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群星荟萃>> 苏七七 Su Qiq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十导演批判书
  华语电影行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为一门严肃的行业。而华语电影导演们则成为最有资格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反驳外界批评的“实干家”群体。以此逻辑,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
冯导,您的青春就别献了
  老实巴交还有点可爱的葛优几个月前在一部名为《手机》的电影里变成了一个坏人,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剧情可想而知,还是那老一套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为了显得更加道貌岸然,葛优还长上了头发。即使你刚从山顶洞回来,或者刚爬完珠峰,对新闻一无所知,没看电影海报,也没看影片字幕的话,只要看到葛优,再琢磨一下档期,心里也会有底:十有八九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  所以冯导的贺岁片也大概可以有个公式:葛优(有时还算上傅彪)+美女明星一名或两名+圈内名人客串+必不可少的某句或N句标志性台词+调侃式京腔对白,近些年还要加上没事就和冯导一起琢磨剧本的刘震云。  《手机》的票房自然是稳赢,反正大家过年闲着也是闲着,顺便也捧捧葛优的人场。其他导演也不知道是清高还是怎么,都不太爱赶过年这个热闹。与前几年常爱窝在家里看盗版相比,中国观众现在更明白了进电影院享受的重要性。只要电影票还没贵到天价,又赶上过年过节的,谁上这个档期,谁就获利。冯小刚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导演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商业运作与电影的好看与否,毕竟关系还不是那么亲密,《英雄》的票房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就电影本身而言,大概很少有人想把它看第二遍吧。  对于冯小刚,在成为贺岁片代言人的同时,也就注定了他的大赚特赚。同时,他的口碑也还是有些奇怪的,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问,你喜欢哪个导演?中年人会告诉你,他喜欢张艺谋,而青年人很可能告诉你,他喜欢王家卫、昆汀·塔伦蒂诺,又或者冒出几个大师的名字来。但是如果你再问,冯小刚的贺岁片你每年都看吗?他们中间,无论是中年人或者青年人,估计百分之八十都会说,要看的。至于看的原因,就各种各样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既然最喜欢的导演不是冯小刚,而他的贺岁片却每年都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样的怪现象,与中国观众的饥渴有关,大概,也与他们的钱包有关吧。  
看冯小刚,是没办法的事(1)
  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过于严格的审查制度、超常纠错功能的VCD、太过于“个人化”只顾着拿奖的导演等等都催生了中国的盗版市场,而盗版市场又反过来伤害着中国电影,几块钱就能买到的盗版碟和几十块的电影票相比,大部分的中国观众自然会选择前者,何况,盗版的质量是越来越好了。  没有完善的商业竞争机制,又被盗版剥削了票房,中国电影的成长可以说一直是跌跌撞撞的。然而它不健康的地方在于,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国外电影一味的模仿与抄袭,导演们都迫不及待地要给自己的电影贴上艺术的标签,迫不及待地要在世界影坛喊出自己的声音,科班毕业的自尊心使他们蔑视市场,拿投资方的钱为自己的名誉铺路。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首先不能公映,失去了观众,于是就失去了票房,下次没有投资方再给这样不赚钱的电影投钱,没有钱,就没法拍电影。而投资方也拿着钱干着急,没法子只好投给电视剧,养活了一大堆拍垃圾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观众除了偶尔看看少数几个知名导演的电影,大多数时间只能看盗版,发现盗版比中国电影更好看,于是养成了看盗版的习惯。前些年,有多少人愿意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呢?  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来自于港台的盗版碟以及偶像攻势,又培养了大量港台电影的忠实观众。港台片由于已经有了成功的商业经验,他们对于如何掌握观众口味更有心得。所以中国大陆的观众,也很快被征服了。被征服的同时,对于相比之下略显乏味的中国电影,更加弃而远之。但观众是无辜的,是被逼出来的,因为那时,中国大陆的商业片是一片空白。  冯小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他的目的也很明显:我就是要拍商业片。这是一句大白话。在这句大白话之前,中国观众的心理其实已早早地就摆在了诸位导演的面前,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导演依然板着那幅苍白的文人面孔,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拍一部商业片让人耻笑。所以只好让冯小刚拣了这个大大便宜。  中国商业片的市场,当真是个便宜。因为在冯小刚和《英雄》之前,它几乎是个空白。谈起中国电影,除了张艺谋、陈凯歌,大部分的观众心里,还能想到谁呢?何况张艺谋和陈凯歌,那时也依然还是追求着他们的所谓“艺术理想”,观众们也乐意捧捧自己的“国宝”——中国电影的阵营里,总不能一个人也没有吧。但真正从内心的喜好来说,还是港台与美国大片,更合老百姓的胃口,那些影碟租赁店就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  但观众的喜好一旦放到中国电影上面,标准就不自觉的降低了。可以说,中国观众对于本土电影,还是十分宽容的。因为大家好奇啊,从前没见中国电影拍过这样的,现在拍了,怎么说也得看看。比如近几年号称是中国恐怖片导演第一人的阿甘,拍的那几部不忍目睹的所谓“恐怖片”,票房居然还不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是中国观众没看过恐怖片吗?也不是啊,无论是港台还是日本、欧美的恐怖片,大家也都通过盗版看过不少了,至今类似《午夜凶铃》这样的经典恐怖片还为人津津乐道。但阿甘的恐怖片在不景气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拿到了一千多万的票房。  所以,在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不能说明问题。否则坏评如潮的《英雄》不会获得成功。  冯小刚正是钻了商业片,尤其是贺岁片的空子。在中国大陆屈指可数的几位导演里,投资方肯花大笔钱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人当中,有谁在拍商业片呢?用手指数数看,能从大拇指数到小拇指吗?更别提两只手都数完了。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只有这么几位导演,也太不健康了。  冯小刚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他根本没有竞争对手。换句话说,中国观众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把盗版和引进大片排除在外的话。  所以冯小刚才敢大言不惭地声称:贺岁片的规矩是我定的。别的导演气也不成,因为他们首先就放弃了市场,根本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无奈的情景下,观众接受了冯小刚的电影,接受了他的冯式幽默,心想,好歹中国也有黑色幽默的商业片了。过年不就图个喜庆吗?图喜庆的同时,咱们还需要进趟电影院,完成过年消费的任务。一部贺岁片,足以让观众讨论一年,已经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商业片方面的匮乏,我们的观众何时才能有其他的选择呢?  冯导的得意是有理的。没办法不让他得意,人家赚了钱,又得了观众缘,再谦虚,不就是虚伪吗?然而这样的风光,总带有着它的短命相,不知道能持续多久。在不健康的市场上,总容易出现泡沫。尤其是像中国的电影市场这样,眼睛总瞄着国门之外,急于求成,不肯沉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用的事,不肯从根本上总结电影市场的问题,不肯大力且真诚的打击盗版,仅靠几个尚有觉悟心但无才气的导演,是撑不起台面的。  冯小刚一直强调市场和票房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商业电影实在是太商业了。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在否认商业运作对于电影的作用,没有钱,是没有办法拍电影的,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如果一个导演不从电影本身下功夫,每年只拿出个号称“有意思”的剧本,可一旦拍摄起来,无论电影语言或是镜头、乃至音乐等等都粗制滥造(大概冯小刚不会同意这样的评价吧),或许一时可以蒙混过关,长此以往,这样的电影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呢?    
首页>> 文学论坛>> 群星荟萃>> 苏七七 Su Qiq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