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厚黑隨筆》是李宗吾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厚黑隨筆》:二、《厚黑教主自傳》;三、《怕老婆的哲學》;四、《厚黑叢話》。
對於喜歡李宗吾先生文字的讀者來說,這些文章都是不可不讀的佳作。
《厚黑隨筆》,又名《迂老隨筆》,作為單行本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文中交代了他文字風格和筆法的淵源以及他發明厚黑學的經過。李宗吾以“六經註我”的方式,從老子、孔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的思想中挖掘厚黑學說的來源,以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如劉邦、項羽、諸葛亮等的言行來解釋驗證他的論斷,創見頻出,啓人心智。這些獨特的看法都來自於李宗吾“思想獨立”的一貫主張,他也希望中國人都能夠思想獨立。他這樣道出提倡厚黑學的真意:“一部厚黑學說,千言萬語,無非教人‘思想獨立’而已。思想能夠獨立,行為才能夠獨立。夫然後,學術方面,纔不為古人之奴。政治方面,纔不為豪傑之奴。不獨立即為奴隸,並無中立餘地。”他認為衹有中國人都思想獨立了,才能不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國傢才能強大。他因此痛切地呼籲:諸君!諸君!努力!努力!李宗吾痛恨民國政治的黑暗,諷刺官場的流弊和腐敗,希望中國盡快走出大亂不止的局面,憂國憂民之心令人動容。這篇文字還回憶了他的朋友、辛亥革命後被殺害的烈士張列五,他不為官位利祿所誘惑,慷慨赴死的精神和從容的態度感人至深。李宗吾佩服他的人格之高,憂國之切,感嘆說:“列五真是把死之一字,當如兒戲。凡人到了生死關頭,纔見真實本事。”
《厚黑教主自傳》,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主要回憶他的父親對他思想的影響和他少年時代的師友。李宗吾說:“我的奇怪思想,發源於我父。”他的父親是個治傢勤懇,對自己和子女都嚴格要求的農民,生性愛讀書,四書五經、三國演義、聖論廣訓、治傢格言等很愛讀。他不但愛讀,還善於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主張讀書應該聯繫實際,拿來應用,而不能讀死書。他教訓李宗吾說:“你的書讀竄皮了,書是拿來應用的,‘書即世事,世事即書’,你讀成‘書還書,我還我’去了。”李宗吾受此啓發,就經常把書和世事,兩相印證,纔有自己的見解,而不再人云亦云。他父親讀書也有自己的看法,善於思考,對孔孟等聖賢經典也敢於懷疑批評,這也刺激了李宗吾,逐漸形成了他“橫不依理”的叛逆性格,“任何古聖先賢,我都可任意攻擊。”他說,《厚黑學》、《心理與力學》等書裏的觀點大都來源於他的父親,可見家庭和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這兩篇自傳性的文字,都是思想、歷史、傢事、議論交叉而行,信筆由繮,隨意為之,生動有趣,不感沉悶。
《怕老婆的哲學》,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這是一篇著名的遊戲文字,典型的李宗吾風格,他善於顛倒成見,誇張幽默的文風躍然紙上,對歷史人物的諷刺挖苦、嘲笑戲弄淋漓盡致,在令人捧腹的同時,也發人深思。流俗以為怕老婆是膽小猥瑣男人的特徵,但李宗吾卻認為恰恰相反,“怕老婆這件事,不但要高人隱士纔做得來,並且要英雄豪傑纔做得來。”他舉劉備為“怕學界的先知先覺”,歷數隋文帝楊堅、唐太宗大臣房玄齡、東晉名臣王導、東晉名將謝安、明朝大將戚繼光等怕老婆的趣事,證明“官之越大者,怕老婆之程度越深”。他甚至提出男同志設立“怕學研究會”女同志設立“獅吼練習所”的主張,荒誕之外,頗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厚黑叢話》從1935年8月1日開始在成都《華西日報》逐日連載,每兩個月合刊一册。第一册於1936年11月由成都華西日報社出版,先後出版了三册。主要是聯繫歷史和當時的現實,闡發他的厚黑學說。其殷殷期盼中國富強,民族崛起的急迫心態貫穿始終。
叢話中《我對於聖人的懷疑》一文稱得上李宗吾最精彩深刻的學術性文章了,該文原題《聖人的黑幕》,本來打算與《厚黑學》一起發表,但因為《厚黑學》還未連載完,就輿論大嘩,說他破壞道德,煽惑人心,所以沒能發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全盤西化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傳統文化及其代表人物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用李宗吾的話說就是“中國的聖人,已是日暮途窮”。在這種背景下,他於1927年以《我對於聖人的懷疑》為題重新闡述他的思想。他認為堯、舜、禹等之所以成為聖人,都是後人依托、假藉的結果。普通人有自己的見解而擔心人微言輕不敢說是自己的想法,就假托是古代的帝王說的,藉他的權勢和威望來增加自己思想的分量。追求歷史的真相,那些所謂的聖人也並不完美,但為了維護他們的神聖地位,即使他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後人也會為他們開脫洗刷罪名。帝王和聖人相互利用,壓抑了中國人的思想,李宗吾說:“中國的人民,受了數千年君王的摧殘壓迫,民意不能出現,無怪乎政治紊亂。中國的學者,受了數千年聖人的摧殘壓迫,思想不能獨立,無怪乎學術消沉。因為學說有差錯,政治纔會黑暗,所以君王的命該革,聖人的命尤其該革。”真是精闢尖銳之論。
李宗吾先生的文字有廣大的讀者。他特立獨行,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處世風格和遺世獨立、堅持個人自由思想的卓異個性促成了他怪異奇特、自成一格的文風。他的文字集諷刺、幽默於一體,旁徵博引,議論縱橫,挖苦自己,針砭社會人心,道人所未道,見人所未見,讀來感覺新意疊出,酣暢淋漓,常常令人拍案叫絶。這樣的閱讀樂趣和思想刺激是不多見的。為了完整再現李宗吾先生的文字風格,本書除對個別錯字和標點符號做了必要的改動以外,未對原文做任何刪節。
劉 泗
2006年2月18日
《厚黑隨筆》是李宗吾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內容包括四個部分:一、《厚黑隨筆》:二、《厚黑教主自傳》;三、《怕老婆的哲學》;四、《厚黑叢話》。
對於喜歡李宗吾先生文字的讀者來說,這些文章都是不可不讀的佳作。
《厚黑隨筆》,又名《迂老隨筆》,作為單行本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文中交代了他文字風格和筆法的淵源以及他發明厚黑學的經過。李宗吾以“六經註我”的方式,從老子、孔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的思想中挖掘厚黑學說的來源,以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如劉邦、項羽、諸葛亮等的言行來解釋驗證他的論斷,創見頻出,啓人心智。這些獨特的看法都來自於李宗吾“思想獨立”的一貫主張,他也希望中國人都能夠思想獨立。他這樣道出提倡厚黑學的真意:“一部厚黑學說,千言萬語,無非教人‘思想獨立’而已。思想能夠獨立,行為才能夠獨立。夫然後,學術方面,纔不為古人之奴。政治方面,纔不為豪傑之奴。不獨立即為奴隸,並無中立餘地。”他認為衹有中國人都思想獨立了,才能不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國傢才能強大。他因此痛切地呼籲:諸君!諸君!努力!努力!李宗吾痛恨民國政治的黑暗,諷刺官場的流弊和腐敗,希望中國盡快走出大亂不止的局面,憂國憂民之心令人動容。這篇文字還回憶了他的朋友、辛亥革命後被殺害的烈士張列五,他不為官位利祿所誘惑,慷慨赴死的精神和從容的態度感人至深。李宗吾佩服他的人格之高,憂國之切,感嘆說:“列五真是把死之一字,當如兒戲。凡人到了生死關頭,纔見真實本事。”
《厚黑教主自傳》,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主要回憶他的父親對他思想的影響和他少年時代的師友。李宗吾說:“我的奇怪思想,發源於我父。”他的父親是個治傢勤懇,對自己和子女都嚴格要求的農民,生性愛讀書,四書五經、三國演義、聖論廣訓、治傢格言等很愛讀。他不但愛讀,還善於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主張讀書應該聯繫實際,拿來應用,而不能讀死書。他教訓李宗吾說:“你的書讀竄皮了,書是拿來應用的,‘書即世事,世事即書’,你讀成‘書還書,我還我’去了。”李宗吾受此啓發,就經常把書和世事,兩相印證,纔有自己的見解,而不再人云亦云。他父親讀書也有自己的看法,善於思考,對孔孟等聖賢經典也敢於懷疑批評,這也刺激了李宗吾,逐漸形成了他“橫不依理”的叛逆性格,“任何古聖先賢,我都可任意攻擊。”他說,《厚黑學》、《心理與力學》等書裏的觀點大都來源於他的父親,可見家庭和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這兩篇自傳性的文字,都是思想、歷史、傢事、議論交叉而行,信筆由繮,隨意為之,生動有趣,不感沉悶。
《怕老婆的哲學》,於1946年由晨鐘書局出版。這是一篇著名的遊戲文字,典型的李宗吾風格,他善於顛倒成見,誇張幽默的文風躍然紙上,對歷史人物的諷刺挖苦、嘲笑戲弄淋漓盡致,在令人捧腹的同時,也發人深思。流俗以為怕老婆是膽小猥瑣男人的特徵,但李宗吾卻認為恰恰相反,“怕老婆這件事,不但要高人隱士纔做得來,並且要英雄豪傑纔做得來。”他舉劉備為“怕學界的先知先覺”,歷數隋文帝楊堅、唐太宗大臣房玄齡、東晉名臣王導、東晉名將謝安、明朝大將戚繼光等怕老婆的趣事,證明“官之越大者,怕老婆之程度越深”。他甚至提出男同志設立“怕學研究會”女同志設立“獅吼練習所”的主張,荒誕之外,頗有黑色幽默的意味。
《厚黑叢話》從1935年8月1日開始在成都《華西日報》逐日連載,每兩個月合刊一册。第一册於1936年11月由成都華西日報社出版,先後出版了三册。主要是聯繫歷史和當時的現實,闡發他的厚黑學說。其殷殷期盼中國富強,民族崛起的急迫心態貫穿始終。
叢話中《我對於聖人的懷疑》一文稱得上李宗吾最精彩深刻的學術性文章了,該文原題《聖人的黑幕》,本來打算與《厚黑學》一起發表,但因為《厚黑學》還未連載完,就輿論大嘩,說他破壞道德,煽惑人心,所以沒能發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全盤西化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傳統文化及其代表人物被攻擊得體無完膚,用李宗吾的話說就是“中國的聖人,已是日暮途窮”。在這種背景下,他於1927年以《我對於聖人的懷疑》為題重新闡述他的思想。他認為堯、舜、禹等之所以成為聖人,都是後人依托、假藉的結果。普通人有自己的見解而擔心人微言輕不敢說是自己的想法,就假托是古代的帝王說的,藉他的權勢和威望來增加自己思想的分量。追求歷史的真相,那些所謂的聖人也並不完美,但為了維護他們的神聖地位,即使他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後人也會為他們開脫洗刷罪名。帝王和聖人相互利用,壓抑了中國人的思想,李宗吾說:“中國的人民,受了數千年君王的摧殘壓迫,民意不能出現,無怪乎政治紊亂。中國的學者,受了數千年聖人的摧殘壓迫,思想不能獨立,無怪乎學術消沉。因為學說有差錯,政治纔會黑暗,所以君王的命該革,聖人的命尤其該革。”真是精闢尖銳之論。
李宗吾先生的文字有廣大的讀者。他特立獨行,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處世風格和遺世獨立、堅持個人自由思想的卓異個性促成了他怪異奇特、自成一格的文風。他的文字集諷刺、幽默於一體,旁徵博引,議論縱橫,挖苦自己,針砭社會人心,道人所未道,見人所未見,讀來感覺新意疊出,酣暢淋漓,常常令人拍案叫絶。這樣的閱讀樂趣和思想刺激是不多見的。為了完整再現李宗吾先生的文字風格,本書除對個別錯字和標點符號做了必要的改動以外,未對原文做任何刪節。
劉 泗
2006年2月18日
厚黑隨筆
(又名:迂老隨筆)
去年(民國二十八年)國歷三月三日,我滿六十,在成都新新新聞上,發表一文,曰:“厚黑教主六旬晉一徵文啓”,下署曰:“李宗吾”,讀者無不大笑,今年(二十九年)三月三日,在自流井,接得張君默生,由重慶來函,叫我寫一篇“自傳”,惹動了我的高興,又提筆寫文,然而寫“自傳”我卻不敢。
二十七年八月九日,重慶“新蜀夜報”有雲:“近月來,本報發表李宗吾先生的作品‘孔告大戰’,和‘孔子辦學記’,實已轟動了一般社會,因此‘李宗吾先生,究為何許人?’乃成了本報讀者,紛紛函詢的問題。……”友人讀了,嚮我說道:“既是讀者紛紛函詢,你何妨仿當今學者的辦法,寫一篇《自傳》。”我說:這個,我何敢呢?必定要是學者,才能寫自傳,我是個八股學校修業生,也公然寫起自傳來了,萬一被國中學者驅出,豈非自討沒趣?
我之不寫自傳者,固然是不敢高攀,同時也是不屑俯就。以整個學術界言之,我是八股學校修業生,不敢濫竽學者之林;若在厚黑界言之,我是厚黑教主、厚黑聖人,其位敢與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相等。你們的孔子,沒有寫自傳,吾傢聃大公,也莫有寫自傳。我如果妄自菲薄,寫起自傳來了,捨去教主不當,降而與學者同列,豈不為孔老竊笑?
張君與我,素不相識,來信雲:“讀其書,即願識其人,先生可否於頤養之餘,寫一詳細的自傳,以示範於後學。”盛意殷殷,本不敢卻,然而因為要“示範於後學”,我反轉不敢寫了。我的祖父,種小菜賣,我的父親,挑牛草賣,我小時曾幹過牽牛喂水這類生活,如果照實寫出,鄉間牧牛兒見了,一齊工作起來,豈不成了遍地是教主,我這位教主,還值錢嗎?並且我是八股先生出身,倘被“後學”知道了,捨去洋八股不研究,轉而研究中國八股,豈不更是笑話?所以我提起筆,不敢往下寫。
我之成為教主者,受師友之影響者少,受我父之影響者多。讀者以為我父是飽學先生嗎?則又不然。我父讀的書,很少很少,我從有知識起,至二十五歲我父死止,常見他有暇即看書,六十九歲,臨死起病之日,還在看書,然而所看之書,終身衹得三本,有時還涉獵一本,其他之書,絶未看一本,我得了新異的書,與他送去,他也不看。我生平從未見他老人傢寫過一個字,大約是寫不起字的人。然而我的奇怪思想,是發源於我父,我讀書的方式,也取法我父,我今日已成厚黑教主了,回想起來,這其間很值得研究,說起來話長,衹好不說了,抑或得便時再說。
我的祖若父,兄若弟,俱務農,我則隨時手中拿着一本書,我父呼我為“迂夫子”,在私塾中,一般同學呼我為“老好人”。一日,我父上街,有人談及我的綽號,回傢對我母言之,拍掌大笑。我當日對這兩種名稱,深惡痛絶,而今纔知“迂夫子”,和“老好人”,是最好的稱呼,無奈一般人不這樣喊了,於是自作一聯曰:
皇考錫嘉名曰迂夫子;
良友贈徽號為老好人。
與朋友寫信,自稱“迂老”,生以為號,死以為謚,故此次所寫文字,題曰:《迂老隨筆》。
前年同鄉華相如之侄熟之,鄭云沛之子北星,來成都雲:“父叔輩曾言:昔年在私塾中,我們呼李宗吾為老好人。”我於是請一桌客,請兩君當衆聲明,見得我的話,是信而有徵的。今我在自流井,華熟之請春酒,其叔相如在座,我當衆請相如證明。跟着鄭北星又請,其父雲沛在座,我又當衆請雲沛證明。我在座上高談闊論,雲沛詫異道:“你先年沉默寡言,怎麽現在這麽多說法?”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這個厚黑教主,也非生而知之的,是加了點學力的。有志斯道者,尚其勉之。
(又名:迂老隨筆)
去年(民國二十八年)國歷三月三日,我滿六十,在成都新新新聞上,發表一文,曰:“厚黑教主六旬晉一徵文啓”,下署曰:“李宗吾”,讀者無不大笑,今年(二十九年)三月三日,在自流井,接得張君默生,由重慶來函,叫我寫一篇“自傳”,惹動了我的高興,又提筆寫文,然而寫“自傳”我卻不敢。
二十七年八月九日,重慶“新蜀夜報”有雲:“近月來,本報發表李宗吾先生的作品‘孔告大戰’,和‘孔子辦學記’,實已轟動了一般社會,因此‘李宗吾先生,究為何許人?’乃成了本報讀者,紛紛函詢的問題。……”友人讀了,嚮我說道:“既是讀者紛紛函詢,你何妨仿當今學者的辦法,寫一篇《自傳》。”我說:這個,我何敢呢?必定要是學者,才能寫自傳,我是個八股學校修業生,也公然寫起自傳來了,萬一被國中學者驅出,豈非自討沒趣?
我之不寫自傳者,固然是不敢高攀,同時也是不屑俯就。以整個學術界言之,我是八股學校修業生,不敢濫竽學者之林;若在厚黑界言之,我是厚黑教主、厚黑聖人,其位敢與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相等。你們的孔子,沒有寫自傳,吾傢聃大公,也莫有寫自傳。我如果妄自菲薄,寫起自傳來了,捨去教主不當,降而與學者同列,豈不為孔老竊笑?
張君與我,素不相識,來信雲:“讀其書,即願識其人,先生可否於頤養之餘,寫一詳細的自傳,以示範於後學。”盛意殷殷,本不敢卻,然而因為要“示範於後學”,我反轉不敢寫了。我的祖父,種小菜賣,我的父親,挑牛草賣,我小時曾幹過牽牛喂水這類生活,如果照實寫出,鄉間牧牛兒見了,一齊工作起來,豈不成了遍地是教主,我這位教主,還值錢嗎?並且我是八股先生出身,倘被“後學”知道了,捨去洋八股不研究,轉而研究中國八股,豈不更是笑話?所以我提起筆,不敢往下寫。
我之成為教主者,受師友之影響者少,受我父之影響者多。讀者以為我父是飽學先生嗎?則又不然。我父讀的書,很少很少,我從有知識起,至二十五歲我父死止,常見他有暇即看書,六十九歲,臨死起病之日,還在看書,然而所看之書,終身衹得三本,有時還涉獵一本,其他之書,絶未看一本,我得了新異的書,與他送去,他也不看。我生平從未見他老人傢寫過一個字,大約是寫不起字的人。然而我的奇怪思想,是發源於我父,我讀書的方式,也取法我父,我今日已成厚黑教主了,回想起來,這其間很值得研究,說起來話長,衹好不說了,抑或得便時再說。
我的祖若父,兄若弟,俱務農,我則隨時手中拿着一本書,我父呼我為“迂夫子”,在私塾中,一般同學呼我為“老好人”。一日,我父上街,有人談及我的綽號,回傢對我母言之,拍掌大笑。我當日對這兩種名稱,深惡痛絶,而今纔知“迂夫子”,和“老好人”,是最好的稱呼,無奈一般人不這樣喊了,於是自作一聯曰:
皇考錫嘉名曰迂夫子;
良友贈徽號為老好人。
與朋友寫信,自稱“迂老”,生以為號,死以為謚,故此次所寫文字,題曰:《迂老隨筆》。
前年同鄉華相如之侄熟之,鄭云沛之子北星,來成都雲:“父叔輩曾言:昔年在私塾中,我們呼李宗吾為老好人。”我於是請一桌客,請兩君當衆聲明,見得我的話,是信而有徵的。今我在自流井,華熟之請春酒,其叔相如在座,我當衆請相如證明。跟着鄭北星又請,其父雲沛在座,我又當衆請雲沛證明。我在座上高談闊論,雲沛詫異道:“你先年沉默寡言,怎麽現在這麽多說法?”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這個厚黑教主,也非生而知之的,是加了點學力的。有志斯道者,尚其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