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人文学者>> 张漱菡 Zhang Shu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两岸破冰之旅第一人:胡秋原传
  他曾因编辑《武汉评论》而遭蒋介石、汪精卫追杀,却又因主张“阿狗文艺论”成为鲁迅笔下的“第三种人”,而备受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左翼作家抨击;他曾放弃日本公费留学,以文学作刀枪,力主蒋介石抗日,却又参与十九路军的反蒋“福建事变”;他曾舌战过美国大使赫尔利,抗议出卖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幕后交易,却又被蒋介石“免兼各职”;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自我流放台湾,却又于1988年以“立委”身份首开两岸破冰之旅
一(1)
  湖北,这个辛亥首义的诞生之地,为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处于全国中枢位置的一个大省。
  这里,物产虽不算丰富,却文风鼎盛,自古有“惟楚有才”之誉。
  而在全省各县中,人口最多的地方,首推黄陂县——这是一个北连大别山脉,南邻长江的大县。
  远自明末战乱期间,江西境内有一个以唐代胡成公和耿氏夫人为祖妣,以安定名堂的胡姓家族,因逃难而偕同亲戚邻居,携儿带女,大批人马地迁徙到了湖北的麻城。
  其后族人又向西部迁移,在河南光州与湖北黄陂之间形成了上十个胡姓的村落。
  其中有一支两兄弟迁到黄陂木兰山麓之义仓河。
  木兰山因那位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而闻名远近,南齐时始设木兰县,以山为名。
  北周之时,改设黄陂县。
  大概这胡姓两兄弟发现那儿四山环抱,风景不恶,而最令这批疲于奔命的难民感到满意的是,这里对外交通不便,正是个理想的避乱定居的世外桃源,因而决定就在那儿落籍,数传之后,组成了一个很大的村落。
  胡家世代平民,没有人涉足官场,大部分是胼手胝足的农民。
  到义仓河的一支开始经营船业,也就靠着这一支的财力,才得以老远地逃到黄陂县这一处山间,在这儿购置田产,聚族而居,过着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刚开始时延聘名师教授子弟。
  这里,也就有了个名正言顺的地名,叫做“胡家湾”。
  而胡家湾也开始出几个秀才了。
  到了光绪六年(1880年)的三月廿八日,胡家一个出色的男婴诞生了,他就是胡秋原的父亲。
  这孩子在子女五人中排行第五,派名家济,后号康民。
  他那热衷于读书的祖父胡锡钧和体弱多病的父亲胡承畅,都因胡康民的出生而十分高兴。
  当胡康民还不满周岁的时候,他父亲胡承畅竟一病不起。
  临终时,他握住妻子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他的遗言:“我对不起你,丢下了老父和几个孩子,以后,都得靠你代我尽孝了。你记住,小济儿一定要好好培植,日子再苦,也要让他读书。我走了,家里的事,就都偏劳你了!”“你放心,我会尽力的刘氏心碎肠断,已泣不成声。就在这天的黄昏,胡承畅终于在漫天风雨声中与世长辞。他的死,对他的老父和妻子是一次残忍而严重的打击。胡锡钧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送死养生,如何承受得了这份悲痛!
  因此,自从胡承畅去世之后,老人家便终日愁眉不展,健康状况迅速恶化。
  愁云惨雾笼罩下的胡家,不幸的事竟接踵而来。
  没多久,那体质素弱的胡承畅的长子,竟因一场急症而告不治。
  紧跟着,老祖父终于承受不了一再的打击,也告别了这悲惨的人间。
  一两年间,刘氏独力办理了三场丧事,她几乎被击倒而丧失了生的意志。
  幸而她是个坚强的女子,环顾身边的几个儿女,她明白,今后所应尽的责任,是不容她推诿的,尤其是怀抱中的胡家济,还这么幼小,抚育和教育他,更是她应尽的义务,为了这几个孩子,她也要勇敢地活下去。
  胡家济的堂兄胡家善,堂姊金姑,是他伯父所生。
  这兄妹俩自幼父母双亡,是由胡承畅夫妇抚养长大,对他们爱如己出,为他们延师训读,并主办了婚嫁大事。
  因此,叔侄之间的感情,十分浓挚。
  胡家善读书有成,考取了秀才。
  他的岳家是黄安望族潘家,请他去教书。
  后来黄安的革命党人多是他的学生。
  胡康民九岁时开始跟着堂兄胡家善到黄安去随馆附读。
  十几个年头弹指间过去,他的学业突飞猛进,已读了满腹诗书,当年的三尺童子,也长得颀长而健康,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青年了。
  胡康民母亲刘氏去世的第二年,胡家善出钱出力,为胡康民主持了终身大事。
一(2)
  婚后,胡康民在家乡教书,为本村和附近农村培养出前所未有的读书风气,乡下人家,也多半都知道将孩子送到塾馆去读书求知,至少,农家子弟中,文盲的人数已大为减少了。
  三年后,戚里间有望族周姓,以及外婆刘家,因慕胡康民的才学,专程到胡家湾来,礼聘胡康民去教书。
  在情不可却的情势下,他最后接受了这次的聘约,去教几个程度高得多的学生,家中的塾馆移交给一位族人负责,他自己便离家就馆去了。
  光绪卅一年甲辰(1905年)的秋天,胡康民毅然地辞了馆,只身来到武昌,投入黎元洪所统属的第一混成协,当了一名正兵。
  这时胡家善也考取公费留学到日本去了。
  智慧过人,学识丰富,而又能适应任何环境的胡康民,在军队里同样地表现优异,也深得同营的敬仰。
  那年的冬天,当时的陆军最高长官铁良,曾到湖北去检阅,胡康民很受铁良赏识,当时便获得了五品军功,并且准备短期内就升他为军官,授以实职。
  没料到在检查体格的时候,才发现胡康民是近视眼,升级的事因此作罢。
  这是一个不算轻的打击,胡康民不免有些心灰意冷。
  他想,难道在新军中永远当一名小兵?那又怎么会有机会一展雄心大志,以遂从军报国的初衷?!
  既然此路不通,就应该立即掉转方向,朝其他途径另谋发展。
  胡康民是个果断的人,他也不管是否行得通,就跑去向长官请求,准他出营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是隶属于三十一标的正兵,三十一标的标统,是个很明事理而又随和的人,而且也读过几年书。
  当他听了胡康民的请求后,居然大为赞成,他说:“嗯,好,你这主意不错!
  我不反对。本来嘛,我们新军,是不同于从前吃粮的大老粗的,原该文武兼修才对!
  你去考科举好了胡康民出营去考科举的事,不但获得长官的批准,而且还得到鼓励,这件事立刻宣传开来,竟成了一时风气,新军中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大有人在,于是,这些军中考生在大家的欢送和祝福下出营考试。
  不久,发榜的日子到了,那天,军营门外,忽然人声鼎沸,锣声震天。
  原来是汉阳府报房里的人来报喜,军营里得中的人有好几个,而高冠三军第一名的,便是黄陂胡康民。
  这时,营房里可热闹了,人们鼓掌欢呼,燃放鞭炮,道贺之声不绝,成为当时军中一件前所未有的盛事。
  考中了秀才的胡康民,没多久,又考上了“汉黄德道”师范学堂。
  做事一向有决断力的他,很快地就作了决定,向长官申请离营就学,自然又获批准。
  在师范学堂读了两年,胡康民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那时,安徽省宁国府正向湖北调借师资,胡康民当然是最受欢迎的理想人选。
  办教育,原是他的志愿,教书,又是他的老本行,理所当然,他接受了安徽的聘书。
  那时,他的长女胡清心年已三岁,在就职之前,他先回家安排了一下,然后携眷同行,一家人来到了安徽宣城,执起教鞭,负起培育英才的神圣使命,过着平静的岁月。
  胡康民在新式的学堂教书,和在私塾一样,负责而尽职,是一位优秀的良师。
  没有多久,在安徽教育界就建立了极好的声誉,备受推崇,成为各地争相延聘的热门人物。
  三年的时间,流水般过去,湖北方面需要人才,便又将他调了回去,在咸宁等地执教,这之后,竟调动频繁,不能在一地定居。
  胡康民觉得这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决定将妻女送回胡家湾老宅去,免得跟着他到处奔波。
  胡康民在外地教书的五年之间,夫妻俩省吃俭用,居然有了一笔很可观的积蓄。
  当余氏母女回到故里之后,胡康民立即买回了几亩祖田,好让家人的生活无虞匮乏;随后,他又与人合伙,跟胡家善的一位黄安张姓亲戚在汉口开了一山货行,居然获利不少。
首页>> 文学论坛>> 人文学者>> 张漱菡 Zhang Shu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