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黑头目”的帽子就扣在丁玲头上;1957年,丁玲没讲一句话又被扣上了“右派”帽子,夫妇俩被发配到荒凉寒冷的北大荒,从此一直到1970年转到秦城监狱,开始了12年的无罪流放生涯。12年,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女人,在寒荒地带,是如何熬过来的。
在北大荒,丁玲既感受到纯朴群众的友情关爱,也受尽奚落歧视,特别是在“文革”中,遭受非人待遇。但她奋起“飞蛾扑火”的精神,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冰锋刺骨的环境下熬炼,最终和北大荒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本书是丁玲的朋友、原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郑笑枫根据采访陈明等人,并深入北大荒实地访问后写成的一部纪实报告,真实再现了丁玲在北大荒的感人经历。同时附有丁玲、陈明等回顾北大荒生活的文章,是深入流放者内心世界的一个难得文本。
在北大荒,丁玲既感受到纯朴群众的友情关爱,也受尽奚落歧视,特别是在“文革”中,遭受非人待遇。但她奋起“飞蛾扑火”的精神,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冰锋刺骨的环境下熬炼,最终和北大荒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本书是丁玲的朋友、原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郑笑枫根据采访陈明等人,并深入北大荒实地访问后写成的一部纪实报告,真实再现了丁玲在北大荒的感人经历。同时附有丁玲、陈明等回顾北大荒生活的文章,是深入流放者内心世界的一个难得文本。
我的自传/1
序/3
题记/7
严寒的日子,已经降临/1
1955年,“丁陈反党集团黑头目”的帽子,扣在丁玲的头上。1957年,她没讲一句话又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丈夫陈明首当其冲,被发配到北大荒。羁留在北京多福巷的丁玲迫切想飞到寒冷的北大荒去,她说:不要留恋这死寂的庭院,到暴风雨中去……我是人,是一个尊严的人,我怎么能披着一张癞蛤蟆的皮,日夜聒聒地叫,说着不是自己心里的话?
附:反右派斗争中的六日/10
“向左村”/26
陈明向到来的丁玲描述:汽车在一米多深的雪中碾开一条道,就像在原始的冰山雪谷中行走。我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几天就在亘古荒原上亲手搭起了马架棚子。
王震将军向“右派”们训话:一个人右了,怕什么?还可以变左嘛!你们这个新居民点就取名叫“向左村”。
农场来了“大右派”/33
垦区领导和丁玲商量:是不是到一个条件好些的农场去?她回答:“我是来参加开发北大荒劳动的,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明被分配到二队种菜,丁玲在鸡排养鸡。
北大荒人说:老丁在我们这里,不仅是养鸡能手,而且是不是党员的党员。1961年,陈明摘了“帽子”,没有她;1962年摘帽又没有她,先进也不能评。老丁这样的人,为什么改造个没完呢?
“我愿意留在北大荒继续锻炼”/46
中宣部发调令,让丁玲回北京来。她给作协党组写信说:中央的精神,还是鼓励作家到基层去,我已经在下面了,我愿意继续留在北大荒锻炼。丁玲积极在农场帮助扫盲,办黑板报,在田头地边进行宣传鼓动,把延安的革命传统带到了北大荒。
纤笔一枝谁与似/53
她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她对北大荒人说:你们生活在丰富的创作源泉之中,周围都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英雄。这些英雄的业绩,应该写出来。
她在北大荒12年,写了一些歌颂北大荒人的文章,其中保留下来的是一篇替别人写的家史。
在宝泉岭农场/61
农场的造反派怂恿中学生揪斗丁玲。那些向丁玲学写作的人,被作为“丁玲地下俱乐部”成员,受到批斗。但北大荒人在暗中保护她。农场家属揪着孩子们的耳朵说:你再跟着喊打倒丁玲,就撕破你的嘴。
在“牛棚”里,陈明偷偷传过来的纸条、火柴盒、苞米叶上短短的几句话,成了她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是一天深夜,她被脱光搜查,那些特殊书简都被销毁了。
1970年,丁玲和陈明被捕,离开了北大荒,押往秦城监狱。
附:三访汤原/73
附:追叙夜审丁玲/90
附:记入狱/96
重返北大荒/103
那些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北大荒人怎么样了?丁玲怀念他们。
“老丁回来了!”
丁玲和陈明走进场部附近的桦树林,那里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坟包,长眠着当年和他俩一起垦荒的老朋友。他俩希望在桦树林里给他们留个地方,要永远留在北大荒。
归来华发苍颜/120
美国记者问丁玲,何以在遭受折磨的漫长岁月里能活下来。她说:我深入人民之中,人民群众对我的了解和信任,是医治我心灵上隐痛的良药。
永不消逝的活力/123
杨沫:我酷爱丁玲的作品,更敬佩她的人品。
杜鹏程:对生活的热爱永不磨灭,对人民的感情永不磨灭,对美的追求永不磨灭,这就是丁玲。
郑朝宗:中年以后,她遭了无妄之灾,脸上被刺了字,流放到边远山区,受尽奚落歧视。就是铁石铸造的人,到了此际也该意懒心灰、气息奄奄了,然而她不,她仍然奋起“飞蛾扑火”,决不示弱。
最后一篇作品/141
很长一段时间内,丁玲因为在30年代被国民党特务绑架监禁这一段经历,遭到误解,蒙受诬蔑中伤。党性很强的丁玲,从不公开辩解。直到中央组织部作出为她彻底恢复名誉的决定后,她才说:现在我有责任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147
瞿秋白曾评论丁玲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自己理解这个评论:我正是这样的,我还要以我的余生,振翅翱翔,继续在火中追求真理,为讴歌真理之火而死。
1986年3月,一面北大荒人敬献的红旗覆盖在丁玲身上。
附:我怀念她/153
附:风雪人间/199
跋/249
再版后记/253
序/3
题记/7
严寒的日子,已经降临/1
1955年,“丁陈反党集团黑头目”的帽子,扣在丁玲的头上。1957年,她没讲一句话又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丈夫陈明首当其冲,被发配到北大荒。羁留在北京多福巷的丁玲迫切想飞到寒冷的北大荒去,她说:不要留恋这死寂的庭院,到暴风雨中去……我是人,是一个尊严的人,我怎么能披着一张癞蛤蟆的皮,日夜聒聒地叫,说着不是自己心里的话?
附:反右派斗争中的六日/10
“向左村”/26
陈明向到来的丁玲描述:汽车在一米多深的雪中碾开一条道,就像在原始的冰山雪谷中行走。我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几天就在亘古荒原上亲手搭起了马架棚子。
王震将军向“右派”们训话:一个人右了,怕什么?还可以变左嘛!你们这个新居民点就取名叫“向左村”。
农场来了“大右派”/33
垦区领导和丁玲商量:是不是到一个条件好些的农场去?她回答:“我是来参加开发北大荒劳动的,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陈明被分配到二队种菜,丁玲在鸡排养鸡。
北大荒人说:老丁在我们这里,不仅是养鸡能手,而且是不是党员的党员。1961年,陈明摘了“帽子”,没有她;1962年摘帽又没有她,先进也不能评。老丁这样的人,为什么改造个没完呢?
“我愿意留在北大荒继续锻炼”/46
中宣部发调令,让丁玲回北京来。她给作协党组写信说:中央的精神,还是鼓励作家到基层去,我已经在下面了,我愿意继续留在北大荒锻炼。丁玲积极在农场帮助扫盲,办黑板报,在田头地边进行宣传鼓动,把延安的革命传统带到了北大荒。
纤笔一枝谁与似/53
她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她对北大荒人说:你们生活在丰富的创作源泉之中,周围都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英雄。这些英雄的业绩,应该写出来。
她在北大荒12年,写了一些歌颂北大荒人的文章,其中保留下来的是一篇替别人写的家史。
在宝泉岭农场/61
农场的造反派怂恿中学生揪斗丁玲。那些向丁玲学写作的人,被作为“丁玲地下俱乐部”成员,受到批斗。但北大荒人在暗中保护她。农场家属揪着孩子们的耳朵说:你再跟着喊打倒丁玲,就撕破你的嘴。
在“牛棚”里,陈明偷偷传过来的纸条、火柴盒、苞米叶上短短的几句话,成了她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但是一天深夜,她被脱光搜查,那些特殊书简都被销毁了。
1970年,丁玲和陈明被捕,离开了北大荒,押往秦城监狱。
附:三访汤原/73
附:追叙夜审丁玲/90
附:记入狱/96
重返北大荒/103
那些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北大荒人怎么样了?丁玲怀念他们。
“老丁回来了!”
丁玲和陈明走进场部附近的桦树林,那里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坟包,长眠着当年和他俩一起垦荒的老朋友。他俩希望在桦树林里给他们留个地方,要永远留在北大荒。
归来华发苍颜/120
美国记者问丁玲,何以在遭受折磨的漫长岁月里能活下来。她说:我深入人民之中,人民群众对我的了解和信任,是医治我心灵上隐痛的良药。
永不消逝的活力/123
杨沫:我酷爱丁玲的作品,更敬佩她的人品。
杜鹏程:对生活的热爱永不磨灭,对人民的感情永不磨灭,对美的追求永不磨灭,这就是丁玲。
郑朝宗:中年以后,她遭了无妄之灾,脸上被刺了字,流放到边远山区,受尽奚落歧视。就是铁石铸造的人,到了此际也该意懒心灰、气息奄奄了,然而她不,她仍然奋起“飞蛾扑火”,决不示弱。
最后一篇作品/141
很长一段时间内,丁玲因为在30年代被国民党特务绑架监禁这一段经历,遭到误解,蒙受诬蔑中伤。党性很强的丁玲,从不公开辩解。直到中央组织部作出为她彻底恢复名誉的决定后,她才说:现在我有责任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了。
飞蛾扑火 非死不止/147
瞿秋白曾评论丁玲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自己理解这个评论:我正是这样的,我还要以我的余生,振翅翱翔,继续在火中追求真理,为讴歌真理之火而死。
1986年3月,一面北大荒人敬献的红旗覆盖在丁玲身上。
附:我怀念她/153
附:风雪人间/199
跋/249
再版后记/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