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C·諾斯序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華盛頓大學經濟係主任)
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你偶爾會遇到這樣的人,他的生活和行為與我們所宣稱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運的,保羅·海恩在1975年進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這一切始於他給我的一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
我會在這個學期末搬到西雅圖來,我想在城裏找一所大學或學院教經濟學。這是兩個獨立的决定。在經濟係求職一事無論成功與否,我都會搬到西雅圖來。但是我覺得,教經濟學--特別是教經濟學導論課是我能做好的事,我會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從1967年起擔任華盛頓大學經濟係的係主任,並努力將它辦成全國最好的經濟係之一。我對於"最好"的定義不僅包括學術聲望,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確立的,而且也包括對這所州立大學中的廣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親切的教育。校方對於優秀的教學衹表示口頭的褒揚,而薪酬制度仍然與專著的出版挂鈎,所有同事都在努力發表專著,鮮有例外。擔任係主任之後不久,我决定回到導論課的教學崗位上,看看我們做得究竟如何。結果令人沮喪,我發現情況跟我讀本科的時候相比沒什麽變化。教材中充滿了經濟學理論的術語,解釋什麽是完全競爭模型,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還有壟斷,邊際分析,各式圖表隨處可見。按照傳統的講法,我在第四講中講授完全競爭,並用美國農業的情況加以例證。課上到一半,坐在後排的一位同學對我所講的大聲提出異議。我覺得我應該教訓他一下,就請他上臺來講他自己的觀點。他走上講臺,談起價格補助、牛奶營銷法案、食糖生産補貼等等,遍及農業的各個方面,甚為精彩,且並不限於競爭模型。我逃回辦公室,開始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教學方案。當我收到保羅的信時,我已經為此努力了數年。我回信問他,要是他來教,他會怎麽做。下面是他回信的一部分:
我希望能在這樣的學校裏教書:那裏的教員願為本科生的通識教育盡心盡力,並心懷熱誠;他們會不斷反省通識教育的性質和重要性,並把提供良好的通識教育視為己任;他們將會把自己的學科作為基地,大膽進入其他學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學科當作一座城堡,在裏面享受清靜的生活。在我夢想的學校裏,所有人都應該達到某些核心要求;因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個受過通識教育的人應掌握的特定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學院要想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知識共同體,就必然要求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識。對於這些核心知識,首先應該要求教員們掌握。(我常想,如果每位教員都要修本科生所有的必修課,而且同事們也將對他所開設的核心課程加以評估的話,那麽全體教員的課程設置討論就會更有成效了。)
保羅放棄了南美以美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來到華盛頓大學做一名沒有終身教職的講師。到2000年3月保羅去世時,他仍然保留着這個職銜。我不知道我們現在是不是符合保羅心中對理想教員的期待,但我知道,改變了我校經濟學教學方式的不是我們,而是他。他改進了本科生的教學計劃,徹底修訂了導論課程,並定期和研究生助教討論如何改進教學質量。不僅如此,對於我們這些註重高質量的本科生通識教育的人來說,保羅始終是一種鼓舞和激勵。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體現了保羅處理經濟學以及通識教育的方法。同現行的教材相比,本書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本書關註社會問題,更關註經濟學推理澄清這些問題的方式,由此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此外,恰如本書標題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理解曾經是(今後也一直是)經濟學對社會科學的革命性貢獻,它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每年秋天,我在給大一新生開的討論班上都會專闢一節講講保羅這個人:他在神學院受的教育,他被授予聖職的儀式,他進入經濟學之路,還有,他把嚴密的經濟學和一種對社區以及社會福利的開闊而積極的關切結合起來的方式(毫無疑問,保羅的經濟學是嚴密的)。他信奉個人自由,並認為有必要讓有責任心的人擔當起這份自由。他和他的妻子朱麗就是按照這一信條生活的。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張維迎序
(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為什麽沒有免費的午餐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决策。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現失誤,衹影響其個人的得失。但公共决策的不當,就不僅影響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製定法律和政策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公共决策。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該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很明顯,這一規定體現了側重保護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立法意圖。就事後補償受害人而言,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立法者可能沒有認識到,任何法律都是一個激勵機製,都在誘導人的事前行為。一個好的法律應該誘導所有利益相關者選擇合理的行為,而不是衹約束一部分人的行為。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導致的損害的大小,不僅取决於機動車司機的行為,而且取决於非機動車駕駛人及行人的行為。加重司機的責任固然可以使司機開車更謹慎一些,但會導致其他人行路更加不謹慎。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交通事故和受害人的損失。
該道路交通法實施後暴露出的一係列問題,包括一些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故意製造交通事故以獲得賠償,正反映了這一法律在激勵機製考慮方面的欠缺。由此引起的反應和結果就是全國人大對該法律的修改。修改後的道路交通法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沒有過失的,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如果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一新的規定與原來的規定相比,加大了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的責任,顯然更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促進社會和諧。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華盛頓大學經濟係主任)
經濟學教材的革命
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你偶爾會遇到這樣的人,他的生活和行為與我們所宣稱的理想完全一致。我是幸運的,保羅·海恩在1975年進入了我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這一切始於他給我的一封信,信的開頭是這樣的:
我會在這個學期末搬到西雅圖來,我想在城裏找一所大學或學院教經濟學。這是兩個獨立的决定。在經濟係求職一事無論成功與否,我都會搬到西雅圖來。但是我覺得,教經濟學--特別是教經濟學導論課是我能做好的事,我會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
我從1967年起擔任華盛頓大學經濟係的係主任,並努力將它辦成全國最好的經濟係之一。我對於"最好"的定義不僅包括學術聲望,那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確立的,而且也包括對這所州立大學中的廣大本科生施以有效而親切的教育。校方對於優秀的教學衹表示口頭的褒揚,而薪酬制度仍然與專著的出版挂鈎,所有同事都在努力發表專著,鮮有例外。擔任係主任之後不久,我决定回到導論課的教學崗位上,看看我們做得究竟如何。結果令人沮喪,我發現情況跟我讀本科的時候相比沒什麽變化。教材中充滿了經濟學理論的術語,解釋什麽是完全競爭模型,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理論,還有壟斷,邊際分析,各式圖表隨處可見。按照傳統的講法,我在第四講中講授完全競爭,並用美國農業的情況加以例證。課上到一半,坐在後排的一位同學對我所講的大聲提出異議。我覺得我應該教訓他一下,就請他上臺來講他自己的觀點。他走上講臺,談起價格補助、牛奶營銷法案、食糖生産補貼等等,遍及農業的各個方面,甚為精彩,且並不限於競爭模型。我逃回辦公室,開始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教學方案。當我收到保羅的信時,我已經為此努力了數年。我回信問他,要是他來教,他會怎麽做。下面是他回信的一部分:
我希望能在這樣的學校裏教書:那裏的教員願為本科生的通識教育盡心盡力,並心懷熱誠;他們會不斷反省通識教育的性質和重要性,並把提供良好的通識教育視為己任;他們將會把自己的學科作為基地,大膽進入其他學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學科當作一座城堡,在裏面享受清靜的生活。在我夢想的學校裏,所有人都應該達到某些核心要求;因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個受過通識教育的人應掌握的特定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學院要想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知識共同體,就必然要求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識。對於這些核心知識,首先應該要求教員們掌握。(我常想,如果每位教員都要修本科生所有的必修課,而且同事們也將對他所開設的核心課程加以評估的話,那麽全體教員的課程設置討論就會更有成效了。)
保羅放棄了南美以美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來到華盛頓大學做一名沒有終身教職的講師。到2000年3月保羅去世時,他仍然保留着這個職銜。我不知道我們現在是不是符合保羅心中對理想教員的期待,但我知道,改變了我校經濟學教學方式的不是我們,而是他。他改進了本科生的教學計劃,徹底修訂了導論課程,並定期和研究生助教討論如何改進教學質量。不僅如此,對於我們這些註重高質量的本科生通識教育的人來說,保羅始終是一種鼓舞和激勵。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體現了保羅處理經濟學以及通識教育的方法。同現行的教材相比,本書是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本書關註社會問題,更關註經濟學推理澄清這些問題的方式,由此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此外,恰如本書標題揭示的,經濟學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理解曾經是(今後也一直是)經濟學對社會科學的革命性貢獻,它有助於我們增進對周遭世界的理解。
每年秋天,我在給大一新生開的討論班上都會專闢一節講講保羅這個人:他在神學院受的教育,他被授予聖職的儀式,他進入經濟學之路,還有,他把嚴密的經濟學和一種對社區以及社會福利的開闊而積極的關切結合起來的方式(毫無疑問,保羅的經濟學是嚴密的)。他信奉個人自由,並認為有必要讓有責任心的人擔當起這份自由。他和他的妻子朱麗就是按照這一信條生活的。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張維迎序
(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為什麽沒有免費的午餐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决策。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現失誤,衹影響其個人的得失。但公共决策的不當,就不僅影響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製定法律和政策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公共决策。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該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
很明顯,這一規定體現了側重保護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立法意圖。就事後補償受害人而言,這一點本無可厚非。但立法者可能沒有認識到,任何法律都是一個激勵機製,都在誘導人的事前行為。一個好的法律應該誘導所有利益相關者選擇合理的行為,而不是衹約束一部分人的行為。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導致的損害的大小,不僅取决於機動車司機的行為,而且取决於非機動車駕駛人及行人的行為。加重司機的責任固然可以使司機開車更謹慎一些,但會導致其他人行路更加不謹慎。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交通事故和受害人的損失。
該道路交通法實施後暴露出的一係列問題,包括一些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故意製造交通事故以獲得賠償,正反映了這一法律在激勵機製考慮方面的欠缺。由此引起的反應和結果就是全國人大對該法律的修改。修改後的道路交通法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沒有過失的,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如果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一新的規定與原來的規定相比,加大了非機動車駕駛人和行人的責任,顯然更有助於減少交通事故,促進社會和諧。
修改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將於2008年5月1日開始實施,離原來的道路交通法實施時間相距整整4年。這期間,我們的社會為此支付了不少額外的成本,僅僅全國人大為修改該法律的直接成本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立法者和普通大衆能多一點經濟學知識,這樣的學費本來是可以減少或者避免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學。它對指導我們做個人决策也許作用不大,但對公共决策的製定很有價值。這是因為,公共决策的製訂是一個政治過程,人們對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於認識水平,也可能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就認識而言,不僅取决於立法者和政府官員對相關問題的認識,而且也依賴於普通大衆的認識,這在民主化的社會尤其如此。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認識法律和政策的後果,從而避免製訂出事與願違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也有助於人們看清那些隱藏在"公共利益"背後的私利動機,從而減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團俘虜的可能性。
什麽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們衹能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個人選擇需要權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製訂也要權衡。為什麽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人的行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須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否則,就會事與願違,導致整個社會的損失。計劃經濟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與個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敗。
現實中,人們總是喜歡免費午餐,這不是由於他們不理性,而是因為理性的人總是希望讓別人為自己支付午餐費,除非制度規則使得他們沒有辦法這樣做。比如說,當一些人希望政府控製價格的時候,他們的真實意圖是自己為獲得同樣的東西少支付一些費用,而不是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類似地,當一些人主張政府應該限製某些行業的準入的時候,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保護自己的壟斷地位,而非維護市場秩序。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不斷滿足他們的要求,社會就會陷入"囚徒睏境":每個人都選擇吃免費午餐,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來高得多的費用。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建立一個擺脫"囚徒睏境"的制度,這個制度就是市場經濟。價格,利潤,企業傢,是市場經濟制度的核心。
中國經濟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了市場經濟在創造財富和改進民生方面的威力。但現在,反市場化的輿論很有市場。市場經濟確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大弊病是:當你能享受到它的好處的時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點;當你沒有機會享受它的好處的時候,它也沒有辦法告訴你它的優點在什麽地方。特別是由於政府或者某種強權的不恰當幹預,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使市場經濟表現為病態市場經濟的時候,人們往往以為這是它本身的毛病。學一點經濟學有助於我們認識清楚我們面臨的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正確的解决辦法。
保羅·海恩等人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我所讀到的寫給非經濟學專業讀者的最好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我相信,如果我們的立法者、政府官員和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普通大衆能明白這本書中講述的經濟學常識,學習一點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在公共政策的製訂上就可以少犯一些錯誤,少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遊戲規則。故此,我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傢!
2008年3月28日
梁小民序
(清華大學EMBA教授,西方經濟學在中國介紹和普及的第一人)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面對通貨膨脹時政府采取的物價幹預措施;面對經濟學家喋喋不休地爭論經濟是否過熱,人民幣匯率該不該上升;面對個人理財中的各種睏惑等等,連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瞭解一點經濟學了。經濟學本來就是解釋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現象,並幫助人們做出理性决策的。像薩繆爾森、斯諾、貝剋爾、曼昆這樣的大牌經濟學家都認為市場經濟中每個公民都要學一點經濟學。國外大學各個專業都把經濟學作為必修課。而市場上普及經濟學的著作車載鬥量,甚至連為兒童寫的都有。
學習經濟學的最好方法就是係統地讀一本教科書。市場上的經濟學教科書太多了,這些書是為不同層次的人寫的,選讀哪一本教科書十分重要。作為非專業學習經濟學的,就需要一本內容較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而這本《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就是適於大衆閱讀的書。
我們說這本書適合大衆閱讀,原因就在於它介紹經濟學時的切入點不同。曼昆認為學經濟學的目的是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換句話說,對公衆而言,學經濟學並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奧的理論或者學會使用數學、圖表之類的工具分析經濟問題,而是要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問題,並做出决策。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這種思維方式?這正是全書內容圍繞的中心。
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在於它不是給你介紹一個又一個概念、一個又一個理論、一個又一個圖表、一個又一個數學模型,而是從現實中你熟悉的事情出發,告訴你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這樣,你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當然,經濟思維本身也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這本書從思維方式入手介紹了各種經濟學知識,從個人到社會、從微觀到宏觀、從主流的觀點到非主流的看法、從歷史到現實,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相當全面,但切入點不同,組織與寫作的方法也不同,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理解起來也更容易。這正是這本書另一個重要的特點。
本書是從堵車的例子開始的。堵車是全世界各個城市和主要交通幹綫都存在的情況。老百姓遇到堵車就是一個"煩"字,恨不得天下衹有他一人開車;社會學家則是大講汽車對人類的危害,自己開着車時卻想着如何減少汽車的危害;會說的經濟學家則說,堵車反映經濟繁榮,政府領導有方,就差點高呼"我愛堵車"了。而本書的作者則認為,堵車表面的混亂之下隱藏着一種秩序;正因為有秩序,所以儘管堵車,車仍在行進,由此引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正在於認識社會秩序。市場經濟表面看來也是相當亂的,但是其中同樣存在秩序。認識這種秩序,瞭解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正是學會經濟學思維方式的起點。後面就開始介紹市場上的協作,每個人的行為是如何無意識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遊戲規則是什麽,産權如何重要等等,繼而展開全部內容。所介紹的內容都是我們身邊每天都發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看都與我們平常的感覺有差異,而你讀過之後會發現有了新的視角,新的認識,對經濟學瞭解得更多了,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國的。但中國與美國差異特別大,除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經濟體製的差異。美國是完全市場經濟,中國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而且,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的模式也不會是美國模式,所以作者針對美國情況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適用於中國。比如,作者與一般美國經濟學家一樣是反對政府限價的,但在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政府經濟需要限價,如對春運火車票的限價,以及通貨膨脹嚴重情況下的價格幹預。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市場調節,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政治與社會因素。我們讀這本書,學的是基本內容。如果能結合中國的現實做一點進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義,收穫也就更大了。
2008年3月2日
於懷柔陋室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立法者和普通大衆能多一點經濟學知識,這樣的學費本來是可以減少或者避免的。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學。它對指導我們做個人决策也許作用不大,但對公共决策的製定很有價值。這是因為,公共决策的製訂是一個政治過程,人們對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於認識水平,也可能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就認識而言,不僅取决於立法者和政府官員對相關問題的認識,而且也依賴於普通大衆的認識,這在民主化的社會尤其如此。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認識法律和政策的後果,從而避免製訂出事與願違的公共政策;就利益而言,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也有助於人們看清那些隱藏在"公共利益"背後的私利動機,從而減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團俘虜的可能性。
什麽是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我看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我們衹能在不同的選擇中權衡。個人選擇需要權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製訂也要權衡。為什麽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人的行為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共政策必須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否則,就會事與願違,導致整個社會的損失。計劃經濟制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與個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敗。
現實中,人們總是喜歡免費午餐,這不是由於他們不理性,而是因為理性的人總是希望讓別人為自己支付午餐費,除非制度規則使得他們沒有辦法這樣做。比如說,當一些人希望政府控製價格的時候,他們的真實意圖是自己為獲得同樣的東西少支付一些費用,而不是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類似地,當一些人主張政府應該限製某些行業的準入的時候,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保護自己的壟斷地位,而非維護市場秩序。如果我們忘記了這一點,不斷滿足他們的要求,社會就會陷入"囚徒睏境":每個人都選擇吃免費午餐,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來高得多的費用。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有助於我們建立一個擺脫"囚徒睏境"的制度,這個制度就是市場經濟。價格,利潤,企業傢,是市場經濟制度的核心。
中國經濟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了市場經濟在創造財富和改進民生方面的威力。但現在,反市場化的輿論很有市場。市場經濟確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大弊病是:當你能享受到它的好處的時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點;當你沒有機會享受它的好處的時候,它也沒有辦法告訴你它的優點在什麽地方。特別是由於政府或者某種強權的不恰當幹預,破壞了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使市場經濟表現為病態市場經濟的時候,人們往往以為這是它本身的毛病。學一點經濟學有助於我們認識清楚我們面臨的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正確的解决辦法。
保羅·海恩等人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我所讀到的寫給非經濟學專業讀者的最好的經濟學教科書之一。我相信,如果我們的立法者、政府官員和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普通大衆能明白這本書中講述的經濟學常識,學習一點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我們在公共政策的製訂上就可以少犯一些錯誤,少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遊戲規則。故此,我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傢!
2008年3月28日
梁小民序
(清華大學EMBA教授,西方經濟學在中國介紹和普及的第一人)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面對通貨膨脹時政府采取的物價幹預措施;面對經濟學家喋喋不休地爭論經濟是否過熱,人民幣匯率該不該上升;面對個人理財中的各種睏惑等等,連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瞭解一點經濟學了。經濟學本來就是解釋市場經濟中的各種現象,並幫助人們做出理性决策的。像薩繆爾森、斯諾、貝剋爾、曼昆這樣的大牌經濟學家都認為市場經濟中每個公民都要學一點經濟學。國外大學各個專業都把經濟學作為必修課。而市場上普及經濟學的著作車載鬥量,甚至連為兒童寫的都有。
學習經濟學的最好方法就是係統地讀一本教科書。市場上的經濟學教科書太多了,這些書是為不同層次的人寫的,選讀哪一本教科書十分重要。作為非專業學習經濟學的,就需要一本內容較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而這本《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就是適於大衆閱讀的書。
我們說這本書適合大衆閱讀,原因就在於它介紹經濟學時的切入點不同。曼昆認為學經濟學的目的是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換句話說,對公衆而言,學經濟學並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奧的理論或者學會使用數學、圖表之類的工具分析經濟問題,而是要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現實經濟中的各種問題,並做出决策。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這種思維方式?這正是全書內容圍繞的中心。
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在於它不是給你介紹一個又一個概念、一個又一個理論、一個又一個圖表、一個又一個數學模型,而是從現實中你熟悉的事情出發,告訴你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的。這樣,你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掌握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當然,經濟思維本身也離不開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這本書從思維方式入手介紹了各種經濟學知識,從個人到社會、從微觀到宏觀、從主流的觀點到非主流的看法、從歷史到現實,可以說,這本書的內容相當全面,但切入點不同,組織與寫作的方法也不同,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理解起來也更容易。這正是這本書另一個重要的特點。
本書是從堵車的例子開始的。堵車是全世界各個城市和主要交通幹綫都存在的情況。老百姓遇到堵車就是一個"煩"字,恨不得天下衹有他一人開車;社會學家則是大講汽車對人類的危害,自己開着車時卻想着如何減少汽車的危害;會說的經濟學家則說,堵車反映經濟繁榮,政府領導有方,就差點高呼"我愛堵車"了。而本書的作者則認為,堵車表面的混亂之下隱藏着一種秩序;正因為有秩序,所以儘管堵車,車仍在行進,由此引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正在於認識社會秩序。市場經濟表面看來也是相當亂的,但是其中同樣存在秩序。認識這種秩序,瞭解經濟世界的運行規律,正是學會經濟學思維方式的起點。後面就開始介紹市場上的協作,每個人的行為是如何無意識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遊戲規則是什麽,産權如何重要等等,繼而展開全部內容。所介紹的內容都是我們身邊每天都發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經濟學的眼光看都與我們平常的感覺有差異,而你讀過之後會發現有了新的視角,新的認識,對經濟學瞭解得更多了,認識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國的。但中國與美國差異特別大,除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經濟發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經濟體製的差異。美國是完全市場經濟,中國是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而且,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的模式也不會是美國模式,所以作者針對美國情況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適用於中國。比如,作者與一般美國經濟學家一樣是反對政府限價的,但在我國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政府經濟需要限價,如對春運火車票的限價,以及通貨膨脹嚴重情況下的價格幹預。這個問題就不僅僅是市場調節,而需要更多地考慮政治與社會因素。我們讀這本書,學的是基本內容。如果能結合中國的現實做一點進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義,收穫也就更大了。
2008年3月2日
於懷柔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