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是很容易遺忘的。回首往昔,曾經有過多少挺立潮頭的風雲人物和顯赫傢族, 從時代的舞臺上漸漸淡出,塵埃落定之後,最終為歷史所湮沒。在近現代歷史上,在中國的 天津,便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本不應該被我們遺忘的傢族——正是這個傢族,在中國的教育、 戲劇、體育、宗教、慈善、外交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便是以張伯苓、張彭春等人為代表的張氏傢族。
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念及張伯苓這位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傢了 。但是他為國傢與民族建立的南開中學以及南開大學仍然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有為的青 年人,而他的精神也似乎並未因為時光流逝而失去光芒。張伯苓是熱愛教育事業的,為此他 心甘情願地放棄了將來做一位海軍軍官的大好前途,投身嚴氏傢館,開始了從事新式教育的 漫漫長路;張伯苓是愛國的,雖然他加入了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卻主 張中國人的宗教應該自作,並倡行“宗教愛國”的理念精神,成為近代中國宗教“三自運動 ”(以自治、自養、自傳為宗旨的宗教愛國運動)的前驅與領袖人物;張伯苓是善於學 習的,他多次遊歷日本以及歐美等近代強國,學習和藉鑒促進教育發展的經驗與方法;張伯 苓是融會中西的,他將基督教的隱忍、寬容與犧牲等奉獻精神融入了南開學校和社會活動中 ,並將仁愛、孝悌、忠信等儒傢道德傳授給青年學生;張伯苓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在努力培 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之同時,他也大力號召和組織同學們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登臺表演,因而 獲得了“中國話劇第一人”等稱號;張伯苓是堅強不屈的,南開慘遭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轟炸 ,但是這位六十餘歲的老人硬是傲然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 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故本人對於此次南開物質上所遭受之損失,絶不挂懷, 更當本創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張伯苓更是富於創造性的,當南開學校 以及整個華北地區都遭到戰爭的破壞時,一所名為南渝的中學早已在重慶逐漸發展起來,成 為南開學校生命和奮鬥精神的延續。凡此種種,無不表現出張伯苓是偉大的,“從1898年南 開中學前身嚴氏傢塾的六個學生,到1948年的包含大、中、女、小、渝五部,在校生達四千 餘人的一代名校,南開的發展是‘超常規’的。考慮到這幾十年間戰亂頻仍,政治經濟環境 相當惡劣,張伯苓竟能開創如此輝煌的事業,後人很難不深表敬佩。"(陳平原.中國大學十 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37)
由張伯苓,我們也更多地走進了其胞弟張彭春,一位絲毫不遜色於兄長的戲劇傢、外交傢和 教育傢。他常說:當演員站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應該讓自己在表演生活,而不是表演戲劇 。張彭春本人將這一原則演繹得淋漓盡致。他以人生為舞臺,憑藉“庚子賠款”留學美國, 熱心教育、長於辯論、鑽研戲劇;回國之後,指導南開新劇團,成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並由 此被譽為“北方話劇奠基人之一”;他兄倡弟隨,為南開中學發展獻言獻策,積極推進南開 大學成立,還成為了清華大學草創時期的重要人物,一人而參與創辦兩所舉世聞名的大學, 古今中外能有幾人?20世紀30年代,他成為出訪美國、蘇聯的梅蘭芳京劇團的總導演,為把 中國的國粹推嚮世界貢獻良多;抗戰爆發之後,他遊走於歐美各地,大力宣傳中國抗日政策 ,積極爭取國際支持,並推動美國政府廢除《美日商約》;抗日戰爭結束後,他活躍於聯合 國的舞臺上,成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在這由戲劇、外交、教育編織而成的五 彩繽紛的人生舞臺上,張彭春始終抱定一個信念,就是現代化。“個人有時致力於教育,有 時從事外交,有時也研究戲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所務太廣。其實一切活動,都有一貫的 中心興趣,個人三十年來,時時縈繞在腦際的中心問題,就是現代化,也就是中國怎麽才能 現代化。”(重慶南開《公能報》,1946年11月)
在張伯苓、張彭春之後,張氏傢族的子輩錫祿、錫羊、錫祚、新月等人以及孫輩媛美、媛和 、媛慶、媛貞、媛良、元敬、元竜等人又將張氏傢族愛國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延續下來, 至今仍有很多張氏族人在各自領域中貢獻着自己的才華和智慧。走進張伯苓傢族,我們似乎 可以通過一代代張傢人生命歷程的跌宕起伏來窺見近代中國歷史乃至現代社會的興衰嬗變, 對“生命不止,精神不息”有更多的感悟。
時至今日,已經很少有人念及張伯苓這位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傢了 。但是他為國傢與民族建立的南開中學以及南開大學仍然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有為的青 年人,而他的精神也似乎並未因為時光流逝而失去光芒。張伯苓是熱愛教育事業的,為此他 心甘情願地放棄了將來做一位海軍軍官的大好前途,投身嚴氏傢館,開始了從事新式教育的 漫漫長路;張伯苓是愛國的,雖然他加入了基督教,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卻主 張中國人的宗教應該自作,並倡行“宗教愛國”的理念精神,成為近代中國宗教“三自運動 ”(以自治、自養、自傳為宗旨的宗教愛國運動)的前驅與領袖人物;張伯苓是善於學 習的,他多次遊歷日本以及歐美等近代強國,學習和藉鑒促進教育發展的經驗與方法;張伯 苓是融會中西的,他將基督教的隱忍、寬容與犧牲等奉獻精神融入了南開學校和社會活動中 ,並將仁愛、孝悌、忠信等儒傢道德傳授給青年學生;張伯苓是主張全面發展的,在努力培 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之同時,他也大力號召和組織同學們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登臺表演,因而 獲得了“中國話劇第一人”等稱號;張伯苓是堅強不屈的,南開慘遭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轟炸 ,但是這位六十餘歲的老人硬是傲然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 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故本人對於此次南開物質上所遭受之損失,絶不挂懷, 更當本創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張伯苓更是富於創造性的,當南開學校 以及整個華北地區都遭到戰爭的破壞時,一所名為南渝的中學早已在重慶逐漸發展起來,成 為南開學校生命和奮鬥精神的延續。凡此種種,無不表現出張伯苓是偉大的,“從1898年南 開中學前身嚴氏傢塾的六個學生,到1948年的包含大、中、女、小、渝五部,在校生達四千 餘人的一代名校,南開的發展是‘超常規’的。考慮到這幾十年間戰亂頻仍,政治經濟環境 相當惡劣,張伯苓竟能開創如此輝煌的事業,後人很難不深表敬佩。"(陳平原.中國大學十 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37)
由張伯苓,我們也更多地走進了其胞弟張彭春,一位絲毫不遜色於兄長的戲劇傢、外交傢和 教育傢。他常說:當演員站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應該讓自己在表演生活,而不是表演戲劇 。張彭春本人將這一原則演繹得淋漓盡致。他以人生為舞臺,憑藉“庚子賠款”留學美國, 熱心教育、長於辯論、鑽研戲劇;回國之後,指導南開新劇團,成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並由 此被譽為“北方話劇奠基人之一”;他兄倡弟隨,為南開中學發展獻言獻策,積極推進南開 大學成立,還成為了清華大學草創時期的重要人物,一人而參與創辦兩所舉世聞名的大學, 古今中外能有幾人?20世紀30年代,他成為出訪美國、蘇聯的梅蘭芳京劇團的總導演,為把 中國的國粹推嚮世界貢獻良多;抗戰爆發之後,他遊走於歐美各地,大力宣傳中國抗日政策 ,積極爭取國際支持,並推動美國政府廢除《美日商約》;抗日戰爭結束後,他活躍於聯合 國的舞臺上,成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在這由戲劇、外交、教育編織而成的五 彩繽紛的人生舞臺上,張彭春始終抱定一個信念,就是現代化。“個人有時致力於教育,有 時從事外交,有時也研究戲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所務太廣。其實一切活動,都有一貫的 中心興趣,個人三十年來,時時縈繞在腦際的中心問題,就是現代化,也就是中國怎麽才能 現代化。”(重慶南開《公能報》,1946年11月)
在張伯苓、張彭春之後,張氏傢族的子輩錫祿、錫羊、錫祚、新月等人以及孫輩媛美、媛和 、媛慶、媛貞、媛良、元敬、元竜等人又將張氏傢族愛國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延續下來, 至今仍有很多張氏族人在各自領域中貢獻着自己的才華和智慧。走進張伯苓傢族,我們似乎 可以通過一代代張傢人生命歷程的跌宕起伏來窺見近代中國歷史乃至現代社會的興衰嬗變, 對“生命不止,精神不息”有更多的感悟。
有鑒於張伯苓前後陸續創辦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 ,全書以南開學校這一概念來表示對這幾所學校的總稱,以免造成混亂。
張伯苓的生命歷程,多年以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們。不僅是因為這位將一生都奉獻給近代 教育事業的老人創辦了南開學校,造福後世,令人感動,更是因為他身上體現的那種頑強奮鬥、不屈不撓、服務社會、服務人群、一心為公的精神時刻激勵着我們這些南開人。為了撰 寫這部《百年傢族——張伯苓》,我們有幸比較係統地探尋了張伯苓、張彭春及其張氏 傢族的歷史發展脈絡,難以自持地被這個傢族的精神和散發出來的生命力所吸引。
今年,恰逢南開學校建立一百周年、南開大學建立八十五周年,讓我們不禁想起張伯苓校長 的這 段話:“南開之事業無止境,南開已發展無窮期,所望我同人同學,今後更當精誠團结,淬 厲奮發,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懷勇往直前之氣概,齊心協力,攜手並進,務使我南開學校能 與英國之牛津,劍橋,美國之哈佛,雅禮並駕齊驅,東西稱盛。是豈我南開一校一人之榮幸 ,實亦我華夏國傢之無疆之光輝也。”(《南開四十年校慶紀念特刊》)衷心祝福南開的 明天更輝煌,早日使張伯苓校長和所有南開人的這個宏願變成現實。
我們要特別感謝林言椒先生和李喜所教授提供的這樣一個好機會,使我們對張伯苓、張彭春 及其張氏傢族的歷史變遷進行了重新認識。張伯苓之孫、天津商會會長張元竜先生在百忙之 中多次接受我們的訪問,並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照片和文字資料。2002年7月至8月,香港中文 大 學崇基學院神學組舉辦了首屆暑期密集課程,我率數名研究生一道前往。其中秦方同學以“ 基督徒張伯苓研究”為題,繼續我多年前指導日本留學生東幸司開始進行的研究工作。在港 期間,得到香港中文大學盧竜光、溫偉耀、梁元生、蘇基朗、吳梓明、李熾昌等教授的指教 和溫兆輝、林志輝等朋友的鼎立相助,獲得了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有關張伯苓等人的中外 文資料。香港浸會大學歷史係的黃嫣梨教授、李金強教授和教育係的葉國洪教授或者給予了 具體的指導,或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使我們得到了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的相關資料。臺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力教授也為該書的撰寫工作提供了許多珍貴的信息,在此一並 深表謝意。
此外,南開大學宣傳部的李毅部長和丁峰先生、校史研究史的梁吉生教授非常關心我們的研 究工作,南開大學圖書館和歷史學院資料室的江小敏、侯詠梅、王薇等老師為查找資料提供 了許多便利。歷史學院的黃春雨教授、謝東老師給予了大力的幫助。學生劉宇聰、李釗、 海竜、林緒武、高鼕琴、李納、李德珠、李淨、馮志 陽、塚田和茂等人在各自緊張而繁重的學習和研究之餘,也做了大量的輔助性工作。投考南 開大學卻入其他高校讀書的楊靜同學也為本書默默地搜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合作者秦方在 搜集資料和撰寫書稿的過程中,一絲不苟,嚴肅認真,表現出相當強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 。看到學生的迅速成長和團隊精神的加強,深信南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小女遠思不論是在天津,還是在上海生活、學習期間對南開的關心與熱愛,父母親對執教於 南開的兒子之寬容與無私幫助,讓我把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 ,同時也使我懂得了南開的成功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期望與奉獻。但願天南地北的南開人都能 夠牢記自己曾在這裏度過的青春歲月,並以此為榮耀,也都願意將南開精神帶到海角天涯, 發揚光大,豐富生命,造福人類。
由於資料搜集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書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懇請讀者和方 傢不吝賜教。
侯傑
2003年12月於南開大學
張伯苓的生命歷程,多年以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們。不僅是因為這位將一生都奉獻給近代 教育事業的老人創辦了南開學校,造福後世,令人感動,更是因為他身上體現的那種頑強奮鬥、不屈不撓、服務社會、服務人群、一心為公的精神時刻激勵着我們這些南開人。為了撰 寫這部《百年傢族——張伯苓》,我們有幸比較係統地探尋了張伯苓、張彭春及其張氏 傢族的歷史發展脈絡,難以自持地被這個傢族的精神和散發出來的生命力所吸引。
今年,恰逢南開學校建立一百周年、南開大學建立八十五周年,讓我們不禁想起張伯苓校長 的這 段話:“南開之事業無止境,南開已發展無窮期,所望我同人同學,今後更當精誠團结,淬 厲奮發,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懷勇往直前之氣概,齊心協力,攜手並進,務使我南開學校能 與英國之牛津,劍橋,美國之哈佛,雅禮並駕齊驅,東西稱盛。是豈我南開一校一人之榮幸 ,實亦我華夏國傢之無疆之光輝也。”(《南開四十年校慶紀念特刊》)衷心祝福南開的 明天更輝煌,早日使張伯苓校長和所有南開人的這個宏願變成現實。
我們要特別感謝林言椒先生和李喜所教授提供的這樣一個好機會,使我們對張伯苓、張彭春 及其張氏傢族的歷史變遷進行了重新認識。張伯苓之孫、天津商會會長張元竜先生在百忙之 中多次接受我們的訪問,並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照片和文字資料。2002年7月至8月,香港中文 大 學崇基學院神學組舉辦了首屆暑期密集課程,我率數名研究生一道前往。其中秦方同學以“ 基督徒張伯苓研究”為題,繼續我多年前指導日本留學生東幸司開始進行的研究工作。在港 期間,得到香港中文大學盧竜光、溫偉耀、梁元生、蘇基朗、吳梓明、李熾昌等教授的指教 和溫兆輝、林志輝等朋友的鼎立相助,獲得了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有關張伯苓等人的中外 文資料。香港浸會大學歷史係的黃嫣梨教授、李金強教授和教育係的葉國洪教授或者給予了 具體的指導,或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使我們得到了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的相關資料。臺灣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力教授也為該書的撰寫工作提供了許多珍貴的信息,在此一並 深表謝意。
此外,南開大學宣傳部的李毅部長和丁峰先生、校史研究史的梁吉生教授非常關心我們的研 究工作,南開大學圖書館和歷史學院資料室的江小敏、侯詠梅、王薇等老師為查找資料提供 了許多便利。歷史學院的黃春雨教授、謝東老師給予了大力的幫助。學生劉宇聰、李釗、 海竜、林緒武、高鼕琴、李納、李德珠、李淨、馮志 陽、塚田和茂等人在各自緊張而繁重的學習和研究之餘,也做了大量的輔助性工作。投考南 開大學卻入其他高校讀書的楊靜同學也為本書默默地搜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合作者秦方在 搜集資料和撰寫書稿的過程中,一絲不苟,嚴肅認真,表現出相當強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 。看到學生的迅速成長和團隊精神的加強,深信南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小女遠思不論是在天津,還是在上海生活、學習期間對南開的關心與熱愛,父母親對執教於 南開的兒子之寬容與無私幫助,讓我把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 ,同時也使我懂得了南開的成功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期望與奉獻。但願天南地北的南開人都能 夠牢記自己曾在這裏度過的青春歲月,並以此為榮耀,也都願意將南開精神帶到海角天涯, 發揚光大,豐富生命,造福人類。
由於資料搜集和作者能力有限,本書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懇請讀者和方 傢不吝賜教。
侯傑
2003年12月於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