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傢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論語》,則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史記》說:“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做蘇格拉底,孟子卻可以比做柏拉圖。
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他們,卻也發現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論語》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所以大成至聖能夠以“君子坦蕩蕩”的風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態度去保持他的悠閑。孔子令門人言志,衹有曾皙最得他的贊許。而曾皙所說的,大致等於我們今天的郊遊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月,詠而歸”。與這種態度截然相對的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張。孔子還說飯菜不做好,這樣不吃那樣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卻毫不忌諱地提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而且“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等辭句也經常出現在他的嘴中。
孔沒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論語》之中,“仁”之一字,出現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聖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係主動的,但仍要由內外觀察而産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的說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己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裏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他解釋,純係內在的由自我産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聖賢。
孔子對“禮”非常尊重。孔子雖然稱贊管仲對國事有貢獻,但仍毫不遲疑地攻擊他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顔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禮”的原則反對顔淵厚葬;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孔子雖不值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他仍想趁着陽貨不在傢的時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玻他見了梁襄王,出來就說:“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齊國的吊喪正使,出使滕國,卻始終不對副使談及出使一事。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或許《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有影響。但是至聖和亞聖,相去約兩百年,中國的局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孟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八個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距離。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時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雖不能確定,但是他最活躍的時間,也是戰國時代的前中段。《孟子》一書開場即提到他見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離戰國開始已67年,又115年之後秦纔滅六國統一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維持,但是還沒有完全敗壞。以前各小國各自為政,裏面主持國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擔任下級軍官的士,全部世襲,一切都按成規,也就是說,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之原則已不再適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徵伐,仍以道德的名義出之。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事還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點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不為己甚”是當日的一般趨勢。根據原則,在某種情形之下,不追擊敵人。在某種情形之下,不嚮主敵射擊,不設險以譎詐取勝。既已給敵兵第一下的創傷,不乘勢作第二次的戳刺。頭髮斑白的人,不拘為俘虜。這些態度與歐洲中古的騎士精神很相仿佛,雖然這些原則並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戰時間短促,參戰的人數受車數的限製。總之,春秋時代的戰事,顯示了社會的不穩性。但戰事本身,卻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日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着當日的社會,相對於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的寧靜。所以他仍提倡“剋己復禮”,顯示着過去的社會秩序仍可以恢復。他有時也發牢騷,說什麽“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和“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1可是要他表示方針的時候,他的辦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復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更表現一腔復古的熱忱。
孟子有時候被人稱為有“革命性”,這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動亂,使他知道,衹是恢復故態而不改弦更張是不能濟事的。齊人準備伐燕,他說燕可伐。齊宣王問他貴戚之卿應做的本分,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也就是容許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梁襄王問他:“天下惡乎定?”他答道:“定於一。”襄王又追着問:“孰能一之?”孟子就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說過“地方百裏,而可以王”。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矩了。
孟子開始遊說的時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之季。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期間的大廝殺。雖然這時候的戰事還沒有像戰國末季的那樣劇烈——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都要嚮防地報到,降卒四十萬或四十五萬一起坑埋,所以這時已不再是春秋時代競技式的戰爭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為什伍”,即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在戰場上騎兵既登場,步兵人數也大量增加。“斬首六萬”,“斬首七萬”,已經開始見於各國的記錄。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這段話可能反映着當日各國備戰的情節,也可以說是他對當日國君草菅人命的一種控訴。他所說的“民有饑色,野有餓莩”不可能是無的放矢。
在宋朝以後,《孟子》成為《四書》之一,實際上它占《四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既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也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對中國思想史有無可形容的影響。而亞聖以慈悲為懷的心腸,為民請命,他講的話有時也富有感情性,有時尤任直覺,例如“見牛未見羊”,“君子遠庖廚”。他的性善論必定帶着一種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生性為善,那麽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這關鍵處有如盧梭之論自由。他的低水準平等思想——例如“樂歲終身飽,兇年不免於死亡”,以及“省刑罰,薄稅斂”,在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裏,被奉作經典,同時也符合事實的需要。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
為什麽孔子和孟子之間會有這樣一股距離?為什麽春秋階段與戰國階段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為什麽中國會如此早熟——在紙張都未發明,文書尚用竹簡木片傳抄之際,即出現至聖亞聖,而且與孟子同一世紀即出現了秦始皇,且對此後的中國有决定性的影響?
對於上述諸問題的背景,前人已經說過:是因為華北黃土地帶,耕耘容易,農業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業開始通有無,社會的流動性大。加以鑄鐵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間,影響到農具和兵器等等。這些解答都有根據,但是卻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春秋戰國間劇烈的變化,百傢爭鳴,最後又以暴力完成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其經過應在下節提到秦始皇的時候追論之。
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他們,卻也發現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論語》中所敘述的孔子,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感覺,不如孟子凡事緊張。所以大成至聖能夠以“君子坦蕩蕩”的風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態度去保持他的悠閑。孔子令門人言志,衹有曾皙最得他的贊許。而曾皙所說的,大致等於我們今天的郊遊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月,詠而歸”。與這種態度截然相對的是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張。孔子還說飯菜不做好,這樣不吃那樣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卻毫不忌諱地提出“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而且“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等辭句也經常出現在他的嘴中。
孔沒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惡。《論語》之中,“仁”之一字,出現了66次,沒有兩個地方解釋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說出雖為聖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範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係主動的,但仍要由內外觀察而産生。孟子則沒有這樣猶疑。他曾斬釘截鐵的說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則可以由他自己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一句話裏看出。這種道德力量,經他解釋,純係內在的由自我産生。所以他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聖賢。
孔子對“禮”非常尊重。孔子雖然稱贊管仲對國事有貢獻,但仍毫不遲疑地攻擊他器用排場超過人臣的限度。顔淵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他死時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卻根據“禮”的原則反對顔淵厚葬;又因為“禮”的需要,孔子見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興。孔子雖不值陽貨的為人,但為了禮尚往來,他仍想趁着陽貨不在傢的時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沒有這樣的耐性。齊宣王稱病,他也稱玻他見了梁襄王,出來就說:“望之不似人君。”魯平公沒有來拜訪他,他也不去見魯平公。他對各國國君的贈儀,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齊國的吊喪正使,出使滕國,卻始終不對副使談及出使一事。
這中間的不同,不能說與孔孟二人的個性無關。或許《論語》與《孟子》兩部書的取材記載不同,也有影響。但是至聖和亞聖,相去約兩百年,中國的局勢,已起了很大的變化。孟子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這八個字正好可以用來說明他們之間的距離。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時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雖不能確定,但是他最活躍的時間,也是戰國時代的前中段。《孟子》一書開場即提到他見梁惠王,那是公元前336年的事,距離戰國開始已67年,又115年之後秦纔滅六國統一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維持,但是還沒有完全敗壞。以前各小國各自為政,裏面主持國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擔任下級軍官的士,全部世襲,一切都按成規,也就是說,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之原則已不再適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徵伐,仍以道德的名義出之。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事還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點也有公認的原則,也就是仍不離開“禮”的約束。“不為己甚”是當日的一般趨勢。根據原則,在某種情形之下,不追擊敵人。在某種情形之下,不嚮主敵射擊,不設險以譎詐取勝。既已給敵兵第一下的創傷,不乘勢作第二次的戳刺。頭髮斑白的人,不拘為俘虜。這些態度與歐洲中古的騎士精神很相仿佛,雖然這些原則並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戰時間短促,參戰的人數受車數的限製。總之,春秋時代的戰事,顯示了社會的不穩性。但戰事本身,卻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
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日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着當日的社會,相對於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的寧靜。所以他仍提倡“剋己復禮”,顯示着過去的社會秩序仍可以恢復。他有時也發牢騷,說什麽“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和“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1可是要他表示方針的時候,他的辦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復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更表現一腔復古的熱忱。
孟子有時候被人稱為有“革命性”,這是因為戰國時代的動亂,使他知道,衹是恢復故態而不改弦更張是不能濟事的。齊人準備伐燕,他說燕可伐。齊宣王問他貴戚之卿應做的本分,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也就是容許廢君而另立族中賢人。梁襄王問他:“天下惡乎定?”他答道:“定於一。”襄王又追着問:“孰能一之?”孟子就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說過“地方百裏,而可以王”。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嚴格規矩了。
孟子開始遊說的時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之季。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期間的大廝殺。雖然這時候的戰事還沒有像戰國末季的那樣劇烈——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都要嚮防地報到,降卒四十萬或四十五萬一起坑埋,所以這時已不再是春秋時代競技式的戰爭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為什伍”,即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在戰場上騎兵既登場,步兵人數也大量增加。“斬首六萬”,“斬首七萬”,已經開始見於各國的記錄。孟子說“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這段話可能反映着當日各國備戰的情節,也可以說是他對當日國君草菅人命的一種控訴。他所說的“民有饑色,野有餓莩”不可能是無的放矢。
在宋朝以後,《孟子》成為《四書》之一,實際上它占《四書》一半以上的篇幅,既為各朝經筵講解之用,也為科舉取士的標準。對中國思想史有無可形容的影響。而亞聖以慈悲為懷的心腸,為民請命,他講的話有時也富有感情性,有時尤任直覺,例如“見牛未見羊”,“君子遠庖廚”。他的性善論必定帶着一種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生性為善,那麽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這關鍵處有如盧梭之論自由。他的低水準平等思想——例如“樂歲終身飽,兇年不免於死亡”,以及“省刑罰,薄稅斂”,在一個簡單的農業社會裏,被奉作經典,同時也符合事實的需要。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
為什麽孔子和孟子之間會有這樣一股距離?為什麽春秋階段與戰國階段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為什麽中國會如此早熟——在紙張都未發明,文書尚用竹簡木片傳抄之際,即出現至聖亞聖,而且與孟子同一世紀即出現了秦始皇,且對此後的中國有决定性的影響?
對於上述諸問題的背景,前人已經說過:是因為華北黃土地帶,耕耘容易,農業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業開始通有無,社會的流動性大。加以鑄鐵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之間,影響到農具和兵器等等。這些解答都有根據,但是卻沒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春秋戰國間劇烈的變化,百傢爭鳴,最後又以暴力完成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其經過應在下節提到秦始皇的時候追論之。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令人尋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經過賈誼的責難。迄至近代,既受過章炳麟和蕭一山的恭維,也受過顧頡剛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們的好奇心不能因這樣的“褒貶”而滿足。假使我們撇開嬴政的個性與作為,單說中國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誕生前約兩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統一;並且此後以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縱使長期分裂,人心仍趨嚮統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統一為職志),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我們也可以問,以歐洲人才之多,何以不曾在公元前後,同樣由一個地方較偏僻,交通也不是頂便利的國傢(有如波蘭或保加利亞)作主,以幾代的經營,打敗英,德,法,意,奧和西班牙的聯軍,並吞他們的領土,斷絶他們各國皇室的繼承,並且將各國文字劃一為一種共通的書寫係統?這事不但在兩千年前不可能,即使兩千年後的拿破侖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頭。由此可知,中外歷史之不同,不光是人才和個性的問題。
1974年之後,“秦俑”出土,這更增加我們思考的機會。這批陶器塑像據估計約為六到七千個,個個不同。從臉上的表情,還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齡和性格。有時一人面目緊張,貼鄰一人則輕鬆而微笑,士兵的頭髮,好像根據“規定”剃束,但發辮之間,既大同又有小異之處。他們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圓釘。所穿的甲,鐵片以皮帶穿貫,都根據實物絲毫不苟的模製,步兵和騎兵的製服也不同。並且這幾千個塑像帶着戰車和兵器構成戰鬥隊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藝術和技術上的同一標準。這些地方,也使我們對秦始皇的為人,另有超過以往歷史評價的感想。
比如說,以今日科技之發達,我們要重新塑製這幾千個(也可能幾萬個,因為現在出土之秦俑,尚衹有驪山陵墓東部帶北的一角)陶俑,也勢必要組成委員會,由軍官,藝術傢,科學家,工程師集思廣益的研究設計,纔製造得出來。秦始皇既為一個“焚書坑儒”的專製魔王,為何有這樣的耐性?他為什麽不以軍事形式的雷同劃一為原則,將幾千個人像以模型翻砂式的套製,有如波斯大流士宮殿前的裝潢,又有如羅馬的康斯坦丁上在的側面人像,成排結隊的出現,既不必講究生動,也毋須在藝術角度上斟酌?又很多人指摘秦始皇的迷信。像在陵墓附近配置陶俑就有迷信的嫌疑。可是他如果信神權的話,為什麽不采取埃及的辦法,將人像塑成幾丈高,又設計為鳥頭人身,或照印度的辦法,造成三頭六臂?而偏偏像希臘雅典一樣,保存了集體作品之個別的美感?
這些問題,尚待研究。可是從新發現的資料來看,我們也敢確定中國初期早熟的政治統一,造成“書同文,車同軌”的局面,是一種有歷史地理性的組織和一種帶群衆性質的運動,有如陶希聖和瀋任遠的提議,我們應從秦始皇的後面,看清戰國時代的社會經濟因素,認識農業技術的進步,商業的興起,客卿在各國政治的地位,以及遊俠的活動情形。這些因素,促使中國在秦的領導之下統一。
最近幾十年來地質學,氣象學和考古學的發現,也可以連貫到中國初期早熟的統一。中國文化發揚於黃河流域。黃河通過黃土地帶。黃土鋪蓋着華北幾省的廣大地區,土質鬆疏,經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黃河夾帶大量泥沙,隨時有阻塞河床,衝破河堤,淹沒人畜,損壞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無濟於事。本來世界主要河流夾帶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亞馬遜河夏季能帶砂10-12%。然而1940年間在陝縣附近的觀測發現,黃河夾砂以重量計達46%。夏季其中三個支流的夾砂量從42.9-63%。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問題的嚴重和龐大了。
因為人口增加,農業技術之進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時代,各小國在黃河附近築堤也已經妨礙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國傢,還惡意的將災害加諸鄰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種古籍之中記載略有不同,有的是“無麯防”,“毋麯堤”,有的是“毋雍泉”或“無障𠔌”。到戰國期間,這問題加緊,公元前332年,趙國與齊魏作戰即曾將黃河河堤决潰以浸淹對方(見諸《史記》)。又《孟子》一書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亞聖自己就對白圭說:“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吾子過矣1足見光是治水一事,中國之中央集權,已無法避免。秦始皇並非不知道這事,他統一和國後碣石頌秦德,自稱“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黃河為“德水”,更稱秦為“水德之始”,這都是確切的證據。
季候風與農業的關係,也促使中國在公元前趨嚮統一。中國農産區的雨量,80%出現於夏季三個月內。季候風由菲律賓海循西北方向吹來,有賴於由新疆方向自西至東的旋風將這氣流升高,才能將溫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結為雨。這樣一來,下雨或不下雨,全靠兩種氣流適時適地的聚會。要是它們經常在一處碰頭,其地必有水災;反之即有旱災。《史記·貨殖列傳》裏說:“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饑”,已經表現出中國初期農業的艱難。姚善友從《圖書集成》及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民國前2270年,有旱災1392次,水災1621次,見於官方的報告(此外尚有蟲災,如“蜚”如“螟”,經常見諸《春秋》)。到災荒時,鄰國如不加接濟,是為“阻糴”,即可能發生戰事。各諸侯可能因婚姻細故,個人恩怨及擴大地盤的野心而動兵戈,參與的人民則更因饑荒所迫而活躍從事。上述的葵丘之會,也有“無遏糴”的彼此保證。《左傳》裏記載因糧食問題發生的爭執其著得有如公元前720年,鄭國取溫之麥,又取成周之禾。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予以接濟。次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感恩圖報,反而阻糴。因此兩國發生戰爭。敘事的時候,《左傳》也提到“天災流行,國傢代有”。這次戰爭,秦國勝利,俘虜晉候。恰巧次年晉國“又饑”,秦伯再加以接濟,並且說:“吾怨其君,而矜其民。”還有很多戰事,書中未敘明原因,根據我們現在推想,類似爭執必然不少。
從春秋到戰國,上述背景,衹能增加國與國間的衝突。根據周朝以前的規定,各國不能隨便築城設防。但這幾百年長期擾攘,卻大開各國違“禮”築城之門。有關的鄰國,則因對方設防而備感威脅,更要先發製人。凡此種種設施,都增加中央集權的趨嚮。過去通過貴族的間接管製,像歐洲騎士樣的職業軍人都成往跡。現今則衹有全面動員,履畝徵賦。而且大國控製資源愈多,對賑災恤鄰更有效,參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併。春秋時楚國和隨國衝突,一大一小即有“隨民餒,楚之贏”的說法,戰國的時候,梁惠王語孟子,“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經過如此的措施,他就覺得他的地盤應當擴大,人口應當增多。梁惠王個人的希望沒有達到,他的想法卻有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競爭之後,小國無法生存,因而有趨嚮整個統一的趨勢。始皇滅六國的期間,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饑”,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嬴政又稱自己的功勞為“墮壞城郭”和“夷去險阻”,也就是全國對內不設防,食糧全部流通。這樣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極”。由此看來,再參閱戰國以降戰事的慘烈,和《孟子》經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雲霓”,“途有餓莩”,以及“兇年饑歲...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們無法責駡秦始皇,雖然我們無從贊同他焚書鉗製思想,而他的坑儒(所坑的也未必都是儒),其行動殘虐,更不是令人所能同意。無從“褒貶”之餘,我們衹好強調中國在公元之前統一,而且自嬴秦之後,以統一為正軌,實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撐着。
還有一件事,我們無法忘記,即秦始皇是歷史上“萬裏長城”的首創者。這是嬴政統一中國之後命蒙恬率兵三十萬,收河南,伐匈奴,在團结對外的條件下,全面築城。此舉更表示他的極權政治,有實際的需要。這一事可以留着下面再說。
1974年之後,“秦俑”出土,這更增加我們思考的機會。這批陶器塑像據估計約為六到七千個,個個不同。從臉上的表情,還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齡和性格。有時一人面目緊張,貼鄰一人則輕鬆而微笑,士兵的頭髮,好像根據“規定”剃束,但發辮之間,既大同又有小異之處。他們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圓釘。所穿的甲,鐵片以皮帶穿貫,都根據實物絲毫不苟的模製,步兵和騎兵的製服也不同。並且這幾千個塑像帶着戰車和兵器構成戰鬥隊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藝術和技術上的同一標準。這些地方,也使我們對秦始皇的為人,另有超過以往歷史評價的感想。
比如說,以今日科技之發達,我們要重新塑製這幾千個(也可能幾萬個,因為現在出土之秦俑,尚衹有驪山陵墓東部帶北的一角)陶俑,也勢必要組成委員會,由軍官,藝術傢,科學家,工程師集思廣益的研究設計,纔製造得出來。秦始皇既為一個“焚書坑儒”的專製魔王,為何有這樣的耐性?他為什麽不以軍事形式的雷同劃一為原則,將幾千個人像以模型翻砂式的套製,有如波斯大流士宮殿前的裝潢,又有如羅馬的康斯坦丁上在的側面人像,成排結隊的出現,既不必講究生動,也毋須在藝術角度上斟酌?又很多人指摘秦始皇的迷信。像在陵墓附近配置陶俑就有迷信的嫌疑。可是他如果信神權的話,為什麽不采取埃及的辦法,將人像塑成幾丈高,又設計為鳥頭人身,或照印度的辦法,造成三頭六臂?而偏偏像希臘雅典一樣,保存了集體作品之個別的美感?
這些問題,尚待研究。可是從新發現的資料來看,我們也敢確定中國初期早熟的政治統一,造成“書同文,車同軌”的局面,是一種有歷史地理性的組織和一種帶群衆性質的運動,有如陶希聖和瀋任遠的提議,我們應從秦始皇的後面,看清戰國時代的社會經濟因素,認識農業技術的進步,商業的興起,客卿在各國政治的地位,以及遊俠的活動情形。這些因素,促使中國在秦的領導之下統一。
最近幾十年來地質學,氣象學和考古學的發現,也可以連貫到中國初期早熟的統一。中國文化發揚於黃河流域。黃河通過黃土地帶。黃土鋪蓋着華北幾省的廣大地區,土質鬆疏,經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黃河夾帶大量泥沙,隨時有阻塞河床,衝破河堤,淹沒人畜,損壞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無濟於事。本來世界主要河流夾帶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亞馬遜河夏季能帶砂10-12%。然而1940年間在陝縣附近的觀測發現,黃河夾砂以重量計達46%。夏季其中三個支流的夾砂量從42.9-63%。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問題的嚴重和龐大了。
因為人口增加,農業技術之進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時代,各小國在黃河附近築堤也已經妨礙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國傢,還惡意的將災害加諸鄰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種古籍之中記載略有不同,有的是“無麯防”,“毋麯堤”,有的是“毋雍泉”或“無障𠔌”。到戰國期間,這問題加緊,公元前332年,趙國與齊魏作戰即曾將黃河河堤决潰以浸淹對方(見諸《史記》)。又《孟子》一書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亞聖自己就對白圭說:“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吾子過矣1足見光是治水一事,中國之中央集權,已無法避免。秦始皇並非不知道這事,他統一和國後碣石頌秦德,自稱“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黃河為“德水”,更稱秦為“水德之始”,這都是確切的證據。
季候風與農業的關係,也促使中國在公元前趨嚮統一。中國農産區的雨量,80%出現於夏季三個月內。季候風由菲律賓海循西北方向吹來,有賴於由新疆方向自西至東的旋風將這氣流升高,才能將溫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結為雨。這樣一來,下雨或不下雨,全靠兩種氣流適時適地的聚會。要是它們經常在一處碰頭,其地必有水災;反之即有旱災。《史記·貨殖列傳》裏說:“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饑”,已經表現出中國初期農業的艱難。姚善友從《圖書集成》及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民國前2270年,有旱災1392次,水災1621次,見於官方的報告(此外尚有蟲災,如“蜚”如“螟”,經常見諸《春秋》)。到災荒時,鄰國如不加接濟,是為“阻糴”,即可能發生戰事。各諸侯可能因婚姻細故,個人恩怨及擴大地盤的野心而動兵戈,參與的人民則更因饑荒所迫而活躍從事。上述的葵丘之會,也有“無遏糴”的彼此保證。《左傳》裏記載因糧食問題發生的爭執其著得有如公元前720年,鄭國取溫之麥,又取成周之禾。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國予以接濟。次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不感恩圖報,反而阻糴。因此兩國發生戰爭。敘事的時候,《左傳》也提到“天災流行,國傢代有”。這次戰爭,秦國勝利,俘虜晉候。恰巧次年晉國“又饑”,秦伯再加以接濟,並且說:“吾怨其君,而矜其民。”還有很多戰事,書中未敘明原因,根據我們現在推想,類似爭執必然不少。
從春秋到戰國,上述背景,衹能增加國與國間的衝突。根據周朝以前的規定,各國不能隨便築城設防。但這幾百年長期擾攘,卻大開各國違“禮”築城之門。有關的鄰國,則因對方設防而備感威脅,更要先發製人。凡此種種設施,都增加中央集權的趨嚮。過去通過貴族的間接管製,像歐洲騎士樣的職業軍人都成往跡。現今則衹有全面動員,履畝徵賦。而且大國控製資源愈多,對賑災恤鄰更有效,參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併。春秋時楚國和隨國衝突,一大一小即有“隨民餒,楚之贏”的說法,戰國的時候,梁惠王語孟子,“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經過如此的措施,他就覺得他的地盤應當擴大,人口應當增多。梁惠王個人的希望沒有達到,他的想法卻有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競爭之後,小國無法生存,因而有趨嚮整個統一的趨勢。始皇滅六國的期間,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均是“大饑”,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嬴政又稱自己的功勞為“墮壞城郭”和“夷去險阻”,也就是全國對內不設防,食糧全部流通。這樣才能“振救黔首(老百姓),周定四極”。由此看來,再參閱戰國以降戰事的慘烈,和《孟子》經常提出的“若大旱之望雲霓”,“途有餓莩”,以及“兇年饑歲...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之四方”,更感到我們無法責駡秦始皇,雖然我們無從贊同他焚書鉗製思想,而他的坑儒(所坑的也未必都是儒),其行動殘虐,更不是令人所能同意。無從“褒貶”之餘,我們衹好強調中國在公元之前統一,而且自嬴秦之後,以統一為正軌,實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撐着。
還有一件事,我們無法忘記,即秦始皇是歷史上“萬裏長城”的首創者。這是嬴政統一中國之後命蒙恬率兵三十萬,收河南,伐匈奴,在團结對外的條件下,全面築城。此舉更表示他的極權政治,有實際的需要。這一事可以留着下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