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存,是企業經營的真理
--任正非論企業戰略
勝利的曙光是什麽?勝利的曙光就是活下來,哪怕瘦一點,衹要不要得肝硬化、不要得癌癥,衹要我們能活下來,我們就是勝利者。
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
每隔一段時間,中國企業都會出現一兩傢標桿性的企業,代表着同一時期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標準,譬如聯想,譬如海爾,譬如華為。企業猶如明星,其命運隨着潮流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但華為似乎可以算是一個例外,在每一個浪尖𠔌底,它總是坦然以對,走着自己的路,並最終開闢出了一條通往世界的擴張之路。
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裏,華為由一傢民營企業成長為員工超過7萬多人,年銷售額突破600億元,海外銷售高達60億美元的國際化公司。有人說,華為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面標志性的旗幟,它所走過的路正在成為衆多中國企業學習的經典教材。
但是,這些令人熱血澎湃的贊譽之語卻從沒有讓華為的締造者任正非露出笑容,這個具有十幾年軍旅生涯,歷經無數榮辱風浪的男人,始終堅持他那套"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的論調,無論這論調與如今華為的規模和它所代表的企業形象是多麽不協調。
對華為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我們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結果是利潤的獲得,以及企業的發展壯大。這是一個閉合循環。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還是為了其他目的,在管理學發展史上歷來存在着兩種迥然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學院得出了一個結論,即企業存在的意義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到目前為止,這個論斷仍然被奉為圭臬。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傢、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並不認可這一觀點。他說,我們必須吃飯才能活下去,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活着就是為了吃飯,那就大錯特錯了。查爾斯·漢迪由此亮出他的關於企業的觀點: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絶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衹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製造産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任正非無疑很贊同查爾斯·漢迪的這一說法。而且,由於有着20多年的企業經營閱歷,任正非對企業"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一認知堅信不移,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
衹有生存纔是最本質最重要的目標,纔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的這種偏執可以與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相媲美。後者提出的"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理論風靡全球,成為時刻提醒企業經營要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格羅夫曾在《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這樣闡述他的論點:
--任正非論企業戰略
勝利的曙光是什麽?勝利的曙光就是活下來,哪怕瘦一點,衹要不要得肝硬化、不要得癌癥,衹要我們能活下來,我們就是勝利者。
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
每隔一段時間,中國企業都會出現一兩傢標桿性的企業,代表着同一時期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標準,譬如聯想,譬如海爾,譬如華為。企業猶如明星,其命運隨着潮流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但華為似乎可以算是一個例外,在每一個浪尖𠔌底,它總是坦然以對,走着自己的路,並最終開闢出了一條通往世界的擴張之路。
在20年左右的時間裏,華為由一傢民營企業成長為員工超過7萬多人,年銷售額突破600億元,海外銷售高達60億美元的國際化公司。有人說,華為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面標志性的旗幟,它所走過的路正在成為衆多中國企業學習的經典教材。
但是,這些令人熱血澎湃的贊譽之語卻從沒有讓華為的締造者任正非露出笑容,這個具有十幾年軍旅生涯,歷經無數榮辱風浪的男人,始終堅持他那套"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的論調,無論這論調與如今華為的規模和它所代表的企業形象是多麽不協調。
對華為公司來講,長期要研究的是如何活下去,尋找我們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結果是利潤的獲得,以及企業的發展壯大。這是一個閉合循環。
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獲取利潤還是為了其他目的,在管理學發展史上歷來存在着兩種迥然不同的結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商學院得出了一個結論,即企業存在的意義是最大化每股的中期收益。到目前為止,這個論斷仍然被奉為圭臬。但是管理界著名的預言傢、哲學家查爾斯·漢迪,並不認可這一觀點。他說,我們必須吃飯才能活下去,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活着就是為了吃飯,那就大錯特錯了。查爾斯·漢迪由此亮出他的關於企業的觀點:創造利潤是一個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務,但絶不是它的最終目的。利潤衹是公司的一個手段,是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開展工作或製造産品(提供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發展得更平穩、活得更長久。
任正非無疑很贊同查爾斯·漢迪的這一說法。而且,由於有着20多年的企業經營閱歷,任正非對企業"活下來是真正的出路"這一認知堅信不移,甚至到了偏執的地步:
衹有生存纔是最本質最重要的目標,纔是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任正非的這種偏執可以與英特爾總裁安迪·格羅夫相媲美。後者提出的"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理論風靡全球,成為時刻提醒企業經營要加強危機意識的企業格言。格羅夫曾在《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這樣闡述他的論點:
衹要涉及企業管理,我就相信偏執萬歲。企業繁榮之中孕育着毀滅自身的種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我認為,作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襲擊,並把這種防範意識傳播給手下的工作人員。
格羅夫不惜擔着"偏執"之名,他整天憂慮的事情很多:擔心産品會出岔,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時就推出産品;擔心工廠運轉不靈,也擔心工廠數目太多;擔心用人的正確與否,也擔心員工的士氣低落等。當然,格羅夫還擔心競爭對手比英特爾做得更好,從而搶走英特爾的客戶。
中國企業傢任正非提出的"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觀點可以理解為中國版的"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那麽,自稱為"惶者"企業的華為又是如何活下來的呢?
我們是世界上活得較好的公司之一,我們活得好是我們有本事嗎?我認為不是,是我們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項策略都剛好和世界的潮流合拍罷了。對未來,我們認為信息經濟不可能再回覆到狂熱的年代。因此,信息産業衹能重新走到傳統産業的道路上來了,它不會長期是一個新興産業。信息産業由於技術越來越簡單,技術領先而産生市場優勢的局面將不復存在,真正能形成優勢的反而是對客戶關係的關註和對客戶需求的最大化滿足。市場部、研發部、公司的各部門都要認識到這一點,大傢要團结起來一起為公司的生存而奮鬥。
任正非認為,華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為它有一種以客戶為主導、以市場為先導的危機意識。這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區別:
作為一個自然人,受自然規律製約,有其自然生命終結的時間;作為一個法人,雖然不受自然規律的約束,但同樣受到社會邏輯的約束。一個人再沒本事也可以活60歲,但企業如果沒能力,可能連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個企業的發展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其生命可以達到600歲,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古人所講的"道法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講的實事求是也是這個道理。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法"(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必須不斷地求"是"(規律)。
這些話與其說道出了任正非創辦華為20多年來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不如說是道出了中國企業用無數的經驗教訓印證了的鐵的事實。
企業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
不創新纔是最大的風險
如今,全球化進程中更多顯現為這樣一種趨勢:衹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力量,才能迅速改變整個國傢社會財富的纍積方式;衹有掌握核心技術力量,才能快速改變整個民族、國傢的地位。一個依賴和模仿他人技術的國傢,永遠不會獲得世界的承認。
一個國傢的命運尚且如此,一個企業更毋庸贅言。在中國,華為是少數幾個在創立之初就重視創新的企業。它的締造者任正非把創新看做是企業的靈魂,是使企業産生核心競爭力和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不惜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筆資金,甚至將"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寫進了1998年出臺的《華為基本法》,為的是在一定利潤水平上追求企業成長最大化,即:
格羅夫不惜擔着"偏執"之名,他整天憂慮的事情很多:擔心産品會出岔,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時就推出産品;擔心工廠運轉不靈,也擔心工廠數目太多;擔心用人的正確與否,也擔心員工的士氣低落等。當然,格羅夫還擔心競爭對手比英特爾做得更好,從而搶走英特爾的客戶。
中國企業傢任正非提出的"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觀點可以理解為中國版的"衹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那麽,自稱為"惶者"企業的華為又是如何活下來的呢?
我們是世界上活得較好的公司之一,我們活得好是我們有本事嗎?我認為不是,是我們的每一個發展階段、每一項策略都剛好和世界的潮流合拍罷了。對未來,我們認為信息經濟不可能再回覆到狂熱的年代。因此,信息産業衹能重新走到傳統産業的道路上來了,它不會長期是一個新興産業。信息産業由於技術越來越簡單,技術領先而産生市場優勢的局面將不復存在,真正能形成優勢的反而是對客戶關係的關註和對客戶需求的最大化滿足。市場部、研發部、公司的各部門都要認識到這一點,大傢要團结起來一起為公司的生存而奮鬥。
任正非認為,華為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為它有一種以客戶為主導、以市場為先導的危機意識。這就是企業和個人的區別:
作為一個自然人,受自然規律製約,有其自然生命終結的時間;作為一個法人,雖然不受自然規律的約束,但同樣受到社會邏輯的約束。一個人再沒本事也可以活60歲,但企業如果沒能力,可能連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個企業的發展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其生命可以達到600歲,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古人所講的"道法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講的實事求是也是這個道理。企業的經營管理必須"法"(遵循)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必須不斷地求"是"(規律)。
這些話與其說道出了任正非創辦華為20多年來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不如說是道出了中國企業用無數的經驗教訓印證了的鐵的事實。
企業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
不創新纔是最大的風險
如今,全球化進程中更多顯現為這樣一種趨勢:衹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力量,才能迅速改變整個國傢社會財富的纍積方式;衹有掌握核心技術力量,才能快速改變整個民族、國傢的地位。一個依賴和模仿他人技術的國傢,永遠不會獲得世界的承認。
一個國傢的命運尚且如此,一個企業更毋庸贅言。在中國,華為是少數幾個在創立之初就重視創新的企業。它的締造者任正非把創新看做是企業的靈魂,是使企業産生核心競爭力和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不惜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大筆資金,甚至將"按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寫進了1998年出臺的《華為基本法》,為的是在一定利潤水平上追求企業成長最大化,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