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珍穎
《天歌》,鏗鏘激越,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天歌》,寫航天人半個世紀的奮鬥史。如此宏大的題材,討巧迂回的寫法,難成大作品,衹有正面強攻,才能取勝。直面重大題材,對作者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勇敢的姿態,這勇敢的源頭,就是報告文學作傢必備的使命感、責任感。肩負着這樣的重擔,作傢必須腳踏實地、深入生活、細緻采訪、深刻思考、大膽判斷、精確提煉,而不能囿於私人的小天地裏,作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大天地裏,下大功夫,去創作大題材的作品,這正是《天歌》的作者令人可敬可佩之處。
讀《天歌》,掩捲前後,“中國精神”四個字,躍然眼前。這是當前國人認知度最高的一個詞彚。但是文學作品闡釋“中國精神”,最要講究的,是要表現它的多維性,以及排除公式化概念化的定義,以筆下的人物、事件,真實而生動地作藝術的表現。
細品《天歌》所描述的航天人的中國精神,以下三個方面,給我以極深的感動:
首先,是剛硬——這是航天人精神的脊梁。
作者鋪設了一幅世界風雲變幻的大背景,讓我們意識到航天人面對的危急現實,他們正是在這個現實之中起步,開始他們的高端創業。莫斯科的寒流,華盛頓的包圍,處處都是驚濤駭浪。一支堅強者組成的隊伍,就在此時集結起來,為中華民族,築建一座新的長城。他們住陋室、睡草鋪,卻專心緻志地聽着中國導彈的第一課,任鼕季的寒流凍僵了他們繪圖的手;三年睏難時,他們饑餓、浮腫,卻仍然加班到深夜;試驗基地,人人爭搶最危險的崗位,在最不安全的前沿地下室裏,人們驚訝地看到司令員的身影;當我們兩彈結合的殺手鐧驚得西方人目瞪口呆時,我們眼前會立刻浮現基地簡陋的公路上那輛瘋狂顛簸的吉普車,它裝着貨真價實的核彈頭,進行異常狀態下的模擬試驗——振蕩、碰撞,甚至自毀燃燒。而其時,正值“文革”的狂風暴雨,航天人經歷了這場浩劫中所有的劫難,但他們用剛硬的脊梁,扛住了天塌,依舊在高端的平臺上,開創輝煌的事業。
想到那異常艱難又異常燦爛的兩彈結合的創業史,那兩年的時間,對比的是美國人的十三年和蘇聯人的六年,誰能不為航天人感動呢?
讓我們更為振奮的,是改革大潮中的航天人。他們面對的雖不再是大國的威逼和包圍,但體製的變革,將細微到他們的血液中。在前所未有的時代大轉折的時刻,航天人以依然不變的剛硬,調整隊伍,聚集力量,開始新的徵程。新一代航天人,依然紅旗高擎,依然號角響亮。他們走出國門,與當年那些包圍我們藐視我們的強國大老們,平起平坐,於世界風雲間論縱橫。此時,他們最令我們感動的,仍是他們剛硬的脊梁。
在我們努力用有限的文字表述《天歌》中航天人的剛硬如此觸動我的心靈時,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把我對航天人的認識引入一個更加深刻的層面。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種大歷史觀,表現在《天歌》中,是作者對航天人多次失敗的毫不回避的描述。作者客觀而真實地敘述了這些大小不一的失敗,並更加客觀而真實地將這些失敗置於航天人屢敗屢戰直至成功的不屈不撓之中,使我們不僅看到了航天人堅韌不拔的剛硬,而更加感動於在他們的總體精神中,深深存在於各處的理性精神。這種理性的表現,正是航天人對待失敗的不懈不餒不浮躁和他們解剖失敗、認識失敗的科學態度。
在諸多對於失敗的描述中,印象最深的是“東風二號”發射的過程。國人的期待,使航天人承載了太多的壓力。於是,發射現場的意外,就令人更加震驚慌怵。但就在現場狀況難以目睹時,從中央領導到航天領導層所持的冷靜和客觀的態度,為因失敗而備感壓力的技術人員,鋪設了一個用科學解剖失敗的天地。於是,沒有人氣餒,沒有人退縮,上上下下細查原因,大大小小的過程都未說過。精細和準確,為失敗後的航天人開拓新的知識和實踐的領域。
讀《天歌》,那些書寫失敗的篇章,是不可忽略的。它不僅嚮我們揭示了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還嚮我們揭示航天人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失敗與成功相連接,纔構成航天人奮鬥史的全過程。
讀《天歌》全書,於描述成功與失敗過程之中,我還感動於一種溫暖。這種溫暖,並非膚淺的冷熱之度。我理解的這種溫暖,是融於作者努力表現的中國精神之中,這是一種凝聚力、親和力,是集合團隊的組織之力,是雕塑一個集體的和諧之力。
全書中並無獨立篇章描述這個溫暖的力量,但於航天人半個世紀的奮鬥史中,它又無處不在。甚至讓人覺得,倘若沒有這股溫暖之力,航天人將何以創業!
在《天歌》中尋找,失敗時的慰勉,比成功時的慶賀,更催人淚下。
我們會記住當聶帥將奔赴導彈發射現場時,共和國領袖的囑咐是:要做好失敗的準備;當遇到發射失敗,參與者悔恨及至恐懼時,現場的領導們卻抑製着內心的痛苦,故意開起玩笑,為技術工作者減壓;尤其是三年睏難時期,共和國元帥親自為航天人“募集”的“科技肉”、“科技豆”,而大小幹部無一染指,這成了航天人記憶中最激情涌動的一頁。
還有,在臨近發射的一刻,現場操作工人凍僵了手,是聶帥用自己的手捂暖了他們的手。那股溫暖,傳遞給現場的千百個人。還有,發射現場,指揮員們都親臨前綫;而該撤離時,元帥和領導們,仍堅持要再看望前沿的戰士們。還有許多類似的大小情節,都讓我們感到,航天人所溫潤到的那股暖流,伴他們成功,更伴他們失敗。那是他們五十年中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本文的末段,想以簡略的文字,對《天歌》的文學追求提及一點。
作者為突出作品的文學特質,做了很大的努力。作品沒有因為原始素材的龐大繁雜而隨意堆砌。相反,在對材料精心梳理後,一個嚴謹的結構將它們組織安排起來。輕重疏密,妥貼得當。就連每章前的篇首詩,也字字推敲,使閱讀者的想象飛揚起來,和着作品的情感節奏,去讀作者筆下的人和事;作品涉及了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尤其是航天方面的多類專業學問,作者避免了專業性學術對讀者閱讀的隔離,盡量用生動的語言,來解析和描述這些陌生的學問,學術性就這樣自然地滲透到文學的技巧中,豐富了讀者理解作品時的感受。
總之,《天歌》以熱烈的激情,為我們呈現了一部跳動着歷史脈搏,鼓蕩着時代風雲的勇敢者的創業史。書中描繪的那些高舉理想旗幟的航天人,將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感動。
《天歌》,鏗鏘激越,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天歌》,寫航天人半個世紀的奮鬥史。如此宏大的題材,討巧迂回的寫法,難成大作品,衹有正面強攻,才能取勝。直面重大題材,對作者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勇敢的姿態,這勇敢的源頭,就是報告文學作傢必備的使命感、責任感。肩負着這樣的重擔,作傢必須腳踏實地、深入生活、細緻采訪、深刻思考、大膽判斷、精確提煉,而不能囿於私人的小天地裏,作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大天地裏,下大功夫,去創作大題材的作品,這正是《天歌》的作者令人可敬可佩之處。
讀《天歌》,掩捲前後,“中國精神”四個字,躍然眼前。這是當前國人認知度最高的一個詞彚。但是文學作品闡釋“中國精神”,最要講究的,是要表現它的多維性,以及排除公式化概念化的定義,以筆下的人物、事件,真實而生動地作藝術的表現。
細品《天歌》所描述的航天人的中國精神,以下三個方面,給我以極深的感動:
首先,是剛硬——這是航天人精神的脊梁。
作者鋪設了一幅世界風雲變幻的大背景,讓我們意識到航天人面對的危急現實,他們正是在這個現實之中起步,開始他們的高端創業。莫斯科的寒流,華盛頓的包圍,處處都是驚濤駭浪。一支堅強者組成的隊伍,就在此時集結起來,為中華民族,築建一座新的長城。他們住陋室、睡草鋪,卻專心緻志地聽着中國導彈的第一課,任鼕季的寒流凍僵了他們繪圖的手;三年睏難時,他們饑餓、浮腫,卻仍然加班到深夜;試驗基地,人人爭搶最危險的崗位,在最不安全的前沿地下室裏,人們驚訝地看到司令員的身影;當我們兩彈結合的殺手鐧驚得西方人目瞪口呆時,我們眼前會立刻浮現基地簡陋的公路上那輛瘋狂顛簸的吉普車,它裝着貨真價實的核彈頭,進行異常狀態下的模擬試驗——振蕩、碰撞,甚至自毀燃燒。而其時,正值“文革”的狂風暴雨,航天人經歷了這場浩劫中所有的劫難,但他們用剛硬的脊梁,扛住了天塌,依舊在高端的平臺上,開創輝煌的事業。
想到那異常艱難又異常燦爛的兩彈結合的創業史,那兩年的時間,對比的是美國人的十三年和蘇聯人的六年,誰能不為航天人感動呢?
讓我們更為振奮的,是改革大潮中的航天人。他們面對的雖不再是大國的威逼和包圍,但體製的變革,將細微到他們的血液中。在前所未有的時代大轉折的時刻,航天人以依然不變的剛硬,調整隊伍,聚集力量,開始新的徵程。新一代航天人,依然紅旗高擎,依然號角響亮。他們走出國門,與當年那些包圍我們藐視我們的強國大老們,平起平坐,於世界風雲間論縱橫。此時,他們最令我們感動的,仍是他們剛硬的脊梁。
在我們努力用有限的文字表述《天歌》中航天人的剛硬如此觸動我的心靈時,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把我對航天人的認識引入一個更加深刻的層面。
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種大歷史觀,表現在《天歌》中,是作者對航天人多次失敗的毫不回避的描述。作者客觀而真實地敘述了這些大小不一的失敗,並更加客觀而真實地將這些失敗置於航天人屢敗屢戰直至成功的不屈不撓之中,使我們不僅看到了航天人堅韌不拔的剛硬,而更加感動於在他們的總體精神中,深深存在於各處的理性精神。這種理性的表現,正是航天人對待失敗的不懈不餒不浮躁和他們解剖失敗、認識失敗的科學態度。
在諸多對於失敗的描述中,印象最深的是“東風二號”發射的過程。國人的期待,使航天人承載了太多的壓力。於是,發射現場的意外,就令人更加震驚慌怵。但就在現場狀況難以目睹時,從中央領導到航天領導層所持的冷靜和客觀的態度,為因失敗而備感壓力的技術人員,鋪設了一個用科學解剖失敗的天地。於是,沒有人氣餒,沒有人退縮,上上下下細查原因,大大小小的過程都未說過。精細和準確,為失敗後的航天人開拓新的知識和實踐的領域。
讀《天歌》,那些書寫失敗的篇章,是不可忽略的。它不僅嚮我們揭示了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還嚮我們揭示航天人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失敗與成功相連接,纔構成航天人奮鬥史的全過程。
讀《天歌》全書,於描述成功與失敗過程之中,我還感動於一種溫暖。這種溫暖,並非膚淺的冷熱之度。我理解的這種溫暖,是融於作者努力表現的中國精神之中,這是一種凝聚力、親和力,是集合團隊的組織之力,是雕塑一個集體的和諧之力。
全書中並無獨立篇章描述這個溫暖的力量,但於航天人半個世紀的奮鬥史中,它又無處不在。甚至讓人覺得,倘若沒有這股溫暖之力,航天人將何以創業!
在《天歌》中尋找,失敗時的慰勉,比成功時的慶賀,更催人淚下。
我們會記住當聶帥將奔赴導彈發射現場時,共和國領袖的囑咐是:要做好失敗的準備;當遇到發射失敗,參與者悔恨及至恐懼時,現場的領導們卻抑製着內心的痛苦,故意開起玩笑,為技術工作者減壓;尤其是三年睏難時期,共和國元帥親自為航天人“募集”的“科技肉”、“科技豆”,而大小幹部無一染指,這成了航天人記憶中最激情涌動的一頁。
還有,在臨近發射的一刻,現場操作工人凍僵了手,是聶帥用自己的手捂暖了他們的手。那股溫暖,傳遞給現場的千百個人。還有,發射現場,指揮員們都親臨前綫;而該撤離時,元帥和領導們,仍堅持要再看望前沿的戰士們。還有許多類似的大小情節,都讓我們感到,航天人所溫潤到的那股暖流,伴他們成功,更伴他們失敗。那是他們五十年中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本文的末段,想以簡略的文字,對《天歌》的文學追求提及一點。
作者為突出作品的文學特質,做了很大的努力。作品沒有因為原始素材的龐大繁雜而隨意堆砌。相反,在對材料精心梳理後,一個嚴謹的結構將它們組織安排起來。輕重疏密,妥貼得當。就連每章前的篇首詩,也字字推敲,使閱讀者的想象飛揚起來,和着作品的情感節奏,去讀作者筆下的人和事;作品涉及了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尤其是航天方面的多類專業學問,作者避免了專業性學術對讀者閱讀的隔離,盡量用生動的語言,來解析和描述這些陌生的學問,學術性就這樣自然地滲透到文學的技巧中,豐富了讀者理解作品時的感受。
總之,《天歌》以熱烈的激情,為我們呈現了一部跳動着歷史脈搏,鼓蕩着時代風雲的勇敢者的創業史。書中描繪的那些高舉理想旗幟的航天人,將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感動。
——聚焦《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
文/廖小勤
報告文學以其短暫的百年歷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方面因為它是紀錄時代風雲最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學,另一方面因為它得天獨厚的藝術形式,能夠優化組合小說、散文、電影藝術的表現技巧,二者完美的結合,吸引越來越多的受衆的廣泛關註和認同。天泉、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就是這樣一部優秀力作。
一、 抒寫了感動人心的現代中國精神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火箭的搖籃,是中國航天的發祥地,中國人做了幾千年的飛天之夢,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就是明證。天泉、何建明二位作傢的眼光敏銳,抓住了報告文學的審美內核,以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的紀實性文學筆法,介紹了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因衆所周知的原因而鮮為人知的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研製故事。披露了代號“1059”的中國第一枚導彈、中國嚮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的內幕,頌揚了世人矚目的兩彈結合創造的世界“第一速度”的神話以及中國長徵係列運載火箭發射國外衛星、載人飛船的輝煌業績,表現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幾代航天人的坎坷命運和奮進歷程,是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贊歌。
首先,《天歌》具有存史的史學價值。書中通過采用大量剛剛解密的歷史檔案、訪問中國“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的親歷者、見證人,透過20世紀的風雲變幻,揭開了中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神秘面紗,許多事跡鮮為人知,第一次披露於世。嚮世人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創業史。
其次,具有資政的啓示作用。《天歌》通過對新中國在科技強國、強軍的奮鬥歷程的全景式記錄,再現了中國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方面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和新老知識分子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甘人後、勇於犧牲,團结協作、樂於奉獻,敢於打破帝國主義壟斷和封鎖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戰無不勝的團隊精神。所謂團隊精神,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既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又協同合作,有高度的嚮心力和凝聚力,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的高度重視,聶榮臻元帥的身體力行,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讓集體潛能和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了奇跡。因為衹有建設現代化的國傢,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才能打破壟斷,打破封鎖,改變被動挨打、被人支配的地位。
第三,具有深遠的教育啓迪意義。書中彰顯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它對國傢、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成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獻身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美德之一。知識分子們將振興中華的責任置於肩上,他們拋傢別子,離開舒適的傢,到環境艱難、剛剛起步的南苑,夏天蚊子咬得人不敢鑽出蚊帳,鼕天土墻上結了一層冰凌,根本沒有什麽暖氣。他們依然坐如鐘,站如鬆,描圖、打算盤(沒有計算器)、推公式、弄模型和金屬片,他們心裏裝着科學強國的理想,衹要導彈、火箭能飛起來,再苦也值。尤其是蘇聯單方面終止《國防新技術協定》,使我國正在仿製的導彈、原子彈工程陷入了睏境。可是,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們卻加快步伐,時值三年睏難時期,許多科技工作者吃着大鍋清水湯,身體浮腫,他們硬是以紅軍過雪山草地,吃樹皮草根的勇氣戰勝了睏難。
作者把文學的觸角伸進科技領域,讓科學與文學融合溝通起來,從充滿詩意的描繪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而豐富,深奧而神秘的太空世界。這些高科技鐵軍的吃苦耐勞、科學求實、團结協作、勇於攀登、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感動人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值得今天浮躁的人們學習和深思,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教育啓迪意義,為國防軍事題材報告文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文/廖小勤
報告文學以其短暫的百年歷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一方面因為它是紀錄時代風雲最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學,另一方面因為它得天獨厚的藝術形式,能夠優化組合小說、散文、電影藝術的表現技巧,二者完美的結合,吸引越來越多的受衆的廣泛關註和認同。天泉、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天歌—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就是這樣一部優秀力作。
一、 抒寫了感動人心的現代中國精神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火箭的搖籃,是中國航天的發祥地,中國人做了幾千年的飛天之夢,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就是明證。天泉、何建明二位作傢的眼光敏銳,抓住了報告文學的審美內核,以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的紀實性文學筆法,介紹了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因衆所周知的原因而鮮為人知的中國導彈、運載火箭的研製故事。披露了代號“1059”的中國第一枚導彈、中國嚮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的內幕,頌揚了世人矚目的兩彈結合創造的世界“第一速度”的神話以及中國長徵係列運載火箭發射國外衛星、載人飛船的輝煌業績,表現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幾代航天人的坎坷命運和奮進歷程,是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贊歌。
首先,《天歌》具有存史的史學價值。書中通過采用大量剛剛解密的歷史檔案、訪問中國“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的親歷者、見證人,透過20世紀的風雲變幻,揭開了中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神秘面紗,許多事跡鮮為人知,第一次披露於世。嚮世人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可歌可泣的奮鬥史和創業史。
其次,具有資政的啓示作用。《天歌》通過對新中國在科技強國、強軍的奮鬥歷程的全景式記錄,再現了中國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方面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和新老知識分子那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甘人後、勇於犧牲,團结協作、樂於奉獻,敢於打破帝國主義壟斷和封鎖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戰無不勝的團隊精神。所謂團隊精神,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既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又協同合作,有高度的嚮心力和凝聚力,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的高度重視,聶榮臻元帥的身體力行,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讓集體潛能和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了奇跡。因為衹有建設現代化的國傢,建設現代化的國防,才能打破壟斷,打破封鎖,改變被動挨打、被人支配的地位。
第三,具有深遠的教育啓迪意義。書中彰顯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它對國傢、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成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獻身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美德之一。知識分子們將振興中華的責任置於肩上,他們拋傢別子,離開舒適的傢,到環境艱難、剛剛起步的南苑,夏天蚊子咬得人不敢鑽出蚊帳,鼕天土墻上結了一層冰凌,根本沒有什麽暖氣。他們依然坐如鐘,站如鬆,描圖、打算盤(沒有計算器)、推公式、弄模型和金屬片,他們心裏裝着科學強國的理想,衹要導彈、火箭能飛起來,再苦也值。尤其是蘇聯單方面終止《國防新技術協定》,使我國正在仿製的導彈、原子彈工程陷入了睏境。可是,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們卻加快步伐,時值三年睏難時期,許多科技工作者吃着大鍋清水湯,身體浮腫,他們硬是以紅軍過雪山草地,吃樹皮草根的勇氣戰勝了睏難。
作者把文學的觸角伸進科技領域,讓科學與文學融合溝通起來,從充滿詩意的描繪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而豐富,深奧而神秘的太空世界。這些高科技鐵軍的吃苦耐勞、科學求實、團结協作、勇於攀登、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感動人心的現代中國精神,值得今天浮躁的人們學習和深思,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教育啓迪意義,為國防軍事題材報告文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