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鄧地 Deng D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5年), 萬中興 Mo Zhongx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專註--解讀中國隱形冠軍企業
  它們的事跡和經驗卻鮮為人知--哪怕是那些號稱無所不知的商業媒體,無所不通的商學院教授,或者無所不能的咨詢專傢。這是一群世界級的中小企業,這是一群“隱形冠軍”,一群值得我們學習卓越管理的真正的榜樣。
前言
  事情的源起其實很偶然。
  2003年的某一天,我當時的上司兼老友、《贏周刊》報社的總編輯熊曉傑先生跟我說,有人 嚮他推薦了一本書,是一個叫“赫爾曼·西蒙”的人寫的,書名叫《隱形冠軍》,講的是國外一群不知名的、但是非常優秀的中小企業。然後,他問我是否有興趣就這個話題做一些調查、采訪,看看中國是否也有這樣類似的企業。如果有,看看能不能找到它們,把它們的故事挖掘出來,做成一個專欄。
  於是,我大致地翻了一下這本書。發現書中那些德國公司的名字即使我們這些每天和商業新聞打交道的人都聞所未聞,作者從市場地位和長期生存這樣的f角度來評價企業的卓越程度,新穎而有理。聯想到從前接觸過的一些類似的中國公司(比如德生),一時心有戚戚,便决定嘗試這件明知費力而又未必討好的事情——小公司的采訪往往比大企業麻煩,而讀者對小公司的故事嚮來不太關心。
  2003年5月底,《贏周刊》第一期的“隱形冠軍”欄目正式推出,記得這一期的案例是通過朋友介紹瞭解到的兩傢企業——石英鐘大王明珠星公司和飼料添加劑行業的領先者宏達公司。隨後,通過各種渠道的信息收集,我和我的搭檔萬中興手上的隱形冠軍公司的名單不斷增長,現在纍计起來已經有超過100傢。在經歷了無數次熱情的推介、真情的告白、無情的拒絶之後,慢慢的有一些名單中的企業消除了戒心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和調查。再慢慢的,有一些隱形冠軍企業傢和經理人成了我們的朋友。
  我們對這些中國小公司的瞭解越深入,對它們的欣賞便越是堅定。這些企業和赫爾曼·西蒙筆下的德國隱形冠軍一樣,是真正的市場領袖。它們規模不大,但是有着令人信服的成長軌跡和非常穩健的財務狀況;它們鮮為人知,但這衹是對外界而言,在各自所處的領域當中它們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它們專註並且熱愛它們的利基,但是對於地理意義上的市場它們的視野格外開闊,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國際化的徵程。而彌足珍貴的是:它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相當成功地避開了令無數中國企業,包括很多大企業,為之深深苦惱的價格戰的泥沼。總之,不管你相信與否,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所演繹正是中國版的“藍海故事”。
  因為我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和每一位讀者分享這些故事,所以請千萬不要帶着閱讀一本學術著作的心態來看待此書。我們採集的樣本數量有限,經驗的歸納也更多地基於衹鱗片爪的感受,而不是嚴格的數理統計。但是,我相信那些真正瞭解中國企業管理實踐的人們能夠從其中提到的許多人和事當中找到共鳴。正如西蒙在《隱形冠軍》前言中所說的那樣:“相信他者更欣賞的是書中許多經驗的可操作性,而不是科學的嚴密性。”
  說到西蒙,我想沒人會反對他應該是這篇前言當中第一個應該提出致谢的名字。在德國駐廣州領事館李浩然領事的幫助下,我和這位“隱形冠軍教父”的交往有幸從2003年9月就已經開始了。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使我們的溝通輕鬆跨越了年齡和空間的阻隔。而他那種老普魯士紳士般的敬業精神和對心中理念的堅定執着令我感佩。2004年10月,西蒙來廣州參加首屆中國中小企業博覽會的時候,正式提出來請我負責《隱形冠軍》一書中文版的重新翻譯,並且鼓勵我們將我們所瞭解的中國公司的案例單獨整理成一本書。2005年初,為了讓我對他所描述的那些“德國故事”有更真切的瞭解,他又邀請和安排我訪問了分佈在11個德國城鎮的15傢德國隱形冠軍公司。可以說,沒有西蒙的啓發、鼓勵和支持,便不會有您眼前的這本書。所以,在此我謹嚮老先生緻以最誠摯的感謝。
  同樣要感謝的人還包括:所有給我們提供幫助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傢和經理們,正是他們的慷慨和信任讓我們搜集到許多從未公諸於衆的素材;我的搭檔萬中興先生,他承擔了本書部分案例的寫作,事實上為了這本書他所坐過的飛機、火車和見過的老闆、員工比我還要多;幾位尊敬的師長——暨南大學的鬍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的藍海林教授、北京大學的何志毅教授、中歐商學院的張維炯教授,很多關於隱形冠軍概念的洞見和詮釋都來自於他們;曾為我們提供了指引和無私幫助的朋友熊曉傑先生、趙為民先生、秦朔先生、尹東偉先生、張民旭先生、劉永先生。最後,還有促成此書出版的藍獅子負責人吳曉波先生、責任編輯王留全、陸斌先生。謝謝你們的辛勤勞動。
  鄧地
  2006年春節於武昌
第一章:我們嚮誰學習?(1)
  “什麽叫成功?經歷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着,這纔是真正的成功。”--任正非
  那些經常到北京、上海、廣州參加各種管理論壇或者培訓的人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臺上某某跨國公司的高管在Powerpoint的幫助下眉飛色舞地介紹他們令人景仰的企業,臺下的民營企業傢們茫然地打着哈欠。等會議結束了,大傢交換名片的時候,聽衆們可能會客氣而靦腆地說一句:“您講得太精彩了,就是離我們有點遠……”
  我們到底應該嚮誰學習?
  這道題本來應該有多個備選答案纔對,因為每個企業都在強調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大傢也都說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但現實中我們卻好像衹有一個選擇——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在學堂上還是在書本裏,我們過去學習的那些對象多半都是像GE、IBM、微軟、惠普、索尼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以及由它們的經驗提煉出來的種種規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人們面對那些呼風喚雨的偉大公司懷有傾慕之情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平心靜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傑剋·韋爾奇或者路易斯·郭士納所作的事情對於目前我們所在的這個也許衹有二三十位員工、幾百萬銷售額的創業企業來說到底有多大的指引呢?要知道,那是一些掌握着近乎無窮無盡的龐大資源的企業;那是一些治理結構和組織結構像蜘蛛網一般錯綜復雜的企業;那是一些建立在強大、活躍、健康的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之上的企業。他們的很多經驗不是不寶貴,但是等我們成長到他們規模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的時候再去參詳恐怕也不遲。因為,他們津津樂道的是如何讓大象跳舞的事情,而我們每天發愁的是如何讓螞蟻扛起米粒的事情。
  那麽,除了那些“大象”之外,這個紛繁復雜的商業世界還有沒有其他一些更適合給咱們螞蟻做榜樣的企業存在呢?
  有的,有一群叫“隱形冠軍”的公司也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
  誰是隱形冠軍?
  “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群數量龐大的企業,它們的成功衹能用卓越或者輝煌來形容,但它們的事跡和經驗卻鮮為人知——哪怕是那些號稱無所不知的商業媒體,無所不通的商學院教授,或者無所不能的咨詢專傢。這是一群世界級的中小企業,這是一群‘隱形冠軍’。
  在人們每天看到的那些嘩衆取寵的商業新聞大標題的背後,潛藏着一股完全被世人所忽視的管理智慧的源泉。一整批全球級的市場領袖們無聲無息地躲在一個安寧、靜謐,甚至是隱蔽的世界中。”
  所謂“隱形冠軍”的說法源自於一本書,而我前面所引用的這兩段文字正是這本書的開頭。
  書的誕生源自於一次邂逅。
  1986年,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杜塞爾多夫遇到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奧多·利維特。兩人聊起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麽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前者的出口連續多年高居世界第一?那時的西蒙和其他大多數的管理學者一樣,喜歡研究那些聲名顯赫的大企業。但這一次,兩個人很快就一致地認識到:秘密不可能在德國的大企業身上。因為西門子、拜爾或者戴姆勒·奔馳跟它們那些同樣財雄勢大的國際競爭對手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於是西蒙猜想,德國在出口方面的卓越表現很可能與德國中小企業,尤其是那些在各自的市場領域裏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小企業密不可分。這些規模雖然不大的企業都已經在世界市場上縱橫多年,成績斐然。有了這種朦朧的意識之後,西蒙開始對這些細分市場的領袖們進行係統地搜尋和研究。結果發現在他的祖國居然有成百上千的這種公司:它們對於公衆來說或許默默無聞,在各自所在的細分市場當中占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極高的市場份額,有的甚至高達90%。於是他給它們起了一個綽號——“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這就是這個說法的由來。1996年,西蒙把他搜集到的500多傢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經驗組織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隱形冠軍》。
  2003年前後,我開始接觸到這本書,並且被這個概念深深吸引。它所能引發的最令人興奮的聯想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號稱“世界工廠”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傢裏,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聯想、海爾、TCL之外,是否也存在西蒙所說的那種神秘的利基市場領袖呢?如果有的話,它們與德國的那些對應的企業(counterpart)相比是不是有相同的特徵呢?還有,它們對於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已有和將有怎樣的貢獻呢?它們有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其它的中小企業效仿呢?
  如果完全參照西蒙在書中的標準 ,尤其是在國際化方面的標準,在我們視綫所及的範圍當中,中國的世界級隱形冠軍應該是這樣一些寥寥可數的企業:
首頁>> 文學>> 经济商企>> 鄧地 Deng Di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5年), 萬中興 Mo Zhongx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