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经济商企>> 李国华 Li Guo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
  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2004年的郎顾之争;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
第1节:起局之变(1)
  正文
  第一章 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变革背景下,昨天发生的事情就像是沧海一粟。对于科龙来说,从潘宁时期、王国端时期到徐铁峰时期,几经折腾,终究还是本地人的天下;继之跨入顾雏军时期,才是第一次被外乡人入主。外乡人揭开了科龙的又一页,这一页,便没有再被合拢过,顾雏军留给科龙的,也许最终不仅仅是一次磨难……
  在顾氏科龙短短的不到四年时间里,可以说,从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一开始,就埋下了日后被媒体包围、轮番轰炸的病因。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科龙电器的一举一动,受到了股民和媒体的密切关注,回想当时,格林柯尔能够从GE、惠而浦、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包围圈中脱颖而出,成功蜕变为科龙的第一大股东,个中细节就更让外界好
  奇了!
  ◆ 格林柯尔的五个谜
  那是在2001年11月1日一大早,许多关注科龙的人们在上班时或在家中,翻开报纸的财经版,赫然发现了这条格林柯尔入主科龙的爆炸性新闻。在短短的一夜间,对于科龙的员工和大大小小的股东来说,绝对不亚于一次地震:科龙的第一大股东,由容声集团变成了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家知名度远不及科龙的公司。人们为之一愣,这不是典型的蛇吞象吗?
  而此前,对于可能收购科龙的企业,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惠而浦、GE、松下等国际著名企业,谈论的还是哪个更有实力,哪个对科龙更有诚意,等等,格林柯尔还从来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在,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是怎么把科龙追到手的呢?消息很快流传开来。
  各种猜测、质疑接踵而至:格林柯尔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这么突然就把科龙收购了?2000年科龙因为高层人事的震荡元气大伤,2001年正要走出低谷实现恢复性增长了,科龙大股东——容声集团为什么突然要转让股权?按常理分析,新股东入主后必将对科龙原经营班子进行一番调整,这是否会使科龙再次伤筋动骨,雪上加霜?科龙是不是被贱价抛售了?
  ……
  许多的谜团,不仅是公众渴望解开的,媒体已经先行一步了。
  这一时期,媒体的关注点,还主要是对神秘的新入主公司——格林柯尔的一种好奇。传媒的特性、记者的嗅觉注定了要对这种好奇跟踪下去,将“内幕”挖掘出来,爆料给广大读者。
  不久,在广州花园酒店举行的科龙电器新闻通报会上,当代表科龙电器原大股东的顺德市容桂镇镇长刘知行、代表新入主科龙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常务副总裁刘从梦、科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徐铁峰三方出现在台上时,数十家媒体的老记们问题频频,招招见血。
  南国的气候,到了十月份仍然热浪逼人,在酒店的会议室里,虽然有冷气,让人坐在里面很凉爽、舒适,但会议现场的气氛却是火辣辣的。回顾起来,系统地梳理一下,各媒体的问题以及三方答复主要如下:
第2节:起局之变(2)
  一、科龙的股份低于净资产转让给格林柯尔,是不是被贱卖了?
  这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了。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发布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称:科龙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将其持有的科龙电器20477.5755万股(占总股本的20.6%)法人股,转让给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转让价为5.6亿元人民币。股权转让完毕后,容声集团持有科龙公司的股份从33791.5755万股降至13314万股,持股比例降为13.46%,退居第二大股东。
  引起一片哗然的就在于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当时,科龙集团的净资产是每股3.93元,而此次股权转让价计算下来,则是每股约2.7347元,转让价低于净资产1元之多。
  对这个问题,科龙原大股东代表刘知行的回应是:
  关于大股东减持股份的问题,要从国家产权改革大局着眼。科龙要加快发展,必须打破现有体制格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作为顺德政府创办的国内著名家电企业,科龙是政府通过容声集团投资建立起来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方式已经不符合国家产权改革的潮流了,所以政府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次减持,只是顺德市自1993年开始的产权改革的延续罢了!
  在改制方面,刘知行说得比较多,强调这是历史的必然。科龙经过十几年的长期高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但由于是顺德政府创办的乡镇企业,长期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这样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在一起,与国际化、市场化的潮流不相适应。自从2001年年初,容桂镇政府将持有的格兰仕12%的股权转让给企业后,顺德市各相关镇的政府又先后将美的、万家乐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出让给企业,只剩下科龙,是镇里最后一家未与政府完全脱钩的企业。美的高管层持股的产权制度改革就颇让科龙人羡慕,而美的公司业绩的稳健增长,也被外界评价为应归功于产权制度改革。所以,科龙股权转让是大势所趋。格林柯尔的入主,正是为科龙的产权制度改革铺平了道路,也将为科龙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其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那么,顺德政府作为大股东管理科龙的办法有什么弊端呢?科龙代表徐铁峰回答说,政府管理者不在企业第一线,身为企业管理者却对企业情况不熟悉,决策上有困难;另外,旧有的体制、办事程序太过烦琐,带来了低效率的负面影响。
  有记者还是抓住核心问题不放:科龙电器这次法人股转让的价格,算下来比净资产“缩水”超过34%,既然是减持,凭科龙电器这样的优质资产,待价而沽肯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为什么要这么“贱卖”呢?
  刘知行认为记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他认为价格是相对的,并不是衡量此次股权转让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到新的大股东是不是能促进科龙未来的发展、股权转让后科龙对当地的税收、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等等。作为科龙原大股东和所在地的政府,诸多因素都要考虑在内①。
首页>> 文学论坛>> 经济商企>> 李国华 Li Guo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