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玄奘之路
2006年10月10日,北京大霧。
濃重霧氣中,"玄奘之路"考察隊先遣組駕駛越野車出發。
外形硬朗的陸風越野車隊穿越華北平原,過黃河,車身一色鮮豔的中國紅,格外耀眼。
晚9點,車隊抵達六朝古都洛陽。
參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隊員也乘飛機、火車陸續抵達。
玄奘的足跡
10月13日,晴。
洛陽鳳凰𠔌陳河村,玄奘法師的故裏。
玄奘俗姓陳,出身名門望族,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潁川陳傢是漢末太丘令陳仲弓之後,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陳湛。曾祖陳欽,也叫陳山,是北魏的上黨太守、徵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官至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玄奘的父親叫陳慧,曾經被舉孝廉,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陳康這一代,陳傢從許昌遷徙到偃師緱氏縣,也就是現在緱氏鎮鳳凰河𠔌𠔌東陳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這裏。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後世的小說中,玄奘在取經路上與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結下生死與共的師徒之緣。
村中一口古井,水質清澈透碧。
解說員介紹:古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經數十代陳氏後人傳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飲此井水長大,故此井被譽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歲喪母,10歲喪父。陳氏傢族信仰佛教,這對年幼時候的他影響很大。13歲那年,他在洛陽淨土寺出傢。出傢後六年間,一直未離開過洛陽,在"父母之邑"生活、學習了十九年。
隊員們掃祭玄奘故居,立"玄奘故裏"紀念碑,表達對先賢的景仰。碑上更有馮其庸老先生書法:"玄奘之路"。馮老先生是著名紅學家,近年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西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別是玄奘取經之路的考證。正是老學者引發了麯嚮東等幾位年輕電視工作者的靈感和創作衝動,"玄奘之路"活動纔應運而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9月份,83歲高齡的他還隨"玄奘之路"攝製組趕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立碑:"玄奘取經東歸古道"。
下午,洛陽東郊白馬寺。在這裏舉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隊領受《四十二章經》和《道德經》儀式。這兩部經書將被護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紀念堂落成儀式上作為國禮贈送印方。
《四十二章經》是歷史上首部從印度翻譯和傳播到中國的佛經。《道德經》是首部被翻譯到印度的中國文化經典,這個翻譯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間完成的。
《周書異記》記載: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歷經三年時間,終於在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請入鴻臚寺以示尊重。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寺"這個名稱原來用於皇朝中央衙門,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兩位梵僧便在鴻臚寺開始翻譯佛經,第一個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明帝下令在洛陽新建白馬寺,"白馬"命名是因為從印度馱來經典的是白馬,而鴻臚寺的"寺"字亦保留下來以示對高僧的尊敬。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這是我國史載第一個西天取經的故事。
2006年10月10日,北京大霧。
濃重霧氣中,"玄奘之路"考察隊先遣組駕駛越野車出發。
外形硬朗的陸風越野車隊穿越華北平原,過黃河,車身一色鮮豔的中國紅,格外耀眼。
晚9點,車隊抵達六朝古都洛陽。
參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隊員也乘飛機、火車陸續抵達。
玄奘的足跡
10月13日,晴。
洛陽鳳凰𠔌陳河村,玄奘法師的故裏。
玄奘俗姓陳,出身名門望族,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潁川陳傢是漢末太丘令陳仲弓之後,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陳湛。曾祖陳欽,也叫陳山,是北魏的上黨太守、徵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官至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玄奘的父親叫陳慧,曾經被舉孝廉,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陳康這一代,陳傢從許昌遷徙到偃師緱氏縣,也就是現在緱氏鎮鳳凰河𠔌𠔌東陳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這裏。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後世的小說中,玄奘在取經路上與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結下生死與共的師徒之緣。
村中一口古井,水質清澈透碧。
解說員介紹:古井開鑿於北齊年間,經數十代陳氏後人傳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飲此井水長大,故此井被譽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歲喪母,10歲喪父。陳氏傢族信仰佛教,這對年幼時候的他影響很大。13歲那年,他在洛陽淨土寺出傢。出傢後六年間,一直未離開過洛陽,在"父母之邑"生活、學習了十九年。
隊員們掃祭玄奘故居,立"玄奘故裏"紀念碑,表達對先賢的景仰。碑上更有馮其庸老先生書法:"玄奘之路"。馮老先生是著名紅學家,近年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西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別是玄奘取經之路的考證。正是老學者引發了麯嚮東等幾位年輕電視工作者的靈感和創作衝動,"玄奘之路"活動纔應運而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9月份,83歲高齡的他還隨"玄奘之路"攝製組趕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立碑:"玄奘取經東歸古道"。
下午,洛陽東郊白馬寺。在這裏舉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隊領受《四十二章經》和《道德經》儀式。這兩部經書將被護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紀念堂落成儀式上作為國禮贈送印方。
《四十二章經》是歷史上首部從印度翻譯和傳播到中國的佛經。《道德經》是首部被翻譯到印度的中國文化經典,這個翻譯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間完成的。
《周書異記》記載: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歷經三年時間,終於在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請入鴻臚寺以示尊重。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寺"這個名稱原來用於皇朝中央衙門,鴻臚寺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兩位梵僧便在鴻臚寺開始翻譯佛經,第一個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明帝下令在洛陽新建白馬寺,"白馬"命名是因為從印度馱來經典的是白馬,而鴻臚寺的"寺"字亦保留下來以示對高僧的尊敬。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這是我國史載第一個西天取經的故事。
300年之後(東晉隆安三年,399年),65歲高齡的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一行五人自長安出發往天竺取經,歷時13年,遊歷31國,往返途中,歷盡艱險。勵志求法的精神,震撼了佛林僧衆,並留下傑作《佛國記》。
法顯從長安出發之後200年,玄奘出生,開始了一段最為精彩的西天取經傳奇。
我們的這一次"玄奘之路",正是要追隨玄奘艱難跋涉的徵程,體會先哲追尋真理的信仰和毅力。
他混出了長安
10月14日,陰霾,西安。
大唐芙蓉園。紅旗展,喇叭鳴,豐姿颯爽的陸風車隊抵達。
下午3點,"玄奘之路"新聞發佈會。考察隊領隊麯嚮東慷慨陳詞:"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以不至印度决不東歸的决心與毅力,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艱難的西行取經歷程。17年後,他帶着大量佛經,從印度載譽而歸。他的不畏艱難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玄奘之路'起始點從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將沿玄奘西行之路穿越中亞,進入南亞次大陸,最終到達吳承恩《西遊記》提到的西天大雷音寺,位於現印度境內比哈爾邦那爛陀,歷時35天,行程12000公裏……"
發佈會後,在大唐芙蓉園的湖畔草坪,西安政要、"玄奘之路"考察隊代表、途經國傢駐華使節、北京相關官員圍成一圈,人手一把鐵鍬,栽種一棵枝繁葉茂的菩提樹。
晚上,與西安的朋友逛回民一條街。街道不寬,擠滿各種小吃店鋪、工藝品小鋪,路面油膩膩的,飄蕩羊肉香味,遊客如織。
露天排擋,秤兩斤水煮羊肉,沾些許辣子調料,嗯,美味!
逛夜市。一攤擋上的佛頭雕刻挂件引起我的興趣,摘下來細看。
"我認識你,"個子矮小的男攤主發話了,"你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我不是。"
"你就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真的不是。"
"'每前進一小步都是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那不是你嗎?"
"那是廣告。"
"你就是中國移動的老總,別不承認了!"
……
10月15日,晨霧。早上8點,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
寺院山門內,有鐘、鼓樓對峙,中軸綫的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鐘樓內懸挂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上鑄有"雁塔晨鐘"字樣。
大雁塔是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安置從印度帶回的經像、捨利。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身呈方錐形。中國現在的第一高樓上海金貿大廈設計中的東方美學靈感正源於大雁塔造型。
大雄寶殿通道兩側,着袍服的衆居士,肅穆、虔誠、期待。六位僧人擡着裝有玄奘頂骨捨利的小金塔走出地宮。
大慈恩寺主持唱祈福詞,揚抑頓錯,似京劇念白,更具穿透力的語調中祈願着和平、關愛、平等、慈悲、海內一傢、世界大同。
"玄奘之路·世界和平祈福典禮暨啓程儀式"進行中。
頌經聲中信衆熱淚,場面感人。
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十餘年,但這並不是他取經歸來住的第一個寺院。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24日,玄奘到達京師西郊,道俗相迎者數十萬,人群擁擠,水泄不通,甚至使玄奘進不了城。玄奘將帶回的經像放在長安弘福寺後,就去洛陽參見皇帝。唐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見聞寫出來,又勸他還俗從政,前一條玄奘答應了,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大唐西域記》,後一條他卻難從命。
法顯從長安出發之後200年,玄奘出生,開始了一段最為精彩的西天取經傳奇。
我們的這一次"玄奘之路",正是要追隨玄奘艱難跋涉的徵程,體會先哲追尋真理的信仰和毅力。
他混出了長安
10月14日,陰霾,西安。
大唐芙蓉園。紅旗展,喇叭鳴,豐姿颯爽的陸風車隊抵達。
下午3點,"玄奘之路"新聞發佈會。考察隊領隊麯嚮東慷慨陳詞:"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以不至印度决不東歸的决心與毅力,從長安出發,開始了艱難的西行取經歷程。17年後,他帶着大量佛經,從印度載譽而歸。他的不畏艱難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玄奘之路'起始點從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將沿玄奘西行之路穿越中亞,進入南亞次大陸,最終到達吳承恩《西遊記》提到的西天大雷音寺,位於現印度境內比哈爾邦那爛陀,歷時35天,行程12000公裏……"
發佈會後,在大唐芙蓉園的湖畔草坪,西安政要、"玄奘之路"考察隊代表、途經國傢駐華使節、北京相關官員圍成一圈,人手一把鐵鍬,栽種一棵枝繁葉茂的菩提樹。
晚上,與西安的朋友逛回民一條街。街道不寬,擠滿各種小吃店鋪、工藝品小鋪,路面油膩膩的,飄蕩羊肉香味,遊客如織。
露天排擋,秤兩斤水煮羊肉,沾些許辣子調料,嗯,美味!
逛夜市。一攤擋上的佛頭雕刻挂件引起我的興趣,摘下來細看。
"我認識你,"個子矮小的男攤主發話了,"你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我不是。"
"你就是中國移動的老總。"
"真的不是。"
"'每前進一小步都是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那不是你嗎?"
"那是廣告。"
"你就是中國移動的老總,別不承認了!"
……
10月15日,晨霧。早上8點,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
寺院山門內,有鐘、鼓樓對峙,中軸綫的主體建築依次是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鐘樓內懸挂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上鑄有"雁塔晨鐘"字樣。
大雁塔是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奏請高宗允許而修建,安置從印度帶回的經像、捨利。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塔身呈方錐形。中國現在的第一高樓上海金貿大廈設計中的東方美學靈感正源於大雁塔造型。
大雄寶殿通道兩側,着袍服的衆居士,肅穆、虔誠、期待。六位僧人擡着裝有玄奘頂骨捨利的小金塔走出地宮。
大慈恩寺主持唱祈福詞,揚抑頓錯,似京劇念白,更具穿透力的語調中祈願着和平、關愛、平等、慈悲、海內一傢、世界大同。
"玄奘之路·世界和平祈福典禮暨啓程儀式"進行中。
頌經聲中信衆熱淚,場面感人。
玄奘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十餘年,但這並不是他取經歸來住的第一個寺院。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24日,玄奘到達京師西郊,道俗相迎者數十萬,人群擁擠,水泄不通,甚至使玄奘進不了城。玄奘將帶回的經像放在長安弘福寺後,就去洛陽參見皇帝。唐太宗希望他把西域見聞寫出來,又勸他還俗從政,前一條玄奘答應了,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大唐西域記》,後一條他卻難從命。