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常桦 Chang 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感悟中国式智慧
  《左手老子右手孔子--感悟中国式智慧》是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成就大事的人物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以老子的深邃智慧和孔子的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从容应对机遇与挑战,屈辱和幸福,从而走向成功!
第1节:道法自然(1)
  上篇 老子的智慧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闪烁着智慧之光,在当代同样具有时代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老子的人生智慧,将为人们构建完美的人生提供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
  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因势利导,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老子说:“不尚贤,使民无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认为,不推崇贤能以免人们争功邀名,不看重宝物以免人们竞相为盗,不炫耀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人们心思惑乱。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遵循自然之理,顺势以举事,而不能妄因己见,为所欲为。因此,他数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之说。对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智慧,老子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鲜者,鱼也,烹小鱼无须翻挠,待时可成;治大国同样不必兴作,顺势便能收到功效。
   对于为什么要无为的问题,老子从无为的最终有为和有为的最终无为两方面做了论证。对于前者,他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对于后者,他则主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那么如何才算无为呢?老子认为应当是“去甚、去奢、去泰”,即因势利导,舍弃一切过度的措施,取消一切不适当的政举,去除奢费行径。老子激烈地斥责了统治者的“有为”,他把人民的饥饿、贫困归因于统治者的贪婪和有为,可谓一语中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理论。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乘时顺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去恣意妄为。恣意妄为只会事与愿违,顺应自然才能建功立业。正因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命意在此,所以它才可能被后世一些有头脑的统治者所采用,才会在后人中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今天,不尊重客观规律,凭着个人的冲动和喜好办事的还不乏其人,对这些人来说,应当认真学习一下老子的智慧。
  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指阴阳未分前,宇宙混沌一体;“二”,指宇宙分为阴阳;“三”,即阴、阳、和;所谓“三生万物”,即通过阴阳对立、和合,生成新的统一体。
   由于“道”是一个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存体,因此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对它进行命名、称呼。任何名称一旦确定,所指的关系就确定了,即对象的物质体的特性也就确定了。譬如我们用“地球”这个概念指称地球,那么“地球”二字的范围也就被规定了,月球、太阳等就不能再用“地球”来指称。“道”是一个永恒的、不可限定的存在,所以不能用一个具体概念去指称。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述的,它无形、无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一句话,是虚,是无。所以,“道生万物”,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是自然而然的,对万物的生长,它不强制,不干预,顺其自然。它产生万物而又不据为己有,有利于万物而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这种“玄德”,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由道出发,老子认为人要“虚其心”、“知足”、“不争”、“无为”、“自然”。
   对于我们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规律要顺从而不是违背。可是,纵观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在人类对万物的认识中,对规律的作用和性质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人只知孜孜追求名利,拼命去实现各种欲望,对宇宙和自然的规律却不屑一顾,做了许多违背规律的事情。
第2节:道法自然(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管你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有局限的,所以,不应停留在原地而不思进取。要想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必须不断地加以认识,这才是认识“道”的正确方法。
   我们一旦真正认识了“道”的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本质,也就打开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源和运动、发展、进化的奥秘,也就找到了我们立身处世的原理,我们便会在这宇宙和自然的大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韦睿,出身名门望族,是汉朝丞相韦贤的后人。自幼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他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陷入混乱之际,他审时度势,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治世之才,便决定辅助他。韦睿曾任太子右卫率、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因功晋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他素来体弱多病,虽在前线作战,也未尝骑马,只乘坐白木板舆,手执白如意,督励将士。平常与士卒同甘共苦,爱兵如子,但令出必行,所以战无不胜。魏人军中有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众军士对他畏惧万分。
   当前方军情紧急的时候,梁武帝派亲信曹景宗与他会师,而且特别对曹景宗说:“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因此,曹景宗见韦睿,执礼甚谨。但每当战胜,曹景宗与其他将领,都争先上报表功,唯独韦睿迟迟报告,不愿争功。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宴会上,韦睿与曹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20万为赌注。曹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曹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奇怪!”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臣僚将佐的才干,没有人的才干能超过韦睿的才干。然而,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才略平平的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时时刻刻都心存疑忌。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在功成之时,自行谦退,以免猜忌。因此他得以寿终正寝而殁,遗嘱只要求穿常服薄葬。在他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句。
  去奢去泰,人生应顺其自然
   《道德经》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提出“去甚,去奢,去泰”,意谓圣人应顺应自然,常保尊贵的地位,做事一定不要过分,不要奢侈,不要过头,不要勉强他人,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胜而不败,常贵而不贱。
   老子要求把太甚的、过分的、极端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老子“去奢”的思想在当今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晏子、杨震、于成龙等尚俭去奢的廉吏,为后人所称道。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然它没有牙齿,却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没有双脚,却可以引导你走向歧途;它没有烟味,却可以熏黑你的灵魂;它没有砒霜,却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因此,去奢至今仍重如千钧。
   杨震,字伯起,古弘农郡华阴县人,生于公元60年。他的祖辈属华阴世家大族,历代封侯。由于父亲离世过早,家道衰落,自幼生活贫寒。但他少有大志,敏而好学,而且从当时九卿之一的太常桓郁研习《今文尚书》,终成一代宗师。入仕前他也像父亲一样,在华阴县牛心峪讲学,相传“从者如流,其峪多槐,故称杨震槐市”,时间长达20年,学生多达两千。公元112年3月,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两年后,杨震又调任河北涿州太守。由于他为政清廉,所以尽管当时全国盗寇横行,但他所治辖的东莱、涿州等地的民情和局势却较为安定,很受辅政的邓太后和大将军邓骘的赏识,所以公元117年6月,他升为太仆;12月,调迁为太常。在这之前,朝廷的“博士选举多不以实”,而杨震到任后,即荐举明经名士杨伦等五人为“五经博士”,“显传学业”,受到当时学界人士的普遍称赞。
首页>> 文学论坛>> 文化思考>> 常桦 Chang 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