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励志感悟>> 墨川 Mo Ch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解讀歷史上最拼命的旅行傢:玄奘精神
  本書以玄奘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為綫索,通過解讀玄奘西行之旅的麯折經歷及其相關歷史事件,嚮讀者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玄奘形象。他在充滿艱險的西行之旅中,所彰顯出的堅強的意志、明確的信念、不屈的人格、精深的知識、優秀的團隊意識和不求名利的品格,正是他取得圓滿人生的關鍵。本書在傳統勵志風格上進行創新融入了歷史、人文元素,通過閱讀本書,我們的當代青年人與現代管理者都可以從中找到激勵自我、成長完善、邁嚮成功的能量與動力。
第1節:前言
  前 言
  這是一段盛世下的傳奇故事,
  這是一麯蕩氣回腸的民族之歌;
  他來自東方,
  他從絲路而來;
  他用理想和信念塑就了那個時代的靈魂,
  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勵着千千萬萬的人們;
  他的名字,叫玄奘。
  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人,能夠超越真實成為老幼皆知的神話形象;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憑藉一個人的力量對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外交産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沒有哪一個人,能夠用一種精神,讓自己的名字傳遍整個亞洲,千百年來受人尊敬和膜拜。
  他,就是玄奘,一位來自東土大唐的僧人。
  他,沒有高超的本領,沒有過人的權勢,卻做到了俠客和君王們難以做到的事;
  他,沒有太多的野心,沒有太多的索求,衹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個心願;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明全盛的頂點,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為輝煌的時期,從玄奘身上,我們不但看到了大氣開放、勇於進取的大唐精神,還能深切體驗到什麽纔是一位學者,一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奘是追求者,也是使者,他用自己的雙足,沿着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創出一條從中國經西域、中亞,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他謙遜務實、孜孜不倦、臨危不懼、胸襟開闊,以海納百川、百折不撓的姿態追求真理,成為了那個時代裏最偉大的佛學家、思想傢、旅行傢、翻譯傢、外交傢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堅毅勇敢、誠實謙虛、勇於探索的偉大精神。玄奘的思想和行為是東亞文明的精華所在,玄奘西行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早已超越了時間、地域和宗教的界限,成為整個亞洲甚至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用他的行動和精神昭示着一個偉大盛世的到來;一千三百多年後,他的精神對於每一個正在奮鬥着的人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如何確立人生的目標,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如何在行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睏難,如何讓自己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危急時刻,是挺身而出,還是委麯求全;面對誘惑,是坐享其成,還是堅持信念?
  重讀玄奘一生,用真實的故事講述人生哲理;
  品味玄奘精神,用平凡的感悟激勵你我前行!
第2節:第一章 進退由心,大德之境(1)
  第 一 章 進退由心,大德之境
  退,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心境;
  它是玄奘人生經驗的體現,也是內在修為和外在需要共同作用的結果;
  退,並非畏縮不前,而是繼續奮鬥的開始;
  凡大德者,總是能不動聲色為自己贏得最好的局面;
  進退之道,存乎一心,收放自如,方為處世最高境界。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大唐,這個崛起於東方的強大帝國,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迎來了大唐王朝的第一個盛世頂峰;
  這一年的正月二十四日,一個離開自己祖國將近二十年的僧人,終於回到了故國的都城--長安;
  遠在洛陽準備嚮遼東用兵的唐太宗命令他最器重也是帝國最能幹的大臣房玄齡全權負責迎接玄奘的一切事宜,然而就在盛大的歡迎隊伍翹首以盼的時候,玄奘法師卻失蹤了,此時的他,又在哪裏做着什麽呢?身為帝國宰相的房玄齡,又將如何應對這一突發事件……
  貞觀十九年的正月,註定要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一天,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四日,宰相房玄齡如同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穿戴整齊,準備處理從龐大帝國各地發來長安的紛亂龐雜的政務。從秦王入關到玄武門之變,從貞觀改元到官拜司空,房玄齡一直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和肱股之臣。遼東戰事將來,唐太宗集全國兵力財力於東都洛陽,把西京長安和整個帝國的大後方都交給了自己--聖君之名,知遇之恩,作為一名老臣,六十六歲的房玄齡每一天都不敢懈怠,兢兢業業的做好臣子的本分,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條。
  貞觀一朝名臣輩出,然而不論剛直如魏徵、多謀如杜如晦、權變如長孫無忌,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讓人詬病之處,唯有房玄齡,始終以一種低調沉穩周全謹慎的姿態妥善的處理着大大小小的麻煩事,巧妙而不動聲色的平衡着朝中各派勢力,堪稱位及人臣的典範。
  儘管如此,這位大唐帝國宰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懼內和吃醋的故事:
  相傳唐太宗當上皇帝後不久,為了奬勵那些對自己忠心耿耿屢建功勳的大臣們,就突發奇想要為他們納妾,剛剛當上宰相的房玄齡也在其中。可房夫人卻是出了名的河東獅子,仗着出身顯赫硬是不給唐太宗面子,根本不讓那些女子進門。房玄齡嚮來懼內,在朝政大事上多有謀略的他面對悍妻竟毫無辦法,無奈之下,唐太宗出了奇招,讓人給房夫人送去一壺毒酒,讓她在毒酒和接納小妾之中二選其一。不想房夫人性子剛烈無比,寧願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頭,端起"毒酒"一飲而盡。當房夫人含淚喝下"毒酒"後,纔發現喝下去的不是毒酒,而是一杯濃濃的香醋。從此,吃醋便有了嫉妒之意,房玄齡懼內如斯更是傳為一時之美談。當然房玄齡和房夫人並未因此事而翻臉,唐太宗給了面子,房夫人自然也不再使倔,房玄齡也就戰戰兢兢的納了小妾,夫妻之間一如既往的相敬如賓。
  以房玄齡的才幹和聲望,本可在唐太宗不在長安時平靜而順當的輔佐太子李治監國,但是這樣的平靜並沒能維持多久,一件早在計劃之中卻又突如其來的事情打破了長安城的平靜,也讓這位久經風雨見慣大陣仗的大唐名相着實操心了一回。
  事情來得十分突然,就在房玄齡收拾完畢準備離開府邸進宮去見太子李治的前一刻,他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娶了唐太宗第十八女高陽公主的房遺愛匆匆趕來告訴自己的父親,說是那位從印度取經歸來的高僧和他的馬隊已經到了長安城外!
  高僧?取經?難道是玄奘?
  是的,正是玄奘!
  對於這個名字,房玄齡並不陌生,早在貞觀十五年的時候,印度摩揭陀國國王曷利失屍羅迭多(即後文中將會提到的戒日王)派使者前來大唐,不但帶來了國書和珍貴的禮物,還帶來了一個讓大唐君臣意想不到的消息--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跋山涉水、不遠萬裏的離開中原來到印度,不但憑藉高深的佛法修為讓大乘佛教在印度重新煥發光芒,還以出類拔萃的辯技和人格震動四方,成為全印度最炙手可熱的高僧。更令大唐君臣趕到振奮的是,這位玄奘法師處處以身為大唐之民而自豪,遊學講經之餘時時不忘故國,處處以大唐子民為榮。
  房玄齡記得很清楚,那天唐太宗非常高興,不但賞賜了戒日王的使者大量財物、派雲騎尉梁懷璥隨他回訪摩揭陀國,還在宴席上詳細詢問了玄奘法師在印度的種種情況,饒有興致的傾聽着一個外國使者對本國高僧繪聲繪色的講述和發自內心的崇敬。
  玄奘這兩個字,就是從那時起在大唐君臣心中留下了種子。
  兩年前,也就是貞觀十七年三月,為了鞏固大唐對河西的控製、擴大大唐在西域以外的影響力,唐太宗又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隨同朝貢返還的印度使節再次出使印度。據史料記載,大唐使團直到貞觀十九年正月纔到達摩揭陀國的王捨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沿途出訪了數十個大小國傢,直到次年纔回國。與此同時,就在這條途經西域中亞通嚮印度的崎嶇之路的另一個方向,我們偉大的法師--玄奘,正帶着他從"西天"取來的真經,執着東行。
  "長安……大唐……"他默念着,擡起頭,遠遠望着地平綫盡頭那座巍峨城池的輪廓。
  "我,我回來了……"他像一個回到故鄉的遊子,眼眶,在那一刻濕潤了。
  十九年前,那還是貞觀元年,剛剛經歷了一場政變的關中之地發生饑荒,他混雜在外出求食的流民隊伍裏,開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十九年後,這個嶄新的帝國在一位英名君主的治理下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嚮榮的氣象。佛曰輪回,他做到了,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帶着曾經的誓言和沉甸甸的經書,回到了這片讓他魂牽夢縈的土地上。
  "法師,我們到了,過了前面的驛站就是長安。"隨行的小吏小心翼翼的提醒着,唯恐驚擾了玄奘。在他們眼裏,玄奘就是佛法和神跡的化身--能夠一個人獨自穿越茫茫隔壁,走遍西域印度數十個國傢,十九年矢志不渝求取真經,即便是最聰明的商人和最勇敢的武士,也不一定能夠做到,這是怎樣的一種信念和力量啊!
首頁>> 文學>> 励志感悟>> 墨川 Mo Ch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