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近"新千年集體主義分子"
假如美國經濟分裂為50個州,各自設立了阻礙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進出的關卡,你會認為美國人的福利將因此得到增加嗎?假如每個州都有自己的資本市場,讓GE、微軟、IBM這樣的企業衹能在其中一個州裏開展業務,你會認為美國人將從中獲益嗎?在那樣一個"美利堅不合衆國"裏,不存在跨州的直接投資、統一的資本市場和貿易,人民的生活水準無疑會迅速下降。有的州甚至會成為監獄,把絶望而沮喪的人民封鎖在其中。同理,假如决策者們讓歐洲經濟陷入分裂,回到1945年時那種相互隔絶的民族國傢經濟體的狀態,那裏也必將爆發類似的災難。
然而,這正是目前世界上某些被隔絶的地區的命運。假如那些批判全球化的人們得勢,還將有更多的地方陷入這一泥沼。他們到底憑什麽認為,把世界經濟分裂為200多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片斷,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或許有的大經濟體,例如美國,還可以繼續維持自己的繁榮。可是那些規模很小的經濟體呢,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韓國、愛爾蘭……它們的未來會在哪裏?
此外,為什麽世界經濟衹能分裂成200多個片斷呢?為什麽不可以繼續分解成1萬個國傢、60萬個部落甚至60億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個人?在這裏我們不知道什麽層級的集體單位纔是"合適的",也找不到"合適的"的自給自足程度。如果有人以為人類現有的政治邊界是自然形成、不可避免的,那其實是無稽之談。同樣,如果有人以為每個國傢單位都應該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實際上也極其荒謬。今天的國傢概念不過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很武斷地留下的遺産。追求自給自足的運動,其邏輯歸宿註定是個人的自治,也或許是達到家庭的組織層次。它將會讓我們的未來大倒退,回到遠古的中石器時代。
進一步分解我們這個本已割裂的世界經濟是沒有意義的,人們需要關心的應該是如何讓世界經濟能有效運轉,讓它的機製更接近於今天的美國,或者至少是歐盟的狀態。這絶無可能嗎?並非如此。這並無必要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經濟一體化的潛力纔剛剛得到釋放,假如我們想提高全世界窮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場。社會民主主義者、古典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民主主義者應該團结起來,保衛和促進全球經濟的自由化,抗擊那些從內部和外部糾集起來的對手。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反全球化運動簡介
經濟一體化的支持者們發現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對手。在20世紀90年代,如果有人召開一次由商人、國際組織或西方國傢政府首腦參與的大規模會議,而沒有衆多憤怒乃至帶有暴力的抗議者們前來捧場,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加拿大觀察傢西爾維婭·奧斯特裏把這種抗議活動稱為"持不同意見運動"3,而我認為應該命名為"反全球化運動"。組織者們被迫縮短甚至取消會議,或者把會場挪到遙遠的或保衛嚴密的地方,例如2001年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就安排在卡塔爾召開。在蘇聯崩潰後,市場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度無敵於天下,可是短短10年之後它又陷入疲於招架的窘境。蘇聯的消失,以及它試圖創造非市場主義經濟體製的失敗,似乎反而解放了人類的烏托邦夢想,大傢的想象力不再需要受到正在發生的事實的約束了。
假如美國經濟分裂為50個州,各自設立了阻礙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進出的關卡,你會認為美國人的福利將因此得到增加嗎?假如每個州都有自己的資本市場,讓GE、微軟、IBM這樣的企業衹能在其中一個州裏開展業務,你會認為美國人將從中獲益嗎?在那樣一個"美利堅不合衆國"裏,不存在跨州的直接投資、統一的資本市場和貿易,人民的生活水準無疑會迅速下降。有的州甚至會成為監獄,把絶望而沮喪的人民封鎖在其中。同理,假如决策者們讓歐洲經濟陷入分裂,回到1945年時那種相互隔絶的民族國傢經濟體的狀態,那裏也必將爆發類似的災難。
然而,這正是目前世界上某些被隔絶的地區的命運。假如那些批判全球化的人們得勢,還將有更多的地方陷入這一泥沼。他們到底憑什麽認為,把世界經濟分裂為200多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片斷,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或許有的大經濟體,例如美國,還可以繼續維持自己的繁榮。可是那些規模很小的經濟體呢,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韓國、愛爾蘭……它們的未來會在哪裏?
此外,為什麽世界經濟衹能分裂成200多個片斷呢?為什麽不可以繼續分解成1萬個國傢、60萬個部落甚至60億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個人?在這裏我們不知道什麽層級的集體單位纔是"合適的",也找不到"合適的"的自給自足程度。如果有人以為人類現有的政治邊界是自然形成、不可避免的,那其實是無稽之談。同樣,如果有人以為每個國傢單位都應該實現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實際上也極其荒謬。今天的國傢概念不過是近代以來的歷史很武斷地留下的遺産。追求自給自足的運動,其邏輯歸宿註定是個人的自治,也或許是達到家庭的組織層次。它將會讓我們的未來大倒退,回到遠古的中石器時代。
進一步分解我們這個本已割裂的世界經濟是沒有意義的,人們需要關心的應該是如何讓世界經濟能有效運轉,讓它的機製更接近於今天的美國,或者至少是歐盟的狀態。這絶無可能嗎?並非如此。這並無必要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我們這個世界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全球化太多,而是太少。經濟一體化的潛力纔剛剛得到釋放,假如我們想提高全世界窮人的生活水平,那就需要更多而非更少的全球市場。社會民主主義者、古典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民主主義者應該團结起來,保衛和促進全球經濟的自由化,抗擊那些從內部和外部糾集起來的對手。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反全球化運動簡介
經濟一體化的支持者們發現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對手。在20世紀90年代,如果有人召開一次由商人、國際組織或西方國傢政府首腦參與的大規模會議,而沒有衆多憤怒乃至帶有暴力的抗議者們前來捧場,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加拿大觀察傢西爾維婭·奧斯特裏把這種抗議活動稱為"持不同意見運動"3,而我認為應該命名為"反全球化運動"。組織者們被迫縮短甚至取消會議,或者把會場挪到遙遠的或保衛嚴密的地方,例如2001年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就安排在卡塔爾召開。在蘇聯崩潰後,市場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度無敵於天下,可是短短10年之後它又陷入疲於招架的窘境。蘇聯的消失,以及它試圖創造非市場主義經濟體製的失敗,似乎反而解放了人類的烏托邦夢想,大傢的想象力不再需要受到正在發生的事實的約束了。
自由資本主義同其反對者之間的思想鬥爭正是本書的主題,但筆者的側重點不是針對抗議活動的社會和思想根源4,而是關註反對者們提出的主要論點。這些人希望停止或逆轉市場驅動的全球化進程,摧毀促進和協調這個趨勢的國際組織。反全球化運動的成員大致包含兩類群體:一方面是某些傳統的經濟利益集團;另一方面,在今天占據更重要位置的,是那些目標單一、經常擁有大量成員的非政府組織及其他人等。
傳統的利益集團包括各種類型的工會,他們關心母國的工作機會和海外的勞工環境;還有農業和其他産業的遊說團體,他們希望保護自身脆弱的經濟地位。這些集團已經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支持者,但他們的影響力依舊不容忽視。1999年秋季世界貿易組織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召開的時候,工會成員構成了抗議者隊伍的主力。工會的強大作用還體現在,剋林頓總統在那次會議上發表即席演講,呼籲世界對違反勞工標準的國傢和企業進行製裁--這樣的聲明徹底斷送了該會議達成建設性成果的可能性。美國規模最大的勞工組織--勞聯産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民主黨的政策選擇,推動其轉嚮反對貿易自由化和世界貿易組織。2000年,副總統阿爾伯特·戈爾在競選活動中對保護主義表示的青睞也是為了取悅工會組織。與此相似,來自産業界的遊說集團,特別是鋼鐵産業的影響,對於保護主義的反傾銷法案也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而來自農業的遊說集團則一直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的貿易政策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集團有着精明的經濟算計。例如,美國的工會就很好地捍衛着自己成員的利益,他們中的很多人所在的産業面臨進口産品的威脅,包括鋼鐵、紡織和服裝業。實際上,工會衹覆蓋了美國私人産業員工人數的9%,而且幾乎全部屬於"舊經濟"的産業部門,這就註定了他們所持的是反對貿易自由化的立場。已故的有關集體行動理論的偉大思想傢曼庫爾·奧爾森指出,衹有"具備廣泛代表性的組織"纔會支持提高總體收入水平、而不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替自己謀利的政策。因此毫不奇怪,由於北歐國傢(也包括大多數歐洲國傢)的工會組織代表着更廣泛的勞工群體,他們對貿易政策的立場也更符合自己國傢的總體利益。
不過在反自由化陣營中,這些傳統的利益集團已經不再是主導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主張自由貿易的心胸開闊的人們一直把狹隘的部門利益集團當成自己的對手,可如今他們發現許多反對者也有着充滿理想主義的追求。自由貿易的傑出的捍衛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賈格迪什·巴格瓦蒂認為:
傳統的利益集團包括各種類型的工會,他們關心母國的工作機會和海外的勞工環境;還有農業和其他産業的遊說團體,他們希望保護自身脆弱的經濟地位。這些集團已經不再是唯一重要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支持者,但他們的影響力依舊不容忽視。1999年秋季世界貿易組織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召開的時候,工會成員構成了抗議者隊伍的主力。工會的強大作用還體現在,剋林頓總統在那次會議上發表即席演講,呼籲世界對違反勞工標準的國傢和企業進行製裁--這樣的聲明徹底斷送了該會議達成建設性成果的可能性。美國規模最大的勞工組織--勞聯産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民主黨的政策選擇,推動其轉嚮反對貿易自由化和世界貿易組織。2000年,副總統阿爾伯特·戈爾在競選活動中對保護主義表示的青睞也是為了取悅工會組織。與此相似,來自産業界的遊說集團,特別是鋼鐵産業的影響,對於保護主義的反傾銷法案也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而來自農業的遊說集團則一直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的貿易政策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些集團有着精明的經濟算計。例如,美國的工會就很好地捍衛着自己成員的利益,他們中的很多人所在的産業面臨進口産品的威脅,包括鋼鐵、紡織和服裝業。實際上,工會衹覆蓋了美國私人産業員工人數的9%,而且幾乎全部屬於"舊經濟"的産業部門,這就註定了他們所持的是反對貿易自由化的立場。已故的有關集體行動理論的偉大思想傢曼庫爾·奧爾森指出,衹有"具備廣泛代表性的組織"纔會支持提高總體收入水平、而不是以犧牲別人的利益為代價替自己謀利的政策。因此毫不奇怪,由於北歐國傢(也包括大多數歐洲國傢)的工會組織代表着更廣泛的勞工群體,他們對貿易政策的立場也更符合自己國傢的總體利益。
不過在反自由化陣營中,這些傳統的利益集團已經不再是主導了。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主張自由貿易的心胸開闊的人們一直把狹隘的部門利益集團當成自己的對手,可如今他們發現許多反對者也有着充滿理想主義的追求。自由貿易的傑出的捍衛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賈格迪什·巴格瓦蒂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