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在一夜之間徹底顛覆了美國的金融格局,曾經在世界金融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五大投行轉瞬間不復存在。源於美國的這場金融災難進而席捲全球,重創歐洲經濟。歐盟各國深受其害,自顧不暇,號稱北歐天堂的冰島,國傢經濟更是瀕臨破産的邊緣。與此同時,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急轉直下,縮水近半。曾經以傲人的經濟增長速度帶動全球經濟,被譽為明日之星的巴西、俄國、印度、中國等“金磚四國”(BRIC)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前所未有地同時全面暴跌,市場前景一片黯淡。自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以來近一個世紀中,世界經濟還從未出現過目前這樣的驚恐和混亂。
格林斯潘日前將這場風暴稱為“百年一遇的危機”。 這位長年執掌美國中央銀行、被評論為比美國總統更具影響力的美聯儲前主席,言行一嚮謹慎,他此次的評論顯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恰如其分地代表了主流專業人士的擔憂和恐懼。更加令人難以釋懷的是,這場災難現在看來似乎纔剛剛拉開序幕。這場風暴最終將如何演變,會把我們引入怎樣的睏境,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有一個事實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傢以及政府决策者在談論當前的這場金融危機時,不斷將其與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相提並論。如果認真回顧80年前爆發的那場同樣發源於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的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它給當時的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災難,更為希特勒上臺、德日兩國軍國化鋪平了道路,並最終將人類拖入世界大戰的深淵。80年後,現在發生的這場金融風暴是否會帶來同樣的惡果?雖然我們現在尚不敢妄言,但是隨着金融風暴的擴大,我們已經看到美俄這樣的傳統對手之間對立急速加劇,也看到英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毫不猶豫地與昨天還是盟友的冰島反目成仇,動用反恐法案對其予以製裁。美國總統布什日前非常露骨地要求世界所有其他國傢都要與美國“同赴國難”,不可在這場危機中尋求獨善其身。這對於像中國這樣,本來與次貸危機毫無瓜葛的國傢來說,與其說是要求,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要挾。
這場風暴將會如何演變?我們的世界將何去何從?我們自身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在當前的混沌之中,幸運的是,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參照的坐標,這就是辜朝明先生的大作《大衰退》。
辜朝明先生祖籍中國臺灣,是已故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的侄子。辜先生自幼在日美等國接受教育,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經濟學學業後,作為經濟學家任職於美聯儲紐約支行,後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受聘於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在其旗下的研究機構野村綜合研究所擔任首席經濟學家。作為一名經濟學者,辜朝明先生有別於衆多同行,他不是藏身於純學術的象牙塔中,而是長期活躍在日美經濟金融舞臺的第一綫,因此他對於諸多經濟問題的視角和理解也就顯得特別獨到、深刻。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辜朝明先生的工作性質使他對各種經濟現象的分析貼近現實,在解析經濟問題的同時能夠指出相應的解决方案,這對於身處當前這種經濟迷津的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辜朝明先生的這本著作建立在他長年研究所得出的重要成果,即“資産負債表衰退”這個在經濟學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嶄新概念的基礎之上。長期以來,對於美國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及20世紀90年代日本長達15年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這兩次罕見的大規模經濟衰退的傳統解釋一般都認為:股市崩潰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等問題凸顯,因此造成信用緊縮,流動性陷阱産生,進而導致企業藉貸睏難,最終引發了整體經濟大規模的倒退。基於這種理解,到目前為止的主流觀點對於這種大規模經濟衰退的解决辦法基本上都着眼於貨幣供給方,主張政府在大力治理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的同時,主要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嚮銀行係統註入大量資金,增加流動性,遏製並消除信用緊縮現象,從而達到促進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目的。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在一夜之間徹底顛覆了美國的金融格局,曾經在世界金融舞臺上叱咤風雲的五大投行轉瞬間不復存在。源於美國的這場金融災難進而席捲全球,重創歐洲經濟。歐盟各國深受其害,自顧不暇,號稱北歐天堂的冰島,國傢經濟更是瀕臨破産的邊緣。與此同時,近年來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急轉直下,縮水近半。曾經以傲人的經濟增長速度帶動全球經濟,被譽為明日之星的巴西、俄國、印度、中國等“金磚四國”(BRIC)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前所未有地同時全面暴跌,市場前景一片黯淡。自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蕭條”以來近一個世紀中,世界經濟還從未出現過目前這樣的驚恐和混亂。
格林斯潘日前將這場風暴稱為“百年一遇的危機”。 這位長年執掌美國中央銀行、被評論為比美國總統更具影響力的美聯儲前主席,言行一嚮謹慎,他此次的評論顯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恰如其分地代表了主流專業人士的擔憂和恐懼。更加令人難以釋懷的是,這場災難現在看來似乎纔剛剛拉開序幕。這場風暴最終將如何演變,會把我們引入怎樣的睏境,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是有一個事實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傢以及政府决策者在談論當前的這場金融危機時,不斷將其與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相提並論。如果認真回顧80年前爆發的那場同樣發源於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的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它給當時的世界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災難,更為希特勒上臺、德日兩國軍國化鋪平了道路,並最終將人類拖入世界大戰的深淵。80年後,現在發生的這場金融風暴是否會帶來同樣的惡果?雖然我們現在尚不敢妄言,但是隨着金融風暴的擴大,我們已經看到美俄這樣的傳統對手之間對立急速加劇,也看到英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毫不猶豫地與昨天還是盟友的冰島反目成仇,動用反恐法案對其予以製裁。美國總統布什日前非常露骨地要求世界所有其他國傢都要與美國“同赴國難”,不可在這場危機中尋求獨善其身。這對於像中國這樣,本來與次貸危機毫無瓜葛的國傢來說,與其說是要求,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要挾。
這場風暴將會如何演變?我們的世界將何去何從?我們自身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在當前的混沌之中,幸運的是,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參照的坐標,這就是辜朝明先生的大作《大衰退》。
辜朝明先生祖籍中國臺灣,是已故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先生的侄子。辜先生自幼在日美等國接受教育,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經濟學學業後,作為經濟學家任職於美聯儲紐約支行,後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受聘於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在其旗下的研究機構野村綜合研究所擔任首席經濟學家。作為一名經濟學者,辜朝明先生有別於衆多同行,他不是藏身於純學術的象牙塔中,而是長期活躍在日美經濟金融舞臺的第一綫,因此他對於諸多經濟問題的視角和理解也就顯得特別獨到、深刻。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辜朝明先生的工作性質使他對各種經濟現象的分析貼近現實,在解析經濟問題的同時能夠指出相應的解决方案,這對於身處當前這種經濟迷津的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辜朝明先生的這本著作建立在他長年研究所得出的重要成果,即“資産負債表衰退”這個在經濟學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嶄新概念的基礎之上。長期以來,對於美國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及20世紀90年代日本長達15年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這兩次罕見的大規模經濟衰退的傳統解釋一般都認為:股市崩潰導致銀行不良貸款等問題凸顯,因此造成信用緊縮,流動性陷阱産生,進而導致企業藉貸睏難,最終引發了整體經濟大規模的倒退。基於這種理解,到目前為止的主流觀點對於這種大規模經濟衰退的解决辦法基本上都着眼於貨幣供給方,主張政府在大力治理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的同時,主要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嚮銀行係統註入大量資金,增加流動性,遏製並消除信用緊縮現象,從而達到促進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目的。
但是資産負債表衰退概念卻徹底顛覆了這種傳統理念,經過對大量歷史數據和資料的縝密細緻的分析,資産負債表衰退概念認為:問題的根源並非貨幣供給方,而是貨幣需求方——企業。這種觀點認為,經濟衰退是由於股市以及不動産市場的泡沫破滅之後,市場價格的崩潰造成在泡沫期過度擴張的企業資産大幅縮水,資産負債表失衡,企業負債嚴重超出資産,因此,企業即使運作正常,也已陷入了技術性破産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企業自然會將企業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為“負債最小化”,在停止藉貸的同時,將企業能夠利用的所有現金流都投入到債務償還上,不遺餘力地修復受損的資産負債表,希望早日走出技術性破産的泥沼。企業這種“負債最小化”模式的大規模轉變最終造成合成謬誤,於是就會出現即便銀行願意繼續發放貸款,也無法找到藉貸方的異常現象。
與此同時,擔心外界發覺自己已經技術性破産的企業,與極力避免既有貸款不良化的銀行之間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對企業普遍存在的資産負債表失衡問題諱莫如深,從而使藉貸方不足這個造成信貸緊縮、流動性停滯的關鍵因素深藏於幕後,不為世人所知,並最終導致了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大衰退期間所觀察到的貨幣政策失靈現象的發生。
作為對策,辜朝明先生通過詳細舉證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以及日本20世紀90年代大衰退後經濟復蘇過程的波折,指出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當今學術界主張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令人懷疑,真正具有效力的是由政府主導的財政政策工具。
為了進一步說明資産負債表衰退的概念及其應對措施,辜朝明先生創造性地將經濟周期形象地分為“陰陽”兩個階段。當經濟周期處於“陽”態階段時,經濟狀況屬於傳統主流經濟學可以涵蓋的範圍,企業資産負債表健全,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利率正常,存在通貨膨脹傾嚮。這時政府可以有效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控經濟,而財政政策工具由於會産生擠出效應(Crowd Out)則應該盡量避免運用。
然而當經濟周期處於“陰”態階段時,企業資産負債表失衡,出現資不抵債現象,企業大規模轉嚮負債最小化模式,從而導致合成謬誤,將經濟拖入資産負債表衰退之中。此時利率降至極低點,通貨緊縮現象發生,貨幣政策完全失靈,政府必須大膽使用財政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復蘇。
通過引入陰陽周期理念,資産負債表衰退概念最終得以體係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概念建立在大量的史實調查和驗證之上,邏輯嚴密,自成一體,在經濟學領域具有獨樹一幟的首創性。
更重要的是,這部於2008年春天才以英文版面世的著作並不僅僅滿足於對純學術概念的探討,以及對歷史的回顧,在本書中,作者結合當前的次貸危機,用了大量篇幅對當今世界經濟局勢做了廣泛而細緻的分析與探討。
由於此次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的突然性,迄今為止,係統分析其前因後果的著述寥若晨星。而在本書中,我們卻可以找到諸多論述可供參考,這就使得本書在當前這個時候顯得難能可貴。
由於辜朝明先生長期活躍於西方經濟第一綫,因此他這本著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還為我們瞭解和把握現實世界的動嚮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綫索。
例如,日前,中國國際金融投資公司以當前的金融風暴為主題組團赴美進行了考察。在美期間,中金考察團成員分別訪問了美國財政部、美聯儲以及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等不同機構。在考察期間,這些美國機構的人員屢次告訴中金考察團成員:美聯儲主席伯南剋因研究大蕭條和日本大衰退而聞名。在美國出現金融危機之時,由他出任美聯儲主席可謂恰逢其時,是美國不幸之中的萬幸。
然而從本書中我們卻得知這樣一個事實,伯南剋本人與米爾頓?弗裏德曼一樣,是貨幣政策的堅定信仰者,堅信1929年大蕭條完全是由於當時的美聯儲沒有及時嚮銀行係統註入足夠的流動性所致。並以美聯儲主席的身份公開聲明美聯儲應該為此受到譴責。然而當伯南剋將責任歸咎於貨幣供給方時,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貨幣需求方行為變化這個客觀事實。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大衰退期間,伯南剋雖然嚮日本政府提出過各種建議,但在貨幣政策效果不彰的情況下,伯南剋依然極力主張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以通貨膨脹為代價的貨幣政策,同時對於因此將産生的通貨膨脹規模卻含糊其辭。此外,由於伯南剋對貨幣政策普遍性的過分信任,本書也預言了伯南剋將會比他的前任進行更大幅度的利率下調,然而辜朝明先生在本書中以日本大衰退的事實為依據,論述了在當前這種經濟衰退中利率下調作用失效的機理。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企業自然會將企業目標從“利潤最大化”轉為“負債最小化”,在停止藉貸的同時,將企業能夠利用的所有現金流都投入到債務償還上,不遺餘力地修復受損的資産負債表,希望早日走出技術性破産的泥沼。企業這種“負債最小化”模式的大規模轉變最終造成合成謬誤,於是就會出現即便銀行願意繼續發放貸款,也無法找到藉貸方的異常現象。
與此同時,擔心外界發覺自己已經技術性破産的企業,與極力避免既有貸款不良化的銀行之間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對企業普遍存在的資産負債表失衡問題諱莫如深,從而使藉貸方不足這個造成信貸緊縮、流動性停滯的關鍵因素深藏於幕後,不為世人所知,並最終導致了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大衰退期間所觀察到的貨幣政策失靈現象的發生。
作為對策,辜朝明先生通過詳細舉證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以及日本20世紀90年代大衰退後經濟復蘇過程的波折,指出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當今學術界主張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令人懷疑,真正具有效力的是由政府主導的財政政策工具。
為了進一步說明資産負債表衰退的概念及其應對措施,辜朝明先生創造性地將經濟周期形象地分為“陰陽”兩個階段。當經濟周期處於“陽”態階段時,經濟狀況屬於傳統主流經濟學可以涵蓋的範圍,企業資産負債表健全,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利率正常,存在通貨膨脹傾嚮。這時政府可以有效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控經濟,而財政政策工具由於會産生擠出效應(Crowd Out)則應該盡量避免運用。
然而當經濟周期處於“陰”態階段時,企業資産負債表失衡,出現資不抵債現象,企業大規模轉嚮負債最小化模式,從而導致合成謬誤,將經濟拖入資産負債表衰退之中。此時利率降至極低點,通貨緊縮現象發生,貨幣政策完全失靈,政府必須大膽使用財政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復蘇。
通過引入陰陽周期理念,資産負債表衰退概念最終得以體係化。必須指出的是,這個概念建立在大量的史實調查和驗證之上,邏輯嚴密,自成一體,在經濟學領域具有獨樹一幟的首創性。
更重要的是,這部於2008年春天才以英文版面世的著作並不僅僅滿足於對純學術概念的探討,以及對歷史的回顧,在本書中,作者結合當前的次貸危機,用了大量篇幅對當今世界經濟局勢做了廣泛而細緻的分析與探討。
由於此次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的突然性,迄今為止,係統分析其前因後果的著述寥若晨星。而在本書中,我們卻可以找到諸多論述可供參考,這就使得本書在當前這個時候顯得難能可貴。
由於辜朝明先生長期活躍於西方經濟第一綫,因此他這本著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還為我們瞭解和把握現實世界的動嚮提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綫索。
例如,日前,中國國際金融投資公司以當前的金融風暴為主題組團赴美進行了考察。在美期間,中金考察團成員分別訪問了美國財政部、美聯儲以及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等不同機構。在考察期間,這些美國機構的人員屢次告訴中金考察團成員:美聯儲主席伯南剋因研究大蕭條和日本大衰退而聞名。在美國出現金融危機之時,由他出任美聯儲主席可謂恰逢其時,是美國不幸之中的萬幸。
然而從本書中我們卻得知這樣一個事實,伯南剋本人與米爾頓?弗裏德曼一樣,是貨幣政策的堅定信仰者,堅信1929年大蕭條完全是由於當時的美聯儲沒有及時嚮銀行係統註入足夠的流動性所致。並以美聯儲主席的身份公開聲明美聯儲應該為此受到譴責。然而當伯南剋將責任歸咎於貨幣供給方時,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貨幣需求方行為變化這個客觀事實。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大衰退期間,伯南剋雖然嚮日本政府提出過各種建議,但在貨幣政策效果不彰的情況下,伯南剋依然極力主張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以通貨膨脹為代價的貨幣政策,同時對於因此將産生的通貨膨脹規模卻含糊其辭。此外,由於伯南剋對貨幣政策普遍性的過分信任,本書也預言了伯南剋將會比他的前任進行更大幅度的利率下調,然而辜朝明先生在本書中以日本大衰退的事實為依據,論述了在當前這種經濟衰退中利率下調作用失效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