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智緣 Zhi Y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平凡之中體悟真理:心生菩提樹
  喧囂的都市,緊張的生活,已經讓人不堪重負。在凡塵世俗中,你需要停下腳步,聆聽內心的聲音,尋找內心的寧靜。充滿了淡雅清新氣息的《心生菩提樹》就是這樣一本心靈小語。書中沒有晦澀的言語,也沒有深奧的道理,有的衹是簡單易懂的佛理故事帶給人的人生啓迪。翻開它,你所能感知到的是意猶未盡;閱讀它,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在平實的文字背後還有着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可以說,這本書的主旨是讓讀者品嚐到生活的本來滋味,從而擁有一個真實的人生。正如該書封面所說:“佛傢小故事 人間大道理 心中煩惱事請讀菩提語”。用心體會、用心感悟,你的生活將不再單調,你的世界將不再平凡。該書讓你從平淡中發現真理,從繁忙中體味真實,讓你發現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1節: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
  心生菩提樹
  第一章 超越心靈的束縛,用心選擇自己的方向
  第一章
  超越心靈的束縛,
  用心選擇自己的方向
  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
  一天,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裏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就問禪師:“師父,你是怎麽把禾苗插得那麽直的?”
  禪師笑着說:“其實很簡單。你們在插秧的時候,眼睛要盯着一個東西,這樣就能插直了。”
  於是,弟子們捲起褲管,高高興興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麯的弧綫。
  這是怎麽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於是,禪師問弟子道:“你們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弟子們答道。
  禪師笑着說:“水牛邊吃草邊走,而你在插秧苗時也跟着水牛移動,這怎麽能插直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這次,他們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做事要選定目標,但如何選擇目標,選擇怎樣的目標也是關鍵。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選擇正確、合理的目標。衹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實現既定的計劃。
  心生的意念不要過重
  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個撈魚的攤子。老人嚮有意撈魚的人提供漁網,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小和尚一時善心大發,他想:“我要把這些魚都撈起來,全部放生。”
  於是,小和尚蹲下去撈起魚來,可是,他一連撈碎了三張網,連一條小魚也沒撈到。
  小和尚見老人眯着眼看自己的狼狽相,心中似乎還在暗自竊笑,便不耐煩地說:“施主,你這網子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麽能撈得起來呢?”
  老人回答說:“小師父,看你也是個明白人,怎麽也不懂呢?當你心生意念想撈起你想要的那麽多魚時,你考慮過你手中的漁網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完全瞭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氣地說道:“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小師父,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吧!這和我們俗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於眼前目標的時候,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小和尚思考着,似乎明白了什麽。
  擁有遠大的理想不是壞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實際能力,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合理定位,適時把握,才能穩妥地達到目標。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但是,由於他的人品很高,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生活方面的竅門。
  有一次,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高僧正從山𠔌裏挑水。人們註意到,他挑得不多,兩衹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高僧應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可是高僧為什麽不把桶挑滿呢?
  他們不解地問:“高僧,這是什麽道理?”
  高僧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會適得其反。”
  衆人越發地不解了。
  於是,高僧讓他們中的一個人,重新從山𠔌裏打了滿滿的兩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看到這種情景,高僧說:“水灑了,不是還得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纔挑得還少嗎?”
  衆人問道:“那麽請問高僧,具體該挑多少,怎麽估計呢?”
  高僧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衆人看去,桶裏畫了一條綫。
  高僧說:“這條綫是底綫,水絶對不能高於這條綫,高於這條綫就意味着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綫,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綫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綫,就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衆人又問:“那麽底綫應該定多少呢?”
  高僧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衆人若有所悟。
  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如果找不準底綫,一味求多,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第2節:心志專一,事有所成
  心志專一,事有所成
  年輕時的慧遠禪師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極愛抽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後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禪師一袋煙,慧遠禪師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然後他們就坐在那裏談話。由於談得投機,那人便送給慧遠禪師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那人分開以後,慧遠禪師心想,這個東西會讓人感到很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於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過了幾年,慧遠禪師又被《易經》迷上了。那時候正是鼕天,天寒地凍。於是,慧遠禪師寫信給自己的老師,嚮老師索要過鼕的寒衣。信寫完後,他托人騎快馬送到老師那裏。
  但是,信寄出去很長時間了,當鼕天已經過去,山上的雪都開始融化時,老師還沒有寄衣服來,也沒有任何的音信。於是,慧遠禪師用《易經》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並沒有送到。
  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準確,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麽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接觸易經之術。
  過了不久,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居然小有成就。當時有幾個書法傢也對他的書法贊不絶口。這時,他轉念想到:“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為書法傢,而成不了禪師了。”
  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了禪宗高僧。
  樹立了要達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偏離了目標,就要及時返回。否則,當你越走越遠時,再想回頭,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心存堅定的意念,切勿輕易動搖
  有一個老和尚帶着小沙彌出門,無論是行走在廣阔無邊的叢林還是翻山越嶺,老和尚都逍遙自在地走在前面,小沙彌背着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着走着,心想,我難得人身,但在短短幾十年的生命裏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受六道輪回之磨煉,真是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衆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纔行。
  想到這裏,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而佛經裏說,菩薩必須順應衆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衆生苦難多,到什麽時候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
  小沙彌趕快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纔自己還那麽開心,纔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之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衆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小沙彌走在前面。
  就這樣,小沙彌反復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仍然用很嚴厲的態度來對待他。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麽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老和尚嘆了口氣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麽時候才能有成就呢?”
  聽了老和尚的話,小沙彌感到很後悔。後來,當他又生起菩薩心時,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發自內心地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嚮前精進。”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贊嘆、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地並肩走着。
  有了目標還不夠,還要堅定地按目標的方向走。有堅定的心,才能成事。若信念動搖,就將大事難成。
首頁>> 文學>> 释家类>> 智緣 Zhi Y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