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深度解讀:華人首富
  華人世界“最富有之人”的成長故事:這群人中,最老的88歲,最年輕的32歲,剛剛祖孫三代。這群人中,創業時資金最少的衹用了500元,最高的也不過50萬美元。
黃光裕:3年世界500強(1)
  “當我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不必考慮價格就把它買下來”。--黃光裕
  [首富檔案]
  國別:中國大陸
  籍貫:廣東汕頭
  出生年月:1969年5月
  行業:連鎖、地産等
  財富狀況:2004年以105億的資産,2005年107億資産連續兩年位列鬍潤百富榜第一。
  家庭:已婚,有一女。
  17歲的黃光裕來到北京,走在大街上的他覺得有點恍惚。北京實在太大了,比自己去過的任何城市都要讓人無所適從。
  他到處轉悠,看看有沒有什麽發財的機會,但一無所獲。幾天後,幾乎沒有做什麽調查,他就通過廣州的關係——在這之前,他和他哥哥做過一些物資生意,諸如衣服、電器的貿易——要來了差不多價值15萬元左右的衣服,他决定在這個城市開始自己的商人生涯,做一個服裝銷售商。這裏比內蒙古的城市大很多倍,生意也應該很好做,黃光裕想。
  黃光裕的獨立商人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這一年是1986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黃光裕每天就做幾單生意,掙幾十塊錢。他的衣服遠不如想象中好賣,甚至還出現了積壓。
  2004年,黃光裕35歲,離他在京城開出第一間服裝店已有17年。這一年,黃光裕的國美傢電連鎖平均每天的銷售額是6000萬元,並且擁有了數傢近萬平方米的單店。用了17年時間,黃光裕成為了中國新貴,他的財産在“鬍潤百富榜”上是105億元,位列中國第一;《福布斯》的數據則是13億美元,在榮智健之後,位列中國第二。而在之前2003年《福布斯》排行榜上,黃光裕僅僅居第37位,個人財富18億人民幣。
  一個新的神話就這樣悄然出現了。
  100平方米的國美服裝店
  黃光裕是潮汕人。《周府》記載:“潮民力稼穡,收果木、蔗糖及魚????之利,經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門。”人傑地靈的潮汕久有經商的傳統,出過不少巨賈名商,最有名的莫過於李嘉誠。
  黃光裕的家乡是汕頭一個叫鳳壺村的小山村,雖然周圍的城鎮出過不少名人,但他所在的鳳壺村卻小得可以,人口不過300人,也沒有出過什麽商界強人。小小的鳳壺村在黃光裕15歲之前,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和後來創立了新鴻基地産的哥哥黃俊欽,以及兩個妹妹生活在這裏,童年沒有太多可以記敘的事件。
  1985年,黃俊欽高中畢業,而黃光裕則還沒有讀完初中,和許多潮汕人一樣,他們决定出去闖一闖。
  對於多年前的這次選擇,黃光裕後來對記者說,僅僅是考慮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有的人靠讀書出去,有的人靠當兵出去,而自己選擇的是經商。
  黃光裕和哥哥帶着從老傢籌措來的4000元錢,選擇了內蒙古作為自己的第一站。最初和同時代的大量廣州、福建商人一樣,他們從事貿易——在內蒙古尋找商機,然後通過潮汕、深圳、廣州的廠商關係,販賣當時的一些短缺物資。
  黃光裕曾經嚮記者透露,當初的這些貿易活動其實是最簡單的商業活動,比如內蒙古的一個商人要100臺電視機,但當時是賣方市場,一般無法弄到。如果你正好知道另外一個商人有電視機,這個生意就可以做了。
  到現在,黃光裕的第一桶金依舊是個謎。我們能夠知道的衹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過上述這類生意獲得了第一筆創業資金。
  黃光裕並沒有在內蒙古待很久,僅僅一年時間,他就認為內蒙古的市場太小,他想找一個更大的城市。他問自己的哥哥,周圍的城市哪個最大,黃俊欽告訴他是北京,黃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1986年早春,在春節還沒有來到的時候,黃光裕衹身前往北京。
  “1986年,在北京待了一年,搞一些推銷,主要是廣東的一些貨。”對於這一年,黃光裕嚮《北京娛樂信報》如此概括。
  這個主要做推銷的年頭也成為黃光裕發跡前的最後一個年頭,但黃光裕走上國美之路卻又和這一年的推銷密不可分。1986年,黃光裕從廣州進了一批服裝。後來黃光裕承認,自己的這個選擇是錯誤的——他選的衣服根本沒有人喜歡。
  1986年下半年,黃光裕不得不為這些衣服尋找出路。他聽朋友的介紹,找到了在北京珠市口東大街的一傢100平方米的服裝店,和當時的服裝店老闆談了代銷的生意。這傢服裝店的店名就是“國美服裝店”。
  10月份,黃光裕對零售業産生了興趣,做了多年推銷的他突然覺得行商不如坐商,他嚮服裝店老闆提出了承包的要求。1987年早春,黃光裕和他哥哥藉貸3萬元,租下了國美服裝店。
黃光裕:3年世界500強(2)
  國美服裝店成為黃光裕零售業的開始,儘管這和他後來所涉及的産品領域是如此不同。
  低價:黃光裕的連鎖之道
  即使坐着賣服裝,也讓黃光裕頭疼。在《105億傳奇》裏,黃光裕說:“我心太粗,布料、季節性等問題讓我頭疼,我幹不了。而電器,大傢都要用,風險也不大,作為當時的幾大件,電器比較昂貴,也不會很快被淘汰,比較定型,我做起來比較合適。”
  沒出兩個月,黃光裕和黃俊欽就放棄了服裝銷售,把服裝店完全改成了電器店,但電器從何而來?過去積纍的客戶關係,為黃氏兄弟這一時期爭取到傢電産品貨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們還專門派人去廣州番禺等地直接進貨。另外,面對走私的質疑,黃光裕則說自己當時出售的很多國外傢電主要來自北京最大的收購站——在那裏有大量出國人員從國外帶回來的傢電産品。
  1987年之後,國美經歷了一個較為快速成長的時期。黃光裕在北京又陸續開出了幾傢名字不一的電器專賣店。
  國美為什麽可以和當時處於強勢地位的衆多商場角逐?黃光裕認為,除了整個市場物資短缺外,國美的低價定位顯得非常重要。1987年和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買傢電的唯一去處就是大商場,而作為國有企業,大商場的傢電定價普遍比較高,這也造成了整個行業缺乏競爭力。如何把消費者從大商場吸引到自己的小店裏來呢?黃光裕想到的就是價格,他分析說,當時國有商場的傢電價格過高,所以一旦一個電視機的價格相差一兩千元的話,就完全能夠把顧客吸引過來。
  “要做大就要市場對你有一個認可。我就需要銷量大、規模大,就要獲取總體的利潤,不去追求單件東西的利潤是多少。從服務到價格,綜合起來一定讓人能夠接受的。國美為什麽能采取這個做法?因為消費者受益,從而認可你,十年如一日,品牌就會越壘越高。”黃光裕如此解釋他的低價成長策略。
  黃光裕提出的低價策略的實施成為整個國美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
  早年黃光裕通過南方的關係和跑收購站來獲得進口傢電産品,另外,當時也是一個“條子”開路的時代,黃光裕通過長期纍積的關係、良好的人緣以及敏銳的信息渠道來得到所需要的傢電産品,然後,依靠大量的跑街信息——即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對手的價格信息,製訂更低價格的做法,來完成“合理的”低價銷售。
  沒過幾年,隨着門店和銷量的增加,黃光裕面臨着貨物的成本問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市場上流行的還是國外傢電,很多商品甚至到了一貨難求的地步。但隨着國傢對傢電産業的放開,大量製造企業進入上遊,涉足傢電産品的生産,導致傢電産量在短時期內迅速提高,價格則迅速拉低,傢電産業很快就進入了供貨多於要貨的階段。在生産量擴大的基礎上,市場開始由以國外産品為主,轉嚮以國內産品為主。
  1996年,一場渠道革命在黃光裕的籌劃下開始了。
  當時中國的傢電業流行的是代理商製,即廠傢在全國市場設立幾個大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為一級供應商,在這些供應商下面,又有若幹個二級代理商,出廠産品的價格則一級級地提高。傳統的傢電銷售渠道就成為一個金字塔形,有的二級代理商下面,還有三級、四級,最後纔到達銷售終端。
  1996年到1997年國美完成了産品結構的調整,門店開始從出售國外進口傢電為主,轉嚮經營國産或者合資品牌傢電。同一時期,長虹、海爾等中國傢電企業則經歷了企業的首個成長期。黃光裕的進貨渠道革命隨之上演。
  1997年,國美率先以包銷、招標、定製等形式,和廠傢進行聯動,完全拋開了過去橫亙在自己和廠傢之間的各種代理商。
  黃光裕的低價策略在這個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往往有諸多品種限製,産品範圍也較小——現在,通過所謂的包銷、招標和定製,更多的産品以更低的價格出現了。國美出售的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國産電器,有的甚至比大商場便宜2000元,並且因為銷售和規模上的優勢,國美又把小的渠道終端拋在了身後。
  1999年,國美走出北京,價格殺手的說法見諸媒體。很多地方的大商場甚至開始聯合對抗國美,但消費者面對真實可信的價格,選擇的天平自然開始傾斜。
  可以說,傢電産業的大時代,促成了黃光裕的低價革命,而除了在傢電産業勃興時期的這次渠道革命,若幹年後,黃光裕引導的另外一個時代的熱賣品——手機的渠道革命同樣給國美帶來了機遇。
首頁>> 文學>> 商界精英>>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