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2月,我结束了在三星公司十一年的职场生活,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离开三星的这段日子,我的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个念头--写书。与其说是写书,不如说是作总结。于是,当我试图循着在这家企业十一年的事业轨迹,去梳理工作中每一个片断时,我恍然发现在十一年的工作经历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就像洒落的珠子,我想有序地把它们串在一起,却不知从何处着手……
对我而言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此前也不曾写过像样的文章。虽然辗转各地为企业作培训,但要写成一本书,对我来说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这项工作必须有人去做,作为曾在三星作了十一年培训工作的老员工,我有责任将它的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进行传播。我相信这对中国企业会有一些借鉴意义。这样想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一种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种全新工作的充实与满足。
正当我跃跃欲试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吹风:三星今非昔比,掌门人因××问题已经引咎辞职……媒体和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些并没有动摇我要总结的决心。人无完人,不管人家犯了什么错误,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应该因为今天的错误就扼杀掉过去的成就和历史。
就像"韩流"席卷中国大陆一样,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甚至学术界都曾掀起过研究三星的热潮,有的企业还把三星作为学习的标杆。2007年《世界经理人》杂志3月号封面刊登了"十五年,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的照片剪辑,前不久刚辞去三星董事长职务的李健熙位列其中。它证明了三星作为亚洲企业成功的代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回顾当年,28岁的李秉喆带领着一支四十多人的团队创办"三星商会",并在之后将其改为"株式会社三星商会"时,想必他也无法预料到三星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此后的三星更被其"近邻"日本称为"谋求称霸世界,追求高效率的雄猛集团"。美国《商业周刊》数据显示,2000年三星品牌开始发力,此后一路飙升:其全球品牌价值从2000年的43位(52亿美元),2001年的42位(64亿美元),2005年的20位(150亿美元),到2006年的20位(162亿美元)。因此三星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在中韩两国还没有建交的历史背景下,三星集团经香港地区从我国进口煤炭,这是三星集团与中国发生的第一次经济碰撞,也是韩国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和中国进行的第一笔生意。1985年,中国经济刚刚复苏,第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三星物产公司以其全资公司--香港星进公司名义成立北京办事处。当时,中国市场才刚刚对外开放,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时期,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立足,必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精准的市场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这或许就是三星走到今天,被称作奇迹的真正原因。
三星的企业魅力并非每一个外界人都能感受得到。三星的"第一主义"包含创新精神、争第一精神、员工对三星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三星强调"有理想才能生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只有争当第一,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公司才有前途"等信念,并不惜投入重金发展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科技产业。对于这些,不少离开三星的员工都和我一样感触颇深,只要你认真去做,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我,重塑自我。三星给予员工很多,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甚至做人的原则和道理。
企业提供的舞台,对员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首在三星的日子,我由衷地感谢三星给我提供的职场平台,它让我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与提升。
从选择三星--加入三星--感受三星--领悟三星--服务三星,再到现在离职后的回忆三星,每个阶段都有我值得回味与珍藏的感悟。
2008年7月
2007年2月,我结束了在三星公司十一年的职场生活,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离开三星的这段日子,我的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个念头--写书。与其说是写书,不如说是作总结。于是,当我试图循着在这家企业十一年的事业轨迹,去梳理工作中每一个片断时,我恍然发现在十一年的工作经历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一个又一个的片断就像洒落的珠子,我想有序地把它们串在一起,却不知从何处着手……
对我而言这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此前也不曾写过像样的文章。虽然辗转各地为企业作培训,但要写成一本书,对我来说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这项工作必须有人去做,作为曾在三星作了十一年培训工作的老员工,我有责任将它的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进行传播。我相信这对中国企业会有一些借鉴意义。这样想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一种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种全新工作的充实与满足。
正当我跃跃欲试的时候,有人在耳边吹风:三星今非昔比,掌门人因××问题已经引咎辞职……媒体和网络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些并没有动摇我要总结的决心。人无完人,不管人家犯了什么错误,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该学习的还是要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应该因为今天的错误就扼杀掉过去的成就和历史。
就像"韩流"席卷中国大陆一样,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甚至学术界都曾掀起过研究三星的热潮,有的企业还把三星作为学习的标杆。2007年《世界经理人》杂志3月号封面刊登了"十五年,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的照片剪辑,前不久刚辞去三星董事长职务的李健熙位列其中。它证明了三星作为亚洲企业成功的代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回顾当年,28岁的李秉喆带领着一支四十多人的团队创办"三星商会",并在之后将其改为"株式会社三星商会"时,想必他也无法预料到三星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此后的三星更被其"近邻"日本称为"谋求称霸世界,追求高效率的雄猛集团"。美国《商业周刊》数据显示,2000年三星品牌开始发力,此后一路飙升:其全球品牌价值从2000年的43位(52亿美元),2001年的42位(64亿美元),2005年的20位(150亿美元),到2006年的20位(162亿美元)。因此三星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在中韩两国还没有建交的历史背景下,三星集团经香港地区从我国进口煤炭,这是三星集团与中国发生的第一次经济碰撞,也是韩国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和中国进行的第一笔生意。1985年,中国经济刚刚复苏,第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三星物产公司以其全资公司--香港星进公司名义成立北京办事处。当时,中国市场才刚刚对外开放,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时期,外资企业想要在中国立足,必须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精准的市场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这或许就是三星走到今天,被称作奇迹的真正原因。
三星的企业魅力并非每一个外界人都能感受得到。三星的"第一主义"包含创新精神、争第一精神、员工对三星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三星强调"有理想才能生存,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只有争当第一,才能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公司才有前途"等信念,并不惜投入重金发展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科技产业。对于这些,不少离开三星的员工都和我一样感触颇深,只要你认真去做,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我,重塑自我。三星给予员工很多,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甚至做人的原则和道理。
企业提供的舞台,对员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首在三星的日子,我由衷地感谢三星给我提供的职场平台,它让我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与提升。
从选择三星--加入三星--感受三星--领悟三星--服务三星,再到现在离职后的回忆三星,每个阶段都有我值得回味与珍藏的感悟。
2008年7月
1我与三星公司
正如当年加入三星公司时,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三星”一样,在离开三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离开三星”。有一次,我在一家企业里给他们的中层管理者做培训时,有一位学员跑过来,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三星公司发展势头这么好,又有这么大的职业舞台,你为什么作出辞职的决定呢?”
显然,他们对我的辞职感到疑惑。对我个人来讲,忙忙碌碌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很难保持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频繁奔波于不同的地区,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地工作,虽然收获了工作上的成就感,却少了对家庭的照顾。长此以往,感觉自己像一只沙窝里的鸵鸟,只知埋头苦干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这样想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倍加珍贵。离开三星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用客观的视角同别人分享这些年我在三星的所得所获,这不仅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相信对想要触摸三星“灵魂”的人也会有所裨益。
解密三星培训之道:
卓越体系造就金牌员工
1
我与三星公司
三星集团发展到今天,拥有员工23万,分布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客观地说,我个人在三星十一年的工作经历与整个三星历史相比,仿若沧海一粟。但也正是如我一样诸多的三星个体,构成了一艘有着70年历史的三星“航母”。所以,三星发展到今天,俨然已不是某一个企业独有的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集体力量的符号。这也正如三星人所努力的目标——放眼世界,以其独有的品牌形象遍布全球。
选择三星
上大学时我学的是药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做了七年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当时,我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保守,没有想过要离开生活了近30年的故土,只是想把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丈夫调回延边。那时,除国家正式分配之外,进京的户口指标很难解决。但我的运气不错,还没等把丈夫调回去,我和孩子的户口就落到了北京。既然大家都说进京难,有机会进京,那就进吧!
1992年10月,我从东北调至北京。当时中韩刚刚建交,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大规模招聘懂韩国语的当地员工。我是朝鲜族人,有语言的优势。这之前,我一直带着保守的思想,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地读了四年的医药专业,放弃了岂不可惜?但到了北京之后,环境改变了我的想法。如果有机会的话,尝试着做其他的事儿也未尝不可。就这样,我打破了保守的观念,在自我矛盾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思想斗争,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尝试着做自己没有做过的工作。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先是进入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韩资企业。虽然美其名曰是办事处长,但实际上却是杂七杂八的事儿都得做,更像是一个办公室的文秘人员。然而这份工作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我接触到了韩国朋友,了解到了他们的习俗与文化。
正如当年加入三星公司时,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三星”一样,在离开三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离开三星”。有一次,我在一家企业里给他们的中层管理者做培训时,有一位学员跑过来,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三星公司发展势头这么好,又有这么大的职业舞台,你为什么作出辞职的决定呢?”
显然,他们对我的辞职感到疑惑。对我个人来讲,忙忙碌碌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很难保持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频繁奔波于不同的地区,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地工作,虽然收获了工作上的成就感,却少了对家庭的照顾。长此以往,感觉自己像一只沙窝里的鸵鸟,只知埋头苦干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这样想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倍加珍贵。离开三星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用客观的视角同别人分享这些年我在三星的所得所获,这不仅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相信对想要触摸三星“灵魂”的人也会有所裨益。
解密三星培训之道:
卓越体系造就金牌员工
1
我与三星公司
三星集团发展到今天,拥有员工23万,分布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客观地说,我个人在三星十一年的工作经历与整个三星历史相比,仿若沧海一粟。但也正是如我一样诸多的三星个体,构成了一艘有着70年历史的三星“航母”。所以,三星发展到今天,俨然已不是某一个企业独有的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集体力量的符号。这也正如三星人所努力的目标——放眼世界,以其独有的品牌形象遍布全球。
选择三星
上大学时我学的是药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做了七年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当时,我的思维和想法都比较保守,没有想过要离开生活了近30年的故土,只是想把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丈夫调回延边。那时,除国家正式分配之外,进京的户口指标很难解决。但我的运气不错,还没等把丈夫调回去,我和孩子的户口就落到了北京。既然大家都说进京难,有机会进京,那就进吧!
1992年10月,我从东北调至北京。当时中韩刚刚建交,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大规模招聘懂韩国语的当地员工。我是朝鲜族人,有语言的优势。这之前,我一直带着保守的思想,认为既然辛辛苦苦地读了四年的医药专业,放弃了岂不可惜?但到了北京之后,环境改变了我的想法。如果有机会的话,尝试着做其他的事儿也未尝不可。就这样,我打破了保守的观念,在自我矛盾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思想斗争,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尝试着做自己没有做过的工作。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先是进入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韩资企业。虽然美其名曰是办事处长,但实际上却是杂七杂八的事儿都得做,更像是一个办公室的文秘人员。然而这份工作使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我接触到了韩国朋友,了解到了他们的习俗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