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是臺大學生的李敖,讀到了一本《十年情場》的書,他發下誓願,要為這個作者寫一部傳記。他甚至打算寫作一部《中國性史》,以繼承作者出版《性史》之後未竟的事業。令李敖仰慕並誓願追隨的這一人,就是五四一代素有性學博士之稱的張競生。後來,李敖把主張人體寫生的畫傢劉海粟、唱毛毛雨的黎錦暉以及這位以出版《性史》而惹爭端的張競生,並稱為“三大文妖”,不過他又說,“時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證為先知。”
是怎樣的文妖,又是怎樣的先知?廣東作傢張培忠在新近出版的《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中,對其一生的軌跡做了詳實的敘述,還原了他作為20世紀美學家、哲學家以及性學啓蒙傢、鄉村建設改革傢的真實面貌,該書被視為紀念張競生先生誕辰120周年難得的傳記佳作。
1888年出生,1970年逝世,活過八十二歲的張競生,歷經了中國近現代史無數重大事件,與許多歷史知名人物有過交集,從政治人物孫中山到風塵人物賽金花;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果入獄後,他是積極參與營救者;作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24歲時,他曾獲孫中山委任,協助伍廷芳、汪精衛與袁世凱、唐紹儀談判,促成清帝退位;留學法國歸來,他曾對當時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呈交過一份節育避孕建議書,卻被棄之如敝屣。而作為一項政策的得出,張競生比馬寅初整整提前了37年;為助抗戰,他曾親自打製兩把小銀鋤,分送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家乡饒平展開的鄉村建設,他創下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蜚聲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中,梁漱溟、晏陽初之外的另一種模式;賽金花晚年陷入貧睏,他和劉半農一起發起義捐;在自己的學校,明知有些是地下黨,他還是為他們簽下了保證書。
張競生的人生,每一階段都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斷面,但人們記起的,衹是他因出版《性史》而被稱做性學博士的那一面。《性史》在張競生的思想中,衹是風俗調查的一部分,但它不見容於當時社會,因此也讓他後來的雜志與出版事業屢屢受挫。本書難能可貴的是,對張競生性學思想做了頗具學理的梳理,從張競生青年時期的巴黎留學生涯中,找到一些啓蒙的因子。比如德國人類學家施特拉茨的著作和幾次浪漫情史對他的影響等。但同時,又寫到了張競生晚年對《性史》出版的反思。儘管如此,作者仍然認為,“從世界性學史的觀點來看,這本小册子有着非凡的意義。它1951年被譯成日文,1968年被譯成英文,比改變美國的性學大師金賽發表《金賽性學報告》提前了二十二年。”
當年在北大首開性學講座,將張競生稱為中國的性啓蒙思想傢絶不為過,同時他的一生的成就,又不局限在性學領域。就學術貢獻來看,他的其它著作,其重要性也可以和他的性學等量齊觀。在北大教邏輯學,他的《普遍的邏輯》與章士釗的《邏輯指要》,被譽為我國邏輯學的開山之作;盧梭的思想深深影響過他,他又是把盧梭的《懺悔錄》翻譯到中國的第一人;他最早規模展開世界名著譯述計劃,同時又最早發表人體裸體研究論文。
如此創下無數第一的張競生,自己的人生大戲也無人能比。尤其是愛情大戲,唱得一波三折,頗具傳奇性。張競生的情史從留法開始,一直延續到晚年。很有意思的是,他的愛情實踐,經常和他的愛情主張背道而馳。主張情人政治以及愛情因條件而變,但是當年的妻子褚鬆雪離他而去,他照舊黯然神傷。主張節育避孕,他卻一口氣讓後來的黃冠南生了四五個孩子。黃冠南不堪政治壓力,上吊自殺,之後他還有一位同居者,衹生活了兩個月,就與他不辭而別。
早年留學法國的風流才子,晚年成為徹頭徹尾的老農。有人說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但學者陳平原認為,恰是這個失敗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串起一部“不一樣”的中國現代史。(北京晚報/孫小寧)
是怎樣的文妖,又是怎樣的先知?廣東作傢張培忠在新近出版的《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中,對其一生的軌跡做了詳實的敘述,還原了他作為20世紀美學家、哲學家以及性學啓蒙傢、鄉村建設改革傢的真實面貌,該書被視為紀念張競生先生誕辰120周年難得的傳記佳作。
1888年出生,1970年逝世,活過八十二歲的張競生,歷經了中國近現代史無數重大事件,與許多歷史知名人物有過交集,從政治人物孫中山到風塵人物賽金花;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果入獄後,他是積極參與營救者;作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24歲時,他曾獲孫中山委任,協助伍廷芳、汪精衛與袁世凱、唐紹儀談判,促成清帝退位;留學法國歸來,他曾對當時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呈交過一份節育避孕建議書,卻被棄之如敝屣。而作為一項政策的得出,張競生比馬寅初整整提前了37年;為助抗戰,他曾親自打製兩把小銀鋤,分送毛澤東與蔣介石;在家乡饒平展開的鄉村建設,他創下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蜚聲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中,梁漱溟、晏陽初之外的另一種模式;賽金花晚年陷入貧睏,他和劉半農一起發起義捐;在自己的學校,明知有些是地下黨,他還是為他們簽下了保證書。
張競生的人生,每一階段都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斷面,但人們記起的,衹是他因出版《性史》而被稱做性學博士的那一面。《性史》在張競生的思想中,衹是風俗調查的一部分,但它不見容於當時社會,因此也讓他後來的雜志與出版事業屢屢受挫。本書難能可貴的是,對張競生性學思想做了頗具學理的梳理,從張競生青年時期的巴黎留學生涯中,找到一些啓蒙的因子。比如德國人類學家施特拉茨的著作和幾次浪漫情史對他的影響等。但同時,又寫到了張競生晚年對《性史》出版的反思。儘管如此,作者仍然認為,“從世界性學史的觀點來看,這本小册子有着非凡的意義。它1951年被譯成日文,1968年被譯成英文,比改變美國的性學大師金賽發表《金賽性學報告》提前了二十二年。”
當年在北大首開性學講座,將張競生稱為中國的性啓蒙思想傢絶不為過,同時他的一生的成就,又不局限在性學領域。就學術貢獻來看,他的其它著作,其重要性也可以和他的性學等量齊觀。在北大教邏輯學,他的《普遍的邏輯》與章士釗的《邏輯指要》,被譽為我國邏輯學的開山之作;盧梭的思想深深影響過他,他又是把盧梭的《懺悔錄》翻譯到中國的第一人;他最早規模展開世界名著譯述計劃,同時又最早發表人體裸體研究論文。
如此創下無數第一的張競生,自己的人生大戲也無人能比。尤其是愛情大戲,唱得一波三折,頗具傳奇性。張競生的情史從留法開始,一直延續到晚年。很有意思的是,他的愛情實踐,經常和他的愛情主張背道而馳。主張情人政治以及愛情因條件而變,但是當年的妻子褚鬆雪離他而去,他照舊黯然神傷。主張節育避孕,他卻一口氣讓後來的黃冠南生了四五個孩子。黃冠南不堪政治壓力,上吊自殺,之後他還有一位同居者,衹生活了兩個月,就與他不辭而別。
早年留學法國的風流才子,晚年成為徹頭徹尾的老農。有人說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但學者陳平原認為,恰是這個失敗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幫助我們串起一部“不一樣”的中國現代史。(北京晚報/孫小寧)
  這是一個倔強而又孤獨的叛逆者,一個出師未捷便轟然倒下的尋夢人,一道歡快奔騰越過九麯十八澗的溪流,一顆劃過天際瞬間照亮漫漫夜空的彗星。曾在上個世紀20 年代“名滿天下”的北大哲學教授張競生,竟然憑藉薄薄一册《性史》,贏得生前無數駡名,也收穫了半個多世紀後的風光。
不過,單就“性學”、“計劃生育”或“愛情大討論”等立論,尚不足以窮盡張競生五彩斑斕的一生;更何況,所謂“性博士”的命名,本身就有很濃厚的嘲諷意味。實際上,這是一個趣味極其廣泛、講究“體悟”與“會通”、刻意追求“讀活書”,並以“鑒賞的態度”
看待人生的哲學家(張競生:《兩度旅歐回想錄》及《愛的漩渦》)。有趣的是,此奇才之所以長期被埋沒,政府迫害以及民衆愚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此外,還必須直面一個殘酷的事實:真正讓張競生“無地自容”的,正是占據20 世紀中國思想學術主流地位的五四新文化人及其後學。在一個專業化潮流已經形成的時代,蔑視“專傢”,斷然拒絶國人普遍信仰的“科學”與“哲學”,轉而主張直覺、頓悟、情趣的“美的思想法”,就很難得到學界以及大衆的認可。所謂“以‘美治主義’為社會一切事業組織上的根本政策”,雖妙不可言,可在我看來,卻純屬烏托邦(張競生:《美的社會組織法》一書“導言”對此有自省)。批判真假道學,主張“愛情四定則”,提倡“情人製”,或者編一套玄秘的“審美叢書”,這都沒有問題,偶爾還能得到“何等痛快”的贊許(周作人:《溝沿通信之二》);可出版“赤裸裸”的《性史》以及主編“專註性學”的《新文化》,卻不可避免地會與主流學界反目成仇。
我並不否認,張競生因缺乏必要的專業訓練,談論“性教育”時,多想象與誇飾之詞。也正是這一點,導致其在論戰中不斷敗北。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好像敏感的盧梭與學識淵博的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之所以由合作走嚮衝突,原因既有政治立場的分歧,更包括性格與才情的差異。如此天性叛逆,自信而又孤僻,多情且又放誕,註定了張競生一路走來,不可能步步蓮花,反而是處處荊棘。好在張博士屢敗屢戰,勇氣實在可嘉;而這背後的因素是:留學法國,學的是唯心論哲學,喜歡的是浪漫派文學,一生行事,師法18 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傢盧梭。
照羅曼?羅蘭的說法,盧梭的《懺悔錄》“為小說的藝術打開探索內心生活的堂奧”,是“第一批浪漫主義者的母親”(羅曼?羅蘭:《盧梭的生平和著作》);張競生描述浪漫派之“幻想”、“反抗”、“直感”以及“極端的情感”,同樣以盧梭為先導。這些“立身行事都要有特別處”、“愛恨都要到極點”的浪漫派文人,與國人之普遍推崇“中庸”,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他們不能受人諒解的,就因太偉大與不肯依阿取容。他們受詛咒處,正是他們不可及處”——當張競生寫下這些熱情洋溢的贊詞時,當不無“夫子自道”且“自嘆自憐”的意味(張競生:《爛漫派概論》)。從早年的博士論文《關於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到北大教書時的專著《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到離開學界後的譯述《盧騷懺悔錄》、《夢與放逐》、《歌德自傳》、《爛漫派概論》、《偉大怪惡的藝術》,一直到晚年撰寫“‘半自傳式’的小品文”《浮生漫談》、《十年情場》、《愛的漩渦》等,幾乎張競生所有的著譯,都隱隱約約可見盧梭的影子。
不過,單就“性學”、“計劃生育”或“愛情大討論”等立論,尚不足以窮盡張競生五彩斑斕的一生;更何況,所謂“性博士”的命名,本身就有很濃厚的嘲諷意味。實際上,這是一個趣味極其廣泛、講究“體悟”與“會通”、刻意追求“讀活書”,並以“鑒賞的態度”
看待人生的哲學家(張競生:《兩度旅歐回想錄》及《愛的漩渦》)。有趣的是,此奇才之所以長期被埋沒,政府迫害以及民衆愚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此外,還必須直面一個殘酷的事實:真正讓張競生“無地自容”的,正是占據20 世紀中國思想學術主流地位的五四新文化人及其後學。在一個專業化潮流已經形成的時代,蔑視“專傢”,斷然拒絶國人普遍信仰的“科學”與“哲學”,轉而主張直覺、頓悟、情趣的“美的思想法”,就很難得到學界以及大衆的認可。所謂“以‘美治主義’為社會一切事業組織上的根本政策”,雖妙不可言,可在我看來,卻純屬烏托邦(張競生:《美的社會組織法》一書“導言”對此有自省)。批判真假道學,主張“愛情四定則”,提倡“情人製”,或者編一套玄秘的“審美叢書”,這都沒有問題,偶爾還能得到“何等痛快”的贊許(周作人:《溝沿通信之二》);可出版“赤裸裸”的《性史》以及主編“專註性學”的《新文化》,卻不可避免地會與主流學界反目成仇。
我並不否認,張競生因缺乏必要的專業訓練,談論“性教育”時,多想象與誇飾之詞。也正是這一點,導致其在論戰中不斷敗北。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好像敏感的盧梭與學識淵博的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之所以由合作走嚮衝突,原因既有政治立場的分歧,更包括性格與才情的差異。如此天性叛逆,自信而又孤僻,多情且又放誕,註定了張競生一路走來,不可能步步蓮花,反而是處處荊棘。好在張博士屢敗屢戰,勇氣實在可嘉;而這背後的因素是:留學法國,學的是唯心論哲學,喜歡的是浪漫派文學,一生行事,師法18 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傢盧梭。
照羅曼?羅蘭的說法,盧梭的《懺悔錄》“為小說的藝術打開探索內心生活的堂奧”,是“第一批浪漫主義者的母親”(羅曼?羅蘭:《盧梭的生平和著作》);張競生描述浪漫派之“幻想”、“反抗”、“直感”以及“極端的情感”,同樣以盧梭為先導。這些“立身行事都要有特別處”、“愛恨都要到極點”的浪漫派文人,與國人之普遍推崇“中庸”,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他們不能受人諒解的,就因太偉大與不肯依阿取容。他們受詛咒處,正是他們不可及處”——當張競生寫下這些熱情洋溢的贊詞時,當不無“夫子自道”且“自嘆自憐”的意味(張競生:《爛漫派概論》)。從早年的博士論文《關於盧梭古代教育起源理論之探討》,到北大教書時的專著《美的人生觀》、《美的社會組織法》,到離開學界後的譯述《盧騷懺悔錄》、《夢與放逐》、《歌德自傳》、《爛漫派概論》、《偉大怪惡的藝術》,一直到晚年撰寫“‘半自傳式’的小品文”《浮生漫談》、《十年情場》、《愛的漩渦》等,幾乎張競生所有的著譯,都隱隱約約可見盧梭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