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励志感悟>> 鄭澐 Zheng Y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二十幾歲决定人的一生
  二十幾歲的生命,活力四射,生機勃勃;二十幾歲的人生,充滿機遇,富有變化。二十幾歲,面臨着人生諸多角色的變化,面臨着許多選擇。二十幾歲無疑會决定人的一生。本書旨在指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活出自己,活出心情,處理好二十幾歲時人生應該重點面對的問題。讓你在品味生活的艱辛、困苦、壓力的同時,擁有良好的處事心態。使你的人生在追求完整和完美的過程中熠熠發光。
第1節:序言
  序言
  我們在少年時,還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但當你活到二十多歲,不論是自己的心理,還是外圍環境都慢慢産生了量與質的變化。一個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已經逐步完成由青澀少年到成熟人生的過渡,把握夢想,主宰自己的前程,是目前"活着"最重要的事。
  年近八旬的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尋找人生的快樂。"
  今天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更註重個性的體驗,不必再把自己的人生概括在某一句話裏。但是這句話給我們的啓示是:人生的意義在於它正面的內容,比如成功與富裕,比如自由與愛情,追求人生的美好是切實可行而且無可厚非的一件事。
  年輕人成長,要堅韌、勤奮、自信……這些都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素質,其間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耕耘纔有收穫,這是世間不變的真理。但值得註意的是,有些年輕人往往會迷失在"奮鬥"的海洋裏,形成一種必須經歷憂患才能成功,必須經歷漫長的艱苦奮鬥才能成纔的錯覺。
  事實上,這種觀念與成功的現實意義並不合拍。
  其一,一個社會尚且以文明、富裕為發展方向,對個人來說,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好的物質享受同樣無罪。而且這種欲望,在適宜的條件下就可以轉化為奮鬥的動力,激發我們的信心和創造力。
  其二,成功就是你對自己目標的達成,它不必再承載過多人為的附加意義。經歷了艱辛苦難後采摘的果子固然甘甜,但在順境中所得也具備同等的味道,這並沒有讓你投機取巧的意思。美國著名牧師內德·蘭賽姆,在94歲臨終時留下這樣一句遺言:"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上將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一個人的命運,取决於他的思想認識和人生態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經歷了社會檢驗的閱歷重新選擇人生,必然會少走不少彎路。同樣,年輕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如果能早一些認識現實,消解身上的生澀、偏執和意氣,成功就會來得更順暢一些。
  這中間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對世俗的認識與理解。很多人在二十幾歲時涉世,受了許多挫折,吞咽了許多苦果之後,纔逐步看清了現實的真實面目,明白了自己的得失與方向。但是在這幾年或十幾年的歷練中,他們已經消磨了最初的激情與銳氣,失去無數不可復得的大好機會。
  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對壓力、選擇、金錢、人脈等現實問題認識得越早、越明確,就越可以穩妥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歷程。林肯曾經說過:"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不必用燙傷自己的方法去體驗火的炙熱;也可以讓我們在陷阱面前適時止步,做出明智的選擇。"所以,我們在這本書裏所講述的觀念,不僅僅是對能力與信念的激勵,對年輕人,同時也是一種睿智的提攜。
  一個人在二十幾歲時的行止見識,將决定他一生的高度。
  編著者
  2007年12月1日
第2節:認清現實的壓力,重視生存的能力(1)
  第一章
  二十幾歲學會世俗
  三十幾歲不再勞碌
  世俗就是現實一點,擁有世俗心態,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睏惑。二十幾歲,有許多視而不見的東西往往在三十幾歲時才能夠發現它的價值。這些二十幾歲不以為然的東西,能夠在現實的矛盾面前,選擇讓自己不後悔的一條路,這便是世俗的智慧。讓自己變得世俗,才能夠做出符合現實而且明確的選擇。
  認清現實的壓力,重視生存的能力
  要談獨立,先要經濟的獨立,纔有人格的獨立。當一個人陷入"這山望着那山高"的境地時,那表示他忘記了理想必須紮根在現實的土壤中,結果衹能被理想和現實同時拋棄。
  青年人勵志,多是把理想放在第一位。人有目標是好事,它可以使我們在行進之中不至於茫然失措、三心二意,理想的意義是無限的,但人不能光靠理想過日子,對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目前最切實的問題還是生存能力的訓練。
  這一代的青年人物質條件優越,不必有衣食之虞,但是這不等於說危機就不存在了。一個人在少年不識愁的歲月裏吹着口哨穿梭街頭,或許還可以給人青春、陽光的印象,轉眼間幾年一過,接近而立之年時,依然在父母跟前伸手要錢,別人不嫌寒酸,自己也覺得苦澀。要談獨立,先有經濟的獨立,纔有人格的獨立,即使在西方的教育理念裏,同樣推重實際的生活技能。
  納爾遜中學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中學,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陸的73名教徒集資創辦的。在這所中學的大門口,有兩尊用蘇格蘭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像,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三百多年來,這兩尊雕塑已經成了納爾遜中學的標志。它們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縮成微雕擺放在禮品盒中。許多人以為鷹代表着鵬程萬裏,馬代表着馬到成功。可是,仔細研究歷史,瞭解了這兩尊雕塑的來歷,你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那衹鷹所代表的不是鵬程萬裏,它其實是一隻被餓死的鷹。這衹鷹為了實現飛遍世界的遠大理想,苦練各種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徵途的第四天就被餓死了。那匹馬代表的也不是什麽馬到成功,而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開始的時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給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換到一位農夫傢。上帝滿足了它的願望,可是後來它又嫌農夫給它的飼料少。最後它到了一位皮匠手裏,在那兒什麽活也沒有,飼料也多,可是沒幾天,它的皮就被剝了下來。
  人生對每個人都是一場綜合的考驗,不會對誰網開一面。在課堂中掌握的書本上的理論的多寡,並不能代表實際能力的強弱。真正能把人從饑餓、貧睏和痛苦中拯救出來的,是勞動和生存的技能。那73名教徒把這兩尊雕塑聳立在學校的大門口,就是為了時刻能讓學生們警醒。
首頁>> 文學>> 励志感悟>> 鄭澐 Zheng Yu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