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與書
記得什麽人說過: “ 房間裏若沒有書, 就仿佛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也許,是一則推銷書的廣告這樣寫過。縱使是廣告,若說得精闢,也不妨另眼看待。
我在巴黎的時候,去過一些作傢和教授的傢裏。他們各自傢裏都有些什麽擺設,似乎已在記憶中淡漠了。惟對他們的書,我卻始終記憶猶新。有些人的書擺在並列在一起的若幹大書櫃中,更多的人則是滿墻皆書,書架從地面一直伸到頂棚,一面墻,兩面墻,三面墻,甚至四面墻,都被開本不一的書籍蓋了個嚴嚴實實。他們的書大都多而全。我曾略微仔細地看過一位作傢的書房。他的書中有一套最新的20捲本大百科全書,還有所有法國大作傢的全集,也有莎士比亞等人的全集,此外,他還有時賢名流的著作和他自己的作品的不同版本。他每天就在這間四壁皆書的房子裏,坐在一張小小的寫字桌前。或讀書,或寫作,或沉思,或與友人傾談……
對於這些人來說,書籍無異於飲食穿着,是一種須臾不可以離開的生活必需品。不止一位法國朋友對我說過:“汽車、冰箱、洗衣機等等,都可以沒有。沒有這些東西,衹不過是不方便而已。但是不能沒有書,沒有書便不能生活。”的確,在許多法國人看來,書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必需品。
走出這些讀書人的書齋,就可以看到、聽到法國人讀書的另一番情形。近來常有人慨嘆法國人不再讀書了,電視、電影、音響搶去了他們的時間。有人痛惜法國的年輕人連通順的文字都寫不出來了,因為他們用連環畫代替了書籍。有人則說法國人還在讀書,並擡出出版業,以其興旺來證明法國人對書籍的熱愛未曾稍減。凡此種種,似乎都有些道理。
一位著名作傢對我說,近來法國文學界有個奇怪的現象:作傢們碰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樣談論書了,而往往是劈頭就問:“昨晚的電視看了沒有?”接着就大談特談電視中某個節目如何有趣,其內容則多半是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或名人軼事之類。作傢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待言。
有一調查報告指出,70%的人承認:“電視、廣播、唱片、磁帶取代了閱讀。”在年輕人中,幾乎有一半認為“閱讀令人厭煩”,作為業餘生活,讀書在他們那裏退居第七位,遠在看電視、聽音樂、交友等等之後。
有一次,接待單位的女秘書問我工作進展情況如何,我告訴她我會見了某某人等,她竟一無所知,她甚至不知道我所說的法國著名作傢為何許人。我表示驚奇。她不好意思地說:“法國人讀書很多,但不讀好書。”我明白她的意思。大部分法國人衹讀偵探、言情等通俗小說,對純文學作品很少問津,至於理論批評著作,涉獵者則更少。關心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方面著作的,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
說到出版業,從書店就可窺得一二。巴黎的書店很多,書店裏的人也很多,幾傢著名的大書店裏,終日顧客川流不息,買賣可稱興旺。如果註意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顧客的分佈很不均勻。小說一般總是大宗,讀者也頗踴躍,古典名著的銷路一嚮不錯。與某些人的想象相反,大量印行的色情兇殺等讀物門庭冷落,讀者寥寥。我常納悶:這類書往往印行數目很大,不知都銷到哪裏去了?我常光顧的文學研究與批評部分,人不是很多,看來那是研究者、教授和大學生涉足的地方。歷史部分,人似乎不少,近來,人們對歷史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和熱情。哲學與心理學的書架前人亦不是很多。購書者十分踴躍的是那些有關日常生活和娛樂的實用性書籍,例如烹調、縫紉、花木、划船、釣魚、園藝、木工、旅遊、修理、計算機等。這類知識過去多是通過口傳心授或在學校中授課的方式來傳播的,而現在這類書籍頗多,很受歡迎。
若幹年以來,書籍的流通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設在各地的書店不再是唯一售書的地方了。有讀者俱樂部可以郵購,超級市場闢有專架售書。一般大書店的顧客多為研究者、教授、學生等。超級市場中的書多半是偵探、言情及實用性讀物,一般市民、職員、工人等往往在逛商店時順便買上若幹。我先前的納悶突然冰釋,那種發行量極大的色情兇殺小說就分散在數千售書點上,不愁銷不出去。
巴黎畢竟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這裏匯集着法國與世界各國的出版物,儘管人們不無根據地對法國人的讀書表示出種種憂慮或保留;儘管好書並不總能擁有衆多的讀者;儘管庸俗之作泛濫於市,但是,作品的高下文野仍舊是判然有別的,大雅之堂仍舊對那種純粹消遣性的讀物緊閉着大門。
記得什麽人說過: “ 房間裏若沒有書, 就仿佛一個人失去了靈魂。”也許,是一則推銷書的廣告這樣寫過。縱使是廣告,若說得精闢,也不妨另眼看待。
我在巴黎的時候,去過一些作傢和教授的傢裏。他們各自傢裏都有些什麽擺設,似乎已在記憶中淡漠了。惟對他們的書,我卻始終記憶猶新。有些人的書擺在並列在一起的若幹大書櫃中,更多的人則是滿墻皆書,書架從地面一直伸到頂棚,一面墻,兩面墻,三面墻,甚至四面墻,都被開本不一的書籍蓋了個嚴嚴實實。他們的書大都多而全。我曾略微仔細地看過一位作傢的書房。他的書中有一套最新的20捲本大百科全書,還有所有法國大作傢的全集,也有莎士比亞等人的全集,此外,他還有時賢名流的著作和他自己的作品的不同版本。他每天就在這間四壁皆書的房子裏,坐在一張小小的寫字桌前。或讀書,或寫作,或沉思,或與友人傾談……
對於這些人來說,書籍無異於飲食穿着,是一種須臾不可以離開的生活必需品。不止一位法國朋友對我說過:“汽車、冰箱、洗衣機等等,都可以沒有。沒有這些東西,衹不過是不方便而已。但是不能沒有書,沒有書便不能生活。”的確,在許多法國人看來,書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必需品。
走出這些讀書人的書齋,就可以看到、聽到法國人讀書的另一番情形。近來常有人慨嘆法國人不再讀書了,電視、電影、音響搶去了他們的時間。有人痛惜法國的年輕人連通順的文字都寫不出來了,因為他們用連環畫代替了書籍。有人則說法國人還在讀書,並擡出出版業,以其興旺來證明法國人對書籍的熱愛未曾稍減。凡此種種,似乎都有些道理。
一位著名作傢對我說,近來法國文學界有個奇怪的現象:作傢們碰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樣談論書了,而往往是劈頭就問:“昨晚的電視看了沒有?”接着就大談特談電視中某個節目如何有趣,其內容則多半是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或名人軼事之類。作傢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待言。
有一調查報告指出,70%的人承認:“電視、廣播、唱片、磁帶取代了閱讀。”在年輕人中,幾乎有一半認為“閱讀令人厭煩”,作為業餘生活,讀書在他們那裏退居第七位,遠在看電視、聽音樂、交友等等之後。
有一次,接待單位的女秘書問我工作進展情況如何,我告訴她我會見了某某人等,她竟一無所知,她甚至不知道我所說的法國著名作傢為何許人。我表示驚奇。她不好意思地說:“法國人讀書很多,但不讀好書。”我明白她的意思。大部分法國人衹讀偵探、言情等通俗小說,對純文學作品很少問津,至於理論批評著作,涉獵者則更少。關心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方面著作的,多為高級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
說到出版業,從書店就可窺得一二。巴黎的書店很多,書店裏的人也很多,幾傢著名的大書店裏,終日顧客川流不息,買賣可稱興旺。如果註意觀察的話,可以發現顧客的分佈很不均勻。小說一般總是大宗,讀者也頗踴躍,古典名著的銷路一嚮不錯。與某些人的想象相反,大量印行的色情兇殺等讀物門庭冷落,讀者寥寥。我常納悶:這類書往往印行數目很大,不知都銷到哪裏去了?我常光顧的文學研究與批評部分,人不是很多,看來那是研究者、教授和大學生涉足的地方。歷史部分,人似乎不少,近來,人們對歷史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和熱情。哲學與心理學的書架前人亦不是很多。購書者十分踴躍的是那些有關日常生活和娛樂的實用性書籍,例如烹調、縫紉、花木、划船、釣魚、園藝、木工、旅遊、修理、計算機等。這類知識過去多是通過口傳心授或在學校中授課的方式來傳播的,而現在這類書籍頗多,很受歡迎。
若幹年以來,書籍的流通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設在各地的書店不再是唯一售書的地方了。有讀者俱樂部可以郵購,超級市場闢有專架售書。一般大書店的顧客多為研究者、教授、學生等。超級市場中的書多半是偵探、言情及實用性讀物,一般市民、職員、工人等往往在逛商店時順便買上若幹。我先前的納悶突然冰釋,那種發行量極大的色情兇殺小說就分散在數千售書點上,不愁銷不出去。
巴黎畢竟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這裏匯集着法國與世界各國的出版物,儘管人們不無根據地對法國人的讀書表示出種種憂慮或保留;儘管好書並不總能擁有衆多的讀者;儘管庸俗之作泛濫於市,但是,作品的高下文野仍舊是判然有別的,大雅之堂仍舊對那種純粹消遣性的讀物緊閉着大門。
塞納河畔訪書
我對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神往久矣。
記得還是初學法文的時候,我就從課本中選的一篇法朗士的文章中知道了它。後來在翻譯加繆的《墮落》時,寫下“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這樣的句子,心中不禁怦怦然有所動,恨不得馬上去看看,那裏究竟是怎樣一副光景。
近年,我果然有機會不止一次在巴黎小住。有時住在蒙巴納斯大街,有時下榻拉丁區,有時寄居凡爾賽門附近,有時甚至遠在萬桑森林的北緣。然而或遠或近,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始終是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儘管每去一次都是腿腳纍了,眼睛酸了,脖子硬了,所獲卻常寥寥,然而我並不後悔,也不抱怨。倘若我有機會再訪巴黎,那裏一定還是我涉足最多的地方。
在河畔設攤的書商,大多有固定的地方。所謂固定,不單是指他們不輕易挪動位置,還指他們的書呀、畫呀、報紙雜志還有其他小玩藝兒,都放在一隻衹黑色或暗緑色的近2米長的大鐵箱內,這些鐵箱都固定在河岸的護墻上。鐵箱打開時,稍加整理就成了一排排的書架,很是方便。書商們收攤的時候,衹是鎖上便走,就像鎖上店門一樣。加繆的“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這樣的景象,不獨夜裏能看到,就是在白天也不為少見,因為那些書商們並不是天天都打開他們的大鐵箱。
我去得最多的是左岸,右岸衹是走馬觀花地看過幾眼。印象裏,右岸的書攤上多的是舊畫片、舊照片、郵票明信片之類,倘若不是收藏傢,怕很難看出其中的妙處。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偶然看中一幅舊日的招貼畫,其貌雖不揚,索價卻可能令人咋舌。誰若想買一幅長鬍子的《蒙娜麗莎》,在那裏肯定會如願以償。我大概在那裏買過幾張巴黎的風景畫片,是復製的鋼筆畫,頗精細,但也不過是看着悅目罷了。左岸則不然,多為書籍,我每次去都看得相當仔細,仿佛淘金似的。我想訪求的是一些文學批評方面的書,如作傢作品專論之類,其中大部分面世不久就會絶版,書店裏很難見到,舊書攤是它們唯一的去處。說是訪求,然而談何容易!首先是此類書籍在那些大鐵箱中並非大族,那裏面多的是作品,尤其是那種不見經傳或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書、僻書或者言情偵探之屬;其次,那種經典的批評名著即便有,價格也頗驚人,不如去書店找晚近的再版簡裝本。我要找的是那種不太著名、難得有機會再
版的批評著作,恐怕衹能在舊書攤上有幸一見。不過,最令人頭疼的還不是書少,而是找書不易。有的書商喜歡整潔,書籍的擺放頗有秩序;有的書商的書則衹是胡亂堆在一處,你得一本本讀過書名,才能放心沒有漏掉要找的東西,不然的話,你可能耐心地看過一半,剩下的就不得不匆匆而過,因為這時你已經腰酸腿疼兩眼幹澀了。還有,不少書是用玻璃紙包着的,整潔倒是有了保證,就是不能翻閱,倘非事先知道其內容,買下就多少有些風險。我不是藏書傢,購書但求實用,不大留心什麽孤本、善本、版本之類,所以去的次數不少,所獲竟不多。看來有些書商是衹管擺攤,一天能否賣出一本,倒不大放在心上。讀過羅曼?羅蘭的《約翰?剋利斯朵夫》的人大概不會忘記可愛的薩皮納,那個開針綫鋪卻不把買賣放在心上的少婦。依我看,塞納河畔的舊書商中竟有不少是薩皮納一派的。
1985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出了聖米謝爾廣場東側的吉貝爾?惹納書店,從聖米謝爾橋開始,沿塞納河左岸,一直走到盧浮宮前面的卡魯塞爾橋,把沿河的書箱一個個看過。這是我離開巴黎前最後一次逛舊書攤了,也是想把上一次選中並記在心裏的幾本書買下。果然,那本讓一約瑟?馬爾尚的《論波德萊爾的〈打開我的心〉》還在,可是那本歐仁?剋雷拜的《波德萊爾傳》卻不見了,顯然是有人捷足先登了。此話其實不確,我畢竟是見過它的呀。我在那衹大張着口的鐵箱前呆立了好久。是後悔?還是羞愧?為什麽當時我面對着那200法郎的標價衹感到阮囊羞呢?一念之差,就有了“等等看”的想法,這一等不要緊,夢寐以求的一本書竟這樣失之交臂。說句老實話,買幾本價格略貴些的書,倒是不必“典衣市書”,更不必如英國人吉辛那樣進行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之間如此難解難分的鬥爭,然而今日的讀書人究竟是少了幾分過去的讀書人那樣的買書的豪氣。我這樣鬍思亂想了一陣,不免感到有些悲哀,衹好苦笑一聲,悻悻地走嚮下一個書攤……
一路下去,不覺到了卡魯塞爾橋頭。我眼睛一亮,那本列維一斯特勞斯的《野性的思維》赫然挺立在一排書中間,暗藍色的封面竟顯得有些明亮。我拿起來一看。發現書價漲了。那個胖胖的大鬍子書商還認得我,因為前幾天我在他那兒買過一本弗朗剋的《文學的甲胄》。
我說他的書漲價了,他說不可能。我把那本《野性的思維》遞給他,說:“這本書前幾天還賣25法郎吧,今天怎麽就漲到45法郎了?”他衹好說:“您給我30法郎吧,我送禮了。”好甜的一張嘴!我笑了,給了他30法郎。大概是因為我買了他兩本書的緣故吧,我們竟像熟識的朋友一樣攀談起來。他告訴我,他在警察局工作,不過不抓人,是文書一類的工作。他每星期有兩天來賣書。我若有興趣,可以到他傢裏去買書,他也可以幫我搜求我感興趣的書。至於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嘛,他說有7公裏長。始於何時?他也說不清楚,不過可以到有關的書裏去查查。是啊,我該去找來查查,而我竟還沒有去查。
啊,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
我對塞納河畔的舊書攤神往久矣。
記得還是初學法文的時候,我就從課本中選的一篇法朗士的文章中知道了它。後來在翻譯加繆的《墮落》時,寫下“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這樣的句子,心中不禁怦怦然有所動,恨不得馬上去看看,那裏究竟是怎樣一副光景。
近年,我果然有機會不止一次在巴黎小住。有時住在蒙巴納斯大街,有時下榻拉丁區,有時寄居凡爾賽門附近,有時甚至遠在萬桑森林的北緣。然而或遠或近,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始終是我最喜歡光顧的地方。儘管每去一次都是腿腳纍了,眼睛酸了,脖子硬了,所獲卻常寥寥,然而我並不後悔,也不抱怨。倘若我有機會再訪巴黎,那裏一定還是我涉足最多的地方。
在河畔設攤的書商,大多有固定的地方。所謂固定,不單是指他們不輕易挪動位置,還指他們的書呀、畫呀、報紙雜志還有其他小玩藝兒,都放在一隻衹黑色或暗緑色的近2米長的大鐵箱內,這些鐵箱都固定在河岸的護墻上。鐵箱打開時,稍加整理就成了一排排的書架,很是方便。書商們收攤的時候,衹是鎖上便走,就像鎖上店門一樣。加繆的“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這樣的景象,不獨夜裏能看到,就是在白天也不為少見,因為那些書商們並不是天天都打開他們的大鐵箱。
我去得最多的是左岸,右岸衹是走馬觀花地看過幾眼。印象裏,右岸的書攤上多的是舊畫片、舊照片、郵票明信片之類,倘若不是收藏傢,怕很難看出其中的妙處。像我這樣的門外漢,偶然看中一幅舊日的招貼畫,其貌雖不揚,索價卻可能令人咋舌。誰若想買一幅長鬍子的《蒙娜麗莎》,在那裏肯定會如願以償。我大概在那裏買過幾張巴黎的風景畫片,是復製的鋼筆畫,頗精細,但也不過是看着悅目罷了。左岸則不然,多為書籍,我每次去都看得相當仔細,仿佛淘金似的。我想訪求的是一些文學批評方面的書,如作傢作品專論之類,其中大部分面世不久就會絶版,書店裏很難見到,舊書攤是它們唯一的去處。說是訪求,然而談何容易!首先是此類書籍在那些大鐵箱中並非大族,那裏面多的是作品,尤其是那種不見經傳或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書、僻書或者言情偵探之屬;其次,那種經典的批評名著即便有,價格也頗驚人,不如去書店找晚近的再版簡裝本。我要找的是那種不太著名、難得有機會再
版的批評著作,恐怕衹能在舊書攤上有幸一見。不過,最令人頭疼的還不是書少,而是找書不易。有的書商喜歡整潔,書籍的擺放頗有秩序;有的書商的書則衹是胡亂堆在一處,你得一本本讀過書名,才能放心沒有漏掉要找的東西,不然的話,你可能耐心地看過一半,剩下的就不得不匆匆而過,因為這時你已經腰酸腿疼兩眼幹澀了。還有,不少書是用玻璃紙包着的,整潔倒是有了保證,就是不能翻閱,倘非事先知道其內容,買下就多少有些風險。我不是藏書傢,購書但求實用,不大留心什麽孤本、善本、版本之類,所以去的次數不少,所獲竟不多。看來有些書商是衹管擺攤,一天能否賣出一本,倒不大放在心上。讀過羅曼?羅蘭的《約翰?剋利斯朵夫》的人大概不會忘記可愛的薩皮納,那個開針綫鋪卻不把買賣放在心上的少婦。依我看,塞納河畔的舊書商中竟有不少是薩皮納一派的。
1985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出了聖米謝爾廣場東側的吉貝爾?惹納書店,從聖米謝爾橋開始,沿塞納河左岸,一直走到盧浮宮前面的卡魯塞爾橋,把沿河的書箱一個個看過。這是我離開巴黎前最後一次逛舊書攤了,也是想把上一次選中並記在心裏的幾本書買下。果然,那本讓一約瑟?馬爾尚的《論波德萊爾的〈打開我的心〉》還在,可是那本歐仁?剋雷拜的《波德萊爾傳》卻不見了,顯然是有人捷足先登了。此話其實不確,我畢竟是見過它的呀。我在那衹大張着口的鐵箱前呆立了好久。是後悔?還是羞愧?為什麽當時我面對着那200法郎的標價衹感到阮囊羞呢?一念之差,就有了“等等看”的想法,這一等不要緊,夢寐以求的一本書竟這樣失之交臂。說句老實話,買幾本價格略貴些的書,倒是不必“典衣市書”,更不必如英國人吉辛那樣進行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之間如此難解難分的鬥爭,然而今日的讀書人究竟是少了幾分過去的讀書人那樣的買書的豪氣。我這樣鬍思亂想了一陣,不免感到有些悲哀,衹好苦笑一聲,悻悻地走嚮下一個書攤……
一路下去,不覺到了卡魯塞爾橋頭。我眼睛一亮,那本列維一斯特勞斯的《野性的思維》赫然挺立在一排書中間,暗藍色的封面竟顯得有些明亮。我拿起來一看。發現書價漲了。那個胖胖的大鬍子書商還認得我,因為前幾天我在他那兒買過一本弗朗剋的《文學的甲胄》。
我說他的書漲價了,他說不可能。我把那本《野性的思維》遞給他,說:“這本書前幾天還賣25法郎吧,今天怎麽就漲到45法郎了?”他衹好說:“您給我30法郎吧,我送禮了。”好甜的一張嘴!我笑了,給了他30法郎。大概是因為我買了他兩本書的緣故吧,我們竟像熟識的朋友一樣攀談起來。他告訴我,他在警察局工作,不過不抓人,是文書一類的工作。他每星期有兩天來賣書。我若有興趣,可以到他傢裏去買書,他也可以幫我搜求我感興趣的書。至於塞納河畔的舊書攤嘛,他說有7公裏長。始於何時?他也說不清楚,不過可以到有關的書裏去查查。是啊,我該去找來查查,而我竟還沒有去查。
啊,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河水在舊書店關閉的書箱中間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