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1923)
整整一個世紀前的11月25日(農歷十月十九日),一個寧馨兒在成都通順街一座大公館裏呱呱墜地。頭天夜間,母親做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夢。送子娘娘告訴她:“這個娃娃本來是給你的弟媳婦的,因為怕她不會好好待他,所以送給你。”①
一覺醒來,産婦剛好在自己的誕辰分娩,她格外疼愛這個新生兒,從小對他循循善誘,教導他:“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此兒在成年後寫的回憶中,稱親娘為“我的第一個先生”②。
這位知書識禮、謙和厚道的婦女,再也想不到日後她這個兒子會成為人品和文品均受舉世敬仰的思想傢、作傢——2004年喜迎一百零一歲華誕的巴金。
巴金,原籍浙江嘉興。到了高祖李介菴這一代,移居四川成都。曾祖李璠、祖父李鏞都做過縣官。關於李鏞,巴金是這樣介紹的:“祖父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在曾祖死後,做了多年的官,後來‘告歸林下’。他買了不少的田産,修了漂亮的公館,收藏了好些古玩字畫。
他結過兩次婚,討了兩個姨太太,生了五兒一女,還見到了重孫。”③
巴金的父親是長子,叫李道河。二叔李道溥,清末舉人,後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法律。民國後,成了大律師。他器重巴金,曾給這個早慧的侄子講解《春秋》、《左傳》。三叔李道洋也曾留學日本,與李道溥進同一座大學,回國後任南充知縣。辛亥革命後丟了官,回成都賦閑。大姑媽排行第四,叫李道沅。祖母湯氏生了以上四個子女,繼祖母濮氏生了五叔李道沛。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最後被妻兒逐出傢門,淪為“慣竊”,病死獄中。六叔李道鴻則是祖父的寵妾曾姨太所生。
由於李道河官運不濟,他的妻子陳淑芬沒少跟着受罪。陳思和指出:“巴金已經有了生命但尚未出世的一段日子裏,他母親是在憂鬱傷心,擔驚受怕,忍氣吞聲中度過的。這正是巴金生命的形成時期,母親的憂鬱對他的性格形成不會沒有影響。”④衹有從這一點着眼才能解釋巴金為什麽反復這麽訴述了:“黑暗,恐怖,孤獨,在我的靈魂的一隅裏永遠就衹有這些東西。……我永遠走着那寂寞的大沙漠……”⑤
倆老頭兒——巴金與蕭乾巴金:“懺悔”一昨日當我年少時(1904—1923)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時,已有二兄二姊。大哥叫李堯枚,二哥叫李堯林(按照大家庭慣俗排行,巴金稱他三哥)。
巴金長到五歲,父親李道河出任廣元縣令。母親帶着五個子女,從成都到了川北的廣元,與丈夫團聚。傢裏聘請一位劉先生,教孩子們讀《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晚上,母親教他們讀《白香詞譜》或娓娓動聽地給他們講故事。
在父親的縣衙門裏,巴金度過了五至七齡這段歲月。十妹出生後,他和三哥離開母親的房,由善良的楊嫂照料。日後,他在散文《最初的回憶》裏,記下了當時發生的三件事。大致情節是:
一、宰大花雞
丫頭香兒告訴巴金,太太已經吩咐廚子殺他心愛的大花雞。巴金跑進母親的房,嚮她求情。母親同意喊廚子把雞放了。然而當他們奔進廚房時,大花雞已經被宰,雙目緊閉,耷拉着頭,頸項上的大傷口裏滴着血。
這是巴金第一次看到死的掙紮。
巴金五歲時,蕭乾出生在北京。無獨有偶,他也自幼喜歡生靈,什麽蟋蟀、金鐘、螞蟻、鴿子、蟈蟈、兔子、鬆鼠、貓、狗、小鳥,他全愛。他在短篇小說《蠶》中寫道:“幼時被我喂養過的蟋蟀,身後都曾享受過我安排至周的葬禮——一具貼了花紙的丹鳳火柴盒製的小小棺材,一些些食物,一星兒水,有時還不能吝惜一點點眼淚!”可以說,他那孤寂的童年是在善良的小動物伴隨下度過的。及至他開始寫作,這些活物就一個個地出現在他的作品裏,而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整整一個世紀前的11月25日(農歷十月十九日),一個寧馨兒在成都通順街一座大公館裏呱呱墜地。頭天夜間,母親做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夢。送子娘娘告訴她:“這個娃娃本來是給你的弟媳婦的,因為怕她不會好好待他,所以送給你。”①
一覺醒來,産婦剛好在自己的誕辰分娩,她格外疼愛這個新生兒,從小對他循循善誘,教導他:“愛一切人,不管他們貧或富……幫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此兒在成年後寫的回憶中,稱親娘為“我的第一個先生”②。
這位知書識禮、謙和厚道的婦女,再也想不到日後她這個兒子會成為人品和文品均受舉世敬仰的思想傢、作傢——2004年喜迎一百零一歲華誕的巴金。
巴金,原籍浙江嘉興。到了高祖李介菴這一代,移居四川成都。曾祖李璠、祖父李鏞都做過縣官。關於李鏞,巴金是這樣介紹的:“祖父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在曾祖死後,做了多年的官,後來‘告歸林下’。他買了不少的田産,修了漂亮的公館,收藏了好些古玩字畫。
他結過兩次婚,討了兩個姨太太,生了五兒一女,還見到了重孫。”③
巴金的父親是長子,叫李道河。二叔李道溥,清末舉人,後赴日本,在早稻田大學學法律。民國後,成了大律師。他器重巴金,曾給這個早慧的侄子講解《春秋》、《左傳》。三叔李道洋也曾留學日本,與李道溥進同一座大學,回國後任南充知縣。辛亥革命後丟了官,回成都賦閑。大姑媽排行第四,叫李道沅。祖母湯氏生了以上四個子女,繼祖母濮氏生了五叔李道沛。他遊手好閑,不務正業,最後被妻兒逐出傢門,淪為“慣竊”,病死獄中。六叔李道鴻則是祖父的寵妾曾姨太所生。
由於李道河官運不濟,他的妻子陳淑芬沒少跟着受罪。陳思和指出:“巴金已經有了生命但尚未出世的一段日子裏,他母親是在憂鬱傷心,擔驚受怕,忍氣吞聲中度過的。這正是巴金生命的形成時期,母親的憂鬱對他的性格形成不會沒有影響。”④衹有從這一點着眼才能解釋巴金為什麽反復這麽訴述了:“黑暗,恐怖,孤獨,在我的靈魂的一隅裏永遠就衹有這些東西。……我永遠走着那寂寞的大沙漠……”⑤
倆老頭兒——巴金與蕭乾巴金:“懺悔”一昨日當我年少時(1904—1923)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出生時,已有二兄二姊。大哥叫李堯枚,二哥叫李堯林(按照大家庭慣俗排行,巴金稱他三哥)。
巴金長到五歲,父親李道河出任廣元縣令。母親帶着五個子女,從成都到了川北的廣元,與丈夫團聚。傢裏聘請一位劉先生,教孩子們讀《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晚上,母親教他們讀《白香詞譜》或娓娓動聽地給他們講故事。
在父親的縣衙門裏,巴金度過了五至七齡這段歲月。十妹出生後,他和三哥離開母親的房,由善良的楊嫂照料。日後,他在散文《最初的回憶》裏,記下了當時發生的三件事。大致情節是:
一、宰大花雞
丫頭香兒告訴巴金,太太已經吩咐廚子殺他心愛的大花雞。巴金跑進母親的房,嚮她求情。母親同意喊廚子把雞放了。然而當他們奔進廚房時,大花雞已經被宰,雙目緊閉,耷拉着頭,頸項上的大傷口裏滴着血。
這是巴金第一次看到死的掙紮。
巴金五歲時,蕭乾出生在北京。無獨有偶,他也自幼喜歡生靈,什麽蟋蟀、金鐘、螞蟻、鴿子、蟈蟈、兔子、鬆鼠、貓、狗、小鳥,他全愛。他在短篇小說《蠶》中寫道:“幼時被我喂養過的蟋蟀,身後都曾享受過我安排至周的葬禮——一具貼了花紙的丹鳳火柴盒製的小小棺材,一些些食物,一星兒水,有時還不能吝惜一點點眼淚!”可以說,他那孤寂的童年是在善良的小動物伴隨下度過的。及至他開始寫作,這些活物就一個個地出現在他的作品裏,而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兒童稚嫩的心中,小動物的生命跟人一樣可貴。傢裏飼養雞鵝,本來就是供主人食用的。孩子卻藉此事頭一次看到了人類殘酷的一面。連對傢禽都懷着感情的兩位作傢,日後不得不一遍遍地受更大的刺激。心靈的震撼使他們的作品更有感染力了。
巴金和蕭乾的經歷有三點巧合:(一)二人均在十一歲這個敏感年齡喪母。(二)二人均在十八歲時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巴金前往上海,蕭乾南下汕頭,去闖蕩。(三)巴金惟一的妻子蕭珊(小三子)與蕭乾的第一位妻子王樹藏(小葉子)後來在西南聯大同學,志趣相同,結合莫逆。可惜蕭乾執迷不悟,未聽巴金再三再四的好意規勸,輕率地見異思遷。為此,蕭乾悔恨終身。
巴金自幼經歷了許許多多親人之死。連一隻花雞被宰都使他傷心落淚,那麽,1931年4月,當他接到大哥堯枚自殺身死的噩耗時,受了多大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時報》開始連載《激流》的次日,第六章《做大哥的人》剛擱筆,巴金就得悉長兄死於非命。《傳記文學》(2003年8月號)上所刊載的《何處是歸程?(一)——巴金性格與情感的歷史描述》(李輝文)一文中,援引了巴金的女兒小林於1992年2月29日寫給李輝的一封信,信裏表達了巴金對陳思和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的意見:
“陳所說的他(指巴金)的家庭‘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舊式家庭’,‘這裏沒有什麽特別的罪惡,也算不上專製’,‘這個家庭的矛盾與衝突,不會超過正常家庭矛盾的範圍,所以巴金以後對家庭的種種微詞與抨擊,不能不是一種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爸對這一結論持保留意見。爸說陳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那種家庭,衹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爸說,他是生活在那樣的家庭裏的,沒有切身體驗,沒有很深的感覺,他不會對那樣的家庭這麽反感。他是根據他的感受來寫作的。完全是他的真情實感,而不是什麽‘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
可不,堯枚之橫死就是一樁真正發生的血案,絶不是“無中生有地……製造……”⑥出來的。
提及《傢》,我馬上聯想到1956年10月,巴金為北京外文出版社將《傢》的中文底本進行刪節的往事。“刪改全由我自己動筆”,根據北京外文出版社《傢》的責任編輯的意見,要把“不利於宣傳的都給刪去,例如在地上吐痰,纏小腳等等等等”。“完全丟開了自己的思考”,“大段大段地刪除,雖然我自己也感到心疼,但是想到我的小說會使人相信在中國不曾有過隨地吐痰和女人纏腳的事,收到宣傳的效果,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似乎得到了滿足,而且英譯本早日出版,還滿足了我的虛榮心。此外我還有一張護身符:‘政治標準第一’嘛”。⑦
字裏行間透露了對這樣來刪節,感到無奈的心情。
據報載,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中葉,負責中國文學的漢學家、諾貝爾文學奬金評委馬悅然專程到南沙溝去拜訪錢鐘書。錢先生責問道:“竟然把巴金的《傢》譯成那個樣子,還怎麽能獲得諾貝爾文學奬?”(這裏是憑我的記憶而寫。)
馬悅然怎麽回答的,那篇文章沒有介紹。懾於錢先生的威望,我相信他沒有辯解。實際上錢先生冤枉了馬悅然。因為諾貝爾文學奬以有限的人員和經費,不可能把各國的優秀作品都譯成英、法、德等文字(大部分評委都懂得這幾種文字)出版,供評委審閱。至於怎樣使本國文學走嚮世界,就要靠每個國傢各顯神通了。
蕭乾曾告訴我,1953年他曾為外文局把巴金的通訊報告《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譯成英文。巴金授權給他可以任意把囉嗦的地方刪除。事後巴金也沒再看。近兩年編蕭乾的《譯作全集》,原想加一捲中譯英的譯作,我還專程到外文局去查找了一趟。豈料經過一場文化大革命,該局的圖書資料已殘缺不全了。我寫信給李濟生,他替我到他哥哥傢裏去找,也沒找到。想在《蕭乾譯作全集》中加此捲,完全是為了紀念巴金和蕭乾長達六十六年的友誼。其他各篇已收在另外的集子裏。計有蕭乾三十年代譯成英文的郭沫若、田漢等的獨幕劇,四十年代在英國譯的他本人的幾篇小說,以及八十年代譯的《一本褪色的相册》。衹好等將來找到《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譯本,再做計議。
巴金和蕭乾的經歷有三點巧合:(一)二人均在十一歲這個敏感年齡喪母。(二)二人均在十八歲時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巴金前往上海,蕭乾南下汕頭,去闖蕩。(三)巴金惟一的妻子蕭珊(小三子)與蕭乾的第一位妻子王樹藏(小葉子)後來在西南聯大同學,志趣相同,結合莫逆。可惜蕭乾執迷不悟,未聽巴金再三再四的好意規勸,輕率地見異思遷。為此,蕭乾悔恨終身。
巴金自幼經歷了許許多多親人之死。連一隻花雞被宰都使他傷心落淚,那麽,1931年4月,當他接到大哥堯枚自殺身死的噩耗時,受了多大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時報》開始連載《激流》的次日,第六章《做大哥的人》剛擱筆,巴金就得悉長兄死於非命。《傳記文學》(2003年8月號)上所刊載的《何處是歸程?(一)——巴金性格與情感的歷史描述》(李輝文)一文中,援引了巴金的女兒小林於1992年2月29日寫給李輝的一封信,信裏表達了巴金對陳思和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的意見:
“陳所說的他(指巴金)的家庭‘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舊式家庭’,‘這裏沒有什麽特別的罪惡,也算不上專製’,‘這個家庭的矛盾與衝突,不會超過正常家庭矛盾的範圍,所以巴金以後對家庭的種種微詞與抨擊,不能不是一種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爸對這一結論持保留意見。爸說陳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那種家庭,衹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爸說,他是生活在那樣的家庭裏的,沒有切身體驗,沒有很深的感覺,他不會對那樣的家庭這麽反感。他是根據他的感受來寫作的。完全是他的真情實感,而不是什麽‘文學上的誇張修辭手法’。”
可不,堯枚之橫死就是一樁真正發生的血案,絶不是“無中生有地……製造……”⑥出來的。
提及《傢》,我馬上聯想到1956年10月,巴金為北京外文出版社將《傢》的中文底本進行刪節的往事。“刪改全由我自己動筆”,根據北京外文出版社《傢》的責任編輯的意見,要把“不利於宣傳的都給刪去,例如在地上吐痰,纏小腳等等等等”。“完全丟開了自己的思考”,“大段大段地刪除,雖然我自己也感到心疼,但是想到我的小說會使人相信在中國不曾有過隨地吐痰和女人纏腳的事,收到宣傳的效果,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似乎得到了滿足,而且英譯本早日出版,還滿足了我的虛榮心。此外我還有一張護身符:‘政治標準第一’嘛”。⑦
字裏行間透露了對這樣來刪節,感到無奈的心情。
據報載,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中葉,負責中國文學的漢學家、諾貝爾文學奬金評委馬悅然專程到南沙溝去拜訪錢鐘書。錢先生責問道:“竟然把巴金的《傢》譯成那個樣子,還怎麽能獲得諾貝爾文學奬?”(這裏是憑我的記憶而寫。)
馬悅然怎麽回答的,那篇文章沒有介紹。懾於錢先生的威望,我相信他沒有辯解。實際上錢先生冤枉了馬悅然。因為諾貝爾文學奬以有限的人員和經費,不可能把各國的優秀作品都譯成英、法、德等文字(大部分評委都懂得這幾種文字)出版,供評委審閱。至於怎樣使本國文學走嚮世界,就要靠每個國傢各顯神通了。
蕭乾曾告訴我,1953年他曾為外文局把巴金的通訊報告《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譯成英文。巴金授權給他可以任意把囉嗦的地方刪除。事後巴金也沒再看。近兩年編蕭乾的《譯作全集》,原想加一捲中譯英的譯作,我還專程到外文局去查找了一趟。豈料經過一場文化大革命,該局的圖書資料已殘缺不全了。我寫信給李濟生,他替我到他哥哥傢裏去找,也沒找到。想在《蕭乾譯作全集》中加此捲,完全是為了紀念巴金和蕭乾長達六十六年的友誼。其他各篇已收在另外的集子裏。計有蕭乾三十年代譯成英文的郭沫若、田漢等的獨幕劇,四十年代在英國譯的他本人的幾篇小說,以及八十年代譯的《一本褪色的相册》。衹好等將來找到《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譯本,再做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