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月31日是我80歲生日。這天早晨7點半,走出中國畫研究院大門,沿着北京西三環北路,開始我的晨步鍛煉。北嚮,轉東,走紫竹院路,進紫竹院公園,在湖邊長椅上坐了一會兒;出園,走三虎橋小路,沿北窪溝,過北窪東橋,回到研究院畫室,吃完規定的兩片面包、一隻煎蛋、一碗牛奶,漱完口腔,在畫案邊坐定。費了20分鐘,寫完前一天的日記,然後盤算,今天該幹什麽活?忽然想到今天是我80歲生日,研究院將在午間敘餐為我祝壽,腦子裏發出信息,似乎該做一首詩,用以紀念得來不易的80壽誕。略一思索,湊成八句自壽詩。詩曰:
一年一年復一年,似水流年又十年;
古稀嘗嘆路崎嶇,而今筆老身猶健;
藉甕蝸居足三載,甘雨小院遭拆遷;
畫思漸稀文思寄,細敘滄桑記流年。
詩稿既定,於是裁紙研墨,一口氣寫了八條自壽詩條,誰來看我,就送誰一條,秀才人情,不怕獻醜。寫完字,忽又想到自壽詩的最後兩句——“畫思漸稀文思寄,細敘滄桑記流年”。表明我今後的工作應該實現這兩句話,一時心血來潮,决定暫封畫筆,改握文筆,寫我的一生經歷……
一年一年復一年,似水流年又十年;
古稀嘗嘆路崎嶇,而今筆老身猶健;
藉甕蝸居足三載,甘雨小院遭拆遷;
畫思漸稀文思寄,細敘滄桑記流年。
詩稿既定,於是裁紙研墨,一口氣寫了八條自壽詩條,誰來看我,就送誰一條,秀才人情,不怕獻醜。寫完字,忽又想到自壽詩的最後兩句——“畫思漸稀文思寄,細敘滄桑記流年”。表明我今後的工作應該實現這兩句話,一時心血來潮,决定暫封畫筆,改握文筆,寫我的一生經歷……
我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訪問美國一年,中間穿插一次中美洲英國殖民地特利尼達之行。我是在1946年9月離開上海,1947年10月回國的。
在我嚮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申請簽證時,那位領事知道我是畫漫畫的,帶着微笑風趣地對我說:“我們美國不是樣樣都好,你可以不客氣地挖我們的瘡疤。”回國以後,我於1948年給北平《新民報》畫了一套《天堂記》漫畫,以我自己作主角,扮演了30多場美國生活方式。這套畫原本打算長期畫下去,按照那位領事的意願,狠挖一下黃金帝國的瘡疤。沒想到1949年初,故都解放,社會大變,《新民報》停刊,《天堂記》也就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旅美期間,我每天寫日記。所記的事,有些是瘡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劇,有些是喜劇。總起來說,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來看所謂的人間天堂。以前讀過別人寫的“出國記”、“留洋記”之類文章,恨不得自己也能親眼看看中國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經過八年抗日艱苦生活,也真想有個機會,輕鬆愉快一個時期。沒想到真的苦盡甘來,天賜良機,在“天堂”兜了一圈,大開眼界,在我一生中,也算是一件大事。當然,在80年代的中國青年看來,到一趟外國,有什麽了不起。調查一下,同輩的一些朋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子女在外國學習或定居,的確沒什麽了不起。可是在40年代,戰後的美國,也和我們一樣鬧房荒;美國國會有所謂麥卡錫法案,壓製共産黨,雖沒有蔣政權那樣兇狠,一般老百姓對“紅色”也是頗有戒心的。現在我把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事,照日記原稿,一一抄來。我想這要比重寫一篇,親切真實得多。
1946年 9月 2日
愛蓮的意思準備8點上船,但昨晚孟君謀來電話說,9點聯華派車來送我們。10點多司徒慧敏坐了輛吉普車來。他這次和我們同船去美國,以後還要到加拿大清理傢産。車開到外灘,路堵塞了,這時離統艙最後上船時間上午11點僅餘半小時,我們心裏急得很。11點到達公和祥碼頭,旅客已排成長蛇陣,等待海關檢查。許多朋友來送行,史東山和韓仲良為我們拍了一段電影。等到將近1點半纔擠上船。秩序之亂,有如逃難。上船後找艙位,擠出一身臭汗,幸虧碰到一位在香港上船的陸君,領我們到“ 1 B”統艙,那是由貨艙改裝的所謂緊急艙位。原先這條“麥琪將軍”號是海軍運輸船,最近恢復自由運營。船艙衹分房艙和統艙兩級,房艙住官,統艙住兵。統艙床分四層,上下鋪距衹二尺光景,全艙要住幾百人。艙裏那麽熱,人那麽多,如同進了地獄。我心想船公司為什麽不肯賣房艙票給我們,也許因為我們不是拿紅色官員護照的吧。然而,馮玉祥將軍的隨員吳組緗以及其他幾位水利專傢,明明是中國政府指派隨馮將軍考察水利的官員,怎麽也睡統艙呢?
船員對中國旅客的歧視非常明顯,愛蓮買的是“ 2 B”艙位,艙裏住的幾乎全是高鼻子西方女人,管理員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招呼愛蓮,氣得愛蓮搬進了中國人的“3 B”艙裏去。
4點起錨,統艙開飯,又是長蛇陣。旅客自己搬餐具,吃完送到洗滌櫃上去。食堂像個大蒸籠,一片汗臭,侍者一臉兇相,呼幺喝六,當旅客是罪犯。中午在碼頭沒有進餐,此時已是饑腸轆轆。汗儘管流,氣儘管受,這頓飯還是非吃不可。
上船時,托人買了把躺椅,放在房艙處的甲板上。開船後,船員來清場,把統艙客趕到船頭船尾,那兒沒有遮陽的篷,太陽那麽毒,如何受得了?衹好在救生船的餘蔭下找個藏身之地。全船旅客近2000人,中國人占半數以上,猶太人也不少,沒一個人的衣服不是濕透的。
一小時後,出吳淞口,海波萬頃,帆影點點,船一直往東走,祖國的海岸遠遠拋在後面。
9月3日
昨晚在鋪上一直淌汗,像了一次土耳其浴。
海水藍得像派剋墨水,飛魚一陣陣從激浪中飛出,作弧形拋物綫降落在激浪中。
太陽太強烈,我們將帆布躺椅放到房艙甲板上,又被船員趕走。
下午4時左右,看到海島一群,據說是琉球群島。傍晚過長崎海岸。
馮玉祥到統艙來訪客,吳組緗告訴我,馮友蘭和華羅庚兩位教授也搭乘統艙。馮將軍看到我們這些局促一隅的統艙客,寫信給船長,希望讓我們自由出入房艙甲板,結果當然沒有“允如所請”。
上午伙食櫃開門,買啤酒的旅客排成長蛇陣,司徒夾在其中,可是將輪到他時,關了門。下午我去排隊,買得四瓶啤酒,一條吉士煙,四包巧剋力,花了二元二角,找回來的都是銀角子,這東西久違了,頗覺新奇。
三餐很豐富,可惜全是罐頭貨,衹有水果是新鮮的。
船上的秩序已較昨天有進步,在甲板上躺了一天,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希望明天能畫點速寫。
許多旅客搬到甲板上睡,我怕着涼,把躺椅搬進艙裏,找到一處風口,美美地睡了一晚。
9月4日
船已偏嚮東北走,吃飯時候雖然熱,但比昨天好多了。近午下了一陣大雨,立刻涼下來。到進晚餐時,不淌汗了。
下午雨過,天空特別晴朗。船頭是統艙客的天堂,一堆一堆人,唱的唱,玩的玩,一位四川同胞在彈琵琶,圍着一圈人。猶太人占據甲板的一大片,小孩特別多。對於這些失去祖國的漂泊者,前面的一片大陸,將成為他們的極樂世界。中國人學生居多,是到美國去上大學;其次是返美的華僑;外交官和政府派出國的考察官員也不少。像我們夫婦這種“江湖藝人”,恐怕是少數中的極少數。
在我嚮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申請簽證時,那位領事知道我是畫漫畫的,帶着微笑風趣地對我說:“我們美國不是樣樣都好,你可以不客氣地挖我們的瘡疤。”回國以後,我於1948年給北平《新民報》畫了一套《天堂記》漫畫,以我自己作主角,扮演了30多場美國生活方式。這套畫原本打算長期畫下去,按照那位領事的意願,狠挖一下黃金帝國的瘡疤。沒想到1949年初,故都解放,社會大變,《新民報》停刊,《天堂記》也就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旅美期間,我每天寫日記。所記的事,有些是瘡疤,有些是美容,有些是悲劇,有些是喜劇。總起來說,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來看所謂的人間天堂。以前讀過別人寫的“出國記”、“留洋記”之類文章,恨不得自己也能親眼看看中國以外的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經過八年抗日艱苦生活,也真想有個機會,輕鬆愉快一個時期。沒想到真的苦盡甘來,天賜良機,在“天堂”兜了一圈,大開眼界,在我一生中,也算是一件大事。當然,在80年代的中國青年看來,到一趟外國,有什麽了不起。調查一下,同輩的一些朋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子女在外國學習或定居,的確沒什麽了不起。可是在40年代,戰後的美國,也和我們一樣鬧房荒;美國國會有所謂麥卡錫法案,壓製共産黨,雖沒有蔣政權那樣兇狠,一般老百姓對“紅色”也是頗有戒心的。現在我把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事,照日記原稿,一一抄來。我想這要比重寫一篇,親切真實得多。
1946年 9月 2日
愛蓮的意思準備8點上船,但昨晚孟君謀來電話說,9點聯華派車來送我們。10點多司徒慧敏坐了輛吉普車來。他這次和我們同船去美國,以後還要到加拿大清理傢産。車開到外灘,路堵塞了,這時離統艙最後上船時間上午11點僅餘半小時,我們心裏急得很。11點到達公和祥碼頭,旅客已排成長蛇陣,等待海關檢查。許多朋友來送行,史東山和韓仲良為我們拍了一段電影。等到將近1點半纔擠上船。秩序之亂,有如逃難。上船後找艙位,擠出一身臭汗,幸虧碰到一位在香港上船的陸君,領我們到“ 1 B”統艙,那是由貨艙改裝的所謂緊急艙位。原先這條“麥琪將軍”號是海軍運輸船,最近恢復自由運營。船艙衹分房艙和統艙兩級,房艙住官,統艙住兵。統艙床分四層,上下鋪距衹二尺光景,全艙要住幾百人。艙裏那麽熱,人那麽多,如同進了地獄。我心想船公司為什麽不肯賣房艙票給我們,也許因為我們不是拿紅色官員護照的吧。然而,馮玉祥將軍的隨員吳組緗以及其他幾位水利專傢,明明是中國政府指派隨馮將軍考察水利的官員,怎麽也睡統艙呢?
船員對中國旅客的歧視非常明顯,愛蓮買的是“ 2 B”艙位,艙裏住的幾乎全是高鼻子西方女人,管理員露出一臉不高興的樣子招呼愛蓮,氣得愛蓮搬進了中國人的“3 B”艙裏去。
4點起錨,統艙開飯,又是長蛇陣。旅客自己搬餐具,吃完送到洗滌櫃上去。食堂像個大蒸籠,一片汗臭,侍者一臉兇相,呼幺喝六,當旅客是罪犯。中午在碼頭沒有進餐,此時已是饑腸轆轆。汗儘管流,氣儘管受,這頓飯還是非吃不可。
上船時,托人買了把躺椅,放在房艙處的甲板上。開船後,船員來清場,把統艙客趕到船頭船尾,那兒沒有遮陽的篷,太陽那麽毒,如何受得了?衹好在救生船的餘蔭下找個藏身之地。全船旅客近2000人,中國人占半數以上,猶太人也不少,沒一個人的衣服不是濕透的。
一小時後,出吳淞口,海波萬頃,帆影點點,船一直往東走,祖國的海岸遠遠拋在後面。
9月3日
昨晚在鋪上一直淌汗,像了一次土耳其浴。
海水藍得像派剋墨水,飛魚一陣陣從激浪中飛出,作弧形拋物綫降落在激浪中。
太陽太強烈,我們將帆布躺椅放到房艙甲板上,又被船員趕走。
下午4時左右,看到海島一群,據說是琉球群島。傍晚過長崎海岸。
馮玉祥到統艙來訪客,吳組緗告訴我,馮友蘭和華羅庚兩位教授也搭乘統艙。馮將軍看到我們這些局促一隅的統艙客,寫信給船長,希望讓我們自由出入房艙甲板,結果當然沒有“允如所請”。
上午伙食櫃開門,買啤酒的旅客排成長蛇陣,司徒夾在其中,可是將輪到他時,關了門。下午我去排隊,買得四瓶啤酒,一條吉士煙,四包巧剋力,花了二元二角,找回來的都是銀角子,這東西久違了,頗覺新奇。
三餐很豐富,可惜全是罐頭貨,衹有水果是新鮮的。
船上的秩序已較昨天有進步,在甲板上躺了一天,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希望明天能畫點速寫。
許多旅客搬到甲板上睡,我怕着涼,把躺椅搬進艙裏,找到一處風口,美美地睡了一晚。
9月4日
船已偏嚮東北走,吃飯時候雖然熱,但比昨天好多了。近午下了一陣大雨,立刻涼下來。到進晚餐時,不淌汗了。
下午雨過,天空特別晴朗。船頭是統艙客的天堂,一堆一堆人,唱的唱,玩的玩,一位四川同胞在彈琵琶,圍着一圈人。猶太人占據甲板的一大片,小孩特別多。對於這些失去祖國的漂泊者,前面的一片大陸,將成為他們的極樂世界。中國人學生居多,是到美國去上大學;其次是返美的華僑;外交官和政府派出國的考察官員也不少。像我們夫婦這種“江湖藝人”,恐怕是少數中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