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文物古董>> 白明 Bai 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0年)
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後的故事:片面之瓷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圖片,講述陶瓷背後的故事,結合收藏市場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種種玄機。
《打眼》之後接着聊
  《片面之瓷——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後的故事》
  寫在前面:自拙作《打眼》出版後,一談到此書我便甚感惶恐,其中的寥寥幾段“故事”,不過是我與朋友間的收藏趣聞或糗事爾爾,自我調侃之餘也鬥膽地提醒了玩傢一句:“收藏有風險,入圍需謹慎”。於是頗遭些責疑:“照你的《打眼》論來,這收藏還玩得玩不得?尤其是瓷器!”
  今兒個先拋開《打眼》的話題,咱犯不上“抓着倒黴不撒手”不是?我不是收藏傢更夠不上專傢,就是個搜集碎瓷爛瓦的,於是想到用我尋摸來的這些“片面之瓷”闡述一下我對古代陶瓷歷史、文化的“片面之辭”。您權且聽着就當一樂兒,再琢磨琢磨這瓷器您玩得還是“玩”不得。
  片兒白
古瓷文明留給我們最後的晚餐1
  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領域,尤其是喜歡收藏古代陶瓷的行傢們,大抵都知道有這麽一句說辭,叫做“古瓷毛邊不值錢!”這就明確地告訴了玩兒傢們,中國古代的瓷器不是“鬧着玩兒”的,除了要求它的真實、年代這被稱作是“開門見山”的要素之外,其最講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隻明代的官窯大碗,不要說它有了殘缺,哪怕就是口沿處有一丁點兒的磕碰,哪怕是隱約的能讓人發現一處“衝口”,其價值都將會大打折扣。那時候人們對古玩的挑剔,何止是“雞蛋裏挑骨頭”?簡直是“眼睛裏不揉沙子”。
  綜觀中國歷史上大的文玩收藏熱潮凡五次:曰北宋、曰晚明、曰乾隆、曰民國、曰“跨越世紀”——今天。這五次“收藏熱”,無疑都是以稀有的文玩為物質依托,以其飆升的市值為“杠桿”,將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一次次地在民衆中間推廣開來。把玩着一件件精美的古代藝術品,不論是陶瓷、繪畫、雜項,其物雖有別,但情志則一,都是將今人的心靈盡情地浸淫於歷史的夢幻之中。
  而被稱作是“第五次收藏熱”的今天,其熱情之高、幅員之廣、參與之衆,都是以往所無法比擬的。除了信息傳播速度這個科技因素之外,更是由於生活在這紛繁的現代化社會裏、享受着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物欲”的今人們,在重新審視和渴求國學知識的同時,空前地發現,若能將某件古老的器物具為己私,且夜闌人靜於燈下把玩時,居然有觸摸歷史的感覺,居然似和前輩對語,其“妙”也簡直不可以言哉!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老一代”收藏傢總喜歡篆刻一枚閑章,曰——“如見古人”。
  但這文玩畢竟是千萬分之一的遺存,尤其古代陶瓷更是易損之物,破碎一件,它將在歷史的長河裏永遠消失,絶不可復製,“復”之必假。古陶瓷是“生”之有節而“好者”無度,於是人們的價值觀開始做出讓步,大約在八十年代末出現了另一種論點,叫做“整清破明”。就是說:青代的官窯瓷器必須得是完好無損的方纔“保值”,明代的嘛——將就着點兒吧,衹要“破”得不太厲害,對一般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很有買頭的。
  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這話兒又該“修正”了。因為“整清”已或藏於館捨,或流於商賈。“破明”更是被修復之後,以天價面市,都非是普通收藏愛好者信手可及的了。於是,除了那些欺世盜名的贋品之外,有着幾千年燒造歷史的中國古代陶瓷,如今為我們留下了“最後的晚餐”——瓷片!
  我們尊稱它為“古瓷標本”或者“文明碎片”……
首頁>> 文學>> 文物古董>> 白明 Bai 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