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節選)
是什麽讓創業者與衆不同?
我辭職正式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那天是我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天。從那天開始,我不再有穩定的薪水,不再有健康保險或退休計劃,不再有病假或帶薪假期。
那一天,我的收入變成了零。沒有固定的薪水是我體會過的最恐怖的經歷之一。最糟糕的是我不知道,在得到另一份穩定收入之前我還得捱多久……或許要好多年。在我辭職的那一刻,我纔明白了為什麽那麽多的雇員沒有去做創業者。那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錢,沒有有保障的收入,沒有穩定的薪水……很少有人能在沒錢的狀況下維持很久。創業者是一些異類,他們的一個特異之處便是能在沒錢的狀況下理智和聰明地行事。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我的花費直綫上升。作為創業者,我得租一間辦公室、一個車位、一間倉庫,得買一張桌子、一盞燈,得開通一部電話,我得為出差、住旅館、吃飯、出租車、復印、鋼筆、紙張、釘書釘、信箋、營業證書、郵票、手册、産品,甚至於辦公室裏的每一杯咖啡掏錢。我還不得不雇了一個秘書、一個會計、一個律師、一個出納、一個商業保險代理,甚至一個看門人。我這時纔明白從前別人雇用我的代價有多麽高--雇人的花費遠遠不止員工薪水單上所顯示的那些數字。
所以,雇員和創業者的另一個區別就是:創業者得知道如何花錢--就算他們沒有錢。
新生活的開始
正式離開公司的那天是1978年6月,我在波多黎各的聖鬍安參加施樂公司的"總裁俱樂部"慶典,那是一個表彰公司最佳銷售人員的典禮,施樂公司的員工將從世界各地趕來領奬。
儀式棒極了,那些盛大輝煌的場面會永遠留在我記憶裏--我簡直想不出施樂為了感謝最佳銷售員們到底花了多少錢。大夥都在慶祝,我卻悶悶不樂。在慶祝活動的整整三天裏,我腦子裏想的衹有辭職--放棄穩定的收入和職位。我知道聖鬍安的慶祝一結束,我就得開始孤軍奮戰。我不會再回到施樂公司或是它的火奴魯魯分公司上班。
離開聖鬍安那天,我們坐的那架飛機出了故障,需要在邁阿密迫降。機長讓大傢係好安全帶,抱住腦袋,做好墜機的準備。要知道,這可是我成為創業者的第一天,本來感覺就已經夠糟的了,難道竟然馬上就得準備去死?這可不是一個美妙的開始。
當然了,後來飛機沒有墜毀,我接着轉機飛到芝加哥,去為我的尼竜維可牢褡褳錢包做一個産品介紹。結果航班晚點,到達芝加哥商業中心時已經過了約會時間,我需要見的那個人--一傢大型連鎖百貨店的採購員已經走了。我又一次在心裏嘀咕:"看來我的創業生涯一開頭就不走運。要是做不成這筆買賣,公司就沒有營業額,我就沒有收入,桌上就沒有食物。"因為我很愛吃,所以沒有食物這點最讓我心慌。
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嗎?
"創業者是天生的創業者,還是被訓練成創業者的?"當我對我的富爸爸問出這個老問題時,他答道:"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這就如同問,雇員天生就是雇員,還是被訓練成雇員的?"他接着說道:"人是可以被訓練的,他們可以被訓練成雇員,也可以被訓練成創業者。而之所以世界上雇員比創業者多,那是因為我們的學校總是在訓練年輕人成為雇員。這就是為什麽這麽多的父母告訴孩子'好好上學,將來找個好工作'。我還沒怎麽聽人說過'好好上學,將來當個創業者'。"
從雇員變成創業者
我知道,我並非天生就是一名創業者,我必須接受訓練。我的富爸爸指導我走上了一條從雇員變為創業者的道路。對我來說,這可不是件容易事。在弄懂他想要教我的課程之前,我得先忘掉以前學會的很多東西。
然而最睏難的一點在於,富爸爸所說的話總是與窮爸爸教導我的截然相反。每次富爸爸提起創業精神,他談論的總是自由。而每次我的窮爸爸提起上學找工作,他關註的焦點總是安穩。這兩套邏輯在我的腦海中不斷衝突,讓我迷惑。
最後,我去問富爸爸這兩套邏輯的區別。我問道:"安穩和自由難道不一樣麽?"
是什麽讓創業者與衆不同?
我辭職正式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那天是我生命中最可怕的一天。從那天開始,我不再有穩定的薪水,不再有健康保險或退休計劃,不再有病假或帶薪假期。
那一天,我的收入變成了零。沒有固定的薪水是我體會過的最恐怖的經歷之一。最糟糕的是我不知道,在得到另一份穩定收入之前我還得捱多久……或許要好多年。在我辭職的那一刻,我纔明白了為什麽那麽多的雇員沒有去做創業者。那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錢,沒有有保障的收入,沒有穩定的薪水……很少有人能在沒錢的狀況下維持很久。創業者是一些異類,他們的一個特異之處便是能在沒錢的狀況下理智和聰明地行事。
也是從那一天開始,我的花費直綫上升。作為創業者,我得租一間辦公室、一個車位、一間倉庫,得買一張桌子、一盞燈,得開通一部電話,我得為出差、住旅館、吃飯、出租車、復印、鋼筆、紙張、釘書釘、信箋、營業證書、郵票、手册、産品,甚至於辦公室裏的每一杯咖啡掏錢。我還不得不雇了一個秘書、一個會計、一個律師、一個出納、一個商業保險代理,甚至一個看門人。我這時纔明白從前別人雇用我的代價有多麽高--雇人的花費遠遠不止員工薪水單上所顯示的那些數字。
所以,雇員和創業者的另一個區別就是:創業者得知道如何花錢--就算他們沒有錢。
新生活的開始
正式離開公司的那天是1978年6月,我在波多黎各的聖鬍安參加施樂公司的"總裁俱樂部"慶典,那是一個表彰公司最佳銷售人員的典禮,施樂公司的員工將從世界各地趕來領奬。
儀式棒極了,那些盛大輝煌的場面會永遠留在我記憶裏--我簡直想不出施樂為了感謝最佳銷售員們到底花了多少錢。大夥都在慶祝,我卻悶悶不樂。在慶祝活動的整整三天裏,我腦子裏想的衹有辭職--放棄穩定的收入和職位。我知道聖鬍安的慶祝一結束,我就得開始孤軍奮戰。我不會再回到施樂公司或是它的火奴魯魯分公司上班。
離開聖鬍安那天,我們坐的那架飛機出了故障,需要在邁阿密迫降。機長讓大傢係好安全帶,抱住腦袋,做好墜機的準備。要知道,這可是我成為創業者的第一天,本來感覺就已經夠糟的了,難道竟然馬上就得準備去死?這可不是一個美妙的開始。
當然了,後來飛機沒有墜毀,我接着轉機飛到芝加哥,去為我的尼竜維可牢褡褳錢包做一個産品介紹。結果航班晚點,到達芝加哥商業中心時已經過了約會時間,我需要見的那個人--一傢大型連鎖百貨店的採購員已經走了。我又一次在心裏嘀咕:"看來我的創業生涯一開頭就不走運。要是做不成這筆買賣,公司就沒有營業額,我就沒有收入,桌上就沒有食物。"因為我很愛吃,所以沒有食物這點最讓我心慌。
有人是天生的創業者嗎?
"創業者是天生的創業者,還是被訓練成創業者的?"當我對我的富爸爸問出這個老問題時,他答道:"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這就如同問,雇員天生就是雇員,還是被訓練成雇員的?"他接着說道:"人是可以被訓練的,他們可以被訓練成雇員,也可以被訓練成創業者。而之所以世界上雇員比創業者多,那是因為我們的學校總是在訓練年輕人成為雇員。這就是為什麽這麽多的父母告訴孩子'好好上學,將來找個好工作'。我還沒怎麽聽人說過'好好上學,將來當個創業者'。"
從雇員變成創業者
我知道,我並非天生就是一名創業者,我必須接受訓練。我的富爸爸指導我走上了一條從雇員變為創業者的道路。對我來說,這可不是件容易事。在弄懂他想要教我的課程之前,我得先忘掉以前學會的很多東西。
然而最睏難的一點在於,富爸爸所說的話總是與窮爸爸教導我的截然相反。每次富爸爸提起創業精神,他談論的總是自由。而每次我的窮爸爸提起上學找工作,他關註的焦點總是安穩。這兩套邏輯在我的腦海中不斷衝突,讓我迷惑。
最後,我去問富爸爸這兩套邏輯的區別。我問道:"安穩和自由難道不一樣麽?"
富爸爸微笑着回答:"安穩和自由可不是一碼事……事實上它們完全相反。你越是追求安穩,擁有的自由就越少。最安穩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大牢裏的人了,這就是安穩的極緻。"他接着說下去:"如果你想要自由,就得放棄安穩。雇員們要的是安穩,創業者要的是自由。"
現在,問題就變成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業者呢?我的回答是:"是的,這要從轉變邏輯開始,從追求自由而不是安穩開始。"
非創業者寫的創業書
這麽多年來,我讀了很多講述創業者和創業精神的書。我研究了托馬斯·愛迪生、比爾·蓋茨、理查德·布蘭森、亨利·福特等人的生平。我還讀了一些關於不同的創業思想以及創業者製勝關鍵的作品。每本書無論寫得好壞與否,總能帶給我一些寶貴的思路和啓發,幫助我在成為更出色的創業者的路上走得更遠。
回想一下我讀過的這些作品,我發現它們可以被分為兩類:創業者寫的書和非創業者寫的書。多數作者自己都不是創業者,而是職業作傢、記者或大學教授。
儘管每本書都讓我有所收穫,但我還是發現有些書中缺了點什麽。它們所缺的就是諸如"陰溝翻船"、"背後挨刀"之類的失敗經歷--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犯下的可怕錯誤和經歷的糟糕境遇。在書中,大部分創業者都是神采煥發、魅力出衆、性格桀驁的,睏難總是在他們面前迎刃而解。那些關於偉大創業者的作品總是把他們描寫得好像天生就是這樣--當然了,他們中確實有不少人天生如此。正如世界上有天賦過人的運動員一樣,也有天賦過人的創業者,而大多數作品都衹寫這類人。
大學教授寫作的關於創業精神的書籍另有一種味道。他們喜歡把主題煮得衹剩骨頭,衹留下幹巴巴的事實或結論。我覺得閱讀這類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作品實在讓人頭疼,因為書中一點點肉、一點點湯都找不到,衹有骨頭。
這本書為何與衆不同
這是一本關於創業精神的書,而它是由一個經歷過潮起潮落、品嚐過成功與失敗的貨真價實的創業者所寫的。
今天的富爸爸公司已經是一傢國際性企業,擁有44種語言的産品,在8個國傢開展業務。這一切都是從我妻子金、我,還有我們的夥伴莎倫·萊希特創辦的公司起步的。那是1997年,從莎倫傢餐廳的一張桌子上開始。我們最初的投資是1500美元。我們的第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四年半,此前衹有三本書有過此殊榮。或許你在讀這本書時,它還在排行榜上。
不過,我寫這本書可不是為了讓你們知道我做生意有多精明--事實上我也不算精明--我們是想寫出一部與衆不同的關於創業精神的作品。我要告訴你們的不是我春風得意的日子,不是我能日進幾百萬美元的日子,而是我曾如何自掘陷阱,如何掉進去,又如何努力爬上來的經歷。我想,你們從我的失敗中會比從我的成功中學到更多。
為何要寫失敗?
很多人不能成為創業者是因為其害怕失敗。通過描寫多數人害怕的東西,我們希望幫你弄清楚:你是否適合成為創業者。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你嚇退--而是要讓你對於創業路途上可能經歷的順境與逆境形成一個"鮮活"的認識。
我們講述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人類的天性是吃一塹纔會長一智。學走路總是從跌倒再爬起來開始,學騎車也總是從摔倒並再次嘗試開始。如果我們從未去冒跌倒的風險,那就衹能一輩子像毛毛蟲那樣匍匐而行。在許多關於創業精神的作品中,尤其是大學教授們的大作中,所缺乏的也正是對於創業者曾經經歷的內心彷徨與困苦的描寫。他們從不觸及創業者們在生意失敗時、資金用光時、雇員散去時、被人上門逼債時的內心世界。大多數大學教授怎麽能夠瞭解創業者在失敗時的感受?生活在那個由穩定的薪水和職位搭建起來的、永遠知道正確答案和爭取從不犯錯的學術世界裏,他們怎麽能夠瞭解這些?
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應邀去哥倫比亞大學做一場關於創業精神的演講。那次,我沒有誇耀我的成功,而是講述了我的各種失敗,以及我從中學到的東西。年輕學生們踴躍提問,看來他們是真的對身為創業者所經歷的坎坷充滿興趣。我談到了在創辦一傢企業時所要面臨的恐懼,以及我是如何應付那些恐懼的;我嚮他們講述了我所犯下的一些最愚蠢的錯誤,以及這些錯誤後來是如何成為我的寶貴經驗;我講述了因為我經營無方而關閉一傢公司並遣散員工時的痛苦心情;我也講到了所有這些錯誤是如何使我成為一個更出色的創業者,一個富人,一個有影響的人,一個財務自由的人,一個不再需要找工作的人。總的來說,我認為那次演講客觀而生動地介紹了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過程。
現在,問題就變成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創業者呢?我的回答是:"是的,這要從轉變邏輯開始,從追求自由而不是安穩開始。"
非創業者寫的創業書
這麽多年來,我讀了很多講述創業者和創業精神的書。我研究了托馬斯·愛迪生、比爾·蓋茨、理查德·布蘭森、亨利·福特等人的生平。我還讀了一些關於不同的創業思想以及創業者製勝關鍵的作品。每本書無論寫得好壞與否,總能帶給我一些寶貴的思路和啓發,幫助我在成為更出色的創業者的路上走得更遠。
回想一下我讀過的這些作品,我發現它們可以被分為兩類:創業者寫的書和非創業者寫的書。多數作者自己都不是創業者,而是職業作傢、記者或大學教授。
儘管每本書都讓我有所收穫,但我還是發現有些書中缺了點什麽。它們所缺的就是諸如"陰溝翻船"、"背後挨刀"之類的失敗經歷--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犯下的可怕錯誤和經歷的糟糕境遇。在書中,大部分創業者都是神采煥發、魅力出衆、性格桀驁的,睏難總是在他們面前迎刃而解。那些關於偉大創業者的作品總是把他們描寫得好像天生就是這樣--當然了,他們中確實有不少人天生如此。正如世界上有天賦過人的運動員一樣,也有天賦過人的創業者,而大多數作品都衹寫這類人。
大學教授寫作的關於創業精神的書籍另有一種味道。他們喜歡把主題煮得衹剩骨頭,衹留下幹巴巴的事實或結論。我覺得閱讀這類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作品實在讓人頭疼,因為書中一點點肉、一點點湯都找不到,衹有骨頭。
這本書為何與衆不同
這是一本關於創業精神的書,而它是由一個經歷過潮起潮落、品嚐過成功與失敗的貨真價實的創業者所寫的。
今天的富爸爸公司已經是一傢國際性企業,擁有44種語言的産品,在8個國傢開展業務。這一切都是從我妻子金、我,還有我們的夥伴莎倫·萊希特創辦的公司起步的。那是1997年,從莎倫傢餐廳的一張桌子上開始。我們最初的投資是1500美元。我們的第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四年半,此前衹有三本書有過此殊榮。或許你在讀這本書時,它還在排行榜上。
不過,我寫這本書可不是為了讓你們知道我做生意有多精明--事實上我也不算精明--我們是想寫出一部與衆不同的關於創業精神的作品。我要告訴你們的不是我春風得意的日子,不是我能日進幾百萬美元的日子,而是我曾如何自掘陷阱,如何掉進去,又如何努力爬上來的經歷。我想,你們從我的失敗中會比從我的成功中學到更多。
為何要寫失敗?
很多人不能成為創業者是因為其害怕失敗。通過描寫多數人害怕的東西,我們希望幫你弄清楚:你是否適合成為創業者。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你嚇退--而是要讓你對於創業路途上可能經歷的順境與逆境形成一個"鮮活"的認識。
我們講述失敗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人類的天性是吃一塹纔會長一智。學走路總是從跌倒再爬起來開始,學騎車也總是從摔倒並再次嘗試開始。如果我們從未去冒跌倒的風險,那就衹能一輩子像毛毛蟲那樣匍匐而行。在許多關於創業精神的作品中,尤其是大學教授們的大作中,所缺乏的也正是對於創業者曾經經歷的內心彷徨與困苦的描寫。他們從不觸及創業者們在生意失敗時、資金用光時、雇員散去時、被人上門逼債時的內心世界。大多數大學教授怎麽能夠瞭解創業者在失敗時的感受?生活在那個由穩定的薪水和職位搭建起來的、永遠知道正確答案和爭取從不犯錯的學術世界裏,他們怎麽能夠瞭解這些?
在20世紀80年代末,我應邀去哥倫比亞大學做一場關於創業精神的演講。那次,我沒有誇耀我的成功,而是講述了我的各種失敗,以及我從中學到的東西。年輕學生們踴躍提問,看來他們是真的對身為創業者所經歷的坎坷充滿興趣。我談到了在創辦一傢企業時所要面臨的恐懼,以及我是如何應付那些恐懼的;我嚮他們講述了我所犯下的一些最愚蠢的錯誤,以及這些錯誤後來是如何成為我的寶貴經驗;我講述了因為我經營無方而關閉一傢公司並遣散員工時的痛苦心情;我也講到了所有這些錯誤是如何使我成為一個更出色的創業者,一個富人,一個有影響的人,一個財務自由的人,一個不再需要找工作的人。總的來說,我認為那次演講客觀而生動地介紹了成為一名創業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