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徐思衆先生是在1995年3月17日認識的。之後,又多次見面,我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徐思衆先生為馬來西亞推廣珠心算教育花費了很多時間。他多次自費來馬來西亞考察教育。我對他的勤奮和努力深表欽佩。
徐思衆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用努力的工作,使馬來西亞小學珠心算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馬中教育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現在他把人生經歷用自傳的形式寫成《一生做好一件事》一書,我感到非常高興。
我相信,此書將會呈現這個為之理想奮鬥者的很多有趣內幕,他的經歷會給年輕人以啓示。
馬哈蒂爾·賓·穆罕默德醫生
2005年6月寫於布特拉再也
徐思衆先生為馬來西亞推廣珠心算教育花費了很多時間。他多次自費來馬來西亞考察教育。我對他的勤奮和努力深表欽佩。
徐思衆是一個很勤奮的人,他用努力的工作,使馬來西亞小學珠心算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馬中教育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現在他把人生經歷用自傳的形式寫成《一生做好一件事》一書,我感到非常高興。
我相信,此書將會呈現這個為之理想奮鬥者的很多有趣內幕,他的經歷會給年輕人以啓示。
馬哈蒂爾·賓·穆罕默德醫生
2005年6月寫於布特拉再也
到這裏頂職。
我叫徐思衆,1961年2月生於浙江省慈溪縣(現為慈溪市)塘頭村。父親是一位吃公傢飯的老師,母親是一位善良賢淑的家庭婦女。
自小傢境貧寒,記憶裏,每天天不亮,哥哥和姐姐就扛着鋤頭到田野裏勞作,父親頭頂星星去十幾裏路外的學校教課。父親每年大約300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傢7口。小時候,我都是穿着哥哥姐姐剩下的綴滿補丁的衣服,從沒有穿過一雙新鞋。
作為傢裏唯一能上學的孩子,我對想讀書而不得的哥哥姐姐們充滿了愧疚。似乎是為了補償,在學校我拼命用功,一放學就立即跑到地裏,幫傢裏幹活。
求學的命運在初中畢業那年還是發生了變化。因為種種原因,我失去了讀高中的資格。每天和哥哥姐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
那一個晚上,是我人生的轉折。晚飯後,父親把我們兄妹五人召集在一起,神色莊重地說,我要病退了,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可以頂替我去學校工作。但是,名額衹有一個,讓誰去頂職呢?
大傢都巴巴地陳述了自己的願望和理由。
父親緩緩地說:“我想把這個崗位給思衆,你們兄妹之中,衹有他讀過書,又肯鑽研、愛學習,比較適合頂替我的工作,你們應該沒有意見吧!”
姐姐和哥哥們相互看了一眼後,沒有反對。於是,父親一錘定音:“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我不會親一個疏一個,我都愛你們,但考慮到綜合條件,思衆確實要好一點,這個位子給他吧。”
1979年10月19日, 父親帶着我辦理了頂職手續。
第二天,我參加了相關的考試。幾天後,就收到了錄用通知書。在派出所排隊註銷農村戶口,辦理城鎮戶口時,我手捧一份清楚地寫明我農民身份的表格,不消幾分鐘,辦完手續,相應一欄已換上居民身份。僅僅幾分鐘啊,我的身份就徹底不同了!那個年代,這是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農村青年夢寐以求的。
我的故事就從那年開始了——
有一次,村裏組織開會,我剛好也去了。村會計拉住我,順手推給我他用了多年的算盤,說他太忙,讓我幫忙算算各傢各戶要分配的糧食和工分。我看着又舊又破的算盤,呆呆地站在那裏,手足無措。會計驚疑地問我,你不會打算盤呀,虧你還是老師呢!我的臉“騰”地一下漲得通紅。
從這以後,每天一回傢,我就坐在飯桌邊,讓父親教算盤,連學帶練直到深夜。
幾個月後,村裏又組織開會。我走到會計面前說,咱們來比賽打算盤?那會計隨口就說好啊!但結果大出他的意料。他說,你不是不會打算盤嗎?怎麽一下子打得這樣快了?
世界上的事真是要講緣分的。我一摸上算盤,就瘋狂地迷戀上它。衹要有空,手指就不由自主地在上面撥拉,很像今天那些打電腦遊戲成癮的孩子。
我開始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們學習珠算,同時嚮校領導提出了成立珠算課外興趣小組的請求,學校領導同意了。
興趣小組其實就是課外輔導班,每天一放學,興趣小組的七八個孩子都自覺地拿出小算盤劈劈啪啪地打,我則邊教邊觀察,探索新的教學法。
學生們很爭氣,每逢重大數學考試、珠算比賽必定名列前茅,而我也在方圓一帶珠算教學上有了些名氣。大傢對我比比劃劃,指指點點:“就是那個教珠算的徐思衆,帶學生很有一套的。”
我叫徐思衆,1961年2月生於浙江省慈溪縣(現為慈溪市)塘頭村。父親是一位吃公傢飯的老師,母親是一位善良賢淑的家庭婦女。
自小傢境貧寒,記憶裏,每天天不亮,哥哥和姐姐就扛着鋤頭到田野裏勞作,父親頭頂星星去十幾裏路外的學校教課。父親每年大約300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傢7口。小時候,我都是穿着哥哥姐姐剩下的綴滿補丁的衣服,從沒有穿過一雙新鞋。
作為傢裏唯一能上學的孩子,我對想讀書而不得的哥哥姐姐們充滿了愧疚。似乎是為了補償,在學校我拼命用功,一放學就立即跑到地裏,幫傢裏幹活。
求學的命運在初中畢業那年還是發生了變化。因為種種原因,我失去了讀高中的資格。每天和哥哥姐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
那一個晚上,是我人生的轉折。晚飯後,父親把我們兄妹五人召集在一起,神色莊重地說,我要病退了,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可以頂替我去學校工作。但是,名額衹有一個,讓誰去頂職呢?
大傢都巴巴地陳述了自己的願望和理由。
父親緩緩地說:“我想把這個崗位給思衆,你們兄妹之中,衹有他讀過書,又肯鑽研、愛學習,比較適合頂替我的工作,你們應該沒有意見吧!”
姐姐和哥哥們相互看了一眼後,沒有反對。於是,父親一錘定音:“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我不會親一個疏一個,我都愛你們,但考慮到綜合條件,思衆確實要好一點,這個位子給他吧。”
1979年10月19日, 父親帶着我辦理了頂職手續。
第二天,我參加了相關的考試。幾天後,就收到了錄用通知書。在派出所排隊註銷農村戶口,辦理城鎮戶口時,我手捧一份清楚地寫明我農民身份的表格,不消幾分鐘,辦完手續,相應一欄已換上居民身份。僅僅幾分鐘啊,我的身份就徹底不同了!那個年代,這是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農村青年夢寐以求的。
我的故事就從那年開始了——
有一次,村裏組織開會,我剛好也去了。村會計拉住我,順手推給我他用了多年的算盤,說他太忙,讓我幫忙算算各傢各戶要分配的糧食和工分。我看着又舊又破的算盤,呆呆地站在那裏,手足無措。會計驚疑地問我,你不會打算盤呀,虧你還是老師呢!我的臉“騰”地一下漲得通紅。
從這以後,每天一回傢,我就坐在飯桌邊,讓父親教算盤,連學帶練直到深夜。
幾個月後,村裏又組織開會。我走到會計面前說,咱們來比賽打算盤?那會計隨口就說好啊!但結果大出他的意料。他說,你不是不會打算盤嗎?怎麽一下子打得這樣快了?
世界上的事真是要講緣分的。我一摸上算盤,就瘋狂地迷戀上它。衹要有空,手指就不由自主地在上面撥拉,很像今天那些打電腦遊戲成癮的孩子。
我開始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們學習珠算,同時嚮校領導提出了成立珠算課外興趣小組的請求,學校領導同意了。
興趣小組其實就是課外輔導班,每天一放學,興趣小組的七八個孩子都自覺地拿出小算盤劈劈啪啪地打,我則邊教邊觀察,探索新的教學法。
學生們很爭氣,每逢重大數學考試、珠算比賽必定名列前茅,而我也在方圓一帶珠算教學上有了些名氣。大傢對我比比劃劃,指指點點:“就是那個教珠算的徐思衆,帶學生很有一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