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教学>> 李開復 Li Kaif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1年十二月3日)
與未來同行
  李開復博士的新著《與未來同行》匯集了近八年來他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從寫於八年前的《我的人才觀》,一直到這個月纔剛剛寫完的《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它們中的每一篇都是李開復博士過去八年裏用寫作的方式關心中國科技與教育事業,關註中國青年學生成長歷程的縮影,它們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他對中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第1節:自序(1)
  與未來同行——李開復文論集
  A Walk Into the Future –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Kai-Fu Lee
  李開復著
  2006年9月(王詠剛、周虹 編輯整理)
  自序
  呈現在大傢面前的這本書——《與未來同行》匯集了近八年來我所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從寫於八年前的《我的人才觀》,一直到這個月纔剛剛寫完的《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它們中的每一篇都是我在過去八年裏用寫作的方式關心中國科技與教育事業,關註中國青年學生成長歷程的縮影,它們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我對中國科技、文化與教育事業的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衷心地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像本書書名所昭示的那樣,真正成為理解未來、規劃未來、迎接未來甚至開創未來的新世紀的同路人。
  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我以“未來”為主綫,將這些文章劃分為三個主題,它們分別是: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
  這一部分收錄的是我自2000年以來寫給青年學生的七封公開信。以公開信的方式與廣大青年學生交流思想,嚮他們介紹學習和成長的經驗,這是我在經過了認真而審慎的思考後所尋找到的一種最佳方式——它既符合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影響力最大化的目標,可以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從中受益,也有利於更加集中和深入地討論諸如學習方法、生活態度、價值觀、就業與工作、理想與現實等廣大青年學生普遍關心的焦點話題。事實證明,我所發表的每一封公開信幾乎都在青年學生的群體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衹要看看“開復學生網”中成千上萬的來自青年學生的熱情反饋就不難知道,我為中國青年學生所付出的一切是多麽值得。
  創造未來——網絡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
  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說是我寫給中國企業的“公開信”。我在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軟、Google等著名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探尋了網絡時代中IT産業和現代企業所要面臨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並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以及現代企業的管理與文化等話題介紹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之所以要撰寫並發表這些文章,我主要是希望在網絡時代已經來臨的今天,在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越來越“平坦”的時候,中國的企業應該盡快做好應對全球化市場和國際化挑戰的準備,應該積極嚮成功的跨國企業學習先進經驗,在人才儲備、技術研發、領導團隊、管理方式等方面盡快使自己與國際接軌,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時代為我們帶來的巨大機遇。
第2節:自序(2)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
  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均與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青少年的成長相關。其中不但包括我寫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公開信,也包括我嚮關註中國教育事業的人以及廣大學生和傢長介紹國外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推薦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還包括回憶我自己的大學生活一篇“趣文”。我想,中國發展的根本在於教育,在於未來一代的健康成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根本上關註中國教育,為青年一代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那麽,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世紀”也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在重新整理本書所收入的25篇文章時,讀着自己熟悉的文句,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最近這八年的時間裏所經歷的一切。我發現,在這倏忽即逝的八年時光裏,我自己改變了許多,還做了許多與我的職業沒有直接關聯的事情。八年前,我從未用中文撰寫和發表過文章,可在這八年裏,為了幫助中國青年學生,為了與中國企業、高校乃至政府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經驗,我居然用中文寫作了近百萬字,其中包括兩本書,七封給中國青年的公開信,我的博客,還有數千個“開復學生網”的帖子。在這八年的時間裏,我從一個遠離教職多年的人,一躍而成為了衆多青年學生口中的“開復老師”;我從一個不懂教育的外行,變成了一個在2004年完成一份長達百頁的《在中國創立一所世界級非營利私立大學》的規劃書的“關註教育事業的熱心人”……
  是什麽造成了我的這些改變呢?
  ? 是責任感——我在中國看到了許多有潛力的青年沒有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我看到了很多有潛力的企業沒有獲得應有的成功,我也看到了很多高校和父母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教育方式。我希望能把我自己在世界一流的學府、世界一流的企業所看到的和所學到的,用中國人易於理解、易於吸收的方式表達出來,幫助更多的人走嚮成功。
  ? 是使命感——我出生於熱愛中國的家庭,受教於進步的美國學校,我是一個跨越中西文化的代表。我曾教導過勤奮的中國學生和積極的美國學生,我看到了一個結合中外優勢的絶佳機會。作為充分體驗西方文化的炎黃子孫,我願意做一個指路人,幫助中國青年遠離睏惑,步入卓越,我也願意根據我自己在指導青年學生的過程中所積纍的方法和經驗,為其他致力於發展中國教育事業的人提供一些有益的藉鑒和幫助。
  ? 是感情——在和中國青年交流的過程,我感到的不衹是責任、機會和潛力,我感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無比的真誠。無論是開復學生網的志願者,還是每次演講時圍繞在我身邊的學子,無論是南大學生送我的“兩百封信”,還是中財學子送我的“剪貼簿”,無論是青島、哈爾濱學生的聯名簽字活動,還是在武大、安徽大學、西電聆聽我演講的數萬名學生,他們的真誠最讓我感動,也讓我更願意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關註他們成長的事業中去。
  中國的青年,希望這本書能伴你同行,幫助你用堅定的步伐和無限的激情走嚮屬於你自己的美好未來。
  中國的企業,希望這本書能為你帶來靈感和信心,幫助你的企業在國際化的大舞臺上從容應對,决勝千裏。
  中國的高校,希望這本書為你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幫助你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中國的傢長,希望這本書給你帶來啓迪和智慧,幫助你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這本書的版稅所得,我將全額投入“開復學生網”(www.kaifulee.com)的開發與維護。我希望能把“開復學生網”辦成“中國青年成長離不開的互助平臺”。希望本書的讀者都能來這個網站看一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成為該網站的志願者,在自己學習和成長的同時,也抽出時間為他人提供有益的幫助。
  最後,感謝王詠剛、周虹、黃勇、黎鬆在本書選題、整理、編校和出版過程中所做的貢獻;感謝中央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等電視媒體允許我在本書中發表相關電視訪談節目的實錄文字;感謝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允許我在本書中收錄其舉辦的“世界領袖論壇”中的談話內容;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妻子和孩子——她們不但支持我對教育、對學生的付出,甚至還參與和幫助我的工作——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持,我才能在為公司辛勞工作之餘,仍可以抽出足夠的時間來撰寫相關的文章和書稿。
  2006年9月
首頁>> 文學>> 教学>> 李開復 Li Kaif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1年十二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