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翁帆在《曙光集》发布会现场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08年1月6日,既是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末,又是2008年图书订货会的开幕前夕,下午3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邀请杨振宁先生、翁帆女士,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曙光集》新书发布会”。届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许鹿希女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先生、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主席兼总编潘国驹先生将作为嘉宾出席这次发布会。
《曙光集》一书中,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约一半文章未曾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总结之作,还是一部开来之作,它既是杨先生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所以书中十六幅最绚烂的彩图不是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曙光集》。
这只是曙光,光芒万丈的时刻还在后头。
作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一份子
“我认为再过一百年如果讨论20世纪最重要的,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的话,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将不是希特勒的兴起与灭亡;也将不是苏联之崛起与解体,而是在此世纪中:(1)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2)中华民族的‘站起来了’。”
有近三十的时间,杨振宁先生完全是在国外渡过的;但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不可分割,他的成长脉络,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1922年,“赛先生”和“德先生”风起云涌的年代,杨振宁出生,那个时候,鲁迅写了有名的《狂人日记》;
在1927年王国维离开清华园内西院18号住宅投水鱼藻轩后的两年,杨振宁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
1937年抗战开始,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杨振宁成为联大一年级的学生;
1945年,杨振宁获取了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1957年。三十五岁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6年后,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知名学者对祖国进行访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2004年11月初,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年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居所,至今他一直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取名为“归根居”。
杨振宁先生始终认为,中华文化在他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美国和中国这种不同的影响。同时,对中西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系统、乃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做了独特的分析;对两岸统一问题、中国的政治发展等问题,也有自己的一番论述。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2008年1月6日,既是新年后的第一个周末,又是2008年图书订货会的开幕前夕,下午3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邀请杨振宁先生、翁帆女士,于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曙光集》新书发布会”。届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许鹿希女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先生、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主席兼总编潘国驹先生将作为嘉宾出席这次发布会。
《曙光集》一书中,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约一半文章未曾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总结之作,还是一部开来之作,它既是杨先生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所以书中十六幅最绚烂的彩图不是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曙光集》。
这只是曙光,光芒万丈的时刻还在后头。
作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一份子
“我认为再过一百年如果讨论20世纪最重要的,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的话,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将不是希特勒的兴起与灭亡;也将不是苏联之崛起与解体,而是在此世纪中:(1)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2)中华民族的‘站起来了’。”
有近三十的时间,杨振宁先生完全是在国外渡过的;但杨振宁先生的一生,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不可分割,他的成长脉络,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1922年,“赛先生”和“德先生”风起云涌的年代,杨振宁出生,那个时候,鲁迅写了有名的《狂人日记》;
在1927年王国维离开清华园内西院18号住宅投水鱼藻轩后的两年,杨振宁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
1937年抗战开始,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杨振宁成为联大一年级的学生;
1945年,杨振宁获取了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1957年。三十五岁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6年后,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回国的华裔知名学者对祖国进行访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2004年11月初,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年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居所,至今他一直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取名为“归根居”。
杨振宁先生始终认为,中华文化在他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美国和中国这种不同的影响。同时,对中西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系统、乃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做了独特的分析;对两岸统一问题、中国的政治发展等问题,也有自己的一番论述。
物理学的魅力
“我们的工作就是想用少数的方程式概括出宇宙的基本结构。虽然这些方程式看上去非常简单,可是它们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大部分东西的基本规律。”
作为杨振宁先生的专业,物理学无疑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书中,杨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的美,回顾了20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念了许多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及过往。
除此之外,从小就喜欢数学的杨振宁先生,还探讨了数学的形式美,甚至主动帮学生分析如何判断自己该选物理还是数学作为专业。除此之外,也涉及美学、雕塑、哲学、宗教诸领域,探讨了从《易经》到儒学的中国文化,就如杨振宁先生所感觉的,“科学工作者发现自然界有美丽、高雅而庄严的结构。初次了解这种结构是产生敬畏感的经验。而今天在我年纪大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这种敬畏感,这种看到似乎不应被凡人看到的秘密时的畏惧,事实上是极深的宗教体验。”
追念老友,追念亲人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书中,杨振宁先生回忆了与中外老友的许多交往,黄昆、邓稼先、陈省身、丘成桐、施温格、Rosenbluth、Lars Onsager……,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勾画了他们的经历和人生,殷殷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除去友人,杨振宁先生写到了他的父亲,在《父亲和我》一文中,他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温了与父亲在一起时的幸福和收获,以及后来分离两岸的痛苦。现在,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但“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直至今日,杨振宁还时常念起:“父亲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因为编写,所以懂得
“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本书由杨振宁先生的太太翁帆女士编译,她编选了所有的文章、翻译了一些从未曾译成中文的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他们自己对这段恋情的理解。在编前言中,翁帆写到:“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我们的工作就是想用少数的方程式概括出宇宙的基本结构。虽然这些方程式看上去非常简单,可是它们包含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大部分东西的基本规律。”
作为杨振宁先生的专业,物理学无疑是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书中,杨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的美,回顾了20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念了许多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及过往。
除此之外,从小就喜欢数学的杨振宁先生,还探讨了数学的形式美,甚至主动帮学生分析如何判断自己该选物理还是数学作为专业。除此之外,也涉及美学、雕塑、哲学、宗教诸领域,探讨了从《易经》到儒学的中国文化,就如杨振宁先生所感觉的,“科学工作者发现自然界有美丽、高雅而庄严的结构。初次了解这种结构是产生敬畏感的经验。而今天在我年纪大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这种敬畏感,这种看到似乎不应被凡人看到的秘密时的畏惧,事实上是极深的宗教体验。”
追念老友,追念亲人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许许多多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书中,杨振宁先生回忆了与中外老友的许多交往,黄昆、邓稼先、陈省身、丘成桐、施温格、Rosenbluth、Lars Onsager……,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勾画了他们的经历和人生,殷殷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除去友人,杨振宁先生写到了他的父亲,在《父亲和我》一文中,他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温了与父亲在一起时的幸福和收获,以及后来分离两岸的痛苦。现在,虽然父亲已经过世,但“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直至今日,杨振宁还时常念起:“父亲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因为编写,所以懂得
“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本书由杨振宁先生的太太翁帆女士编译,她编选了所有的文章、翻译了一些从未曾译成中文的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他们自己对这段恋情的理解。在编前言中,翁帆写到:“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