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山東,遠籍雲南,或為蚩尤之後。
祖父李鳳亭早年生活無着,遂闖關東,生平強悍、精明。
父親李鼎彝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受業於鬍適,與馮友蘭之妹馮沅君同學,曾任東北大學講師,哈爾濱吉林六中校長。
母親張桂貞,畢業於吉林女子師範學校,曾為籃球健將,是校園風頭人物。
1935年4月25日出生於哈爾濱,時值日本侵占東三省,遂自嘲為“遺民”。
1937年2歲全家遷到北平。
1940年5歲隨父親去太原,間返北京。
1942年7歲入北京新鮮鬍同小學。
1946年11歲新鮮鬍同小學改為一區九保國民學校。七月初小畢業。
1948 年13歲小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
1949 年14歲考入上海市立緝規中學。
1949年4月12日到臺灣,考入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初中二年級。
1953 年18歲高中三年級,念了一個多星期,即自願休學在傢。
1954 年 19歲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
1955 年20歲4月27日,父親去世。
1956 年21歲轉入歷史係二年級。
1959年24歲7月畢業,9月入伍。
1961年 26歲在澎湖退伍。發表《老年人和棒子》。
1963年 28歲9月出版第一本書 ─《傳統下的獨白》。
1971年36歲入獄。1976 年 41歲出獄。
1980年45歲出版《李敖全集》,5月6日與鬍茵夢結婚,8月28日離婚。
1981年46歲再度入獄。1982年47歲出獄。
1985年50歲“最高法院”平反4年前冤獄。
1989年 54歲出版《蔣介石研究六集》。
1991 年56歲出版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
1992 年57歲與王小屯結婚。
1995年60歲播出“李敖笑傲江湖”節目,出版《李敖大全集》20册。
1997年62歲出版《李敖回憶錄》。
2000年65歲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
祖父李鳳亭早年生活無着,遂闖關東,生平強悍、精明。
父親李鼎彝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受業於鬍適,與馮友蘭之妹馮沅君同學,曾任東北大學講師,哈爾濱吉林六中校長。
母親張桂貞,畢業於吉林女子師範學校,曾為籃球健將,是校園風頭人物。
1935年4月25日出生於哈爾濱,時值日本侵占東三省,遂自嘲為“遺民”。
1937年2歲全家遷到北平。
1940年5歲隨父親去太原,間返北京。
1942年7歲入北京新鮮鬍同小學。
1946年11歲新鮮鬍同小學改為一區九保國民學校。七月初小畢業。
1948 年13歲小學畢業,以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學。
1949 年14歲考入上海市立緝規中學。
1949年4月12日到臺灣,考入臺灣省立臺中第一中學初中二年級。
1953 年18歲高中三年級,念了一個多星期,即自願休學在傢。
1954 年 19歲考入臺灣大學法律專修科。
1955 年20歲4月27日,父親去世。
1956 年21歲轉入歷史係二年級。
1959年24歲7月畢業,9月入伍。
1961年 26歲在澎湖退伍。發表《老年人和棒子》。
1963年 28歲9月出版第一本書 ─《傳統下的獨白》。
1971年36歲入獄。1976 年 41歲出獄。
1980年45歲出版《李敖全集》,5月6日與鬍茵夢結婚,8月28日離婚。
1981年46歲再度入獄。1982年47歲出獄。
1985年50歲“最高法院”平反4年前冤獄。
1989年 54歲出版《蔣介石研究六集》。
1991 年56歲出版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
1992 年57歲與王小屯結婚。
1995年60歲播出“李敖笑傲江湖”節目,出版《李敖大全集》20册。
1997年62歲出版《李敖回憶錄》。
2000年65歲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
李敖的“相看兩不厭之旅”
臺北陽明山。作傢李敖伫立在大宅的陽臺上。
他眼前萬壑鬆風,鳥語如歌。在這所宅子裏,李敖常常喜歡一人獨處獨思。他那睿智深沉的目光凝視着遠方,透過蔥蘢蓊鬱的緑樹屏障,李敖似乎看到了一個夢中的世界,那裏就是他56年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祖國北京!
2005年的春天,對於臺灣作傢李敖而言,他那顆喜歡激動,也喜歡遐想的心忽然變得更加興奮衝動起來。在他身後那偌大的書齋裏,在那些狀如山積的書墻之上,有着許多李敖刻意收藏的大陸出版物,其中有一些是大陸出版的李敖文集簡體本及大陸作傢們撰寫的李敖傳記。他發現在大陸作傢的眼裏,自己的作品與評論始終都處於受到推崇的地位。有人甚至在撰寫與李敖相關的著作封面上,還為他冠以如此引人註目的稱謂:
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華裔作傢
海內外最有爭議的人物
文化的基督山
社會的羅賓漢……
然而,半生著作等身的李敖,他眼裏所看重的早已不是這些光彩炫目的頭銜,也並非美譽與褒奬。這是因為,自從步入人生的暮年以後,李敖所關註的早已是超越榮耀與金錢之外的希翼。那就是他何時才能真正實現多年來始終在心中萌動卻又無法實現的歸根之夢!因為看慣了太多的世態炎涼與浮華榮辱之後,年已七旬的作傢李敖,早把身邊一切看得太輕太淡,在李敖看來,沒有什麽比今生能回祖國內地去看一看更為重要的了。
然而,如果真要實現這一歸鄉之旅,又談何容易?
李敖依稀記得就在一年前,當《新周報》的記者出現在這幢山頂豪宅的書房裏,嚮他提出回內地旅行這一敏感的話題時,李敖仍然還保持着他固有的謹慎和執拗。記者問他:“對於未來生涯你有什麽規劃?你55年沒有離開過臺灣一天,有沒有考慮到外面看看?女兒在大陸,有沒有考慮到大陸定居?”
可是,當時的李敖居然這樣作答:“我14歲來臺灣,55年來,沒離開臺灣一天。我認為,臺灣是我工作的地方,知識的追求有很多方法,探索人類文明,也並非一定要靠到處東奔西跑。法國的伏爾泰80歲以後纔回到巴黎,我到大陸定居或觀光,套句常用的話:‘將來也不排除’。未來的生涯規劃,就是盡量的‘廢物利用’……”
從這段簡短的對話中不難發現,即便在一年之前,李敖尚未對大陸之旅下最後的决心。然而,這對於出生在黑竜江省哈爾濱,少年時期在北京讀過小學的李敖而言,並不等於說在他心裏就沒有總有一日回去看看的念頭。如果李敖心裏不思念祖國內地,如果他不懷念故鄉的山山水水,兩年前他就不會同意自己的女兒李文毅然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條件,前往首都北京定居的主張了。如果李敖對古都北京沒有好感,那麽,他在這一年的春天,就不會把香港鳳凰衛視支付給他的35萬元人民幣悉數捐贈給一所大學,建議該校為他崇敬的鬍適先生立一座銅像了。
當電視屏幕上播映出國民黨和親民黨的兩位領導人在南京、上海、西安、長沙等地參觀訪問,並在北京受到鬍錦濤等中共領導人親切接見的鏡頭時,李敖的心裏也感同身受。作為臺灣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傢,李敖並不否認,在他的胸臆間正在醖釀着一次尚未實現的大陸之旅,當然他的大陸之旅,與上述兩位臺灣政治人物的訪問沒有任何關係。在李敖的意志中甚至不希望把自己的大陸之行與連宋兩人的訪問安排在一起,因為李敖一生都信奉“特立獨行”的為人原則。他喜歡標新立異,從不希望步別人的後塵。李敖如果在當年秋天也有一次大陸之行,那必然也是完全不同於連宋的大陸行。
站在萬木蔥籠的陽明山巔,李敖常常極目遠望北方。在已經過去的56年間,他本來有許多機會離開臺灣,到世界各國去旅行或講學。他從大學畢業並在臺灣服兵役結束以後,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要求李敖與她牽手共赴美國發展,可是,李敖竟然謝絶了友人的邀請。他認為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地方,都不會比臺灣更美,更好,更適合他的生存與寫作;還有一年,一位美國友人甚至已經把邀請李敖前往講學的函件和護照都寄了過來,然而,這麽好的一次可以外出觀光的機會居然也被李敖毫不猶豫地謝絶了!李敖放棄和拒絶的理由,在別人眼裏也許是不可思議的,有人甚至認為這是非常可笑的。他說:“我是因為不敢坐飛機,所以哪裏也去不得,衹能在臺灣這個地方生活。”外面的世界縱然十分精彩,然而對於李敖而言竟沒有任何吸引力。
其實,真正強烈震撼着李敖內心世界的當然還是那片他一生永未忘懷的神奇土地!巍峨的紫禁城角樓仍常在他的眼前浮現,當年在他北京東城燈市口附近那條名叫內務部街的狹窄鬍同裏奔奔跑跑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喜歡一個人來到那雕梁畫角的高聳角樓下面,仰首翹望着那古老的明代建築與起伏蜿蜒的城碟。北海的白塔、頤和園的萬壽山、香山那暫息過千古偉人孫中山靈柩的碧雲寺,一條條在鼕天夜晚間或響起叫賣火燒聲的幽深小鬍同,京城的所有一切都在少年李敖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浮雲遊子意,56年悠悠歲月彈指一揮間,歲月蹉跎,世事沉浮,一切儼然如煙雲舊夢。畢竟來臺灣的時間太久了,畢竟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有時他甚至感到往事依稀,遙不可追。
臺北陽明山。作傢李敖伫立在大宅的陽臺上。
他眼前萬壑鬆風,鳥語如歌。在這所宅子裏,李敖常常喜歡一人獨處獨思。他那睿智深沉的目光凝視着遠方,透過蔥蘢蓊鬱的緑樹屏障,李敖似乎看到了一個夢中的世界,那裏就是他56年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祖國北京!
2005年的春天,對於臺灣作傢李敖而言,他那顆喜歡激動,也喜歡遐想的心忽然變得更加興奮衝動起來。在他身後那偌大的書齋裏,在那些狀如山積的書墻之上,有着許多李敖刻意收藏的大陸出版物,其中有一些是大陸出版的李敖文集簡體本及大陸作傢們撰寫的李敖傳記。他發現在大陸作傢的眼裏,自己的作品與評論始終都處於受到推崇的地位。有人甚至在撰寫與李敖相關的著作封面上,還為他冠以如此引人註目的稱謂:
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華裔作傢
海內外最有爭議的人物
文化的基督山
社會的羅賓漢……
然而,半生著作等身的李敖,他眼裏所看重的早已不是這些光彩炫目的頭銜,也並非美譽與褒奬。這是因為,自從步入人生的暮年以後,李敖所關註的早已是超越榮耀與金錢之外的希翼。那就是他何時才能真正實現多年來始終在心中萌動卻又無法實現的歸根之夢!因為看慣了太多的世態炎涼與浮華榮辱之後,年已七旬的作傢李敖,早把身邊一切看得太輕太淡,在李敖看來,沒有什麽比今生能回祖國內地去看一看更為重要的了。
然而,如果真要實現這一歸鄉之旅,又談何容易?
李敖依稀記得就在一年前,當《新周報》的記者出現在這幢山頂豪宅的書房裏,嚮他提出回內地旅行這一敏感的話題時,李敖仍然還保持着他固有的謹慎和執拗。記者問他:“對於未來生涯你有什麽規劃?你55年沒有離開過臺灣一天,有沒有考慮到外面看看?女兒在大陸,有沒有考慮到大陸定居?”
可是,當時的李敖居然這樣作答:“我14歲來臺灣,55年來,沒離開臺灣一天。我認為,臺灣是我工作的地方,知識的追求有很多方法,探索人類文明,也並非一定要靠到處東奔西跑。法國的伏爾泰80歲以後纔回到巴黎,我到大陸定居或觀光,套句常用的話:‘將來也不排除’。未來的生涯規劃,就是盡量的‘廢物利用’……”
從這段簡短的對話中不難發現,即便在一年之前,李敖尚未對大陸之旅下最後的决心。然而,這對於出生在黑竜江省哈爾濱,少年時期在北京讀過小學的李敖而言,並不等於說在他心裏就沒有總有一日回去看看的念頭。如果李敖心裏不思念祖國內地,如果他不懷念故鄉的山山水水,兩年前他就不會同意自己的女兒李文毅然放棄美國的優越生活條件,前往首都北京定居的主張了。如果李敖對古都北京沒有好感,那麽,他在這一年的春天,就不會把香港鳳凰衛視支付給他的35萬元人民幣悉數捐贈給一所大學,建議該校為他崇敬的鬍適先生立一座銅像了。
當電視屏幕上播映出國民黨和親民黨的兩位領導人在南京、上海、西安、長沙等地參觀訪問,並在北京受到鬍錦濤等中共領導人親切接見的鏡頭時,李敖的心裏也感同身受。作為臺灣文壇上獨樹一幟的作傢,李敖並不否認,在他的胸臆間正在醖釀着一次尚未實現的大陸之旅,當然他的大陸之旅,與上述兩位臺灣政治人物的訪問沒有任何關係。在李敖的意志中甚至不希望把自己的大陸之行與連宋兩人的訪問安排在一起,因為李敖一生都信奉“特立獨行”的為人原則。他喜歡標新立異,從不希望步別人的後塵。李敖如果在當年秋天也有一次大陸之行,那必然也是完全不同於連宋的大陸行。
站在萬木蔥籠的陽明山巔,李敖常常極目遠望北方。在已經過去的56年間,他本來有許多機會離開臺灣,到世界各國去旅行或講學。他從大學畢業並在臺灣服兵役結束以後,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要求李敖與她牽手共赴美國發展,可是,李敖竟然謝絶了友人的邀請。他認為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地方,都不會比臺灣更美,更好,更適合他的生存與寫作;還有一年,一位美國友人甚至已經把邀請李敖前往講學的函件和護照都寄了過來,然而,這麽好的一次可以外出觀光的機會居然也被李敖毫不猶豫地謝絶了!李敖放棄和拒絶的理由,在別人眼裏也許是不可思議的,有人甚至認為這是非常可笑的。他說:“我是因為不敢坐飛機,所以哪裏也去不得,衹能在臺灣這個地方生活。”外面的世界縱然十分精彩,然而對於李敖而言竟沒有任何吸引力。
其實,真正強烈震撼着李敖內心世界的當然還是那片他一生永未忘懷的神奇土地!巍峨的紫禁城角樓仍常在他的眼前浮現,當年在他北京東城燈市口附近那條名叫內務部街的狹窄鬍同裏奔奔跑跑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喜歡一個人來到那雕梁畫角的高聳角樓下面,仰首翹望着那古老的明代建築與起伏蜿蜒的城碟。北海的白塔、頤和園的萬壽山、香山那暫息過千古偉人孫中山靈柩的碧雲寺,一條條在鼕天夜晚間或響起叫賣火燒聲的幽深小鬍同,京城的所有一切都在少年李敖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浮雲遊子意,56年悠悠歲月彈指一揮間,歲月蹉跎,世事沉浮,一切儼然如煙雲舊夢。畢竟來臺灣的時間太久了,畢竟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有時他甚至感到往事依稀,遙不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