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陳美華 Chen Mei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 辛磊 Xin Le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華人首富的財富傳奇:李嘉誠全傳
  身無分文的青年李嘉誠如何賺得第一桶金?出身寒微的李嘉誠如何徵服名門小姐的芳心?李嘉誠如何從小老闆變為“塑膠花大王”?李嘉誠如何把握房地産市道良機?李嘉誠如何兵不血刃以7億搏60億?李嘉誠如何連續多年穩踞全球華人首富寶座?這本書告訴你商業巨子成功的秘訣,華人首富不息的傳奇,這本好書也許將改變你的命運。
第一章 時局動亂 輾轉香港棄傢園(1)
  李嘉誠出生於潮州的書香世傢,從小聰穎好學。風雲突變,日軍侵占潮州,父親教育救國的理想泯滅,亦打碎李嘉誠求學治學的志嚮。1940年鼕,少年李嘉誠跟隨父母,冒着生命危險,歷經艱辛,逃到香港。  如果不是李嘉誠,李氏傢族史很可能湮沒在浩瀚的歷史塵埃中。  20世紀末葉,經濟熱成為全球性的時代大潮。一代超人李嘉誠,人稱香港首富,同時又是世界華人首富,在華夏經濟史上聳起一座豐碑,舉世矚目。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竜則靈。在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面綫巷,有一座極為尋常的古宅。小巷毗鄰喧嘩的北門市場,如面綫一般狹長。它宅門不大,亦無雕竜畫鳳。“古色古香,靜謐幽雅”,似與這幢古宅無緣。然而,就是這幢普普通通的古宅,吸引了衆多的當地居民及外來遊客前來瞻仰參觀。  這裏是李氏傢族的祖屋。  1928年7月29日(農歷六月十三日),李嘉誠出生於古宅裏的書香世傢。  據李氏族譜,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傢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傢史再往前溯,李氏傢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10世。  李氏傢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氏傢族是當地的望族,傢門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臺,上插貢旗,深得四鄉村人崇敬。  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纔,未仕進,閑居村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西學漸進的時代,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送兩個兒子李雲間、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學成回國後,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  李嘉誠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列全校第一名。時值傢境式微,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雲經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誠聘,開始了執教生涯。  數年之後,李雲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一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李雲經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恆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後因時局動蕩,銀莊倒閉。  李雲經重返教壇,在隆都後溝學校做教書匠。他教學有方,聲譽日隆,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李雲經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至潮州淪陷,舉傢輾轉香港。  時逾半個多世紀,人們很難考證李雲經棄教從商的真實動機。不少著作認為:李雲經是因傢境貧寒,時局所迫。  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潮汕地區現時擁有人口1000萬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國的潮人約六七百萬,如加上移居港澳臺的潮人,人數在1000萬以上。  潮汕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人大批移居海外,始於明清。潮汕海外貿易發達,“商人重利輕別離”,“安土重遷”意識淡薄。潮人的遷徙,不可僅僅歸結為貧窮。積極開拓,是潮汕文化的獨特景觀。潮人的遷徙,還不同於山東人闖關東,寧波人闖上海,人們的足跡仍在國內,而潮人則放眼海外。  潮人移居海外的高潮,始於19世紀中葉。1861年汕頭開埠,每年輸出的契約華工達數萬。據廣東海關史統計,1876~1898年,從汕頭經香港或直達東南亞的華人有150萬,其中絶大部分為潮人。國內有不少反映華工血淚史的影視文學作品,契約華工遠離傢園,是“受欺騙、被脅迫甚至遭綁架”。這是真實的歷史,但不是歷史的全部。大部分勞工是出於自願的,他們心懷憧憬,前赴後繼,蔚然成風。  潮人極富冒險精神和開拓意識。潮人移居海外,勞工逐年遞減,商人與年俱增。這股海外移民潮,到1949年共産黨在大陸建立新政權,纔漸漸停息。  李雲經生活在這個大的文化氛圍中,儘管接受的是傳統傢教,也 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着海外遊子建業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仍構成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不管李雲經動機如何,他是他們中的失敗者;亦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商場如何險惡,他還是回到原點—重執教鞭。李雲經或許接受了太多的傳統道德,重義輕利,安貧樂道;或許更熱衷於教育事業,視教育為強國利民之本。  我們從李氏傢教,找不出絲毫經商斂財之基因。李嘉誠成為一代商界天驕,當屬異數。  韓江碧青浩蕩,千秋萬載穿越潮汕平原,南流入海。潮州古城,北有金山,東有筆架山,西有葫蘆山,三山一水,秀色如畫,恍若世外桃源。  李嘉誠來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輝煌的勝利,而中國依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世界經濟經歷長久繁榮後,接踵而來的是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  潮州偏安一隅,受時局的影響微乎其微。李雲經攜長子嘉誠,流連於青山緑水間,人世的一切煩惱,都會隨着江水漂流遠逝。李雲經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報效國傢和家乡——這是他涉足商場,又淡出商場,感悟到的人生經驗。  李嘉誠不負父望,聰穎好學,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傢詩》。“鵝鵝鵝,麯項嚮天歌。白毛浮緑水,紅掌撥青波。”詠詩誦文,是李嘉誠童稚時代最佳娛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正是在這些童蒙讀物中,最早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第一章 時局動亂 輾轉香港棄傢園(2)
  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聖人,進了潮北門觀海寺小學念書。學堂是觀海寺的廟産,誦經聲與讀書聲此起彼伏。  新文化運動已經歷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正在享受工業革命的文明。學堂的讀書聲與寺廟的誦經聲一樣亙古不變,“之乎者也”構成授課的主要內容,時光恍然凝固。  課堂的墻壁,貼着一副醒目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傢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先生教授的詩文,李嘉誠在傢早已爛熟於胸,他對陌生的詩文抱有濃厚的興趣。李嘉誠回傢講給父親聽,父親嚮他講述日本侵占東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親憂鬱的神色,深深銘刻在李嘉誠幼小的心靈裏。  李氏傢族的古宅,有一間小小的藏書閣,綫裝古籍層層疊疊排放在書架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每日放學回傢,李嘉誠便泡在藏書閣,孜孜不倦地閱讀詩文。他涉獵甚廣,《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麯……  李嘉誠堂兄李嘉智回憶道:“嘉誠那時就像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他的另一位堂兄,終身從事教育事業的李嘉來感嘆道:“嘉誠要小我十多歲,卻異常懂事。他讀書非常刻苦自覺,我看過好多次,他在書房裏點煤油燈讀書,很晚很晚都不睡覺。”  李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深得父親的心喜。李雲經任宏安小學校長,不久,李嘉誠轉入宏安小學就讀,父子倆有機會天天相聚。  他們相聚的話題,莫不圍繞着書。書籍嚮李嘉誠展示出另一個世界,隨着父親娓娓的話音,李嘉誠仿佛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憤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李嘉誠似懂非懂,但有一個理念卻分外清晰: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時局動蕩,生活清貧,未能建功立業的李雲經,把厚望寄予兒子身上。李嘉誠優異的學業,是鬱鬱不得志的父親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風雲急變,李嘉誠會沿着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乡做一名教師。  人生的幸與不幸,衹能讓歷史作結論。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憑藉囂和的氣焰及先進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  處於天涯一隅的潮汕已不太平,報章不時以醒目的標題,刊登山河破碎、日寇暴虐的消息。父親轉入郭壟小學任校長,整日憂心忡忡。母親莊碧琴篤信佛教,敬香拜佛,祈禱佛祖保佑傢人鄉人平安。  1939年6月,塗有猩紅太陽標志的日機出現在潮汕上空,對城區狂轟濫炸。縣教育科宣佈所有的學校停課。李嘉誠對傢園學子生涯的最後一課記憶猶新,處在鄉間的庵埠未遭敵機轟炸,大部分學生仍按時來到學堂。  國文老師慷慨激昂講解嶽飛的《滿江紅》。最後,師生含着悲憤的熱淚,高唱《義勇軍進行麯》: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不久,潮州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日軍一面大肆燒殺掠搶,一面四處張貼安民告示。城區的居民惶惶不可終日,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們紛紛逃出城外,去山鄉農村投親靠友,躲避戰亂。  6月22日,日寇占領庵埠,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他攜李嘉誠回到潮州城傢中。李嘉誠小學尚未畢業,升學無望,又不敢隨意走出傢門,衹好躲進藏書閣讀古書。時事紛亂,李嘉誠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他尤喜歡文天祥、陸遊、嶽飛、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深深領悟到其間的真諦與憂憤。  太陽旗在潮州城頭獵獵飄揚,逃避戰禍的人流仍絡繹不絶。乃父之心甚於其子,李雲經常與城裏的知識分子相聚一起,秘密商議抗日大計。不少知識青年投奔抗戰前綫或敵後遊擊隊。李雲經上有老母,下有妻子兒女,未能邁出這一步。他每每想到這一點,心中萬分愧疚。  1940年年初,李雲經攜妻帶子逃到澄海縣隆都鬆坑鄉,寄住在姨親傢。不久,又輾轉逃到後溝,投靠在後溝通小學任教的胞弟李奕。  兄弟見面,李雲經沉痛地說:“我逃荒失業,生活無着。一傢人打瘧,沒醫沒藥,禍不單行,苦不堪言。”  這一年,祖母因驚嚇貧睏而逝世。李嘉誠伯父李雲章、李雲梯在他鄉執教,潮汕淪陷,日寇橫行,他們皆未能趕來後溝奔喪。李雲經、李奕兩兄弟,傾資為老母操辦了簡單的葬禮,草草掩埋在後溝的山岡。  李雲經失業一載,仍未找到教職。他不會體力勞動,亦不會做小生意,惟有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雲經不忍接受其接濟。執教多年攢下的積蓄漸罄,李雲經心急如焚。  妻弟莊靜庵是香港的殷商,大陸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大陸人的避難所。李雲經與妻莊碧琴商議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莊靜庵。    
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陳美華 Chen Meihu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 辛磊 Xin Le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