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五大洲,綿綿數千年,人類歷史經歷了多少次興亡更替,易姓改朝?有多少頂王冠落地,有多少個新朝崛起?圍繞着權力這個魔杖,有多少人曾殫精竭慮,有多少人曾拼死廝殺,有多少人曾喋血宮門,有多少人曾黃袍加身?在世界政治史的大舞臺上,曾出現過多少個粉墨登場的歷史人物,曾發生過多少次令人眼花繚亂的權力爭奪?真可謂五光十色,萬象紛呈。
在世界政治史上,王位的嬗遞,政權的更替,大體上采取三種形式,一是通過大規模的武裝鬥爭而奪取政權,一是制度上的合法繼承,還有一種便是政變。
所謂政變,就是圍繞着最高統治地位的權力爭奪。政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可能是以帝王所在之處為中心的宮廷政變,也可能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兵變,還可能是以“禪讓”的形式奪取皇位的“和平演變”。其實,“禪讓”也未必和平,其間也充斥着弒奪和仇殺。說它是和平演變,是因為讓位者早已大權旁落,九鼎他移;得位者也早已執掌政權,成為沒有帝王名分的帝王。政權的更替實屬水到渠成,無需再經過激烈的衝突和對抗。縱觀中外歷史,政變大多數發生在封建專製主義的政體之下。在這種政體下,帝王作為法定權力主體和國傢的象徵,居於封建等級製的金字塔之頂,具有無限的權利。誰占有這個最崇高的位置,誰就相應地擁有全國的土地和人民,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數不盡的金錢和美女,集人間一切尊榮威福於一身。因此,王位自然成為衆矢之的,野心傢們不惜身傢性命奪取它也便不足為怪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政變之舉,史不絶書。秦漢隋唐,代代皆有;宋元明清,俯拾皆是;魏晉南朝,“禪讓”相替;五代十國,兵變迭興。在中國古代史上,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弒父、臣弒君、兄弟鬩墻、互相斫殺的駭人聽聞的悲劇,恐怕很難準確地統計了。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下,善良的人們衹知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宮廷决不是聖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裏充滿了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人倫大防等等,衹不過是防範百姓的樊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了。
在外國歷史上,政變之舉也是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古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沙皇俄國……哪裏存在專製政體,哪裏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政變,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無庸贅述了。值得註意的是,在近現代社會,仍然發生過很多次政變,而且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這類現象恐怕也不會絶跡。這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新舊政體交替時期,如英、法的一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民主政治尚不健全的國傢,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意、日;或許出現在封建機製還起重要作用的國傢,如亞、非、拉美的某些國傢;或許由於外來干涉;或許由於國內錯綜復雜的矛盾……衹要存在着發生政變的環境和土壤,就會給野心傢們造成政變的可乘之機。而要杜絶這類現象的發生,衹有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和權力機製,捨此別無他途。
血與火在燃燒,生與死在搏鬥,勝利者踏着仇人的屍體昂然登上至尊的寶座,失敗者頽然倒在殷紅的血泊之中……這就是政變。在多數情況下,政變衹是赤裸裸的權力爭奪和毫無人性的血腥屠殺,並無積極意義。然而,對政變卻不可一概抹煞,有些政變還是有其客觀上的積極意義的。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帝寶座,卻開創了有口皆碑的貞觀之治;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孤兒寡婦手裏攫取權力,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在世界歷史上,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拿破侖的“霧月政變”、埃及納塞爾的“七?二三革命”等,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幾千年斑斕駁雜的世界政治史上,曾發生過數不清的政變。通過這些政變,人們的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得到了充分的顯示;而統治者的兇殘狠毒、狡詐多變、淫亂無恥、人性淪喪,更在這種最高層次的權力爭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國傢的興亡之道、社會的演變軌跡,也可以在政變中探尋。政變在人類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劇、喜劇、鬧劇,塗抹了一幅又一幅血淋淋的歷史畫捲,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無窮的啓迪和思考。
在世界政治史上,王位的嬗遞,政權的更替,大體上采取三種形式,一是通過大規模的武裝鬥爭而奪取政權,一是制度上的合法繼承,還有一種便是政變。
所謂政變,就是圍繞着最高統治地位的權力爭奪。政變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可能是以帝王所在之處為中心的宮廷政變,也可能是以武力為後盾的兵變,還可能是以“禪讓”的形式奪取皇位的“和平演變”。其實,“禪讓”也未必和平,其間也充斥着弒奪和仇殺。說它是和平演變,是因為讓位者早已大權旁落,九鼎他移;得位者也早已執掌政權,成為沒有帝王名分的帝王。政權的更替實屬水到渠成,無需再經過激烈的衝突和對抗。縱觀中外歷史,政變大多數發生在封建專製主義的政體之下。在這種政體下,帝王作為法定權力主體和國傢的象徵,居於封建等級製的金字塔之頂,具有無限的權利。誰占有這個最崇高的位置,誰就相應地擁有全國的土地和人民,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數不盡的金錢和美女,集人間一切尊榮威福於一身。因此,王位自然成為衆矢之的,野心傢們不惜身傢性命奪取它也便不足為怪了。
在中國古代社會,政變之舉,史不絶書。秦漢隋唐,代代皆有;宋元明清,俯拾皆是;魏晉南朝,“禪讓”相替;五代十國,兵變迭興。在中國古代史上,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弒父、臣弒君、兄弟鬩墻、互相斫殺的駭人聽聞的悲劇,恐怕很難準確地統計了。在儒傢思想的影響下,善良的人們衹知對皇帝頂禮膜拜,把宮廷看得無比神聖。殊不知,宮廷决不是聖潔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驕子。宮廷裏充滿了污垢、陰謀和血腥。所謂君臣大義、人倫大防等等,衹不過是防範百姓的樊籬、禁錮異端的鎖鏈罷了。
在外國歷史上,政變之舉也是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古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沙皇俄國……哪裏存在專製政體,哪裏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政變,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無庸贅述了。值得註意的是,在近現代社會,仍然發生過很多次政變,而且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內,這類現象恐怕也不會絶跡。這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新舊政體交替時期,如英、法的一些政變;或許出現在民主政治尚不健全的國傢,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意、日;或許出現在封建機製還起重要作用的國傢,如亞、非、拉美的某些國傢;或許由於外來干涉;或許由於國內錯綜復雜的矛盾……衹要存在着發生政變的環境和土壤,就會給野心傢們造成政變的可乘之機。而要杜絶這類現象的發生,衹有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和權力機製,捨此別無他途。
血與火在燃燒,生與死在搏鬥,勝利者踏着仇人的屍體昂然登上至尊的寶座,失敗者頽然倒在殷紅的血泊之中……這就是政變。在多數情況下,政變衹是赤裸裸的權力爭奪和毫無人性的血腥屠殺,並無積極意義。然而,對政變卻不可一概抹煞,有些政變還是有其客觀上的積極意義的。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帝寶座,卻開創了有口皆碑的貞觀之治;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從孤兒寡婦手裏攫取權力,卻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在世界歷史上,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拿破侖的“霧月政變”、埃及納塞爾的“七?二三革命”等,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幾千年斑斕駁雜的世界政治史上,曾發生過數不清的政變。通過這些政變,人們的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得到了充分的顯示;而統治者的兇殘狠毒、狡詐多變、淫亂無恥、人性淪喪,更在這種最高層次的權力爭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國傢的興亡之道、社會的演變軌跡,也可以在政變中探尋。政變在人類歷史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悲劇、喜劇、鬧劇,塗抹了一幅又一幅血淋淋的歷史畫捲,更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經驗教訓、無窮的啓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