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鐘山萬慮消,虛空樓閣翠岧嶢。
金陵鬱鬱帝王宅,天塹悠悠南北朝。
月滿石城秋似水,風高淮浦夜生潮。
未應便作乘蘆去,且聽仙人碧玉簫。
——[元]黃鎮成《鐘山》
地緣上的南北,與方位上的南北,是兩回事兒。
一個國傢的所謂地緣文化,常有其歷史的根源,比如美國的所謂東部與西部,除了地理、氣候上極大的差異外,很大程度上是緣於由東部嚮西部的拓荒歷史,以及移民潮的走勢與來源。因此,儘管歷史上發生過南方與北方的對峙與戰爭,並且影響深遠,人們還是更習慣於將美國首先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中國的情形亦相似,所不同的衹是把東西改了南北。歷史上南北對峙的雛形恐怕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之前雖有零星規模的南北民族之間的衝突,但都難成氣候,古代漢族的主體成分華夏族起於北方,最初衹有東西部族的對抗,商人來自東方,周人來自西方,而當時的南方還是蠻夷的天下,太伯建立吳國算是北人的第一次南遷,卻遠不足以改變南方的人口結構。楚國的君主雖然早早地自稱為王,仍免不了被以正統高貴自居的北方各諸侯國視作爵位低下的楚子,直到楚莊王問鼎中原,纔開始引起中原各國的重視,但依舊得背負蠻夷的名分。
晉楚爭霸衹不過是南北對峙最初的一種形式,戰國時期楚國的面積幾乎與其他六國的面積等同,依然無法避免國破傢亡的慘劇。此後數百年秦漢的持續統一,奠定了今日漢文化圈的基本範圍,這期間皇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口的重心,都在北方,東漢時期的十二州中,荊、揚、益、交四州屬於南方,面積不小於北方八州加上一個司隸,但在戶口的數量上卻抵不上北方的一半。
漢末軍閥迭起、群雄割據,亂的基本上是北方。塵埃落定後反倒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一北二南,開啓了真正意義上南北對峙的局面,以後晉朝雖然短暫統一,卻不能根本改變分裂的勢頭。六朝六朝,指的正是漢末以來連續統治南方的六個對立於北方政權的朝代,“南北異俗”的論調,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深入人心的。而對於今日中國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産生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接下來數百年的南北朝時代。
時間上來看,南北朝可以從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開始算,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南徵滅陳為止,前後綿延兩百年。這個大朝代上承魏晉、下接隋唐,整個中華世界幾乎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也是思想大轉折大變革的時代,如若我們將南北世界視為一體,就可以體會到這一文化體在痛苦中的自我磨煉、反思、蛻變,面貌終於煥然一新。
一千五百多年前發生在大江南北的治亂分合,或許與今日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多大關係,然而當年歷史之偶然與必然,卻可能在無形中影響着今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過,如若我們細細“審視”,就會發現這段讓後人思潮澎湃、熱血沸騰的歷史,最初時卻是從兩個今天看來並不起眼的小地方開始的,這兩個地方,也正好是南北相望,一個是內蒙古的錫拉木林河畔,另一個則是在鎮江的尋常巷陌之中,如宋代詞人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詞中所提及的。
金陵鬱鬱帝王宅,天塹悠悠南北朝。
月滿石城秋似水,風高淮浦夜生潮。
未應便作乘蘆去,且聽仙人碧玉簫。
——[元]黃鎮成《鐘山》
地緣上的南北,與方位上的南北,是兩回事兒。
一個國傢的所謂地緣文化,常有其歷史的根源,比如美國的所謂東部與西部,除了地理、氣候上極大的差異外,很大程度上是緣於由東部嚮西部的拓荒歷史,以及移民潮的走勢與來源。因此,儘管歷史上發生過南方與北方的對峙與戰爭,並且影響深遠,人們還是更習慣於將美國首先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中國的情形亦相似,所不同的衹是把東西改了南北。歷史上南北對峙的雛形恐怕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之前雖有零星規模的南北民族之間的衝突,但都難成氣候,古代漢族的主體成分華夏族起於北方,最初衹有東西部族的對抗,商人來自東方,周人來自西方,而當時的南方還是蠻夷的天下,太伯建立吳國算是北人的第一次南遷,卻遠不足以改變南方的人口結構。楚國的君主雖然早早地自稱為王,仍免不了被以正統高貴自居的北方各諸侯國視作爵位低下的楚子,直到楚莊王問鼎中原,纔開始引起中原各國的重視,但依舊得背負蠻夷的名分。
晉楚爭霸衹不過是南北對峙最初的一種形式,戰國時期楚國的面積幾乎與其他六國的面積等同,依然無法避免國破傢亡的慘劇。此後數百年秦漢的持續統一,奠定了今日漢文化圈的基本範圍,這期間皇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口的重心,都在北方,東漢時期的十二州中,荊、揚、益、交四州屬於南方,面積不小於北方八州加上一個司隸,但在戶口的數量上卻抵不上北方的一半。
漢末軍閥迭起、群雄割據,亂的基本上是北方。塵埃落定後反倒是魏蜀吳三國鼎立,一北二南,開啓了真正意義上南北對峙的局面,以後晉朝雖然短暫統一,卻不能根本改變分裂的勢頭。六朝六朝,指的正是漢末以來連續統治南方的六個對立於北方政權的朝代,“南北異俗”的論調,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深入人心的。而對於今日中國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産生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接下來數百年的南北朝時代。
時間上來看,南北朝可以從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開始算,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南徵滅陳為止,前後綿延兩百年。這個大朝代上承魏晉、下接隋唐,整個中華世界幾乎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也是思想大轉折大變革的時代,如若我們將南北世界視為一體,就可以體會到這一文化體在痛苦中的自我磨煉、反思、蛻變,面貌終於煥然一新。
一千五百多年前發生在大江南北的治亂分合,或許與今日一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扯不上多大關係,然而當年歷史之偶然與必然,卻可能在無形中影響着今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不過,如若我們細細“審視”,就會發現這段讓後人思潮澎湃、熱血沸騰的歷史,最初時卻是從兩個今天看來並不起眼的小地方開始的,這兩個地方,也正好是南北相望,一個是內蒙古的錫拉木林河畔,另一個則是在鎮江的尋常巷陌之中,如宋代詞人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詞中所提及的。
這個所謂的“尋常巷陌”,就是晉陵郡丹徒縣的京口裏,大致位於今天鎮江市的京口區。拋開後人附會的無聊的“出生祥瑞”不談,劉裕這位堂堂的南朝開創者,在未入江湖之前更像是個時運不濟的普通老百姓。既然姓劉,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漢室宗親,事實上正史裏頭也都是這麽說的,說他傢是漢高帝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後代。這門親戚,說冒認卻也不見得,漢朝統治天下四百多年,劉姓人士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到了劉裕的時代,恐怕大街上隨便抓幾個姓劉的,都可能是劉邦、劉交以及那位傳說中妻妾成群的劉勝們的後代,並不稀奇。按照傢譜的記載,劉裕祖上世代多多少少都是當官的,可到了劉裕的父親劉翹這一代,就很寒磣了。劉翹年輕時衹做過郡裏的功曹,說白了就是政府機關裏抄抄寫寫,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主張的小角色,擺到今天也就是個小秘書的職務。劉裕的命就更苦,一出生母親就去世了,劉翹因為傢中貧睏,養不起孩子,想將劉裕拋棄。劉裕的姨母是同郡劉懷敬的母親,正好生了劉懷敬不久,聽說妹夫傢中睏難,就跑去勸說。好說歹說,最後她給親生兒子斷了奶,為劉裕喂奶,纔輓救了一條小生命。劉翹也因此給劉裕起了個小名,叫“寄奴”。所以北朝的正史《魏書》上說劉裕“傢本寒微”,一點兒都沒有“冤枉”他。
劉裕長大後,儀表不凡,侍奉繼母,以孝道著稱;他沒念過什麽書,談不上有啥背景,不可能直接通過舉薦的方式進入政府部門步步高升,衹好編些草鞋席子到集市上賣;他也曾因賭輸了錢不還,被人綁起來拷打,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改變劉裕一生的,是隨之而來的南方大亂。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人假藉邪教組織的名義發動了大規模的暴亂,這便是有名的孫恩、盧循起義。原來淝水之戰結束後,東晉雖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但內部各派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息過。經過一番折騰,桓氏集團的頭號人物桓玄(也就是桓溫的兒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分別控製了長江中遊和長江下遊北岸地區,東晉政府能夠直接發號施令的地區便衹剩下了江東八郡的彈丸之地。這些地區的人民賦稅負擔陡然加重,加上各地士族豪門的橫徵暴斂、強取豪奪,老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所以衹要有人振臂一呼,響應者自然雲集。與白癡皇帝晉安帝和紈絝子弟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所組成的中央政府相比,以五鬥米道起傢的孫恩率領的烏合之衆已經具有相當的威懾力了。他的部衆本不過區區一百來人,在東海的舟山群島一帶做海盜流寇,可從上虞一登陸,便迅速發展到數萬之多,並攻占了會稽(今浙江紹興),江東的其他七郡也紛紛響應,東晉政府無奈之下衹得調出北府兵前往鎮壓。
此時的劉裕,正在北府兵將領孫無終手下做司馬。司馬這個職務在軍隊中僅次於將軍,類似參謀長。以劉裕的卑微出身,能混到這地位,可見其並非一般的匹夫之輩。劉牢之帶兵討伐孫恩,對他的能力也偶有所聞,就徵召他在帳中做了參軍。
參軍雖不起眼,劉裕卻是實打實地出工且出力。亂世之中,若不如此,又豈能出人頭地?劉裕就以這樣的心態迎來了他的成名之戰。在一次偵察行動中,他與幾十名部下遭到圍攻,部下大多戰死,而他卻手執長刀,越戰越勇,殺退上百人,令敵軍嚇破了膽。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擔心劉裕安危,率領騎兵前來助戰,與劉裕合兵一處,斬殺上千人,大獲全勝。這一戰將孫恩直接趕回到海島上,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劉裕在北府兵首領劉牢之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年孫恩乘晉軍疏於防範,再次攻入會稽,在淝水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東晉大將謝琰也被部下殺死。劉牢之率衆東徵,纔令孫恩節節敗退。劉牢之讓劉裕守城,劉裕每逢戰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絶不含糊。更可貴的是,當時討伐孫恩的北府軍將領們,軍無法度,紀律混亂,縱容士兵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唯獨劉裕統領的軍隊法令嚴整,所至之處秋毫無犯。這樣的一支模範軍隊,自然深得百姓的擁戴,劉裕的好名聲,也漸漸傳開。
此後,劉裕所守的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南)就成了抵禦孫恩的第一道重要戰綫,孫恩的幾度登陸,均被劉裕擊退。他不僅有勇,而且有謀。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他在海????一帶築城守備孫恩新一輪的進犯,由於城中兵力薄弱,他就選拔敢死隊員數百人,脫去甲胄,手執短兵器,乘着戰鼓擂起,衝出城去。孫恩的部衆哪見過如此威猛之勢,立時嚇得鬥志全無,丟盔卸甲,死傷慘重。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孫恩仍然圍攻不斷,城中軍隊寡不敵衆,十分被動。
劉裕當初的參軍果然不是白做的,他分析了敵我特點之後,便在一天夜裏命城中的軍隊放下旗幟,隱藏起來,做出已經撤退的姿態。第二天早上打開城門,讓幾個沒有戰鬥力的老弱之兵登上城樓鎮守。孫恩的部下看到城樓上的變化,深感驚奇,便遠遠問道:“劉裕哪裏去了?”城頭的士兵依照事先的囑咐答道:“已經連夜率部跑了。”孫恩的部衆吃盡了劉裕的苦頭,聽聞此言大喜過望,哪還會去考慮真假虛實,當下便蜂擁入城,毫不防備。結果可想而知,劉裕指揮埋伏在城中的軍隊,忽然殺出,大破敵軍,徹底打擊了孫恩取勝的信心。
劉裕長大後,儀表不凡,侍奉繼母,以孝道著稱;他沒念過什麽書,談不上有啥背景,不可能直接通過舉薦的方式進入政府部門步步高升,衹好編些草鞋席子到集市上賣;他也曾因賭輸了錢不還,被人綁起來拷打,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改變劉裕一生的,是隨之而來的南方大亂。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人假藉邪教組織的名義發動了大規模的暴亂,這便是有名的孫恩、盧循起義。原來淝水之戰結束後,東晉雖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但內部各派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息過。經過一番折騰,桓氏集團的頭號人物桓玄(也就是桓溫的兒子)和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分別控製了長江中遊和長江下遊北岸地區,東晉政府能夠直接發號施令的地區便衹剩下了江東八郡的彈丸之地。這些地區的人民賦稅負擔陡然加重,加上各地士族豪門的橫徵暴斂、強取豪奪,老百姓早已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所以衹要有人振臂一呼,響應者自然雲集。與白癡皇帝晉安帝和紈絝子弟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所組成的中央政府相比,以五鬥米道起傢的孫恩率領的烏合之衆已經具有相當的威懾力了。他的部衆本不過區區一百來人,在東海的舟山群島一帶做海盜流寇,可從上虞一登陸,便迅速發展到數萬之多,並攻占了會稽(今浙江紹興),江東的其他七郡也紛紛響應,東晉政府無奈之下衹得調出北府兵前往鎮壓。
此時的劉裕,正在北府兵將領孫無終手下做司馬。司馬這個職務在軍隊中僅次於將軍,類似參謀長。以劉裕的卑微出身,能混到這地位,可見其並非一般的匹夫之輩。劉牢之帶兵討伐孫恩,對他的能力也偶有所聞,就徵召他在帳中做了參軍。
參軍雖不起眼,劉裕卻是實打實地出工且出力。亂世之中,若不如此,又豈能出人頭地?劉裕就以這樣的心態迎來了他的成名之戰。在一次偵察行動中,他與幾十名部下遭到圍攻,部下大多戰死,而他卻手執長刀,越戰越勇,殺退上百人,令敵軍嚇破了膽。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擔心劉裕安危,率領騎兵前來助戰,與劉裕合兵一處,斬殺上千人,大獲全勝。這一戰將孫恩直接趕回到海島上,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劉裕在北府兵首領劉牢之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年孫恩乘晉軍疏於防範,再次攻入會稽,在淝水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東晉大將謝琰也被部下殺死。劉牢之率衆東徵,纔令孫恩節節敗退。劉牢之讓劉裕守城,劉裕每逢戰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絶不含糊。更可貴的是,當時討伐孫恩的北府軍將領們,軍無法度,紀律混亂,縱容士兵搶奪老百姓的財物,唯獨劉裕統領的軍隊法令嚴整,所至之處秋毫無犯。這樣的一支模範軍隊,自然深得百姓的擁戴,劉裕的好名聲,也漸漸傳開。
此後,劉裕所守的句章城(今浙江寧波南)就成了抵禦孫恩的第一道重要戰綫,孫恩的幾度登陸,均被劉裕擊退。他不僅有勇,而且有謀。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他在海????一帶築城守備孫恩新一輪的進犯,由於城中兵力薄弱,他就選拔敢死隊員數百人,脫去甲胄,手執短兵器,乘着戰鼓擂起,衝出城去。孫恩的部衆哪見過如此威猛之勢,立時嚇得鬥志全無,丟盔卸甲,死傷慘重。劉裕雖然連戰連勝,但孫恩仍然圍攻不斷,城中軍隊寡不敵衆,十分被動。
劉裕當初的參軍果然不是白做的,他分析了敵我特點之後,便在一天夜裏命城中的軍隊放下旗幟,隱藏起來,做出已經撤退的姿態。第二天早上打開城門,讓幾個沒有戰鬥力的老弱之兵登上城樓鎮守。孫恩的部下看到城樓上的變化,深感驚奇,便遠遠問道:“劉裕哪裏去了?”城頭的士兵依照事先的囑咐答道:“已經連夜率部跑了。”孫恩的部衆吃盡了劉裕的苦頭,聽聞此言大喜過望,哪還會去考慮真假虛實,當下便蜂擁入城,毫不防備。結果可想而知,劉裕指揮埋伏在城中的軍隊,忽然殺出,大破敵軍,徹底打擊了孫恩取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