結束了並不漫長的軟禁生涯,而踏上了真正漫長的獄中徵程。
李敖這個歷來反對臺獨的人竟然以“鼓吹臺獨”的罪名被捕入獄!
這是李敖一生中最陰暗的日子,他經歷了特務們的凌辱刑求,經歷了好朋友的陷害出賣,經歷了小情人的黯然離去。
但他不辯護,也不要求減刑。他要將牢底坐穿。
在對他的最後—次審判時,李敖以耶穌的姿態出現,他衹說了一句話:“耶穌受刑時,他也沒說話”,之後留下了一份書面意見,就不再多置一言。“意見”中有這樣幾句話:
衹要有下層階級,我就同流;
衹要有犯罪成分,我就同儔;
衹要獄底有遊魂,我就不自由。”
衹要我在這島上,不論我在牢裏也好,在牢外也罷;不論我是“名不副實”的“大作傢”也好,或是“名實相副”的“大坐牢傢”也好,我都不會有自由的感覺,因此關於我個人這部分,我不請求減刑。
李敖歷來喜歡挑戰,他把漫長的監獄生活也看成自我磨礪的一次考驗。 “志士仁人不以坐牢為苦,衹把坐牢看成一點不方便而已。小鳥在林間,它歌唱;在籠中,它也歌唱。快樂的小鳥在哪裏都是快樂的小鳥。”
經受了一次次的刑求和誣陷,一次次“洗腦”和“感化”,在這樣一個更加非人的地方,他經受了更大的磨練,也更加堅強了,他的精神和意志達到了金剛不壞的境界。
“這個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一坐牢就蔫,如柏揚,一種是越坐越堅強,比如我”。李敖後來如此笑談自己的監獄生活。
1976年11月19日,李敖終於勝利,破例無保釋放。
李敖這時已41歲了。
但他既未被感化,也未懺悔,而是秋後算總帳,重新拿筆,又開始了“沒有青春衹有‘鬥’”的生涯。
天下沒有白坐的黑牢
1979年6月,被封筆封嘴多年的李敖以《獨白下的傳統》為標志復出!
在該書扉頁上,李敖揮毫寫下錚錚幾句話:
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
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
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駡我吹牛的人,
心裏都為我供了牌位。
李敖這次復出後的批判鋒芒已不僅僅是中西文化問題,而是把矛頭直接對準了社會現實,對準了國民黨當局。
這條道路,實際上早在他復出前就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他已經清楚自己後半生的道路了,為此他將一如既往,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但就在李敖大踏步走嚮復出的同時,國民黨也在大踏步嚮他捲土追殺而來。首先是在輿論上對李敖進行封鎖。先是逼迫他終止在《中國時報》上開的《李敖特寫》專欄,接着又組織輿論要把李敖鬥臭,甚至施加壓力鼓動鬍茵夢“大義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