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人文学者>> Wang Hongzhi   China   1937   , Jin Renian   China   现代中国   (1923 AD2006 AD)
A personal tragedy the tragedy of an era: Wu Han Painting
  Wu Han (1909-1969) of the historian. Formerly known as Chun Han, Zibo Chen, who used the pen name language Xuan, Unitary hygiene. Zhejiang Yiwu. History Department in 1931 was ad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the Ming Dynasty, stayed on to teach after graduation.
Translated by Google
序言
  由王宏志、金若年编撰的《吴晗画传》,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画传》的“传”部分,约八万多字,扼要地勾画出吴晗从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争民主、争自由的斗士,最终成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文字简洁生动,有很大的可读性。“画”的部分,收入了吴晗和与吴晗相关的图片二百余幅。由于作者的精选,这些图片大都十分珍贵,反映了吴晗读书、生活、从事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以及“文革”中受迫害致死、最终平反昭雪等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形象地反映了吴晗光辉的一生。《画传》图文并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传记体裁。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在学生和青年时代,对明史研究就有许多建树。例如,《胡应麟年谱》就曾经受到胡适的赞赏,认为很有功力;而《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曾为郑振铎叫好。其他诸如《胡惟庸党案考》《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柱》等等,也都是很有功力的传世之作。当然,吴晗最有影响的是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这部书的1948年稿和1954年修改稿,毛泽东都亲自审阅过,并提出了意见,赞扬其功力,批评其“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还认为朱元璋是农民领袖,晚年“应该写的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凭心而论,一本普通的历史传记引起毛泽东的如此关注,还是少有的。不过,毛泽东是个开国领袖,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的了解,关注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  吴晗政治生活的改变,是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他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后。在昆明的民主运动中,他的外号叫“老虎”,为了争民主,反对黑暗势力,他奋勇直前,义无反顾,是当时著名的民主斗士。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著名的学者,而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无论担任什么工作,他都全力以赴、身体力行、执着行事。  然而,吴晗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忠诚,有时使他陷入是非不分。他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反右派斗争,误伤了一些朋友和同事,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他响应号召,写《海瑞罢官》,终至获“罪”,惨遭凌辱,家破人亡。吴晗是在一个悲剧时代出现的悲剧人物。不过,吴晗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铸造出来的优秀儿女,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德。吴晗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为读书、做学问奋斗,为争民主、争自由奋斗,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学术提高奋斗。吴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学识、学术建树、道德情操以及一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已经汇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为后人所垂青和景仰。《画传》用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字和照片,生动地记述了吴晗曲折的一生,再现了吴晗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有极大的感染力。今年是吴晗诞辰95周年、逝世35周年,《画传》的出版,对吴晗是个缅怀和纪念,对广大读者,是了解吴晗、熟悉吴晗十分有益的资料。《画传》的出版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2004年9月10日于沙滩  
第一章 在家乡义乌的岁月
  在富庶的浙江省中部,有座古老的县城———义乌(今义乌市),从县城往西走四十多里,就到了吴店乡,从吴店南行二里,可望见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的小小村落———苦竹塘村。20世纪初年,这儿只有百十来户人家,人口不到五百,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1909年9月24日,这个村的一位教书先生家里生了个浓眉大眼、惹人喜爱的小男孩。他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吴晗。吴晗的家乡人才辈出,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都诞生于此,明朝戚继光为抵抗倭寇组织的戚家军的成员,也大都是这里的矿工和农民。义乌人民的勤奋刻苦、淳朴刚正,对自幼生长在这里的吴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吴晗的祖父吴懋环本是农民,早年比较穷困,做过长工。他有五个儿子,靠着劳力多,后来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五个儿子里,吴晗的父亲吴瑸珏最小,他自幼聪明,读过书,后来还中了秀才。吴晗出生时,吴瑸珏靠教蒙童馆和三亩田地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不算富裕。辛亥革命后,吴瑸珏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他在浙江象山等县当了警佐,每月收入几十个银元,除了吃用,还在家乡陆续买了三十多亩水田。苦竹塘全村的田地不过过的高桌七百多亩,人均不到一亩,有了三十多亩田地的吴家,自然称得上富裕了。吴瑸珏官运不济,1921年回家闲居,也曾与亲戚合开了个南货店。1924年,吴瑸珏在苦竹塘小巷深处盖起了一幢九间屋面的旧式楼房。吴家算得上是苦竹塘的首富了。  吴瑸珏颇有些学问,能诗善赋,写得一手好字。吴晗少年时也能与父亲和诗。据说,吴晗六岁时,有一次,父亲邀集客人饮酒赋诗,吴晗照例陪客。有位客人开玩笑地对他说:“家中无菜,又何必饮酒?”吴晗仰起小脑袋沉吟了一下,答道:“橱中无菜市中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都说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从此,吴晗有了“立地成诗”的美誉。  吴瑸珏的书斋名为“梧轩藏书”,内有许多橱线装书。吴瑸珏教子很严,对长子吴晗尤严。吴晗六岁到村里学堂读书,学习勤奋,从不缺课迟到。吴晗十一岁时,父亲要他读御批《通鉴辑览》,每天读多少页都有规定,还要求背诵部分内容。吴晗有时没完成,父亲就命他跪在堂屋青石板地上,用鸡毛掸子打他。吴晗跪在地上,还得摇头晃脑地背诵古书。父亲坐在旁边抽旱烟,见吴晗背不好就拿掸子再打,直到背得熟练为止。吴晗童年时,在父亲书房里确实读了不少文史书,为以后研究历史打下良好基础。  吴晗的母亲叫蒋山荫,是渔家女,非常慈祥,但没上过学,不识字。吴晗外祖父死得早,家里很穷,没有一分田地,外祖母只有半间房,煮饭睡觉都在一起。穷苦的环境使蒋山荫养成勤劳的习惯,她是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她生了许多子女,活下来的只有四个。长子吴晗、次子吴春曦、长女吴浦月、小女吴浦星。  吴晗的童年虽然常常挨父亲的鸡毛掸子,但孩子们总会寻找自己的快乐。苦竹塘村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塘,塘内长满菱角、莲藕和水草,鱼儿游来游去,洁白的仙鹤三五成群地在塘边漫步。吴晗常带着弟弟和大妹去塘边钓鱼。夏天,菱角莲藕丰收,吴晗扛着小木盆,同弟妹们来到大荷塘边,他们坐在木盆里,划到塘中去采菱角,掰莲蓬,边采边吃,还嘻嘻哈哈地打闹。  1916年,吴晗七岁进了育德小学。国文、历史教师杨志冰原是清末秀才,文章写得好,为人正直。一次,杨志冰讲韩愈《祭十二郎文》,学生都认真看着课文听讲,唯独吴晗没有打开课本,只是抬着头听。杨志冰误认为吴晗上课不专心,就罚他站着,要他复述《祭十二郎文》的内容,吴晗口若悬河地把两千多字的文章全背了出来,而且讲解得很透彻。从此传出吴晗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的说法。后来,吴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坏,杨志冰担心吴晗会辍学,就向吴瑸珏诚恳地说:“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吴晗上学。”吴晗对杨老师十分崇敬,常向他借书,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吴晗离开家乡后还同杨志冰长期保持通信联系。  由于家庭的影响,吴晗自幼爱看书,尤其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小学时,他已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去借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他要走上几十里路。遇到人家不肯借走时,他就蹲在那家门口看,直到看完为止。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常常是走到家,书也看完了,然后又立即返回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真看了,就考问他书里的内容。吴晗总能按顺序讲出来,使书主大为惊服。他看书神速,得到一个绰号———“蛀书虫”。  吴晗十二岁,即1921年,考入了金华府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离家七八十里,他只好住校。那时他家已有六口人,经济情况日趋下降,而一学期要交的学费,和一千四五百斤稻谷,占去他家收入的四分之一。为了培养长子,吴瑸珏仍排除万难送他上学。寒暑假回家,吴晗都是自己挑着行李步行,连乘船的钱也没有。  途中,吴晗看到一部心爱的书,为了买它,就把自己挑的铺盖卷卖了。父亲大怒,把他打得浑身青紫。大妹妹很同情他,就把过年时自己得的压岁钱全部给哥哥买书。这期间,吴晗读了大量的书,其中还有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他从中受到维新思想影响。  1925年,十六岁的吴晗中学毕业了。那时浙江是军阀孙传芳的势力范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家中无力供吴晗升学,父亲要他去本村小学教书,吴晗只得在本村小学做了“小儿王”。小学校里除了破烂的桌椅、黑板外,没有一本图书,也没有一张报纸,更不要说有什么教具了,教员也只有他一个。吴晗尽管一心向往升学,但对工作仍十分认真,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  吴瑸珏为了让儿子能在家乡安心教书,给吴晗物色了一个姑娘,她在金华女中上学,长得漂亮,年龄与吴晗相当,家里是当地富户。双方父母都赞同这门亲事。可是吴晗不同意。他受五四运动以后新风气的影响,认为婚姻应当自主,不该父母包办。加上他一心向往升学,就向父亲提出:“我要求学,不要美女。”父亲十分生气,但拗不过他,后来只好抬了礼物和酒,到女方家赔礼道歉,退了婚。  1926年,吴晗转到第四小学教高小。这时他仍然怀着强烈的升学愿望。1927年暑假的一天,吴晗向父亲表示,一定要升学,即使升不了学,小学教员也绝对不当了。吴瑸珏为此打了儿子。吴晗一气之下,当晚不辞而别。一个多星期之后,家里才收到了吴晗从金华寄来的信。信里说,儿不孝,升学无望,要到天台山当和尚。原来吴晗从家中出走后,就到了金华,住在同学家,在那里,他听说天台山的大和尚学问渊博,就想去拜师求学。他的打算遭到朋友和父亲世交们的反对,没有成功。几天后,靠朋友的接济到了杭州,考入了之江大学预科。母亲知道后非常高兴,急忙卖掉陪嫁时仅剩下的半朵珠花,加上父亲向宗祠申请的补助,一同寄给吴晗。这样吴晗终于实现了升学的愿望。不料一年之后之江大学停办,他只好另谋出路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