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也許不是愛與恨,而是擦肩而過卻彼此"相忘於江湖"。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也許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
烏鎮,是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淨、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但那裏卻可能是世界上最適於戀愛和抒情的地方。
烏鎮有座圖書館名叫東山書院,古老的書院本身就起源於一個悲情傳說;老館長齊叔耗盡一生光陰恪守內心的秘密,風燭殘年仍廝守在這裏;管理員文北大碩士畢業後,因為感情挫敗,回到故鄉與齊叔做伴,終日整理館藏的大量古籍藉以修補內心的傷痕;而二十歲的少女默默則想方設法親近着文,儘管文拿她當小妹妹看待。
一次盛大的時裝發佈會打破了烏鎮往日的寧靜,東山書院被定為主要拍攝場地,來自臺灣的時裝設計師、藝術總監英,深深魅惑於書院的寧靜與深邃,在書庫一排排高大的書架後面,她與文不期而遇。
如果說世間真有一見鐘情,那麽,英的到來,無異於謀殺了文的理智,而英的離開,則謀殺了文的情感。時裝發佈會很快結束,英留下自己最喜歡的CD《鋼琴課》,回到了臺灣未婚夫雄的身邊,而東山書院裏,從此以後整日迴旋着傷感迷離的音樂……
然而,正如瀋從文先生所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衹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愛--終究是不能忘卻的。英按捺不住思念,再次回到烏鎮,尋找文的熱烈擁抱;至此,文也不得不承認,在喜歡英這件事情上,他對付不了自己。
英因此陷入了兩難:一方面,她無法忘記烏鎮,無法忘記書院,無法忘記那位儒雅、雍容、令自己沉迷的青年男子;另一方面,她有未婚夫了,雄是個事業型的男子,兩人相處十多年,正準備結婚。
怎麽辦呢?
鑄成一生最永恆思念的一段三十歲的愛情童話,就這樣在烏鎮和臺北之間隔山隔水地上演……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也許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說"我愛你"。
烏鎮,是中國南方省份的一個水鄉小鎮,古舊、清淨、安詳而且幽靜,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但那裏卻可能是世界上最適於戀愛和抒情的地方。
烏鎮有座圖書館名叫東山書院,古老的書院本身就起源於一個悲情傳說;老館長齊叔耗盡一生光陰恪守內心的秘密,風燭殘年仍廝守在這裏;管理員文北大碩士畢業後,因為感情挫敗,回到故鄉與齊叔做伴,終日整理館藏的大量古籍藉以修補內心的傷痕;而二十歲的少女默默則想方設法親近着文,儘管文拿她當小妹妹看待。
一次盛大的時裝發佈會打破了烏鎮往日的寧靜,東山書院被定為主要拍攝場地,來自臺灣的時裝設計師、藝術總監英,深深魅惑於書院的寧靜與深邃,在書庫一排排高大的書架後面,她與文不期而遇。
如果說世間真有一見鐘情,那麽,英的到來,無異於謀殺了文的理智,而英的離開,則謀殺了文的情感。時裝發佈會很快結束,英留下自己最喜歡的CD《鋼琴課》,回到了臺灣未婚夫雄的身邊,而東山書院裏,從此以後整日迴旋着傷感迷離的音樂……
然而,正如瀋從文先生所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衹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愛--終究是不能忘卻的。英按捺不住思念,再次回到烏鎮,尋找文的熱烈擁抱;至此,文也不得不承認,在喜歡英這件事情上,他對付不了自己。
英因此陷入了兩難:一方面,她無法忘記烏鎮,無法忘記書院,無法忘記那位儒雅、雍容、令自己沉迷的青年男子;另一方面,她有未婚夫了,雄是個事業型的男子,兩人相處十多年,正準備結婚。
怎麽辦呢?
鑄成一生最永恆思念的一段三十歲的愛情童話,就這樣在烏鎮和臺北之間隔山隔水地上演……
日子像一張蛛網在南方的鼕天晃晃悠悠。
十二月的江南。十二月的水鄉。風很美水很美村莊也很美。
萬樹千山,寧靜高遠。
鳥群,這時候總是成群結隊、樸素友好地飛過烏鎮,它們之中有一些會在這裏停下來生活。烏鎮是一個小地方。
地圖上沒有它的影子。
但是在很多烏鎮人的眼裏,烏鎮卻可能是世界上最適於戀愛和抒情的地方。
十二月的烏鎮酷似美人,典雅、精緻、溫和、端莊、玲瓏而且剔透,完全符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古典韻緻;烏鎮的十二月也類似詩歌,細潤綿長,甜美芬芳,花好月圓,終日沉醉在小橋流水、夕陽煙波深處,如同大夢一場……
日復一日,年華似水,烏鎮就這樣無塵無埃地停泊在中國南方水鄉。
光陰流轉,白駒過隙,烏鎮已經藉取了太多的少年夢,暗香浮動,散發光芒。
尤其當晨曦漸漸在天邊亮起的時候,微風輕拂着楊柳岸,淺淺的霧氣氤氳在流水邊,就連水草和魚兒的呼吸也變得像絲綢一般柔軟,一波一波地蕩漾開來……
"不管人事怎麽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麽溫潤,如黃昏裏的一簾幽夢,又如晨光中一枝搖曳的薔薇……"
這是方文眼裏的烏鎮--有些懷舊,有些憂鬱,也有些朦朧的嚮往。
一隻古舊的烏篷船,此刻正緩慢地遊行在烏鎮的水巷中,混合着潺潺的水響,一座接一座的石拱橋從頭頂掠過,然後是一片天光,亮得發白,有些刺眼。
躺在船上的方文,臉上始終蓋着本書,像是睡着了,一動也不動,聽任耳邊槳聲咿呀。
天空愈來愈放亮了。附近傳來幾聲清脆欲滴的鳥鳴。幾縷晨曦斜斜地照進船艙,照在文的身上,緩慢地移動着。
他翻了個身,書"啪"地掉下來。他迅速摸起來重新蓋在臉上。其實他並沒有睡着,可能一路上正想着心事吧?從他嘴角不時泛起的一絲甜蜜而憂愁的淺笑中,似乎印證了什麽。
那是什麽呢?
船在水中央,橋在頭頂上,心事重重的文並未註意眼前的變化,始終懶懶地躺在船上,隨着流水在橋洞間進進出出,如同漫步在迷宮裏。
後來,他總算坐起身來,打量起水邊移動的風景。烏鎮是文的故鄉,他從小在這裏生活,後來離開烏鎮去北京念書,讀完碩士後又執意回到了烏鎮。
他早已經像熟悉自己身上的體味一樣熟悉烏鎮,幾乎閉着眼睛都能說出這裏的一草一木、男男女女。
文依然眯起了眼睛張望,有些無聊的樣子。順着目光望去,可以看見岸上人傢的一扇窗戶正在打開,陽光映照着玻璃,明晃晃的一片。再前面,是默默傢了,一小盆花擺出來,放在陽光下。這時候,默默正站在陽臺上梳頭呢,小小的人影兒,看上去很美,說不定她正哼着什麽歌兒呢。
再下去,文遠遠地看見了岸上更多的人在活動。勁這個傢夥此刻正歪靠在橋欄桿上,扛着導遊的小旗,在那裏打盹兒。不遠處,齊叔又跟人傢擺開棋盤廝殺上了,旁邊還站了幾個閑人指指點點。
前面橋頭上,秀正抱着捲藍印花布經過,二傻這個可憐的孩子攔住糾纏,一捲布於是弄散了,像一匹小小的瀑布從橋洞上垂進水裏,惹得秀發出一連串的驚叫,二傻卻嘿嘿地跑遠了。玲兒這個小丫頭也在岸邊玩,平時她最愛跟在文後面,追得顛三倒四……
看着這些普通而熟稔的日常景象,文平靜地笑了笑,由衷地感到一陣親切,可間或,似乎又有些陌生了。真是的!他嘆了口氣,忍不住搖了搖頭。
船靠了碼頭。文跳下船,快步走上岸來。
岸邊正好是一道石門,門楣上鎸着四字古隸"□□書院",前面兩個字已經模糊不清了,文卻是再熟悉不過了,那是"東山書院"。這裏,就是他的傢。
文在深鼕早晨歸來,穿過門廊,走進了書院,像一滴水洇入宣紙,輕輕地,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光陰流轉的縱深裏……
自從畢業後傷感地回到故鄉,這樣平靜而孤獨的日子,文已經獨自承受了許久許久。一年?兩年?三五年怕是也過去了吧?
文不願意往這方面去細想,他覺得書院單調的生活也許反而是一種自由自在,一種解放,要不,當初他就不至於傷痕纍纍歸來。可有些時候,當文真正靜下來,內心深處卻又忐忑不安起來,比如剛纔在船上時,他又強烈地感受到了某種甜蜜的憂傷,仿佛期待着什麽,又立刻悵然若失……
那究竟是什麽呢?
文似乎說不清楚。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每次經過水巷,他都看見水中的一些青苔,仿佛是一群妖精,無論春夏秋鼕,它們始終那麽鮮緑迷人。
也許,同樣還可以肯定的是,烏鎮的生活每天都在平靜地重複,沒有些許騷動和新意,
人們卻已經習以為常了,有的人,已經在這裏住了一輩子。
譬如齊叔。齊叔也住在書院裏。
事實上,他是院長。而文則應該叫做書院管理員。
所謂書院,其實應該叫圖書館更準確,大傢之所以習慣叫書院,那是因為覺着文雅。烏鎮人講究斯文。
十二月的江南。十二月的水鄉。風很美水很美村莊也很美。
萬樹千山,寧靜高遠。
鳥群,這時候總是成群結隊、樸素友好地飛過烏鎮,它們之中有一些會在這裏停下來生活。烏鎮是一個小地方。
地圖上沒有它的影子。
但是在很多烏鎮人的眼裏,烏鎮卻可能是世界上最適於戀愛和抒情的地方。
十二月的烏鎮酷似美人,典雅、精緻、溫和、端莊、玲瓏而且剔透,完全符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古典韻緻;烏鎮的十二月也類似詩歌,細潤綿長,甜美芬芳,花好月圓,終日沉醉在小橋流水、夕陽煙波深處,如同大夢一場……
日復一日,年華似水,烏鎮就這樣無塵無埃地停泊在中國南方水鄉。
光陰流轉,白駒過隙,烏鎮已經藉取了太多的少年夢,暗香浮動,散發光芒。
尤其當晨曦漸漸在天邊亮起的時候,微風輕拂着楊柳岸,淺淺的霧氣氤氳在流水邊,就連水草和魚兒的呼吸也變得像絲綢一般柔軟,一波一波地蕩漾開來……
"不管人事怎麽變遷,烏鎮永遠是烏鎮,在這江南水鄉最美的一隅,那麽溫潤,如黃昏裏的一簾幽夢,又如晨光中一枝搖曳的薔薇……"
這是方文眼裏的烏鎮--有些懷舊,有些憂鬱,也有些朦朧的嚮往。
一隻古舊的烏篷船,此刻正緩慢地遊行在烏鎮的水巷中,混合着潺潺的水響,一座接一座的石拱橋從頭頂掠過,然後是一片天光,亮得發白,有些刺眼。
躺在船上的方文,臉上始終蓋着本書,像是睡着了,一動也不動,聽任耳邊槳聲咿呀。
天空愈來愈放亮了。附近傳來幾聲清脆欲滴的鳥鳴。幾縷晨曦斜斜地照進船艙,照在文的身上,緩慢地移動着。
他翻了個身,書"啪"地掉下來。他迅速摸起來重新蓋在臉上。其實他並沒有睡着,可能一路上正想着心事吧?從他嘴角不時泛起的一絲甜蜜而憂愁的淺笑中,似乎印證了什麽。
那是什麽呢?
船在水中央,橋在頭頂上,心事重重的文並未註意眼前的變化,始終懶懶地躺在船上,隨着流水在橋洞間進進出出,如同漫步在迷宮裏。
後來,他總算坐起身來,打量起水邊移動的風景。烏鎮是文的故鄉,他從小在這裏生活,後來離開烏鎮去北京念書,讀完碩士後又執意回到了烏鎮。
他早已經像熟悉自己身上的體味一樣熟悉烏鎮,幾乎閉着眼睛都能說出這裏的一草一木、男男女女。
文依然眯起了眼睛張望,有些無聊的樣子。順着目光望去,可以看見岸上人傢的一扇窗戶正在打開,陽光映照着玻璃,明晃晃的一片。再前面,是默默傢了,一小盆花擺出來,放在陽光下。這時候,默默正站在陽臺上梳頭呢,小小的人影兒,看上去很美,說不定她正哼着什麽歌兒呢。
再下去,文遠遠地看見了岸上更多的人在活動。勁這個傢夥此刻正歪靠在橋欄桿上,扛着導遊的小旗,在那裏打盹兒。不遠處,齊叔又跟人傢擺開棋盤廝殺上了,旁邊還站了幾個閑人指指點點。
前面橋頭上,秀正抱着捲藍印花布經過,二傻這個可憐的孩子攔住糾纏,一捲布於是弄散了,像一匹小小的瀑布從橋洞上垂進水裏,惹得秀發出一連串的驚叫,二傻卻嘿嘿地跑遠了。玲兒這個小丫頭也在岸邊玩,平時她最愛跟在文後面,追得顛三倒四……
看着這些普通而熟稔的日常景象,文平靜地笑了笑,由衷地感到一陣親切,可間或,似乎又有些陌生了。真是的!他嘆了口氣,忍不住搖了搖頭。
船靠了碼頭。文跳下船,快步走上岸來。
岸邊正好是一道石門,門楣上鎸着四字古隸"□□書院",前面兩個字已經模糊不清了,文卻是再熟悉不過了,那是"東山書院"。這裏,就是他的傢。
文在深鼕早晨歸來,穿過門廊,走進了書院,像一滴水洇入宣紙,輕輕地,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光陰流轉的縱深裏……
自從畢業後傷感地回到故鄉,這樣平靜而孤獨的日子,文已經獨自承受了許久許久。一年?兩年?三五年怕是也過去了吧?
文不願意往這方面去細想,他覺得書院單調的生活也許反而是一種自由自在,一種解放,要不,當初他就不至於傷痕纍纍歸來。可有些時候,當文真正靜下來,內心深處卻又忐忑不安起來,比如剛纔在船上時,他又強烈地感受到了某種甜蜜的憂傷,仿佛期待着什麽,又立刻悵然若失……
那究竟是什麽呢?
文似乎說不清楚。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每次經過水巷,他都看見水中的一些青苔,仿佛是一群妖精,無論春夏秋鼕,它們始終那麽鮮緑迷人。
也許,同樣還可以肯定的是,烏鎮的生活每天都在平靜地重複,沒有些許騷動和新意,
人們卻已經習以為常了,有的人,已經在這裏住了一輩子。
譬如齊叔。齊叔也住在書院裏。
事實上,他是院長。而文則應該叫做書院管理員。
所謂書院,其實應該叫圖書館更準確,大傢之所以習慣叫書院,那是因為覺着文雅。烏鎮人講究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