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人想生存,沒有一身過硬的本領是不可能的。實力是一個人事業的基礎。不過,假如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僅靠個人的才智則遠遠不夠。一個領導者,用人的本領往往比個人的才智更加關鍵。
俗話說得好,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如果領導者剛愎自用、不懂用人,必然會疲於奔命,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反之,假如他能放心大膽地使用人才,便可以輕輕鬆鬆地當個甩手掌櫃,讓成功自己送上門來。敢不敢用人,敢不敢放權,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魄力。
單單重視用人還不行,因為人才有優劣之分,也有合適與否。好的下屬不僅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而且能成為一個好參謀,不僅能讓領導者的計劃順利實施,更能讓這個計劃盡善盡美。不過,如果你不幸用錯了人,那他很可能會把一個完美的計劃搞得一團糟,讓你追悔莫及。會不會用人,善不善用人,則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智慧。
用人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因為人的性格、稟賦、能力各有不同,現代人又常常會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小心地隱藏起來。這就更增加了用人的難度。既要大膽嚮下放權,又要小心被下屬蒙蔽;既要讓下屬對自己忠心耿耿,又要善於激勵下屬;既要平衡下屬之間的關係,又要做到知人善任。總之,好的領導者能夠看透人心,洞悉人性,將性格、能力各異的人才牢牢控製於股掌之間,讓他們各盡其纔,形成合力。而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領導藝術和用人技巧,是你必須補上的一課。
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這本書,便薈萃了古今中外的用人法則。它能帶給你寶貴的用人經驗,啓迪你的用人智慧,激發你的用人潛力。本書結合生動的實例,將用人要訣用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將微妙的用人藝術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用人方法,把你塑造成為一個用人高手,一個充滿智慧的領導者。到那時,你距離真正的成功就不遠了。
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態度很重要
試想一下,使用別人,又懷疑他、對他不放心,是一種什麽局面;試想一下,在你的公司裏,如果下屬得不到你起碼的信任,其精神狀態、工作幹勁會怎樣。假如你的公司職員情緒欠佳、精神沉鬱、怨懣叢生,上下級關係怎麽能融洽?
□ 欲用人,先學會容人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是導致失敗的根源,它表現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它以退為進,並以此預示後來的成敗,這也就成了弱者與強者的一種區別了。所以忍絶不意味着衹咽氣不吐出來。所謂吐出來,如越王勾踐等那樣,是一種吐法。當然平常人們忍一時之氣,則常常是要時間和事實來作回答,這也是一種吐法。
總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可以講講曹操對禰衡的態度,這故事叫"擊鼓駡曹"。禰衡駡曹操,以及他所有對曹操的做法,乃至對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面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氣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
當時的情景,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但請人傢來不請人傢坐,就傷害了禰衡。接着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才能。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以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絶。擊鼓應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衹穿隨身衣服。儘管這樣,禰衡到底是才子,他擊了一麯,讓在座的人都感動得掉淚。曹操手下人則堅持要禰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駡曹操是國賊。
此時一片喊殺聲,但曹操卻很冷靜,他容忍了禰衡。他不能因殺一個手無寸鐵的禰衡,背上忌纔害賢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對他望而卻步。如果說這時曹操明智,倒不如說他度量大。他給禰衡派了一個差使,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給禰衡送行。這一係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一個人想生存,沒有一身過硬的本領是不可能的。實力是一個人事業的基礎。不過,假如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僅靠個人的才智則遠遠不夠。一個領導者,用人的本領往往比個人的才智更加關鍵。
俗話說得好,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如果領導者剛愎自用、不懂用人,必然會疲於奔命,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反之,假如他能放心大膽地使用人才,便可以輕輕鬆鬆地當個甩手掌櫃,讓成功自己送上門來。敢不敢用人,敢不敢放權,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魄力。
單單重視用人還不行,因為人才有優劣之分,也有合適與否。好的下屬不僅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而且能成為一個好參謀,不僅能讓領導者的計劃順利實施,更能讓這個計劃盡善盡美。不過,如果你不幸用錯了人,那他很可能會把一個完美的計劃搞得一團糟,讓你追悔莫及。會不會用人,善不善用人,則體現了一個領導者的智慧。
用人是一門微妙的藝術。因為人的性格、稟賦、能力各有不同,現代人又常常會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小心地隱藏起來。這就更增加了用人的難度。既要大膽嚮下放權,又要小心被下屬蒙蔽;既要讓下屬對自己忠心耿耿,又要善於激勵下屬;既要平衡下屬之間的關係,又要做到知人善任。總之,好的領導者能夠看透人心,洞悉人性,將性格、能力各異的人才牢牢控製於股掌之間,讓他們各盡其纔,形成合力。而這,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領導藝術和用人技巧,是你必須補上的一課。
現在展現在你面前的這本書,便薈萃了古今中外的用人法則。它能帶給你寶貴的用人經驗,啓迪你的用人智慧,激發你的用人潛力。本書結合生動的實例,將用人要訣用通俗的語言娓娓道來,將微妙的用人藝術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用人方法,把你塑造成為一個用人高手,一個充滿智慧的領導者。到那時,你距離真正的成功就不遠了。
第一章用人者做人的態度很重要
試想一下,使用別人,又懷疑他、對他不放心,是一種什麽局面;試想一下,在你的公司裏,如果下屬得不到你起碼的信任,其精神狀態、工作幹勁會怎樣。假如你的公司職員情緒欠佳、精神沉鬱、怨懣叢生,上下級關係怎麽能融洽?
□ 欲用人,先學會容人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這是導致失敗的根源,它表現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的最要緊處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種寬大的胸襟與器量。它以退為進,並以此預示後來的成敗,這也就成了弱者與強者的一種區別了。所以忍絶不意味着衹咽氣不吐出來。所謂吐出來,如越王勾踐等那樣,是一種吐法。當然平常人們忍一時之氣,則常常是要時間和事實來作回答,這也是一種吐法。
總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可以講講曹操對禰衡的態度,這故事叫"擊鼓駡曹"。禰衡駡曹操,以及他所有對曹操的做法,乃至對東漢末年各地軍閥的看法,有他的道理,其人品、才能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但曹操面對禰衡放肆的羞辱,為了顧全大局,把所有氣都咽下去了,也確實表現了宰相肚裏能撐船的雅量。
當時的情景,兩人較勁的起因其實很簡單。曹操請禰衡,實際想讓他做個軍務秘書長,動機挺好。但請人傢來不請人傢坐,就傷害了禰衡。接着禰衡就挖苦曹操手下無能人,並自誇才能。曹操大權在握,就要禰衡給他擊鼓,以此羞辱禰衡,禰衡也不拒絶。擊鼓應換新衣,按規定儀式進行,可禰衡衹穿隨身衣服。儘管這樣,禰衡到底是才子,他擊了一麯,讓在座的人都感動得掉淚。曹操手下人則堅持要禰衡換衣,禰衡卻幹脆裸體擊鼓,以此辱駡曹操是國賊。
此時一片喊殺聲,但曹操卻很冷靜,他容忍了禰衡。他不能因殺一個手無寸鐵的禰衡,背上忌纔害賢的罪名,使天下人才對他望而卻步。如果說這時曹操明智,倒不如說他度量大。他給禰衡派了一個差使,去勸說荊州劉表前來投降,並派他手下重要謀士給禰衡送行。這一係列的事情曹操都做得很好。
事實上,無論何種人物,為人做事胸襟寬闊都是必要的,而對於領導者尤其如此。
□ 以小見大,一碗水端平
經常耳聞目睹這樣的現象,一個單位中有好幾位領導,但是,當群衆有什麽矛盾或者問題出現,人們總願意去找那麽某幾個領導去解决。問問原因,人們常常答曰:某某領導處理問題不公正,可不能找他。處事不公會引起下屬的積怨,不僅給正常工作的開展帶來負面影響,對領導者個人的前途也構成了隱患。為官公正,辦事公平,這是當領導的基本素質。《新書道術》中說:"無私謂之公,不公為私。"宋代大文學家韓愈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可見,公平之說,古已有之。公平之人,公平之事,在史籍典册中,更是不計其數。
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辦事就頗為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皇后之兄長孫無忌帶刀進入皇宮,在宮門口站崗的監門校尉未發現,按照唐律,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都違犯了法律。可是,當朝宰相封德卻說,無忌是一時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應該殺頭。唐太宗居然點頭同意這麽辦。這時,戴胄挺身而出,明確表示這樣量刑不公平。他說,無忌帶刀入宮,校尉沒有發現,兩方面都是由於一時疏忽,如果量刑,應一視同仁,怎麽能重此輕彼呢?戴胄說得理直氣壯,有根有據,唐太宗衹好答應重新商議。而再次商議時,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據理辯駁,寸步不讓。指出:無忌和校尉,論其過誤,情況相同,而校尉是由無忌帶刀入宮的緣故而致罪的,"於法當輕"。現在,輕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輕判,"生死頓殊",很不合理。堅决要求據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覺得戴胄說得有理,終於接受了他的意見,把無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這裏的幾個人物,長孫無忌是"國舅",又是卓著功勞的開國元勳;封德是當朝宰相,大權在握,更有皇帝偏襢。監門校尉則不過是在宮門口站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過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可是他居然秉公辦理,堅持公平斷案,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惟其公平合理,纔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除了戴胄,像包拯、海瑞這些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也都是辦過一些公平事的,人們口碑流傳,同樣說明了公平之可貴。
對待下屬一定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下屬最忌領導偏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公平對待每個人的成績,或不能公平地處理每個人的錯誤,實際上起到的是一種離間的作用,孤立了被你偏襢的那一部分下屬。因此會導致下屬之間相互猜忌,矛盾重重。群體的凝聚力就會大大降低,這顯然會給你的工作設下重重障礙。
"一碗水端平"有時很難做到,如諸葛亮要以公平服衆,就必須揮淚斬了馬謖,纔不會在以後出現類似事情時有人說三道四。儘管馬謖與諸葛亮素有交情。曹操曾經規定過無論何人之馬衹要進入老百姓的田地破壞莊稼就格殺勿論,在他自己的坐騎進入田地後,他也要"割發代首",雖然有封建統治者的虛偽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了他的公平執法,從而極大地籠絡了下屬的擁護之心,為他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下了基礎。
歷覽古今多少事,公平之心不可缺。這不僅是處事的必需,做人的起碼道德,更是一個領導者搞好上下級關係、做好工作的一個起碼的前提條件。如果辦事不公平,搞邪門歪道,你那個部門那項工作就會出現偏差。
春秋戰國時,燕昭王為報被齊國打敗的仇恨,重振國威,便千方百計招攬人才。他找大臣郭隗想對策,郭隗嚮他說出了這樣的道理:竭誠禮待他人,虛心求教,可聚集比自己強幾百倍的人才;嚮人表示敬意,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聚集比自己強幾十倍的人才;以平等方式待人,可以招來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而如果自恃權勢,對人呼來喚去,則衹會有一些小人投奔自己;昏庸無道,隨意駡人,則衹能剩下身邊的奴僕。
可見,做領導一定要公平、公正,衹有以此為前提,才能得到自己的左膀右臂,籠絡下屬,穩定形勢。
□ 以小見大,一碗水端平
經常耳聞目睹這樣的現象,一個單位中有好幾位領導,但是,當群衆有什麽矛盾或者問題出現,人們總願意去找那麽某幾個領導去解决。問問原因,人們常常答曰:某某領導處理問題不公正,可不能找他。處事不公會引起下屬的積怨,不僅給正常工作的開展帶來負面影響,對領導者個人的前途也構成了隱患。為官公正,辦事公平,這是當領導的基本素質。《新書道術》中說:"無私謂之公,不公為私。"宋代大文學家韓愈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可見,公平之說,古已有之。公平之人,公平之事,在史籍典册中,更是不計其數。
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辦事就頗為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皇后之兄長孫無忌帶刀進入皇宮,在宮門口站崗的監門校尉未發現,按照唐律,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都違犯了法律。可是,當朝宰相封德卻說,無忌是一時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應該殺頭。唐太宗居然點頭同意這麽辦。這時,戴胄挺身而出,明確表示這樣量刑不公平。他說,無忌帶刀入宮,校尉沒有發現,兩方面都是由於一時疏忽,如果量刑,應一視同仁,怎麽能重此輕彼呢?戴胄說得理直氣壯,有根有據,唐太宗衹好答應重新商議。而再次商議時,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據理辯駁,寸步不讓。指出:無忌和校尉,論其過誤,情況相同,而校尉是由無忌帶刀入宮的緣故而致罪的,"於法當輕"。現在,輕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輕判,"生死頓殊",很不合理。堅决要求據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覺得戴胄說得有理,終於接受了他的意見,把無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這裏的幾個人物,長孫無忌是"國舅",又是卓著功勞的開國元勳;封德是當朝宰相,大權在握,更有皇帝偏襢。監門校尉則不過是在宮門口站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過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可是他居然秉公辦理,堅持公平斷案,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惟其公平合理,纔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除了戴胄,像包拯、海瑞這些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也都是辦過一些公平事的,人們口碑流傳,同樣說明了公平之可貴。
對待下屬一定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下屬最忌領導偏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公平對待每個人的成績,或不能公平地處理每個人的錯誤,實際上起到的是一種離間的作用,孤立了被你偏襢的那一部分下屬。因此會導致下屬之間相互猜忌,矛盾重重。群體的凝聚力就會大大降低,這顯然會給你的工作設下重重障礙。
"一碗水端平"有時很難做到,如諸葛亮要以公平服衆,就必須揮淚斬了馬謖,纔不會在以後出現類似事情時有人說三道四。儘管馬謖與諸葛亮素有交情。曹操曾經規定過無論何人之馬衹要進入老百姓的田地破壞莊稼就格殺勿論,在他自己的坐騎進入田地後,他也要"割發代首",雖然有封建統治者的虛偽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了他的公平執法,從而極大地籠絡了下屬的擁護之心,為他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下了基礎。
歷覽古今多少事,公平之心不可缺。這不僅是處事的必需,做人的起碼道德,更是一個領導者搞好上下級關係、做好工作的一個起碼的前提條件。如果辦事不公平,搞邪門歪道,你那個部門那項工作就會出現偏差。
春秋戰國時,燕昭王為報被齊國打敗的仇恨,重振國威,便千方百計招攬人才。他找大臣郭隗想對策,郭隗嚮他說出了這樣的道理:竭誠禮待他人,虛心求教,可聚集比自己強幾百倍的人才;嚮人表示敬意,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可以聚集比自己強幾十倍的人才;以平等方式待人,可以招來與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而如果自恃權勢,對人呼來喚去,則衹會有一些小人投奔自己;昏庸無道,隨意駡人,則衹能剩下身邊的奴僕。
可見,做領導一定要公平、公正,衹有以此為前提,才能得到自己的左膀右臂,籠絡下屬,穩定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