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杂史>> 屈維英 Qu Weiy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3年)
皇傢醫事
  皇傢宮廷醫案養生之道大揭秘:皇傢醫事
  
  任何人都會關註生老病死,普通大衆如此,養尊處優的皇室更是如此。乾隆帝的長壽秘訣、慈禧太後的養顔術、康熙種痘術、太醫們的絶活……這些來自與民間的醫學智慧,在清朝宮廷裏發揮了巨大的功效之後,現在伴隨着清宮檔案的公開又能為大衆所知了。
  
  正所謂人命關天,清代太醫院在記錄皇室成員病癥時卻來不得半點馬虎,稍有疏忽就難免殺身之禍,另一方面,統治者在自己的健康面前也不能不敞開心扉,任何一種疾病都不是空穴來風,不僅有生理的因素,更有其精神層面的深刻原因。經歷了皇室成員的“臨床實驗”之後,這些醫事經驗還能為今天的人們所用嗎?這些可以依稀從中看出當時政治氣候的動態王朝的氣數的醫案,在今天看來,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含量。
《皇傢醫事》目錄
  作者自序/Ⅴ
  第一章 醫藥篇/1
  在我國古代民間,每逢端午、重陽、除夕等節日,都要舉行不同儀式進行防玻如端午節飲艾葉酒、雄黃酒,焚燒蒼術、白芷一類氣味芳香的草藥,並以蒲艾沐浴,雄黃塗額;重陽節飲茱萸酒、臘酒、椒酒;除夕飲椒柏酒、屠蘇酒、桃湯,以及點燃丁香、皂角等,這些做法都無一不體現了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的中醫思想。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2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5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0
  鎮心理氣治溫病/15
  活血化淤廣泛運用/19
  帝王也需用猛藥/25
  外治醫方獨具特色/30
  醫療護理方法繁多/36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42
  藥材地道要講究/47
  重視未病控病情/51
  中西醫互相交流/57
  臨終救命生脈散/61
  宮廷秘方的現代利用/65
  第二章 養生篇/71
  每年春季榆樹出葉結錢的時候,清宮都要食榆錢餑餑、榆錢餅、榆錢糕。乾隆不僅自己帶頭吃,還分送給後妃、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並將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食物供奉神祖,在宮內、圓明園等處供上榆錢食品。
  康熙帝拒絶靈丹妙藥/72
  節儉飲食能長壽/76
  溫泉“坐湯”養生好/81
  乾隆長壽有秘訣/84
  皇室保健有人參/91
  嘉慶忽視了“老年脖/97
  “藥員養生,身心清明/101
  健胃消食的鍋巴/105
  慈禧吃鮮花成癖/108
  老佛爺駐顔有術/111
  清代皇帝不嗜酒/116
  西太後鐘情“代茶飲”/120
  宣統喜歡吃山楂/125
  脾腎雙補抗衰老/128
  清宮健脾八仙糕/134
  第三章 歷史篇/137
  歷史不光是由文字寫成,醫藥的痕跡也在進行歷史書寫。在醫生面前,人的健康狀況是赤裸裸的,而藥方更是人無法掩飾的身體、生命狀況的寫照。順治、康熙、雍正、同治、光緒,他們的死因之謎,清宮的醫療檔案將告訴你一個新的答案。
  順治帝英年早逝/138
  康熙帝因“痘”得福/144
  立儲之憂害健康/149
  雍正帝死於“仙丹”/154
  六世班禪“因痘圓寂”/161
  哀世之君的宿命/165
  李總管醫案有玄機/171
  同治死因揭秘/176
  光緒之死有病因/180
  “鬼子六”悲憤而終/186
  清末無嗣鬧宮荒/190
  清帝多亡於鼕天/198
  “香妃”可能死於瘡疾/201
  可憐瑾妃亦薄命/205
  “寡婦院”裏肝病多/208
  格格多患“相思脖/212
  第四章 太醫篇/215
  皇傢通常都集中了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醫生,而清宮太醫院就是清代最出色醫生的聚集之處。不管他們來自江南水鄉還是關外北國,這些醫生互通專長,懷着懸壺濟世的目標,研究出大量卓有成效的醫術和藥方,更在一個社會變革的時期為民衆醫療做出卓越貢獻。
  康熙帝關心朝臣健康/216
  西醫也進太醫院/221
  太醫老字號同仁堂/225
  道光帝廢止針灸/230
  出診太醫不收“紅包”/236
  自古太醫實難當/238
  杜鐘駿關註鴉片之害/244
  江南水鄉多名醫/248
  末代太醫院院長張仲元/255
  跨時代的太醫孔伯華/258
  太醫院的衰落與終結/262
  後記 我與清宮醫案的情緣/267
  本書主要參考著述/271
作者自序(1)
  2005年,一部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風靡東南亞,着實是火了一把。這部電視劇所講述的,不過是韓國歷史上一位宮廷醫女的成長經歷,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片中還有意穿插了大量細緻入微的膳食和養生之道,令人不禁反思的是,這些在每一個中醫看來都如數傢珍的常識,卻令我們的國人備感新鮮,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些素材都無一不能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找到源頭,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材料,經過韓國電視工業的現代包裝之後,居然把原産地的人們搞得如癡如醉。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也充分說明了文化資源大國並不等於文化産業大國,在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開發上,我們的功課還做得遠遠不夠,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追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窺一斑而見全豹,讀者不妨首先把本書看作是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文化寶庫所做的一次小小的發現之旅,一次對中華傳統文明的重溫。
  迄今為止,對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近三百年歷史的演繹和傳播,可謂是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了,但在五花八門的正說和戲說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接觸到至今仍深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有關清代太醫院為歷代皇室成員診療所留下的歷史記錄。這批多達四萬餘件的清宮醫案,不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史料價值最高的皇傢醫療檔案,而且可以說是空前絶後。隨着太醫院的發展至清盛極而衰,這批記錄詳實的醫療檔案亦隨着大清王朝的煙消雲散悄悄淡出世人的視野,而這一沉睡就是整整七十多個春秋。
  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醫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可冀先生曾倡議係統梳理清宮醫案,並且帶領一批科研人員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亦有專著出版。但此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在當時衹為少數專傢所瞭解,其研究成果也頗為專業,一般讀者很難瞭解其中的奧秘。當時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後,這批檔案也就很少再有人問津,重又回到歷史的塵埃中去了。
  但在本人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看來,這批浩繁而完備的清宮醫療檔案,卻是一座取之不勁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它不僅在中華醫藥方面有其特殊的研究價值,大可造福於現代人的健康,而且在專業之外更有着無法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即使是對於大衆讀者來說,也不乏豐富的營養和裨益。具體說來,清宮醫案的價值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各種疾病尤其是烈性傳染病的爆發常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疾病不僅反映出當時的國計民生,而且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衹不過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們在探索歷史的脈絡時常常忽略了醫學領域,而從醫者又大多囿於專業,不曾將疾病的來竜去脈與社會發展的橋梁打通,或者也無暇顧及和發揮。在本人看來,清宮醫案並不衹是皇室診療記錄的簡單羅列,通過這批文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的腳步是如何在疾病的威脅前輾轉騰挪,甚至可以不經意地逐層剝開人類社會發展與疾病史之間的種種微妙而又千絲萬縷的聯繫,進一步洞察歷史的真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王朝的醫療衛生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難得的社會文明史,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人類歷史在前進過程中的無奈和苦難,亦可以感受到文明跋涉的印記和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這恐怕也是當時的宮廷太醫們所沒有想到的吧。
  其二,清宮醫案完全可以當作一部有關清代的信史來品讀。中國的歷史書寫者常常由於時代的需求編撰歷史,即使是一部二十四史,也往往因為統治者的需要而頗多隱麯、篡改之處,所謂為尊者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今天的人們在接受歷史的記述時要多留個心眼,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但正所謂人命關天,清代太醫院在記錄皇室成員病癥時卻來不得半點馬虎,稍有疏忽就難免殺身之禍,另一方面,統治者在自己的健康面前也不能不敞開心扉,任何一種疾病都事出有因,不僅有生理的因素,更有其精神層面的深刻原因,甚至從諸位皇帝病案中可以依稀看出當時政治氣候的動態,以及一個王朝的氣數。正是因為太醫院的獨特使命和作用,又相對超脫於政治鬥爭的旋渦,以及歷代醫傢所素來秉承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清宮醫案纔在不經意間為今天的我們透露了諸多王朝皇位更迭的歷史隱秘,以及歷史人物所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首頁>> 文學>> 杂史>> 屈維英 Qu Weiy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