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鼕……
—狄更斯
我以花季的憧憬、青春的熱情和壯年的成熟,書寫着那個年代知識青年的瘋狂、迷惘、痛苦、掙紮和思考。實踐讓我變得堅強、勇敢和無畏,我想衹有在社會的大學裏,纔會留給人這樣的激情、智慧和創造力。
人生的第一次演講
我第一次在公衆前做演講,是在6歲那一年。
那年,幼兒園要辦一個歡送小學生的儀式,我平時比較活潑,就被選為代表演講。可對於一個6歲的“娃兒”而言,邏輯思維還是一片空白,演講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更何況對着比自己年長的學姐、師兄!不過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都非做不可,勞動人民也特能發揮聰明才智,我當時的班主任便出了個主意:我記不住演講詞沒關係,她能記得住。於是等到歡送儀式的那天,我怯生生地站到了臺上,她則躲到後面,當我緊張地面對着幾十號人的時候,班主任便在後面逐句念演講詞,於是,在我6歲那年,我用清脆的童聲完成了首次表演,當我結束“朗誦”時,臺下所有的人都在為我鼓掌。
人們都對人生的第一次經歷印象特深,我也如此,這個發生在1957年的演講事件至今仍令我回味。有時候我常常想,如果人生真有宿命的話,我一生的跌宕起伏,大概從那個時候便註定了,因為從那之後,我在各種舞臺上進行各種表演,面對着無數人演講,從未膽怯過。但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這畢竟衹是跨出了一小步而已。回到傢中,父母表揚了我,我也樂滋滋了好幾天,不久這事就結束了。
我傢當時住在上海傳統的弄堂裏,父母是從江蘇無錫、常州過來的“打工族”,等我長大懂事之後,母親曾細數過父母們來上海的坎坷命運:我的祖父在他36歲那年患上傷寒不治身亡,曾祖父受不起打擊,第二天也離開了人世—於是便在同一天裏,發生了兩口棺材一起出殯的人間悲劇。曾祖父與祖父的同時離去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使原本還殷實的“書香門第”家庭陷入極貧的睏境。為了維持生計,我的大姑被送到有錢人傢當童養媳,父親和二姑則遠離家乡來到上海做工。
父母的相識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當時母親也因父母已亡衹身到上海打工,她和我二姑同在一個工廠,同住一個宿舍。苦難的命運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讓我父母最終結為伴侶,他們一生同在上海國棉31廠裏工作,期間同讀夜校,入黨提幹,生兒育女,置房治傢。母親是車間的工段長兼黨支部書記,父親則是工廠的副總工程師兼機修車間主任,一直做到退休,因此我童年的很多記憶都源自紗廠對面的那間小屋。
對於很多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人而言,那可是一段艱苦而甜蜜的日子,生活條件尚艱苦,之後的自然災害和動蕩還是未知,大傢簡單又快樂地生活着,鮮有對生活不滿的。我傢那時的房子不大,我是傢裏的長女,下有一個妹妹和弟弟,一傢五口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不甚艱苦也不甚富裕,感覺特融洽和諧。這種情況一方面給了我很好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的生活品德,也讓我一生都受益無窮。
儘管那時還小,但父母好學的精神卻令我印象深刻,也一直鼓舞着我—有時,他們雙雙上完夜校回來,一邊洗衣服、做飯、做各種傢務,一邊還拿着書,討論着課堂上的試題、背數學公式。每每見這情景,我也總會摻和進去,用“X+Y=X”的童聲,鬧得傢裏滿屋歡笑。
父母是一對異常勤懇的人,他們在生育3個兒女的同時,還堅持讀完了夜校的高中,一直讀到大專。從我記事開始,《解放日報》和《支部生活》便一路陪着我成長。熟悉我的人很欣賞我的學習能力和進取精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種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是源自我的父母。
—狄更斯
我以花季的憧憬、青春的熱情和壯年的成熟,書寫着那個年代知識青年的瘋狂、迷惘、痛苦、掙紮和思考。實踐讓我變得堅強、勇敢和無畏,我想衹有在社會的大學裏,纔會留給人這樣的激情、智慧和創造力。
人生的第一次演講
我第一次在公衆前做演講,是在6歲那一年。
那年,幼兒園要辦一個歡送小學生的儀式,我平時比較活潑,就被選為代表演講。可對於一個6歲的“娃兒”而言,邏輯思維還是一片空白,演講顯然是個巨大的挑戰,更何況對着比自己年長的學姐、師兄!不過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都非做不可,勞動人民也特能發揮聰明才智,我當時的班主任便出了個主意:我記不住演講詞沒關係,她能記得住。於是等到歡送儀式的那天,我怯生生地站到了臺上,她則躲到後面,當我緊張地面對着幾十號人的時候,班主任便在後面逐句念演講詞,於是,在我6歲那年,我用清脆的童聲完成了首次表演,當我結束“朗誦”時,臺下所有的人都在為我鼓掌。
人們都對人生的第一次經歷印象特深,我也如此,這個發生在1957年的演講事件至今仍令我回味。有時候我常常想,如果人生真有宿命的話,我一生的跌宕起伏,大概從那個時候便註定了,因為從那之後,我在各種舞臺上進行各種表演,面對着無數人演講,從未膽怯過。但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這畢竟衹是跨出了一小步而已。回到傢中,父母表揚了我,我也樂滋滋了好幾天,不久這事就結束了。
我傢當時住在上海傳統的弄堂裏,父母是從江蘇無錫、常州過來的“打工族”,等我長大懂事之後,母親曾細數過父母們來上海的坎坷命運:我的祖父在他36歲那年患上傷寒不治身亡,曾祖父受不起打擊,第二天也離開了人世—於是便在同一天裏,發生了兩口棺材一起出殯的人間悲劇。曾祖父與祖父的同時離去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使原本還殷實的“書香門第”家庭陷入極貧的睏境。為了維持生計,我的大姑被送到有錢人傢當童養媳,父親和二姑則遠離家乡來到上海做工。
父母的相識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當時母親也因父母已亡衹身到上海打工,她和我二姑同在一個工廠,同住一個宿舍。苦難的命運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讓我父母最終結為伴侶,他們一生同在上海國棉31廠裏工作,期間同讀夜校,入黨提幹,生兒育女,置房治傢。母親是車間的工段長兼黨支部書記,父親則是工廠的副總工程師兼機修車間主任,一直做到退休,因此我童年的很多記憶都源自紗廠對面的那間小屋。
對於很多出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人而言,那可是一段艱苦而甜蜜的日子,生活條件尚艱苦,之後的自然災害和動蕩還是未知,大傢簡單又快樂地生活着,鮮有對生活不滿的。我傢那時的房子不大,我是傢裏的長女,下有一個妹妹和弟弟,一傢五口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不甚艱苦也不甚富裕,感覺特融洽和諧。這種情況一方面給了我很好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的生活品德,也讓我一生都受益無窮。
儘管那時還小,但父母好學的精神卻令我印象深刻,也一直鼓舞着我—有時,他們雙雙上完夜校回來,一邊洗衣服、做飯、做各種傢務,一邊還拿着書,討論着課堂上的試題、背數學公式。每每見這情景,我也總會摻和進去,用“X+Y=X”的童聲,鬧得傢裏滿屋歡笑。
父母是一對異常勤懇的人,他們在生育3個兒女的同時,還堅持讀完了夜校的高中,一直讀到大專。從我記事開始,《解放日報》和《支部生活》便一路陪着我成長。熟悉我的人很欣賞我的學習能力和進取精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種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是源自我的父母。
早當傢的孩子
父母留給我的財産遠遠不止好學的精神。他們勤儉持傢,對自己總是省了又省,對孩子要求也很嚴格。我和妹妹一直想買條真絲圍巾,母親總也不捨得,有幾次在百貨公司的櫃臺前,妹妹哭着不肯走,大傢都好奇地看着我們,但母親還是硬起心腸拉我們離開。一直等到我們讀中學,母親纔了卻我們的心願,這件事令我一生印象深刻。
與此相比,母親對親戚、對鄰居卻非常大度和大氣。那時我們傢做好吃的,每次父母總要讓我們先端給鄰居傢,親戚傢的紅白喜事媽媽總是給得最多。媽媽從小就沒少對我們嘮叨“行得春風有夏雨”,人要多為別人着想,他們纔會在你有難時幫助你。當時我傢隔壁鄰居有十幾口人,媽媽做餛飩,買3斤皮兒包好,2斤送給他們,1斤留給自己吃;傢裏有好東西,媽媽也總先給人傢吃。父母都是非常本分的人,忠厚、善良、誠實。他們把工廠的事看得比傢裏的事還大,爸爸負責的機修車間維持着這個8000人大廠的24小時運轉,白天忙完了,晚上工廠一有停電、停水、停氣的事,馬上會有人到我傢來叫,爸爸總是二話不說就去“救火”。媽媽的工作需要三班倒,非常辛苦,爸爸便帶着我們3個孩子,盡量多做些傢務好讓媽媽多休息。可沒想到,媽媽卻經常把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傢訪,關心車間的姐妹們。
我從小就在父母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氛圍中成長。父母對黨和工作忠誠的品德終身教育和影響着我。即使我後來當上牛奶公司和光明乳業的總經理,每星期去看望父母,母親也總會給我講述《支部生活》中的故事,告誡我權力越大越要廉潔奉公。在母親重病的兩年內,她最關心的依然是我的工作,她盼着我去看望她,但剛坐下又催着我快走,為女兒這樣操心讓我感慨萬千。
在工作和事業上,父母為我樹立了榜樣,同時,他們也從小鍛煉我動手的能力。10歲的那年暑假,有一天,母親對我說:“佳芬,你是傢裏的長女,這個暑假就由你來當傢吧!”聽到母親的建議我不禁一愣,但因為逞能和好奇的活躍性格,我就應承了下來。於是,還衹會簡單算術的我便掌控了全家每個月30元的伙食費,也由此開始了當傢算賬的“理財生涯”。後來我明白,這其實是很鍛煉孩子管理意識的一種方法,比如當時分配到每天是一塊錢的菜錢,我負責買菜,於是我便需要算計如何合理利用這一塊錢,哪天若買了帶魚,便不得再買其他肉禽了;衹有在星期天要改善一下伙食纔多買些葷菜,這其實是最本色的管理培訓。由於第一個月的出色表現,父母對我非常滿意,因此從10歲開始,每年暑假都會由我當傢。
除了那麽早便成為小當傢之外,母親也很註重對我們生活能力的鍛煉,我們3個孩子除了要學會洗衣做飯,她還悉心指導我們學做衣服、做鞋。在20世紀50~60年代,傢傢戶戶的鞋子都是自己做的。於是母親便鋪好鞋底,要求我們每人都一針針地納鞋底,她負責監督。我們三個孩子便硬着頭皮做,可弟弟實在太小,連拿針都不像那麽回事兒,因此我做完了自己的“功課”後,轉而幫他紮,一旁監督的母親也當做沒看見我們的互助。我從小就心靈手巧,會織一手好毛衣,但母親卻認為還不夠,她希望我們能全面發展。她要我們學縫紉,並花大價錢買來了縫紉機,坐在旁邊親自督戰,指揮我們上領口、裝袖籠,結果我們粗粗拉拉勉強拼成了一件襯衣,根本就沒法穿,母親不但沒批評,還當寶貝似的贊賞和鼓勵着我們,這令我深受感動,之後縫紉的本領突飛猛進,學會的這些技能甚至幫助我置辦了結婚時的部分嫁妝。但我知道母親留給我的最為重要的財富,是培養了我不奢空談、動手實幹的基本素質,使我懂得了要想幹好一件事必須不斷鼓勵人的道理。
在父母的刻意培養和鼓勵之下,我活潑好動和獨立自主的個性也在不斷成長着,這時學校成了我另一個舞臺。我在父母工廠的子弟學校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業。在學校裏,我始終是各方面的活躍分子,我把在傢裏當傢做主的精神搬到了學校,一直擔任着少先隊的中隊長、大隊長,也曾是區少年宮指揮班、合唱班、舞蹈班的小隊員,活潑的性格令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我,衹要有活動都忘不了我。等到小學畢業時,歷史的腳步已經邁進了20世紀60年代,這段時間內,中國剛剛經歷了經濟的起伏:和蘇聯交惡、大批蘇聯專傢撤援;三年自然災害;人民公社與“大躍進”剛剛開始並“漸入佳境”……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事件,如此深刻地影響着這個世界,但對於當時尚且年幼又生活在已初露經濟中心端倪的上海的我而言,一切都還是那般遙遠—我更加樂觀活潑,而我的興趣更廣泛了。小學畢業後,我考進了上海楊浦區寧國中學,開始了兩年的中學生涯。在學校裏,我是學生會文體委員,又加入了學校朗誦隊,完全沉浸在充滿着青春的激蕩氣息的世界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也異常興奮地跟着初三年級的大同學“鬧革命”。我們學校成立了紅衛兵組織,我是其中的一員,卻不曾想,到最後自己竟成了批鬥的對象。那是紅衛兵成立幾個月後的一天,班裏的紅衛兵開會,會上突然要我交出紅袖章,我拼命護着紅袖章,問為什麽,他們說:“王佳芬,你媽媽在工廠裏有大字報,你是混到我們紅衛兵隊伍裏的黑五類!”我一聽這話頓感天崩地裂,眼淚“刷”地就下來了。我實在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但當原來的紅衛兵戰友都用敵對的眼光註視着我時,我害怕了,顫顫抖抖地交出了紅袖章,踉踉蹌蹌地走出了教室,在學校的長廊邊痛哭了很久很久。
晚上回到傢,爸爸問我:“你的紅袖章呢?”我抽泣着說:“他們不讓我當紅衛兵了,紅袖章給他們拿走了!”父親“唉”地嘆了一聲說,“大人的事為什麽總要殃及孩子?”其實那時父母比我更難受,他們在廠裏接受批判,白天批判完了,晚上回傢還得寫批鬥稿、寫檢討。父親看着做三班倒辛苦不堪的母親,不忍讓她在精神上受更多的傷害,便把所有的批鬥稿一個人全包了。父母那份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感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那個時代留給我的最珍貴的遺産。
“文化大革命”後,社會的風氣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風暴由上而下,逐漸深遠起來。學校停課鬧革命,同學們都去各地大串聯了,可父母堅决不讓我去,於是我結合自己的特長,參加了學校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天天下工廠演出,把16歲花季的熱情化作歌舞,全奉獻給那個火熱的年代。在我的演出生涯中,最遠曾到過嘉興,因此嘉興成了那時最遠、最危險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書是讀不成了,當1968年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也涌入了浩浩蕩蕩的浪潮中。
父母留給我的財産遠遠不止好學的精神。他們勤儉持傢,對自己總是省了又省,對孩子要求也很嚴格。我和妹妹一直想買條真絲圍巾,母親總也不捨得,有幾次在百貨公司的櫃臺前,妹妹哭着不肯走,大傢都好奇地看着我們,但母親還是硬起心腸拉我們離開。一直等到我們讀中學,母親纔了卻我們的心願,這件事令我一生印象深刻。
與此相比,母親對親戚、對鄰居卻非常大度和大氣。那時我們傢做好吃的,每次父母總要讓我們先端給鄰居傢,親戚傢的紅白喜事媽媽總是給得最多。媽媽從小就沒少對我們嘮叨“行得春風有夏雨”,人要多為別人着想,他們纔會在你有難時幫助你。當時我傢隔壁鄰居有十幾口人,媽媽做餛飩,買3斤皮兒包好,2斤送給他們,1斤留給自己吃;傢裏有好東西,媽媽也總先給人傢吃。父母都是非常本分的人,忠厚、善良、誠實。他們把工廠的事看得比傢裏的事還大,爸爸負責的機修車間維持着這個8000人大廠的24小時運轉,白天忙完了,晚上工廠一有停電、停水、停氣的事,馬上會有人到我傢來叫,爸爸總是二話不說就去“救火”。媽媽的工作需要三班倒,非常辛苦,爸爸便帶着我們3個孩子,盡量多做些傢務好讓媽媽多休息。可沒想到,媽媽卻經常把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傢訪,關心車間的姐妹們。
我從小就在父母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氛圍中成長。父母對黨和工作忠誠的品德終身教育和影響着我。即使我後來當上牛奶公司和光明乳業的總經理,每星期去看望父母,母親也總會給我講述《支部生活》中的故事,告誡我權力越大越要廉潔奉公。在母親重病的兩年內,她最關心的依然是我的工作,她盼着我去看望她,但剛坐下又催着我快走,為女兒這樣操心讓我感慨萬千。
在工作和事業上,父母為我樹立了榜樣,同時,他們也從小鍛煉我動手的能力。10歲的那年暑假,有一天,母親對我說:“佳芬,你是傢裏的長女,這個暑假就由你來當傢吧!”聽到母親的建議我不禁一愣,但因為逞能和好奇的活躍性格,我就應承了下來。於是,還衹會簡單算術的我便掌控了全家每個月30元的伙食費,也由此開始了當傢算賬的“理財生涯”。後來我明白,這其實是很鍛煉孩子管理意識的一種方法,比如當時分配到每天是一塊錢的菜錢,我負責買菜,於是我便需要算計如何合理利用這一塊錢,哪天若買了帶魚,便不得再買其他肉禽了;衹有在星期天要改善一下伙食纔多買些葷菜,這其實是最本色的管理培訓。由於第一個月的出色表現,父母對我非常滿意,因此從10歲開始,每年暑假都會由我當傢。
除了那麽早便成為小當傢之外,母親也很註重對我們生活能力的鍛煉,我們3個孩子除了要學會洗衣做飯,她還悉心指導我們學做衣服、做鞋。在20世紀50~60年代,傢傢戶戶的鞋子都是自己做的。於是母親便鋪好鞋底,要求我們每人都一針針地納鞋底,她負責監督。我們三個孩子便硬着頭皮做,可弟弟實在太小,連拿針都不像那麽回事兒,因此我做完了自己的“功課”後,轉而幫他紮,一旁監督的母親也當做沒看見我們的互助。我從小就心靈手巧,會織一手好毛衣,但母親卻認為還不夠,她希望我們能全面發展。她要我們學縫紉,並花大價錢買來了縫紉機,坐在旁邊親自督戰,指揮我們上領口、裝袖籠,結果我們粗粗拉拉勉強拼成了一件襯衣,根本就沒法穿,母親不但沒批評,還當寶貝似的贊賞和鼓勵着我們,這令我深受感動,之後縫紉的本領突飛猛進,學會的這些技能甚至幫助我置辦了結婚時的部分嫁妝。但我知道母親留給我的最為重要的財富,是培養了我不奢空談、動手實幹的基本素質,使我懂得了要想幹好一件事必須不斷鼓勵人的道理。
在父母的刻意培養和鼓勵之下,我活潑好動和獨立自主的個性也在不斷成長着,這時學校成了我另一個舞臺。我在父母工廠的子弟學校完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業。在學校裏,我始終是各方面的活躍分子,我把在傢裏當傢做主的精神搬到了學校,一直擔任着少先隊的中隊長、大隊長,也曾是區少年宮指揮班、合唱班、舞蹈班的小隊員,活潑的性格令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我,衹要有活動都忘不了我。等到小學畢業時,歷史的腳步已經邁進了20世紀60年代,這段時間內,中國剛剛經歷了經濟的起伏:和蘇聯交惡、大批蘇聯專傢撤援;三年自然災害;人民公社與“大躍進”剛剛開始並“漸入佳境”……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事件,如此深刻地影響着這個世界,但對於當時尚且年幼又生活在已初露經濟中心端倪的上海的我而言,一切都還是那般遙遠—我更加樂觀活潑,而我的興趣更廣泛了。小學畢業後,我考進了上海楊浦區寧國中學,開始了兩年的中學生涯。在學校裏,我是學生會文體委員,又加入了學校朗誦隊,完全沉浸在充滿着青春的激蕩氣息的世界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我也異常興奮地跟着初三年級的大同學“鬧革命”。我們學校成立了紅衛兵組織,我是其中的一員,卻不曾想,到最後自己竟成了批鬥的對象。那是紅衛兵成立幾個月後的一天,班裏的紅衛兵開會,會上突然要我交出紅袖章,我拼命護着紅袖章,問為什麽,他們說:“王佳芬,你媽媽在工廠裏有大字報,你是混到我們紅衛兵隊伍裏的黑五類!”我一聽這話頓感天崩地裂,眼淚“刷”地就下來了。我實在是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但當原來的紅衛兵戰友都用敵對的眼光註視着我時,我害怕了,顫顫抖抖地交出了紅袖章,踉踉蹌蹌地走出了教室,在學校的長廊邊痛哭了很久很久。
晚上回到傢,爸爸問我:“你的紅袖章呢?”我抽泣着說:“他們不讓我當紅衛兵了,紅袖章給他們拿走了!”父親“唉”地嘆了一聲說,“大人的事為什麽總要殃及孩子?”其實那時父母比我更難受,他們在廠裏接受批判,白天批判完了,晚上回傢還得寫批鬥稿、寫檢討。父親看着做三班倒辛苦不堪的母親,不忍讓她在精神上受更多的傷害,便把所有的批鬥稿一個人全包了。父母那份惺惺相惜、相濡以沫的感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那個時代留給我的最珍貴的遺産。
“文化大革命”後,社會的風氣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風暴由上而下,逐漸深遠起來。學校停課鬧革命,同學們都去各地大串聯了,可父母堅决不讓我去,於是我結合自己的特長,參加了學校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天天下工廠演出,把16歲花季的熱情化作歌舞,全奉獻給那個火熱的年代。在我的演出生涯中,最遠曾到過嘉興,因此嘉興成了那時最遠、最危險的記憶。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書是讀不成了,當1968年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也涌入了浩浩蕩蕩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