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经济商企>> Roger A. Arnold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Grasp the essence of Economics: 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 as
  On the "economics" learners, this book is the best and the Getting Started Wizard aids; an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reading a book is full of novelty and joy of spiritual journe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ill b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of perception. This book is a basic knowledge of economics and methods of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manual. Book to explain the story, from daily life problems often encountered in starting in layman's languag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nd methods of systems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so that readers both in the study of economics courses, or in real life work,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de of thing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us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nd consciously applied to concrete life in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 a vision of economics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ings, good habits.
Translated by Google
第1节:中文版序(1)
  中文版序
  人人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乃致用之学,深深植根于百姓生活之中。按照汉语本意,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之经验总结,它本来就(应该)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门古老学问。
  但是,我们现今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的“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又名“西方经济学”,则是在西方“专业化大生产”历史实践背景下,以及“科学主义”文化传统基础上,经过几百年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经济学,最初在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那里,曾有着“朴素”的即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优秀文化”传统;只可惜,演变到后来“庸俗”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由于一些“专业”(职业)经济学家们一味追求“形式化”、“科学化”和“精致化”,使得经济学理论研究与老百姓生活渐行渐远,直到彼此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篱笆,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发展到再后来,其中一些“极端分子”即那些崇尚极端专业化的经济学知识分子,更是“走火入魔”,将经济学研究构建成“黑话连篇”、谁都听不懂其话语的独立王国。以至于有人调侃道:什么是经济学家?就是那帮将老百姓都明了的事说得大家谁都不明了的家伙!
  好在学术市场有层次高下之分。有“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他们真正是“佛家才说家常话”,能够通过自己高超的学术技艺将蒙在所谓“专家”头上的神秘面纱揭下来,把“真知灼见”赤裸裸地、语重心长地、通俗易懂地讲给老百姓听,使他们听后总有“恍然大悟”之感,获得“返璞归真”的思想体验。而许多“小师”级的经济学者,则往往出于某种功利主义或商业利益考虑,炒作概念,玩弄学术,装模作样玩深沉,最后搞得学术市场“乌烟瘴气”,造成“巫师庸医卜卦者,秘方真传漫天飞”那样一种混乱的局面。此外,在学术市场上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师”级经济学者,他们往往都自我感觉良好,以“专家”身份自居,感到只有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听不懂的语言讲一些故弄玄虚的学说或理论,才能保住自己的学术职业领地。
第2节:中文版序(2)
  在中外经济学领域,都不乏“佛说家常”的大师级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大师级人物,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在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做过很多经济评论,并专门写作出版过诸如《生活中的经济学》这样的普及性读物。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黄有光等,也是贴近老百姓生活诉说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的“行家里手”,都写作出版过很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再比如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著名经济学家,如茅于轼、樊纲和盛洪等,也都是经济学理论的“科普高手”,曾写过很多谈吐儒雅、文字优美的经济学随笔或散文集。近年来,我国这类经济学大众读物的出版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这情景当然令人欣慰!但是,相对于广大民众对经济学的无限需求来说,真正符合大众口味、具有“心灵鸡汤”作用的经济学科普读物还太少,尤其是对广大民众来讲,由于几千年“非市场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使得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接受认可具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往往还都似是而非、不甚了了,就更不必说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或者用经济学思想方法去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了。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常识还远远没有普及大众,为广大民众所掌握,为广大民众提供贴身服务。
  我们先且不说普通大众,就拿现在正在大学里学习经济学的青年学子们来说,从他们的日常“学习”状况我们也可略见一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校园里,《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这种基础性经济学课程教学,从日常授课到考试都普遍存在一个明显偏误,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式地介绍一些有明确结论的现成经济学原理,而严重忽视经济学方法论的训练,不注意引导大学生们去直面“火热”的现实生活,“活学活用”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像经济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其结果自然是,课程学完了,“考试成绩”也不错,也会画一些供求曲线,或者做一些“数学应用题”式的经济学作业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能够领会基本的经济学精神,没有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方法,更不用说学会用经济学家的大脑和眼光去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