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宏志、金若年编撰的《吴晗画传》,即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画传》的“传”部分,约八万多字,扼要地勾画出吴晗从一个爱国主义者成长为争民主、争自由的斗士,最终成为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文字简洁生动,有很大的可读性。“画”的部分,收入了吴晗和与吴晗相关的图片二百余幅。由于作者的精选,这些图片大都十分珍贵,反映了吴晗读书、生活、从事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以及“文革”中受迫害致死、最终平反昭雪等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形象地反映了吴晗光辉的一生。《画传》图文并茂,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传记体裁。 吴晗是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在学生和青年时代,对明史研究就有许多建树。例如,《胡应麟年谱》就曾经受到胡适的赞赏,认为很有功力;而《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曾为郑振铎叫好。其他诸如《胡惟庸党案考》《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柱》等等,也都是很有功力的传世之作。当然,吴晗最有影响的是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这部书的1948年稿和1954年修改稿,毛泽东都亲自审阅过,并提出了意见,赞扬其功力,批评其“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还认为朱元璋是农民领袖,晚年“应该写的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凭心而论,一本普通的历史传记引起毛泽东的如此关注,还是少有的。不过,毛泽东是个开国领袖,他对中国古代历史有很多的了解,关注史学家对朱元璋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 吴晗政治生活的改变,是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他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后。在昆明的民主运动中,他的外号叫“老虎”,为了争民主,反对黑暗势力,他奋勇直前,义无反顾,是当时著名的民主斗士。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著名的学者,而且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无论担任什么工作,他都全力以赴、身体力行、执着行事。 然而,吴晗是个悲剧人物。他的忠诚,有时使他陷入是非不分。他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反右派斗争,误伤了一些朋友和同事,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他响应号召,写《海瑞罢官》,终至获“罪”,惨遭凌辱,家破人亡。吴晗是在一个悲剧时代出现的悲剧人物。不过,吴晗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铸造出来的优秀儿女,在他身上有着许多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德。吴晗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为读书、做学问奋斗,为争民主、争自由奋斗,为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学术提高奋斗。吴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学识、学术建树、道德情操以及一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已经汇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库,为后人所垂青和景仰。《画传》用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字和照片,生动地记述了吴晗曲折的一生,再现了吴晗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有极大的感染力。今年是吴晗诞辰95周年、逝世35周年,《画传》的出版,对吴晗是个缅怀和纪念,对广大读者,是了解吴晗、熟悉吴晗十分有益的资料。《画传》的出版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2004年9月10日于沙滩  
在富庶的浙江省中部,有座古老的县城———义乌(今义乌市),从县城往西走四十多里,就到了吴店乡,从吴店南行二里,可望见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的小小村落———苦竹塘村。20世纪初年,这儿只有百十来户人家,人口不到五百,是个典型的江南小村。1909年9月24日,这个村的一位教书先生家里生了个浓眉大眼、惹人喜爱的小男孩。他就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吴晗。吴晗的家乡人才辈出,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都诞生于此,明朝戚继光为抵抗倭寇组织的戚家军的成员,也大都是这里的矿工和农民。义乌人民的勤奋刻苦、淳朴刚正,对自幼生长在这里的吴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吴晗的祖父吴懋环本是农民,早年比较穷困,做过长工。他有五个儿子,靠着劳力多,后来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五个儿子里,吴晗的父亲吴瑸珏最小,他自幼聪明,读过书,后来还中了秀才。吴晗出生时,吴瑸珏靠教蒙童馆和三亩田地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不算富裕。辛亥革命后,吴瑸珏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他在浙江象山等县当了警佐,每月收入几十个银元,除了吃用,还在家乡陆续买了三十多亩水田。苦竹塘全村的田地不过过的高桌七百多亩,人均不到一亩,有了三十多亩田地的吴家,自然称得上富裕了。吴瑸珏官运不济,1921年回家闲居,也曾与亲戚合开了个南货店。1924年,吴瑸珏在苦竹塘小巷深处盖起了一幢九间屋面的旧式楼房。吴家算得上是苦竹塘的首富了。 吴瑸珏颇有些学问,能诗善赋,写得一手好字。吴晗少年时也能与父亲和诗。据说,吴晗六岁时,有一次,父亲邀集客人饮酒赋诗,吴晗照例陪客。有位客人开玩笑地对他说:“家中无菜,又何必饮酒?”吴晗仰起小脑袋沉吟了一下,答道:“橱中无菜市中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都说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从此,吴晗有了“立地成诗”的美誉。 吴瑸珏的书斋名为“梧轩藏书”,内有许多橱线装书。吴瑸珏教子很严,对长子吴晗尤严。吴晗六岁到村里学堂读书,学习勤奋,从不缺课迟到。吴晗十一岁时,父亲要他读御批《通鉴辑览》,每天读多少页都有规定,还要求背诵部分内容。吴晗有时没完成,父亲就命他跪在堂屋青石板地上,用鸡毛掸子打他。吴晗跪在地上,还得摇头晃脑地背诵古书。父亲坐在旁边抽旱烟,见吴晗背不好就拿掸子再打,直到背得熟练为止。吴晗童年时,在父亲书房里确实读了不少文史书,为以后研究历史打下良好基础。 吴晗的母亲叫蒋山荫,是渔家女,非常慈祥,但没上过学,不识字。吴晗外祖父死得早,家里很穷,没有一分田地,外祖母只有半间房,煮饭睡觉都在一起。穷苦的环境使蒋山荫养成勤劳的习惯,她是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她生了许多子女,活下来的只有四个。长子吴晗、次子吴春曦、长女吴浦月、小女吴浦星。 吴晗的童年虽然常常挨父亲的鸡毛掸子,但孩子们总会寻找自己的快乐。苦竹塘村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塘,塘内长满菱角、莲藕和水草,鱼儿游来游去,洁白的仙鹤三五成群地在塘边漫步。吴晗常带着弟弟和大妹去塘边钓鱼。夏天,菱角莲藕丰收,吴晗扛着小木盆,同弟妹们来到大荷塘边,他们坐在木盆里,划到塘中去采菱角,掰莲蓬,边采边吃,还嘻嘻哈哈地打闹。 1916年,吴晗七岁进了育德小学。国文、历史教师杨志冰原是清末秀才,文章写得好,为人正直。一次,杨志冰讲韩愈《祭十二郎文》,学生都认真看着课文听讲,唯独吴晗没有打开课本,只是抬着头听。杨志冰误认为吴晗上课不专心,就罚他站着,要他复述《祭十二郎文》的内容,吴晗口若悬河地把两千多字的文章全背了出来,而且讲解得很透彻。从此传出吴晗才华出众、博闻强记的说法。后来,吴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坏,杨志冰担心吴晗会辍学,就向吴瑸珏诚恳地说:“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吴晗上学。”吴晗对杨老师十分崇敬,常向他借书,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吴晗离开家乡后还同杨志冰长期保持通信联系。 由于家庭的影响,吴晗自幼爱看书,尤其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小学时,他已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去借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他要走上几十里路。遇到人家不肯借走时,他就蹲在那家门口看,直到看完为止。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常常是走到家,书也看完了,然后又立即返回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真看了,就考问他书里的内容。吴晗总能按顺序讲出来,使书主大为惊服。他看书神速,得到一个绰号———“蛀书虫”。 吴晗十二岁,即1921年,考入了金华府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离家七八十里,他只好住校。那时他家已有六口人,经济情况日趋下降,而一学期要交的学费,和一千四五百斤稻谷,占去他家收入的四分之一。为了培养长子,吴瑸珏仍排除万难送他上学。寒暑假回家,吴晗都是自己挑着行李步行,连乘船的钱也没有。 途中,吴晗看到一部心爱的书,为了买它,就把自己挑的铺盖卷卖了。父亲大怒,把他打得浑身青紫。大妹妹很同情他,就把过年时自己得的压岁钱全部给哥哥买书。这期间,吴晗读了大量的书,其中还有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他从中受到维新思想影响。 1925年,十六岁的吴晗中学毕业了。那时浙江是军阀孙传芳的势力范围,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农村经济日益萧条。家中无力供吴晗升学,父亲要他去本村小学教书,吴晗只得在本村小学做了“小儿王”。小学校里除了破烂的桌椅、黑板外,没有一本图书,也没有一张报纸,更不要说有什么教具了,教员也只有他一个。吴晗尽管一心向往升学,但对工作仍十分认真,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 吴瑸珏为了让儿子能在家乡安心教书,给吴晗物色了一个姑娘,她在金华女中上学,长得漂亮,年龄与吴晗相当,家里是当地富户。双方父母都赞同这门亲事。可是吴晗不同意。他受五四运动以后新风气的影响,认为婚姻应当自主,不该父母包办。加上他一心向往升学,就向父亲提出:“我要求学,不要美女。”父亲十分生气,但拗不过他,后来只好抬了礼物和酒,到女方家赔礼道歉,退了婚。 1926年,吴晗转到第四小学教高小。这时他仍然怀着强烈的升学愿望。1927年暑假的一天,吴晗向父亲表示,一定要升学,即使升不了学,小学教员也绝对不当了。吴瑸珏为此打了儿子。吴晗一气之下,当晚不辞而别。一个多星期之后,家里才收到了吴晗从金华寄来的信。信里说,儿不孝,升学无望,要到天台山当和尚。原来吴晗从家中出走后,就到了金华,住在同学家,在那里,他听说天台山的大和尚学问渊博,就想去拜师求学。他的打算遭到朋友和父亲世交们的反对,没有成功。几天后,靠朋友的接济到了杭州,考入了之江大学预科。母亲知道后非常高兴,急忙卖掉陪嫁时仅剩下的半朵珠花,加上父亲向宗祠申请的补助,一同寄给吴晗。这样吴晗终于实现了升学的愿望。不料一年之后之江大学停办,他只好另谋出路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