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一
帝號上
捲二
帝號下雜錄追謚皇帝雜錄
捲三
皇后雜錄內職雜錄出宮人
捲四
儲君雜錄追謚太子雜錄皇太孫
捲五
諸王雜錄
捲六
公主雜錄和蕃公主雜錄
捲七(補)
封禪
捲八(補)
郊議
捲九上(補)
雜郊議上
捲九下(補)
雜郊議下
捲十上(補)
親拜郊親迎氣雜錄後土(社稷)
捲十下(補)
藉田藉田東郊儀九宮壇皇后親蠶
捲十一
明堂制度
捲十二
饗明堂議廟制度
捲十三
親饗廟禘祫上
捲十四
禘祫下獻俘
捲十五
廟議上
捲十六
廟議下
捲十七
祭器議廟災變緣廟裁製上
捲十八
緣廟裁製下配享功臣雜錄
捲十九
廟隸名額孝敬皇帝廟讓皇帝廟儀坤廟諸太子廟公主廟百官傢廟
捲二十
陵議親謁陵公卿巡陵
捲二十一
緣陵禮物諸僭號陵皇后諸陵議陪陵名位諸陵雜錄
捲二十二
社稷祀風師雨師雷師及壽星等嶽瀆前代帝王竜池壇
捲二十三
武成王廟寒食拜埽緣祀裁製牲牢忌日諱
捲二十四
受朝賀諸侯入朝二王三恪朔望朝參(常朝日附)廊下食
捲二十五
輟朝雜錄百官奏事親王及朝臣行立位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捲二十六
册讓舉人自代讀時令命婦朝皇后(應儀製附)皇太子冠皇太子加元服皇太子見三師禮皇太子不許與諸王及公主抗禮鄉飲酒大射講武箋表例待製官侍讀
捲二十七
行幸
捲二十八
搜狩祥瑞上
捲二十九
祥瑞下追賞節日
捲三十
大內宏義宮通義宮慶善宮太和宮洛陽宮大明宮玉華宮九成宮奉天宮三陽宮(興泰宮附)興慶宮華清宮諸宮雜記
捲三十一
輿服上
裘冕章服品第內外官章服雜錄冠巾子魚袋
捲三十二
輿服下
笏異文袍輅車乘車雜記羃?戟
雅樂上
捲三十三
雅樂下太常樂章凱樂燕樂清樂散樂破陳樂慶善樂諸樂四夷樂
東夷二國樂南蠻諸國樂西戎五國樂北狄三國樂
捲三十四
論樂雜錄
捲三十五
學校褒崇先聖(先師已下附)釋奠經籍書法
捲三十六
修撰氏族蕃夷請經史附學讀書
捲三十七
五禮篇目禮儀使服紀上
捲三十八
服紀下奪情葬辰日雜記
捲三十九
定格令議刑輕重
捲四十
君上慎恤臣下守法定贓估論赦宥
捲四十一
斷屠釣左降官及流人酷吏雜記
捲四十二
歷渾儀圖測景地震日蝕月蝕
捲四十三
彗孛五星臨犯星聚流星山摧石隕水災上
捲四十四
水災下火木冰螟蜮雜災變太史局雜錄
捲四十五
功臣
捲四十六
前代功臣封建封建雜錄上
捲四十七
封建雜錄下封諸嶽瀆議釋教上
捲四十八
議釋教下寺
捲四十九
像僧道立位僧尼所隸雜錄燃燈病坊僧籍大秦寺摩尼寺
捲五十
尊崇道教觀雜記
捲五十一
官號上
侍中中書令名稱識量上
捲五十二
官號中
識量下忠諫
捲五十三
官號下
舉賢委任崇奬雜錄
捲五十四
省號上
門下省中書省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左右散騎常侍給事中
捲五十五
省號下
中書捨人諫議大夫匭
捲五十六
起居郎起居捨人左右補闕拾遺符寶郎
捲五十七
翰林院尚書省諸司上
尚書省尚書省分行次第尚書令左右僕射
捲五十八
尚書省諸司中
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員外郎吏部尚書吏部侍郎吏部郎中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司封員外郎司勳郎中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考功員外郎戶部尚書戶部侍郎
捲五十九
尚書省諸司下
度支使別官判度支戶部郎中戶部員外郎度支郎中度支員外郎金部郎中金部員外郎倉部郎中倉部員外郎鑄錢使延資庫使出納使禮部尚書禮部侍郎禮部郎中禮部員外郎太廟齋郎祠部郎中祠部員外郎膳部郎中膳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主客員外郎祠祭使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兵部郎中兵部員外郎職方郎中職方員外郎駕部郎中駕部員外郎庫部郎中庫部員外郎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刑部郎中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都官員外郎比部郎中比部員外郎司部郎中司部員外郎工部尚書工部侍郎工部郎中工部員外郎屯田郎中屯田員外郎長春宮使虞部郎中虞部員外郎水部郎中水部員外郎
捲六十
御史臺上
御史臺東都留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捲六十一
御史臺中
館驛使彈劾
捲六十二
御史臺下
諫諍推事出使知班雜錄
捲六十三
史館上
史館移置諸司應送史館事例修前代史修國史在外修史修史官史館雜錄上
捲六十四
史館下
史館雜錄下宏文館文學館崇文館集賢院崇元館
捲六十五
秘書省殿中省閑?使內侍省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
捲六十六
太僕寺群牧使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木炭使太府寺少府監將作監國子監東都國子監廣文館軍器監西京軍器庫都水監宮苑監西京苑總監
捲六十七
東宮官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傢令寺率更令太子僕寺王府官致仕官員外官試及邪濫官伎術官留守京兆尹
捲六十八
河南尹諸府尹都督府刺史上
捲六十九
刺史下都督刺史已下雜錄別駕判司縣令丞簿尉州府及縣加減官
捲七十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州縣分望道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州縣改置上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
捲七十一
州縣改置下
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十二衛東宮諸衛
捲七十二
京城諸軍
羽林軍神策軍
府兵軍雜錄馬諸監馬印諸蕃馬印
捲七十三
單於都護府三受降城安北都護府靈州都督府安東都護府營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姚州都督府雜錄
捲七十四
選部上
論選事掌選善惡吏曹條例
捲七十五
選部下
選限藻鑒(非因銓選藻鑒附)雜處置東都選南選附甲鼕集
貢舉上
明經(所集業附)帖經條例
捲七十六
貢舉中
進士緣舉雜錄製科舉孝廉舉開元禮舉三禮舉三傳(三史附)童子明法
捲七十七
貢舉下
科目雜錄宏文崇文生舉崇元生(道舉附)論經義
諸使上
觀風俗使巡察按察巡撫等使
捲七十八
諸使中
黜陟使采訪處置使五坊宮苑使皇城使元帥都統節度使(每使管內軍附)親王遙領節度使宰相遙領節度使諸使雜錄上(奏薦附)
捲七十九
諸使下
諸使雜錄下
謚法上
捲八十
謚法下復字謚朝臣復謚雜錄
捲八十一
勳階用蔭考上
捲八十二
考下鼕薦甲庫當直休假醫術
捲八十三
嫁娶租稅上
捲八十四
租稅下雜稅租庸使兩稅使戶口數雜錄移戶
捲八十五
團貌雜錄定戶等第戶口使籍帳逃戶
捲八十六
奴婢道路街巷橋梁關市市城郭
捲八十七
轉運????鐵總敘漕運轉運使河南水陸運使陝州水陸運使
捲八十八
????鐵榷酤????池使????鐵使倉及常平倉雜錄
捲八十九
疏鑿利人磑碾泉貨
捲九十
閉糴和糴食實封數緣封雜記內外官祿
捲九十一
內外官料錢上
捲九十二
內外官料錢下內外官職田
捲九十三
諸司諸色本錢上諸司諸色本錢下
捲九十四
北突厥西突厥沙陀突厥吐𠔌渾
捲九十五
高昌高句麗百濟新羅
捲九十六
契丹奚室韋靺鞨渤海鐵勒薛延陀
捲九十七
吐蕃
捲九十八
回紇西爨昆彌國林邑國真臘國白狗羌曹國殊柰國拔野古國霫●國党項羌
捲九十九
東謝蠻西趙蠻牂牁蠻南平蠻南詔蠻東女國婆利國倭國大羊同國烏羅渾國女國石國吐火羅國曇陵國康國盤盤國朱俱婆國甘棠國罽賓國流鬼國史國拂菻國烏萇國耨陀洹國
捲一百
瑟匿國悉立國求拔國俱蘭國骨利幹國訶陵國婆登國波斯國都播國結骨國天竺國葛邏祿國泥婆羅國大食國火辭彌國駁馬國金利毗迦國多摩萇國蝦夷國哥羅捨分國日本國師子國多衊國多福國耽羅國拘蔞蜜國驃國占卑國雜錄歸降官位
帝號上
捲二
帝號下雜錄追謚皇帝雜錄
捲三
皇后雜錄內職雜錄出宮人
捲四
儲君雜錄追謚太子雜錄皇太孫
捲五
諸王雜錄
捲六
公主雜錄和蕃公主雜錄
捲七(補)
封禪
捲八(補)
郊議
捲九上(補)
雜郊議上
捲九下(補)
雜郊議下
捲十上(補)
親拜郊親迎氣雜錄後土(社稷)
捲十下(補)
藉田藉田東郊儀九宮壇皇后親蠶
捲十一
明堂制度
捲十二
饗明堂議廟制度
捲十三
親饗廟禘祫上
捲十四
禘祫下獻俘
捲十五
廟議上
捲十六
廟議下
捲十七
祭器議廟災變緣廟裁製上
捲十八
緣廟裁製下配享功臣雜錄
捲十九
廟隸名額孝敬皇帝廟讓皇帝廟儀坤廟諸太子廟公主廟百官傢廟
捲二十
陵議親謁陵公卿巡陵
捲二十一
緣陵禮物諸僭號陵皇后諸陵議陪陵名位諸陵雜錄
捲二十二
社稷祀風師雨師雷師及壽星等嶽瀆前代帝王竜池壇
捲二十三
武成王廟寒食拜埽緣祀裁製牲牢忌日諱
捲二十四
受朝賀諸侯入朝二王三恪朔望朝參(常朝日附)廊下食
捲二十五
輟朝雜錄百官奏事親王及朝臣行立位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捲二十六
册讓舉人自代讀時令命婦朝皇后(應儀製附)皇太子冠皇太子加元服皇太子見三師禮皇太子不許與諸王及公主抗禮鄉飲酒大射講武箋表例待製官侍讀
捲二十七
行幸
捲二十八
搜狩祥瑞上
捲二十九
祥瑞下追賞節日
捲三十
大內宏義宮通義宮慶善宮太和宮洛陽宮大明宮玉華宮九成宮奉天宮三陽宮(興泰宮附)興慶宮華清宮諸宮雜記
捲三十一
輿服上
裘冕章服品第內外官章服雜錄冠巾子魚袋
捲三十二
輿服下
笏異文袍輅車乘車雜記羃?戟
雅樂上
捲三十三
雅樂下太常樂章凱樂燕樂清樂散樂破陳樂慶善樂諸樂四夷樂
東夷二國樂南蠻諸國樂西戎五國樂北狄三國樂
捲三十四
論樂雜錄
捲三十五
學校褒崇先聖(先師已下附)釋奠經籍書法
捲三十六
修撰氏族蕃夷請經史附學讀書
捲三十七
五禮篇目禮儀使服紀上
捲三十八
服紀下奪情葬辰日雜記
捲三十九
定格令議刑輕重
捲四十
君上慎恤臣下守法定贓估論赦宥
捲四十一
斷屠釣左降官及流人酷吏雜記
捲四十二
歷渾儀圖測景地震日蝕月蝕
捲四十三
彗孛五星臨犯星聚流星山摧石隕水災上
捲四十四
水災下火木冰螟蜮雜災變太史局雜錄
捲四十五
功臣
捲四十六
前代功臣封建封建雜錄上
捲四十七
封建雜錄下封諸嶽瀆議釋教上
捲四十八
議釋教下寺
捲四十九
像僧道立位僧尼所隸雜錄燃燈病坊僧籍大秦寺摩尼寺
捲五十
尊崇道教觀雜記
捲五十一
官號上
侍中中書令名稱識量上
捲五十二
官號中
識量下忠諫
捲五十三
官號下
舉賢委任崇奬雜錄
捲五十四
省號上
門下省中書省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左右散騎常侍給事中
捲五十五
省號下
中書捨人諫議大夫匭
捲五十六
起居郎起居捨人左右補闕拾遺符寶郎
捲五十七
翰林院尚書省諸司上
尚書省尚書省分行次第尚書令左右僕射
捲五十八
尚書省諸司中
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員外郎吏部尚書吏部侍郎吏部郎中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司封員外郎司勳郎中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考功員外郎戶部尚書戶部侍郎
捲五十九
尚書省諸司下
度支使別官判度支戶部郎中戶部員外郎度支郎中度支員外郎金部郎中金部員外郎倉部郎中倉部員外郎鑄錢使延資庫使出納使禮部尚書禮部侍郎禮部郎中禮部員外郎太廟齋郎祠部郎中祠部員外郎膳部郎中膳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主客員外郎祠祭使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兵部郎中兵部員外郎職方郎中職方員外郎駕部郎中駕部員外郎庫部郎中庫部員外郎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刑部郎中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都官員外郎比部郎中比部員外郎司部郎中司部員外郎工部尚書工部侍郎工部郎中工部員外郎屯田郎中屯田員外郎長春宮使虞部郎中虞部員外郎水部郎中水部員外郎
捲六十
御史臺上
御史臺東都留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
捲六十一
御史臺中
館驛使彈劾
捲六十二
御史臺下
諫諍推事出使知班雜錄
捲六十三
史館上
史館移置諸司應送史館事例修前代史修國史在外修史修史官史館雜錄上
捲六十四
史館下
史館雜錄下宏文館文學館崇文館集賢院崇元館
捲六十五
秘書省殿中省閑?使內侍省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
捲六十六
太僕寺群牧使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木炭使太府寺少府監將作監國子監東都國子監廣文館軍器監西京軍器庫都水監宮苑監西京苑總監
捲六十七
東宮官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傢令寺率更令太子僕寺王府官致仕官員外官試及邪濫官伎術官留守京兆尹
捲六十八
河南尹諸府尹都督府刺史上
捲六十九
刺史下都督刺史已下雜錄別駕判司縣令丞簿尉州府及縣加減官
捲七十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州縣分望道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州縣改置上
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
捲七十一
州縣改置下
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十二衛東宮諸衛
捲七十二
京城諸軍
羽林軍神策軍
府兵軍雜錄馬諸監馬印諸蕃馬印
捲七十三
單於都護府三受降城安北都護府靈州都督府安東都護府營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姚州都督府雜錄
捲七十四
選部上
論選事掌選善惡吏曹條例
捲七十五
選部下
選限藻鑒(非因銓選藻鑒附)雜處置東都選南選附甲鼕集
貢舉上
明經(所集業附)帖經條例
捲七十六
貢舉中
進士緣舉雜錄製科舉孝廉舉開元禮舉三禮舉三傳(三史附)童子明法
捲七十七
貢舉下
科目雜錄宏文崇文生舉崇元生(道舉附)論經義
諸使上
觀風俗使巡察按察巡撫等使
捲七十八
諸使中
黜陟使采訪處置使五坊宮苑使皇城使元帥都統節度使(每使管內軍附)親王遙領節度使宰相遙領節度使諸使雜錄上(奏薦附)
捲七十九
諸使下
諸使雜錄下
謚法上
捲八十
謚法下復字謚朝臣復謚雜錄
捲八十一
勳階用蔭考上
捲八十二
考下鼕薦甲庫當直休假醫術
捲八十三
嫁娶租稅上
捲八十四
租稅下雜稅租庸使兩稅使戶口數雜錄移戶
捲八十五
團貌雜錄定戶等第戶口使籍帳逃戶
捲八十六
奴婢道路街巷橋梁關市市城郭
捲八十七
轉運????鐵總敘漕運轉運使河南水陸運使陝州水陸運使
捲八十八
????鐵榷酤????池使????鐵使倉及常平倉雜錄
捲八十九
疏鑿利人磑碾泉貨
捲九十
閉糴和糴食實封數緣封雜記內外官祿
捲九十一
內外官料錢上
捲九十二
內外官料錢下內外官職田
捲九十三
諸司諸色本錢上諸司諸色本錢下
捲九十四
北突厥西突厥沙陀突厥吐𠔌渾
捲九十五
高昌高句麗百濟新羅
捲九十六
契丹奚室韋靺鞨渤海鐵勒薛延陀
捲九十七
吐蕃
捲九十八
回紇西爨昆彌國林邑國真臘國白狗羌曹國殊柰國拔野古國霫●國党項羌
捲九十九
東謝蠻西趙蠻牂牁蠻南平蠻南詔蠻東女國婆利國倭國大羊同國烏羅渾國女國石國吐火羅國曇陵國康國盤盤國朱俱婆國甘棠國罽賓國流鬼國史國拂菻國烏萇國耨陀洹國
捲一百
瑟匿國悉立國求拔國俱蘭國骨利幹國訶陵國婆登國波斯國都播國結骨國天竺國葛邏祿國泥婆羅國大食國火辭彌國駁馬國金利毗迦國多摩萇國蝦夷國哥羅捨分國日本國師子國多衊國多福國耽羅國拘蔞蜜國驃國占卑國雜錄歸降官位
宋王溥撰
帝號上
獻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皓曾孫。嗣涼王歆孫。宏農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號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號懿祖。葬啓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三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啓運陵。)
太祖景皇帝諱虎。(光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
世祖元皇帝諱昺。(景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葬興寧陵。(在京兆府鹹陽縣界。)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貞皇后獨孤氏。)隋義寧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禪於太極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傳位。稱太上皇。貞觀九年五月六日崩於大安宮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獻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哀册文。(秘書監虞世南撰。)謚册文。(闕。)謚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堯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年號一。(盡武德九年。)
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別館。武德元年六月一日。封秦王。九年六月七日。册為皇太子。八月九日。即位於東宮顯德殿。(年二十九。)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年五十二。)其年八月庚寅。葬昭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謚曰文皇帝。廟號太宗。哀册文。(中書令褚遂良撰。)謚册文。(闕。)謚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太宗文武聖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一。(貞觀二十三年。)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蕭瑀。陳叔達。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高士廉。溫彥博。岑文本。魏徵。侯君集。楊師道。戴冑。劉洎。李世績。張亮。馬周。褚遂良。崔仁師。楊宏禮。王珪。杜淹。楊恭仁。許敬宗。高季輔。張行成。
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麗正殿。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七日。册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二十二。)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稱天皇。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於東都貞觀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幹陵。(在京兆府奉天縣界。)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哀册文。(天後武氏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高宗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六日。加尊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年號十五。(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顯慶六年二月三十日。改為竜朔。竜朔四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幹封。幹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為總章。總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為鹹亨。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為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為儀鳳。儀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幹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為調露。調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為永攏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為開耀。開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為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宏道元年。)
宰相四十七人。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張行成。高季輔。李世績。柳奭。宇文節。韓瑗。來濟。崔敦禮。李義府。許敬宗。杜正倫。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許圉師。上官儀。劉祥道。竇德元。樂彥瑋。孫處約。薑悖陸敦信。戴至德。劉仁軌。楊武。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閻立本。李敬元。郝處瀎來恆。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張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溫。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元同。劉齊賢。
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儀鳳二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册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六日。即位。(年二十八。)嗣聖元年二月六日。改為廬陵郡王。房州安置。(聖歷元年六月。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迎於房州。)聖歷元年九月十五日。册為皇太子。依舊名顯。二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姓武氏。神竜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即位於通天宮端扆殿。(年五十。二月五日。國號依舊稱大唐。)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應天神竜皇帝。景竜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崩於神竜殿。(年五十五。)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定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哀册文。(工部侍郎徐彥伯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中宗孝和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加尊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年號三。(神竜三年九月。改為景竜。景竜四年六月四日。改為唐隆元年。)
宰相三十八人。劉景先。岑長倩。郭待舉。韋宏敏。安國相王。姚元之。韋安石。唐休璟。崔元暐。楊再思。張柬之。房融。韋承慶。袁恕己。桓彥範。敬暉。武三思。祝欽明。魏元忠。李懷遠。豆盧欽望。韋巨源。李嶠。於惟謙。蘇瑰。宗楚客。蕭至忠。紀處訥。張仁亶。韋嗣立。崔湜。趙彥昭。韋溫。鄭愔。張錫。裴談。岑羲。張嘉福。
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竜朔二年六月一日。生於蓬萊宮含涼殿。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幹封元年七月。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徙封冀王。初名旭輪。改名輪。上元三年正月。徙封相王。永隆二年。又改封豫王。改名旦。嗣聖元年二月七日。即位。(年二十二。)太後臨朝。天授元年九月。降為皇嗣。仍名輪。聖歷元年。封相王。又名旦。神竜二年正月六日。立為皇太弟。辭不就。二月十四日。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即位於承天門樓。(年四十九。)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傳位。開元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其年十月庚午。葬橋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大聖元真皇帝。廟號睿宗。哀册文。(紫微侍郎蘇頲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睿宗元真大聖皇帝。十二載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年號三。(景雲二年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太極元年五月。改為延和元年。)
宰相二十五人。平王。李嶠。蕭至忠。張仁亶。韋嗣立。趙彥昭。韋安石。蘇瑰。唐休璟。裴談。張錫。岑羲。崔湜。劉幽求。鐘紹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魏知古。陸象先。
元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三年閏正月二日。封楚王。長壽二年十二月。降封為臨淄郡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進封為平王。七月二十六日。册為皇太子。延和元年七月五日。即位。(年二十八。)先天二年十一月。上尊號開元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載二月十一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七載五月十三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八載閏六月五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十二載十二月七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十二日。傳位。册為太上皇帝。幹元元年正月五日。加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元年建巳月五日。崩於神竜殿。(年七十八。)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泰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哀册文。(左散騎常侍王縉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先天二年十一月一日。改為開元。開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為天寶。天寶十五載八月十五日。傳位。)
宰相三十四人。劉幽求。韋安石。魏知古。崔湜。陸象先。竇懷貞。岑羲。蕭至忠。郭元振。張說。姚元之。盧懷慎。源幹曜。宋璟。蘇頲。張嘉貞。王晙。李元紘。杜暹。蕭嵩。宇文融。裴光庭。韓休。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楊國忠。韋見素。崔圓。房管。崔渙。
使相八人。源幹曜。張說。王晙。張嘉貞。王琚。杜暹。蕭嵩。哥舒翰。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母曰元獻皇后楊氏。)景雲三年九月三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平地成節。)初名嗣升。先天元年九月封陝王。開元十五年三月徙封忠王。改名瀎。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璵。二十六年六月三日。册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又改名亨。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即位於靈武郡。(年四十六。)至德三載正月五日。上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幹元二年正月一日。加尊號幹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詔去幹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等尊號。惟稱皇帝。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寶應二年三月庚午。葬於建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謚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哀册文。(兵部侍郎裴士淹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五。(至德三載三月五日。改為幹元。幹元三年閏四月九日。改為上元。上元二年九月二日。改為元年。以今年十一月建子為歲首。以鬥所建辰為名。至建巳月。改元寶應。後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仍為四月。)
宰相十六人。韋見素。崔圓。房管。裴冕。崔渙。李麟。苗晉卿。張鎬。王璵。呂諲。李峴。第五琦。李揆。蕭華。裴遵慶。元載。
使相八人。裴冕。郭子儀。李光弼。崔渙。崔圓。張鎬。王璵。呂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后吳氏。)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興節。)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廣平郡王。名俶。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進封楚王。幹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册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名豫。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年三十七。)二年七月七日。上尊號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大歷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紫宸之內殿。(年五十四。)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謚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哀册文。(中書侍郎崔佑甫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寶應二年七月二十日。改為廣德。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為大歷。)
宰相十二人。雍王適。苗晉卿。裴遵慶。元載。李輔國。劉晏。李峴。王縉。杜鴻漸。裴冕。楊綰。常袞。
使相十九人。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仙。王縉。辛雲京。杜鴻漸。崔圓。裴冕。田承嗣。朱泚。李正己。李寶臣。李忠臣。李抱玉。來瑱。馬璘。崔寧。薛嵩。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母曰睿真皇后瀋氏。)天寶元載壬戌歲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不置節名。)元年建醜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陝州。廣德元年。拜尚書令。元帥如故。食實封二千戶。賜鐵券。圖形凌煙閣。三年。册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年三十八。)建中元年正月。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於會寧殿。(年六十四。)十月。葬崇陵。(在京兆府雲陽縣界。)謚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哀册文。(刑部侍郎許孟容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建中盡四年。興元一年。貞元盡二十一年。)
宰相三十五人。崔佑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蕭復。喬琳。劉從一。姜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餘慶。杜佑。齊抗。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使相二十人。郭子儀。朱泚。李寶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義。李希烈。李懷光。陳少遊。李抱真。張孝思。王武瀎劉元佑。渾瑊。李納。嚴震。田緒。劉滋。韋臯。李師古。
順宗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辛醜歲正月十二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大歷十四年六月。封為宣王。建中元年正月。册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年四十五。)七月。以疾未瘳。令皇太子監國。八月。傳位。居興慶宮。稱誥。元和元年正月。上尊號曰應幹聖壽太上皇。其月十九日。崩於興慶宮之鹹寧殿。(年四十六。)七月。葬豐陵。謚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哀册文。(禮部侍郎趙宗儒撰。)謚册文。(禮部侍郎崔汾撰。)謚議。(太常寺少卿崔樞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謚曰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謚册文。(中書侍郎馬植撰。)謚議。(兵部尚書歸融撰。)年號一。(永貞一年。)
宰相七人。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韋執誼。杜黃裳。袁滋。
使相五人。劉滋。韋臯。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母曰莊憲皇后王氏。)大歷十三年戊午歲二月十四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貞元四年六月。封為廣陵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名淳。二十一年四月。册為皇太子。改名純。七月。權勾當軍國政事。永貞元年八月。即位。(年二十八)元和三年正月。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十四年七月。又上尊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年四十三。)五月。葬景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哀册文。(門下侍郎令狐楚撰。)謚册文。(戶部侍郎楊於陵撰。)謚議。(權知禮部侍郎李建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謚曰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謚册文。(左僕射平章白敏中撰。)謚議。(兵部尚書太常卿歸融撰。)年號一(元和盡十五年。)
宰相共二十九人。賈耽。韋執誼。杜佑。杜黃裳。袁滋。鄭餘慶。於?。鄭絪。武元衡。李吉甫。韓宏。裴洎。李藩。權德輿。李絳。張宏靖。韋貫之。裴度。李逢吉。王涯。崔群。李墉。李夷簡。皇甫鎛。程異。令狐楚。蕭俯。段文昌。崔植。
使相十一人。劉濟。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王士真。田季安。高崇文。裴均。王鍔。劉總。田宏正。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諱恆。(憲宗第三子。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貞元十一年乙亥歲七月六日。生於大明宮之別殿。(不置節名。)二十一年四月。封為建安郡王。名宥。元和元年八月。進封遂王。七年十月。册為皇太子。改名恆。十五年正月。即位。(年二十六。)長慶元年七月。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崩於寢殿。(年三十。)十一月。葬光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睿聖文惠孝皇帝。廟號穆宗。哀册文。(右僕射平章李逢吉撰。)謚册文。(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謚議。(闕。)年號一。(長慶四年。)
宰相十四人。韓宏。裴度。李夷簡。皇甫鎛。令狐楚。張宏靖。蕭俯。段文昌。崔植。杜元穎。王播。元穡李逢吉。牛僧孺。
使相五人。劉總。田宏正。李光顔。李愬。劉悟。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母曰恭僖皇后王氏。)元和四年己醜歲。六月九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不置節名。)長慶元年三月。封為鄂王。尋改為景王。二年十二月。册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位。(年一十六。)寶歷元年四月。上尊號曰文武大聖廣孝皇帝。二年十二月八日。中官蘇佐明等作難。帝遇害。(年十八。)太和元年七月。葬莊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謚曰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哀册文。(司空平章事裴度撰。)謚册文。(右僕射竇易直撰。)謚議。(闕。)年號一。(寶歷盡二年。)
宰相七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竇易直。
使相三人。李光顔。劉悟。烏重胤。
帝號上
獻祖宣皇帝諱熙。(涼武昭王皓曾孫。嗣涼王歆孫。宏農太守重耳之子也。)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為宣簡公。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皇帝。廟號獻祖。葬建初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五月一日追封為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建初陵。)
懿祖光皇帝諱天賜。(宣皇帝長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懿王。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光皇帝。廟號懿祖。葬啓運陵。(在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三月一日。追封為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詔改為啓運陵。)
太祖景皇帝諱虎。(光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
世祖元皇帝諱昺。(景皇帝第二子。)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葬興寧陵。(在京兆府鹹陽縣界。)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諱淵。(元皇帝第四子。母曰元貞皇后獨孤氏。)隋義寧二年五月二十日。受禪於太極殿。(年五十三。)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傳位。稱太上皇。貞觀九年五月六日崩於大安宮垂拱前殿。(年七十。)其年十月庚寅。葬獻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哀册文。(秘書監虞世南撰。)謚册文。(闕。)謚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高祖神堯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年號一。(盡武德九年。)
宰相十六人。秦王。裴寂。劉文靜。蕭瑀。竇威。竇抗。陳叔達。楊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齊王元吉。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別館。武德元年六月一日。封秦王。九年六月七日。册為皇太子。八月九日。即位於東宮顯德殿。(年二十九。)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年五十二。)其年八月庚寅。葬昭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謚曰文皇帝。廟號太宗。哀册文。(中書令褚遂良撰。)謚册文。(闕。)謚議。(闕。)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追尊太宗文武聖皇帝。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九日。加尊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一。(貞觀二十三年。)
宰相二十九人。裴寂。蕭瑀。陳叔達。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高士廉。溫彥博。岑文本。魏徵。侯君集。楊師道。戴冑。劉洎。李世績。張亮。馬周。褚遂良。崔仁師。楊宏禮。王珪。杜淹。楊恭仁。許敬宗。高季輔。張行成。
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麗正殿。五年。封晉王。十七年四月七日。册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一日。即位。(年二十二。)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稱天皇。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於東都貞觀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幹陵。(在京兆府奉天縣界。)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哀册文。(天後武氏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十五日。追尊高宗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六日。加尊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年號十五。(永徽七年正月七日。改為顯慶。顯慶六年二月三十日。改為竜朔。竜朔四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為幹封。幹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改為總章。總章三年三月十八日。改為鹹亨。鹹亨五年八月十五日。改為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改為儀鳳。儀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通幹元年。十二月十日敕停不行。四年六月十五日。改為調露。調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改為永攏永隆二年十月六日。改為開耀。開耀二年二月十三日。改為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改為宏道元年。)
宰相四十七人。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張行成。高季輔。李世績。柳奭。宇文節。韓瑗。來濟。崔敦禮。李義府。許敬宗。杜正倫。辛茂將。任雅相。盧承慶。許圉師。上官儀。劉祥道。竇德元。樂彥瑋。孫處約。薑悖陸敦信。戴至德。劉仁軌。楊武。李安期。張文瓘。趙仁本。閻立本。李敬元。郝處瀎來恆。薛元超。李義琰。高智周。張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溫。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元同。劉齊賢。
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儀鳳二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二十三日。册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六日。即位。(年二十八。)嗣聖元年二月六日。改為廬陵郡王。房州安置。(聖歷元年六月。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迎於房州。)聖歷元年九月十五日。册為皇太子。依舊名顯。二年臘月二十五日。賜姓武氏。神竜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即位於通天宮端扆殿。(年五十。二月五日。國號依舊稱大唐。)十一月。上尊號應天皇帝。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應天神竜皇帝。景竜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崩於神竜殿。(年五十五。)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定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哀册文。(工部侍郎徐彥伯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中宗孝和大聖皇帝。十三載二月。加尊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年號三。(神竜三年九月。改為景竜。景竜四年六月四日。改為唐隆元年。)
宰相三十八人。劉景先。岑長倩。郭待舉。韋宏敏。安國相王。姚元之。韋安石。唐休璟。崔元暐。楊再思。張柬之。房融。韋承慶。袁恕己。桓彥範。敬暉。武三思。祝欽明。魏元忠。李懷遠。豆盧欽望。韋巨源。李嶠。於惟謙。蘇瑰。宗楚客。蕭至忠。紀處訥。張仁亶。韋嗣立。崔湜。趙彥昭。韋溫。鄭愔。張錫。裴談。岑羲。張嘉福。
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竜朔二年六月一日。生於蓬萊宮含涼殿。十一月十八日。封殷王。幹封元年七月。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徙封冀王。初名旭輪。改名輪。上元三年正月。徙封相王。永隆二年。又改封豫王。改名旦。嗣聖元年二月七日。即位。(年二十二。)太後臨朝。天授元年九月。降為皇嗣。仍名輪。聖歷元年。封相王。又名旦。神竜二年正月六日。立為皇太弟。辭不就。二月十四日。改封安國相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即位於承天門樓。(年四十九。)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傳位。開元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其年十月庚午。葬橋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大聖元真皇帝。廟號睿宗。哀册文。(紫微侍郎蘇頲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天寶八載六月。追尊睿宗元真大聖皇帝。十二載二月。加尊睿宗元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年號三。(景雲二年正月十九日。改為太極。太極元年五月。改為延和元年。)
宰相二十五人。平王。李嶠。蕭至忠。張仁亶。韋嗣立。趙彥昭。韋安石。蘇瑰。唐休璟。裴談。張錫。岑羲。崔湜。劉幽求。鐘紹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張說。竇懷貞。魏知古。陸象先。
元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垂拱元年八月五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千秋節。後改為天長節。)三年閏正月二日。封楚王。長壽二年十二月。降封為臨淄郡王。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進封為平王。七月二十六日。册為皇太子。延和元年七月五日。即位。(年二十八。)先天二年十一月。上尊號開元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二月七日。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載二月十一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七載五月十三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八載閏六月五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十二載十二月七日。又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十二日。傳位。册為太上皇帝。幹元元年正月五日。加尊號太上至道聖皇天帝。元年建巳月五日。崩於神竜殿。(年七十八。)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泰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元宗。哀册文。(左散騎常侍王縉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先天二年十一月一日。改為開元。開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為天寶。天寶十五載八月十五日。傳位。)
宰相三十四人。劉幽求。韋安石。魏知古。崔湜。陸象先。竇懷貞。岑羲。蕭至忠。郭元振。張說。姚元之。盧懷慎。源幹曜。宋璟。蘇頲。張嘉貞。王晙。李元紘。杜暹。蕭嵩。宇文融。裴光庭。韓休。裴耀卿。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楊國忠。韋見素。崔圓。房管。崔渙。
使相八人。源幹曜。張說。王晙。張嘉貞。王琚。杜暹。蕭嵩。哥舒翰。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諱亨。(元宗第三子。母曰元獻皇后楊氏。)景雲三年九月三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平地成節。)初名嗣升。先天元年九月封陝王。開元十五年三月徙封忠王。改名瀎。二十三年七月。改名璵。二十六年六月三日。册為皇太子。改名紹。天寶三載。又改名亨。十五載七月十二日。即位於靈武郡。(年四十六。)至德三載正月五日。上尊號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幹元二年正月一日。加尊號幹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詔去幹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等尊號。惟稱皇帝。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寶應二年三月庚午。葬於建陵。(在京兆府醴泉縣界。)謚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哀册文。(兵部侍郎裴士淹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五。(至德三載三月五日。改為幹元。幹元三年閏四月九日。改為上元。上元二年九月二日。改為元年。以今年十一月建子為歲首。以鬥所建辰為名。至建巳月。改元寶應。後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仍為四月。)
宰相十六人。韋見素。崔圓。房管。裴冕。崔渙。李麟。苗晉卿。張鎬。王璵。呂諲。李峴。第五琦。李揆。蕭華。裴遵慶。元載。
使相八人。裴冕。郭子儀。李光弼。崔渙。崔圓。張鎬。王璵。呂諲。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后吳氏。)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之別殿。(以其日為天興節。)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封廣平郡王。名俶。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進封楚王。幹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册為皇太子。十月五日。改名豫。寶應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即位。(年三十七。)二年七月七日。上尊號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大歷十四年五月二十日。崩於紫宸之內殿。(年五十四。)其年十月己酉。葬元陵。(在京兆府富平縣界。)謚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哀册文。(中書侍郎崔佑甫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寶應二年七月二十日。改為廣德。廣德三年正月一日。改為永泰。永泰二年十月十二日。改為大歷。)
宰相十二人。雍王適。苗晉卿。裴遵慶。元載。李輔國。劉晏。李峴。王縉。杜鴻漸。裴冕。楊綰。常袞。
使相十九人。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李懷仙。王縉。辛雲京。杜鴻漸。崔圓。裴冕。田承嗣。朱泚。李正己。李寶臣。李忠臣。李抱玉。來瑱。馬璘。崔寧。薛嵩。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母曰睿真皇后瀋氏。)天寶元載壬戌歲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不置節名。)元年建醜月。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五月。充天下兵馬元帥。進封魯王。八月。改封雍王。十月。出鎮陝州。廣德元年。拜尚書令。元帥如故。食實封二千戶。賜鐵券。圖形凌煙閣。三年。册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年三十八。)建中元年正月。上尊號曰聖神文武皇帝。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崩於會寧殿。(年六十四。)十月。葬崇陵。(在京兆府雲陽縣界。)謚曰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哀册文。(刑部侍郎許孟容撰。)謚册文。(闕。)謚議。(闕。)年號三。(建中盡四年。興元一年。貞元盡二十一年。)
宰相三十五人。崔佑甫。常袞。李勉。楊炎。盧杞。馬燧。關播。蕭復。喬琳。劉從一。姜公輔。盧翰。李晟。張延賞。韓滉。崔造。柳渾。李泌。董晉。趙憬。陸贄。賈耽。盧邁。崔損。趙宗儒。鄭餘慶。杜佑。齊抗。高郢。鄭珣瑜。張鎰。劉滋。齊映。渾瑊。竇參。
使相二十人。郭子儀。朱泚。李寶臣。李正己。李忠臣。梁崇義。李希烈。李懷光。陳少遊。李抱真。張孝思。王武瀎劉元佑。渾瑊。李納。嚴震。田緒。劉滋。韋臯。李師古。
順宗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曰昭德皇后王氏。)上元二年辛醜歲正月十二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大歷十四年六月。封為宣王。建中元年正月。册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即位。(年四十五。)七月。以疾未瘳。令皇太子監國。八月。傳位。居興慶宮。稱誥。元和元年正月。上尊號曰應幹聖壽太上皇。其月十九日。崩於興慶宮之鹹寧殿。(年四十六。)七月。葬豐陵。謚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哀册文。(禮部侍郎趙宗儒撰。)謚册文。(禮部侍郎崔汾撰。)謚議。(太常寺少卿崔樞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謚曰至德宏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謚册文。(中書侍郎馬植撰。)謚議。(兵部尚書歸融撰。)年號一。(永貞一年。)
宰相七人。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韋執誼。杜黃裳。袁滋。
使相五人。劉滋。韋臯。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母曰莊憲皇后王氏。)大歷十三年戊午歲二月十四日。生於長安之東內。(不置節名。)貞元四年六月。封為廣陵郡王。開府儀同三司。名淳。二十一年四月。册為皇太子。改名純。七月。權勾當軍國政事。永貞元年八月。即位。(年二十八)元和三年正月。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十四年七月。又上尊號曰元和聖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年四十三。)五月。葬景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哀册文。(門下侍郎令狐楚撰。)謚册文。(戶部侍郎楊於陵撰。)謚議。(權知禮部侍郎李建撰。)大中三年十二月。追崇尊謚曰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謚册文。(左僕射平章白敏中撰。)謚議。(兵部尚書太常卿歸融撰。)年號一(元和盡十五年。)
宰相共二十九人。賈耽。韋執誼。杜佑。杜黃裳。袁滋。鄭餘慶。於?。鄭絪。武元衡。李吉甫。韓宏。裴洎。李藩。權德輿。李絳。張宏靖。韋貫之。裴度。李逢吉。王涯。崔群。李墉。李夷簡。皇甫鎛。程異。令狐楚。蕭俯。段文昌。崔植。
使相十一人。劉濟。李師古。張茂昭。吳少誠。王士真。田季安。高崇文。裴均。王鍔。劉總。田宏正。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諱恆。(憲宗第三子。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貞元十一年乙亥歲七月六日。生於大明宮之別殿。(不置節名。)二十一年四月。封為建安郡王。名宥。元和元年八月。進封遂王。七年十月。册為皇太子。改名恆。十五年正月。即位。(年二十六。)長慶元年七月。上尊號曰文武孝德皇帝。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崩於寢殿。(年三十。)十一月。葬光陵。(在京兆府奉先縣界。)謚曰睿聖文惠孝皇帝。廟號穆宗。哀册文。(右僕射平章李逢吉撰。)謚册文。(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謚議。(闕。)年號一。(長慶四年。)
宰相十四人。韓宏。裴度。李夷簡。皇甫鎛。令狐楚。張宏靖。蕭俯。段文昌。崔植。杜元穎。王播。元穡李逢吉。牛僧孺。
使相五人。劉總。田宏正。李光顔。李愬。劉悟。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母曰恭僖皇后王氏。)元和四年己醜歲。六月九日。生於東宮之別殿。(不置節名。)長慶元年三月。封為鄂王。尋改為景王。二年十二月。册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位。(年一十六。)寶歷元年四月。上尊號曰文武大聖廣孝皇帝。二年十二月八日。中官蘇佐明等作難。帝遇害。(年十八。)太和元年七月。葬莊陵。(在京兆府三原縣界。)謚曰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哀册文。(司空平章事裴度撰。)謚册文。(右僕射竇易直撰。)謚議。(闕。)年號一。(寶歷盡二年。)
宰相七人。杜元穎。王播。李逢吉。牛僧孺。李程。裴度。竇易直。
使相三人。李光顔。劉悟。烏重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