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廉靜 Lian J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
百位文藝傢口述實錄:我們的演藝生涯
  本書圖文並茂,以當事人口述為鮮明特色,是陳強、於藍、新鳳霞等老一輩藝術傢對自己演藝生涯的回顧,與讀者分享了戲裏戲外的一個個精彩瞬間,一起重溫屬於那個時代的溫暖記憶。
一、前言 老一代紅色文藝傢:我們永遠的榜樣
  得知由廉靜、陸華、郭錦華等同志牽頭,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剋思文藝理論研究所當代文藝研究室全體同志參加編寫的“百位藝術傢口述”係列即將付梓的喜訊,我感到分外振奮。在拜金主義越來越嚴重地腐蝕我國出版業(尤其是文藝書籍出版業),相當多的出版社對紅色文藝經典冷漠得令人心寒的今天,依然還有像中國書店出版社這樣的出版單位毅然甩掉金錢的羈絆,鄭重其事地對紅色文藝經典及紅色文藝傢鼎力相助,顯示出健康、嚮上、進步的力量勢不可擋。這怎能不讓大傢喜出望外?!作為與她們曾一起共事過十多年的老大哥,我又怎能不為姐妹們擊節喝彩!
  我之所以快慰地答應為本書寫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是真正吮吸紅色經典文藝作品特別是延安時期的文藝作品的乳汁長大最後走上文藝之路的。讀三年級時,我就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宣傳活動。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10歲的娃娃也像延安、張傢口演出隊和白山藝校的成年文藝工作者一樣,演出過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及《劉鬍蘭》、《互助》、《喜》等歌劇。這些劇目的劇情、人物,迄今還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裏,其中的主要插麯,我還能一字不差地唱出來。到了中學,我又如饑似渴地賞讀了孫犁、趙樹理、馬烽等作傢的小說,劉白羽、周而復、魏巍等人的報告文學作品,賀敬之、李季、郭小川等詩人的詩歌。這些作傢、詩人的樸素、健康、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精品佳作,在我年幼稚嫩的心裏,最早地栽下了茁壯而厚實的社會主義文藝的根苗,使我更加具體而形象地理解了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我們諄諄的教導:“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衆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這一教導牢牢地凝鑄在我的心中,使我受益了大半輩子,對我文藝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對經過革命戰爭的磨煉與考驗,在毛澤東文藝思想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我國老一代紅色文藝傢,從小就懷有無限尊崇、仰慕的感情。我常常在文章中把自己比作是老一代紅色文藝傢的後代。如今孩子長大了,應該對教誨、關愛、扶持自己學會說話、走路、立身行事的長者予以報答了。
二、前言 老一代紅色文藝傢:我們永遠的榜樣
  我全神貫註地研讀了本書所選的所有文藝傢的真知良言。他們傾訴的字字句句,無不充溢着對革命領袖無比忠誠的真情;在漫長而坎坷的革命徵程中,他們首先做一個合格的共産黨員,然後纔當一個作傢、藝術傢的革命情操;時時刻刻聽從黨召喚,一生的全部事業都由黨安排的高風亮節;他們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衆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與勞動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同他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然後創作出真正反映工農兵群衆的生活、理想和願望的傳世之作的歷史性貢獻;他們對待文藝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勇於探索和求新的進取精神,都為我們决心建設和捍衛社會主義文藝道路的晚生後學樹立了光輝的楷模。
  最令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産黨人感到幸福與自豪的是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因為毛澤東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最富魅力的偉大人物,也是這個世紀世界歷史上最具人格力量的巨人之一。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著作,是劃時代的新美學。本書中許多藝術傢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憶了在那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裏,毛主席同他們親密無間的交往,溫馨難忘的同志友情。且不說他同性情豪爽坦誠的蕭軍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談,像知心朋友一般寫信囑告蕭軍要“註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絶對地看問題,要有耐心,要註意調理人我關係,要故意地強製地省察自己的弱點,方有出路,才能安心立命。”也不贅述為了開好文藝座談會,他三番兩次找歐陽山、草明談心,請他們代自己搜集反面的意見,更不多加描摹歐陽山尊、朱丹、成蔭同志創作出《晉察冀的鄉村》等劇作時,他親筆寫信,嚮藝術傢們緻以誠摯祝賀的熾烈感情,讓我們還是隨便摘出年輕的攝影師而後成了著名電影導演的凌子風同志的一段動人的回憶吧:
  我就住在主席隔壁小屋。我正常工作。半夜我正在睡覺,警衛員來了,敲門叫我趕快起來,到主席那兒去。
  主席要瞭解情況。
  說着說着要吃飯了,主席說:“吃飯,吃飯。”用一個小茶缸子,盛半缸子酒,主席說:“喝點酒吧。”我說:“我不喝酒。”
  這段樸素無華的回憶文字,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目睹了毛主席那溫慈謙和、平等待人,與普通文藝工作者情同手足的音容笑貌,也真切地感受到大導演凌子風對毛主席無盡的思念、摯愛的情懷。
首頁>> 文學>> 群星荟萃>> 廉靜 Lian J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