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光在香港發表了題為《反右大案——“二流堂”真相》的文章,因為它同時在上海的《上海灘》雜志上發表,所以香港、上海的朋友都寫信告訴我。
其時,苗子、鬱風夫婦適來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他們極力慫恿我寫一篇,從我的角度來談“二流堂”。我不敢寫,因為它既無政治意識,又無學術性,刊載在那樣的刊物上,不大合適。“二流堂”究竟是什麽,正如祖光所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但政治庸人們對“二流堂”的宣傳,卻是自五十年代以來最成功的宣傳範例,此後便江河日下。
戈貝爾的“謊言重複一千遍便成事實”的伎倆已破産,人們已學會從反面去找出真實。
我從未渲染“二流堂”,但當友人嚮人們介紹的時候,我便受到不應有的肅然起敬,使我面紅耳赤,狼狽不堪,衹是這幾年臉皮纔厚一點。
它使得一位知名的澳洲漢文學家白傑明要以“二流堂”為內容著書立說;兩位法國專傢白霞夫婦聲稱馬上就要加入“二流堂”。
一九八三年春夏之間,白傑明由《大公報》副刊主編潘際炯兄陪同到我在香港的住處,滿臉不平之氣,問我,“二流堂”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他要寫一本書嚮全世界控訴這一荒唐事件。叫我怎麽說呢,我衹有嬉皮笑臉嚮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落塵埃。”然後撿了兩份刊登《砸爛中國裴多菲俱樂部“二流堂”》和《文化部為“二流堂”問題平反》的《人民日報》,幾份“文革”時期的小報,還有祖光的一首詩:
中年煩惱少年狂,
南北東西當故鄉;
血雨腥風渾細事,
荊天棘地作尋常;
年查歲審都成罪,
戲語閑談盡上綱;
寄意兒孫戒玩笑,
一生誤我“二流堂”。
那是一九七二年底兩個穿解放軍服裝的“中央專案組”人員到幹校逼他寫“二流堂”材料時他寫下的。這兩個人接着又找我再寫“二流堂”材料,我給寫了一份。兩天後,他們退還我,叫我抄在一種特製的稿紙上,這種稿紙的格子就和印《劉少奇罪證》的稿紙一樣,我的原稿則多處被用鉛筆修改,“是”改為“不”,“不”改為“是”,但我仍照我所寫的抄,取稿時一人拍案大怒,並找我的“上司”細聲指示。
夏衍老人出獄後,我曾將此事告訴他,他說:“項莊舞劍,意在周公。”
兩位法國專傢白霞夫婦,其中白霞曾為我主編的《新天地畫報》翻譯白樺的詩,一九八二年我在我傢斜對過的翠華樓設便宴請“二流堂” 諸友,她在席上宣稱要加入“二流堂”。我說:“敝堂從未有洋人入堂,此事需請示才能定奪。”她說:“我一定今晚就要加入。”楊憲益不知是否是有意為我解圍,藉口酒太少(酒樓竟無酒),將趙、白霞、丁聰、馮亦代、陸浮等大批人捲到他傢繼續盡醉。
其時,苗子、鬱風夫婦適來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他們極力慫恿我寫一篇,從我的角度來談“二流堂”。我不敢寫,因為它既無政治意識,又無學術性,刊載在那樣的刊物上,不大合適。“二流堂”究竟是什麽,正如祖光所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但政治庸人們對“二流堂”的宣傳,卻是自五十年代以來最成功的宣傳範例,此後便江河日下。
戈貝爾的“謊言重複一千遍便成事實”的伎倆已破産,人們已學會從反面去找出真實。
我從未渲染“二流堂”,但當友人嚮人們介紹的時候,我便受到不應有的肅然起敬,使我面紅耳赤,狼狽不堪,衹是這幾年臉皮纔厚一點。
它使得一位知名的澳洲漢文學家白傑明要以“二流堂”為內容著書立說;兩位法國專傢白霞夫婦聲稱馬上就要加入“二流堂”。
一九八三年春夏之間,白傑明由《大公報》副刊主編潘際炯兄陪同到我在香港的住處,滿臉不平之氣,問我,“二流堂”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他要寫一本書嚮全世界控訴這一荒唐事件。叫我怎麽說呢,我衹有嬉皮笑臉嚮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落塵埃。”然後撿了兩份刊登《砸爛中國裴多菲俱樂部“二流堂”》和《文化部為“二流堂”問題平反》的《人民日報》,幾份“文革”時期的小報,還有祖光的一首詩:
中年煩惱少年狂,
南北東西當故鄉;
血雨腥風渾細事,
荊天棘地作尋常;
年查歲審都成罪,
戲語閑談盡上綱;
寄意兒孫戒玩笑,
一生誤我“二流堂”。
那是一九七二年底兩個穿解放軍服裝的“中央專案組”人員到幹校逼他寫“二流堂”材料時他寫下的。這兩個人接着又找我再寫“二流堂”材料,我給寫了一份。兩天後,他們退還我,叫我抄在一種特製的稿紙上,這種稿紙的格子就和印《劉少奇罪證》的稿紙一樣,我的原稿則多處被用鉛筆修改,“是”改為“不”,“不”改為“是”,但我仍照我所寫的抄,取稿時一人拍案大怒,並找我的“上司”細聲指示。
夏衍老人出獄後,我曾將此事告訴他,他說:“項莊舞劍,意在周公。”
兩位法國專傢白霞夫婦,其中白霞曾為我主編的《新天地畫報》翻譯白樺的詩,一九八二年我在我傢斜對過的翠華樓設便宴請“二流堂” 諸友,她在席上宣稱要加入“二流堂”。我說:“敝堂從未有洋人入堂,此事需請示才能定奪。”她說:“我一定今晚就要加入。”楊憲益不知是否是有意為我解圍,藉口酒太少(酒樓竟無酒),將趙、白霞、丁聰、馮亦代、陸浮等大批人捲到他傢繼續盡醉。
“二流堂”雖與我直接相聯,但因為它後來的聲名煊赫,名震一時,我也不敢包說,還是先聽聽有關知情的人們評說議論罷。
夏 衍
一九四三年七月,我的妻子帶了子女到重慶來了,一傢四口,就不能再擠在文工會的會客室裏了,唐瑜給我在臨江路附近的一個大雜院裏擠出了一間小屋,我們就在那裏暫時安頓下來。沒有門牌,為了寄信方便,我在屋前竪了一塊木板,上面寫了“依廬”這樣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還養了一頭名叫來福的狗,我們一傢在這裏一直住到抗戰勝利。《戲劇春秋》、《離離草》、《芳草天涯》這幾個劇本,都是在這間風雨茅廬中寫的。
“依廬”這兩間房子從租地皮、設計到施工,都是唐瑜一手經辦的,我一分錢也沒有花,一分力也沒有出。文藝戲劇界朋友們,稱贊他居然成了一個建築師,他也對造房子發生了興趣。不久之後,他又狠了狠心,把他原來在昆明和夏雲瑚合資經營的一傢電影院的股本轉讓給別人,用這筆錢又在離“依廬”不遠的坡下租了一塊地,親自繪圖設計,又造了一間可以住十多個人的大房子,呼朋引類,讓當時沒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進去,這就是“文革”中喧鬧過一陣的所謂“二流堂”。唐瑜搬到“二流堂”去之後,他又把我隔壁那一間房子無償讓給了進步的奧地利醫生弗裏茨·揚生。當時住在“二流堂”的,有吳祖光、高汾、呂恩、盛傢倫、方菁、瀋求我,他們之中,除高汾是新聞記者之外,其他都是沒有固定職業的文藝界的個體戶。這些人都有專業,如吳祖光是劇作傢,方菁是畫傢,盛傢倫是音樂傢,呂恩是演員等等。戰時的重慶談不上有文藝界集會的地方,朋友們碰頭主要的方法是泡茶館,加上當時茶館裏幾乎都有“莫談國事”的招貼,現在有了這樣一所可以高談闊論的地方,有時候唐瑜還會請喝咖啡,於是,很自然地這地方就成了進步文化人碰頭集會的地方。這“二流堂”所在地可能是一塊風水很好的福地,因為在這兒住過的人,除盛傢倫在五十年代去世外,其他的人都還能活到現在。(見夏衍:《懶尋舊夢錄》)
盛傢倫
這裏就是“北京二流堂”,戴浩已經給你堂主留下公館。[唐瑜按 :我到北京時,戴浩在棲鳳樓下給我留了一套帶大廳、睡房、浴室、院子的房子。那時我在部隊宿舍,此屋一直空置。後來八一廠嚮蘇聯訂購的電影材料,衹來了一批亂七八糟的藥粉,無處堆放,把這一百餘米的房屋堆滿了。鄰居《新民報》的職員寫信到軍委告狀,說我在棲鳳樓搞囤積居奇。藥粉搬出後,此屋乃讓與苗子、鬱風入住。前屋廂房住吳祖光、新鳳霞,樓上住盛傢倫、戴浩、虞靜子。]
徐 冰
他每次碰到我都要問 :“你有什麽睏難沒有,看我能不能幫助你?”一九六○年,正是餓肚時期,影協搞了一批參考片,想促進創作人員參考、研究、討論。他給我每月搞到一批面粉、豬肉、油、蛋、糖、煙等,他說 :“你再搞個‘二流堂’吧。”於是影協闢了一個小賣部,每次放映參考片便有一批“義務工”包餃子、賣煙等。邊座談邊吃點心。
廖承志
在看參考片時,他說 :“你又搞‘二流堂’。”然後在我耳旁輕聲說:“你真是死不改悔。”說完哈哈大笑。當然,沒有多久,運動說來就來,那些吃過餃子的人有一些便給我貼了大字報。
潘漢年
一九六三年假釋,在我傢遇到孫師毅,有一次他們談到“二流堂” 和吳祖光被整的事。潘說:“其實唐瑜的哥更像‘二流堂’主,‘皖南事變’後,他在香港給旅港劇人協會一筆開辦費,在仰光不僅對一批人免費吃住,後來還發零用費、製服裝。”[按:潘漢年在港與我哥談在仰光挂一塊空招牌,由我挂名當總經理。招牌挂出後,重慶文工會、製片廠,陸續來了金小言、攝影師吳蔚雲、張光宇、丁聰、鬍考等,聯華四廠的攝影師和導演;鬍考是從延安來的。買賣也撞上門來了。有一批汽車期貨急要出手,我哥答應調動一筆款子,兩個月的時間。賺了不小一筆錢,便買了一個小印刷廠、小機器廠和一批香港影片、蘇聯影片(後來我把這批片子用流動放映隊到小市鎮、農村巡回放映)。吳蔚雲在機器廠研製幻燈機。這時又來了趙和他的前妻、張光年、李凌,我們原擬合作出版一個刊物叫《南風》,後來因故停止,李凌則到小印刷廠編輯出版《新音樂》;趙留下其妻,自己當獨行俠去了。仰光忽然來了一個騙子冒名常任俠在騙華僑捐款,張光年便離去並與該騙子筆戰。當時還有徐邁進在仰光。他是正式由地下黨派去的。]
周恩來
他初次在北平見夏衍時問:“‘二流堂’那些人回來了沒有?”“文革”中,他有一次嚮紅衛兵說:“‘二流堂’是一些文化人在那裏聚會的地方,不是一個組織,有人在這次‘文化大革命’中,利用‘二流堂’,整無産階級司令部的所謂黑材料,那不行。”
陳曼雲
解放後,她看到我在後海旁建一座花園洋房,那時劉少奇曾提出鼓勵私人自建房屋,我買了一畝多地,本想送給新影,錢筱璋不願接受,我又自己設計修建。雲姐說:“剛反‘二流堂’,你又建這個大廳,又有鞦韆,又有花圃、花池、葡萄架,太招搖了。”她於是介紹一個印尼華僑十五間房子給我換,並付補差。
夏 衍
一九四三年七月,我的妻子帶了子女到重慶來了,一傢四口,就不能再擠在文工會的會客室裏了,唐瑜給我在臨江路附近的一個大雜院裏擠出了一間小屋,我們就在那裏暫時安頓下來。沒有門牌,為了寄信方便,我在屋前竪了一塊木板,上面寫了“依廬”這樣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還養了一頭名叫來福的狗,我們一傢在這裏一直住到抗戰勝利。《戲劇春秋》、《離離草》、《芳草天涯》這幾個劇本,都是在這間風雨茅廬中寫的。
“依廬”這兩間房子從租地皮、設計到施工,都是唐瑜一手經辦的,我一分錢也沒有花,一分力也沒有出。文藝戲劇界朋友們,稱贊他居然成了一個建築師,他也對造房子發生了興趣。不久之後,他又狠了狠心,把他原來在昆明和夏雲瑚合資經營的一傢電影院的股本轉讓給別人,用這筆錢又在離“依廬”不遠的坡下租了一塊地,親自繪圖設計,又造了一間可以住十多個人的大房子,呼朋引類,讓當時沒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進去,這就是“文革”中喧鬧過一陣的所謂“二流堂”。唐瑜搬到“二流堂”去之後,他又把我隔壁那一間房子無償讓給了進步的奧地利醫生弗裏茨·揚生。當時住在“二流堂”的,有吳祖光、高汾、呂恩、盛傢倫、方菁、瀋求我,他們之中,除高汾是新聞記者之外,其他都是沒有固定職業的文藝界的個體戶。這些人都有專業,如吳祖光是劇作傢,方菁是畫傢,盛傢倫是音樂傢,呂恩是演員等等。戰時的重慶談不上有文藝界集會的地方,朋友們碰頭主要的方法是泡茶館,加上當時茶館裏幾乎都有“莫談國事”的招貼,現在有了這樣一所可以高談闊論的地方,有時候唐瑜還會請喝咖啡,於是,很自然地這地方就成了進步文化人碰頭集會的地方。這“二流堂”所在地可能是一塊風水很好的福地,因為在這兒住過的人,除盛傢倫在五十年代去世外,其他的人都還能活到現在。(見夏衍:《懶尋舊夢錄》)
盛傢倫
這裏就是“北京二流堂”,戴浩已經給你堂主留下公館。[唐瑜按 :我到北京時,戴浩在棲鳳樓下給我留了一套帶大廳、睡房、浴室、院子的房子。那時我在部隊宿舍,此屋一直空置。後來八一廠嚮蘇聯訂購的電影材料,衹來了一批亂七八糟的藥粉,無處堆放,把這一百餘米的房屋堆滿了。鄰居《新民報》的職員寫信到軍委告狀,說我在棲鳳樓搞囤積居奇。藥粉搬出後,此屋乃讓與苗子、鬱風入住。前屋廂房住吳祖光、新鳳霞,樓上住盛傢倫、戴浩、虞靜子。]
徐 冰
他每次碰到我都要問 :“你有什麽睏難沒有,看我能不能幫助你?”一九六○年,正是餓肚時期,影協搞了一批參考片,想促進創作人員參考、研究、討論。他給我每月搞到一批面粉、豬肉、油、蛋、糖、煙等,他說 :“你再搞個‘二流堂’吧。”於是影協闢了一個小賣部,每次放映參考片便有一批“義務工”包餃子、賣煙等。邊座談邊吃點心。
廖承志
在看參考片時,他說 :“你又搞‘二流堂’。”然後在我耳旁輕聲說:“你真是死不改悔。”說完哈哈大笑。當然,沒有多久,運動說來就來,那些吃過餃子的人有一些便給我貼了大字報。
潘漢年
一九六三年假釋,在我傢遇到孫師毅,有一次他們談到“二流堂” 和吳祖光被整的事。潘說:“其實唐瑜的哥更像‘二流堂’主,‘皖南事變’後,他在香港給旅港劇人協會一筆開辦費,在仰光不僅對一批人免費吃住,後來還發零用費、製服裝。”[按:潘漢年在港與我哥談在仰光挂一塊空招牌,由我挂名當總經理。招牌挂出後,重慶文工會、製片廠,陸續來了金小言、攝影師吳蔚雲、張光宇、丁聰、鬍考等,聯華四廠的攝影師和導演;鬍考是從延安來的。買賣也撞上門來了。有一批汽車期貨急要出手,我哥答應調動一筆款子,兩個月的時間。賺了不小一筆錢,便買了一個小印刷廠、小機器廠和一批香港影片、蘇聯影片(後來我把這批片子用流動放映隊到小市鎮、農村巡回放映)。吳蔚雲在機器廠研製幻燈機。這時又來了趙和他的前妻、張光年、李凌,我們原擬合作出版一個刊物叫《南風》,後來因故停止,李凌則到小印刷廠編輯出版《新音樂》;趙留下其妻,自己當獨行俠去了。仰光忽然來了一個騙子冒名常任俠在騙華僑捐款,張光年便離去並與該騙子筆戰。當時還有徐邁進在仰光。他是正式由地下黨派去的。]
周恩來
他初次在北平見夏衍時問:“‘二流堂’那些人回來了沒有?”“文革”中,他有一次嚮紅衛兵說:“‘二流堂’是一些文化人在那裏聚會的地方,不是一個組織,有人在這次‘文化大革命’中,利用‘二流堂’,整無産階級司令部的所謂黑材料,那不行。”
陳曼雲
解放後,她看到我在後海旁建一座花園洋房,那時劉少奇曾提出鼓勵私人自建房屋,我買了一畝多地,本想送給新影,錢筱璋不願接受,我又自己設計修建。雲姐說:“剛反‘二流堂’,你又建這個大廳,又有鞦韆,又有花圃、花池、葡萄架,太招搖了。”她於是介紹一個印尼華僑十五間房子給我換,並付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